《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 格式:docx
- 大小:17.17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重点:古代——1949年1、邸报:出现时间,主要内容,形式,统治者对官报的检查,谁曾经谈过这些问题,著书立说。
它的社会影响。
2、小报:谁发明的,社会影响,内容,时间,特点。
是非法的民间报纸。
3、京报:合法的民间报。
特点我国古代有过三种不同类型的报纸一、邸报:1、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2、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1)、唐朝报纸均为手抄,由上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
(“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2)、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中央官报的性质。
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
(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③ “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3)、明代官报,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传发,采用活字印刷。
3、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2)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3)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4)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批示等;二、小报:1、中国古代非法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早见于周麟之《海陵集》中的《论禁小报》。
2、小报较以前出现的邸报更具新闻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
我国新闻史上将“新闻”一词与报业联系起来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赵升《朝野类要》。
3、小报由邸吏与书肆主人非法经营,连续发行,传播较广,宋明清屡禁不止。
4、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三、京报:1、中国明清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报纸,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早出现于京都,故名《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
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
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
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
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子子剌报士蔑西南华早报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8.四大副刊: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1、封建官报出现的时间:唐朝2、明代邸报资料提供者:通政司、六科3、1860年以前香港哪三家报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4、王韬办报情况:1874年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第一家政论报纸王韬对办刊工作的主要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③致力于革新文风(报章体)循环日报: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消息与广告版(第二版的文字未刊完转至第三版);第四版为广告启事版5、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6、真正对中国近代产生影响的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7、五四时期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毛泽东;《天津学生联合报》周恩来(本栏不确定,但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革命报刊就是这些了)8、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9、1928年后《大公报》的报道方针:爱国、拥蒋、反共10、国名党创办的三大新闻: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P172)11、新青年的改组:一是组织领导的改组;二是编排形式的改组;三是宣传内容的改组改组后:①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②想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新一代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2、1931年后在瑞金创办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13、抗战时期的“八匹骡子办报”:即游击办报;缘由:《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
社长、总编辑是邓拓。
(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
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八匹骡子办报”。
14、《解放日报》的创刊: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孙樵的《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
“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宋代的官报的审查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这种制度始于公元999年只实施到南宋末。
(10)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精要(二)
五、民国初期和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报刊
(一)临时政府的成立和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的颁布。
“临时约法”中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报纸增加历史空前,社会大变动独特现象,反映对新闻渴求。
客观原因:1)旧法律废除新法律保护照)各地军政府当局支持3)各政党、
政客、资本家办报宣传自已,图在新政权中捞好处,借机发财)。
有关民初新闻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材料(半年内从100种增至500种,总销数4200万份,武汉、上海6家通讯社)。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早期通讯社的出现(1904年1
月广州“中兴通讯社”骆侠挺)和民国初年的通讯社活动(1915年7月邵飘萍“东京通信社”,报“二十一条”内和留日反袁,对反袁推动。
1916北京新闻编
译社消息迅捷。
孙中山领导林焕庭1918上海国民通讯社对海外侨民)。
政党
报纸的蓬勃发展(在“政党政治”观念下,出现各种政党,办报为喉舌,替自
已宣传,历史上没起过什幺积极作用)。
同盟会──国民党、共和党──进步党
两大系统报刊之间的对垒和互相攻讦,它们之间的主要分歧(实行中央集权
还是地方分权、实行总统独裁下的“超然内阁”还是责任内阁、国务院对国会
负责还是对总统负责、向外借款)。
其他政党报刊的出版情况。
几家有代表性的政党报纸和它们的主持人。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整理复习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历年考题编汇)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邸报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其中之一是()A.新闻B.揭帖C.牌报D.进奏院状2.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出现在()A.汉代B.唐代C.宋代A.诏书B.烽火C.木铎4.直到唐朝才出现的传播工具是()A.语言B.文字C.进奏院状D.京报D.明代D.朝报3.秦、汉时代,中央向地方发布新闻的媒介是()5.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民间抄传的报纸是()A.邸报B.小报C.京报6.中国古代报纸的通称是()A.进奏院状B.朝报C.邸报7.在宋代,“新闻”一词还被用来代称()A.邸报B.小报C.朝报D.状报D.小报D.宫门抄()A.邸报B.小报C.朝报D.京报11.小报产生在()A.北宋B.南宋C.明末D.清初D.电子扫描10.乾隆朝中期以后,朝廷解禁,允许抄印官报内容的报纸在民间出售,这种民间报坊的新闻出版物是1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开始的时期是()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13.唐朝人孙樵所称的“开元杂报”可以归属于()A.露布B.进奏院状C.朝报14.“新闻”概念的出现是在()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15.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出现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17.唐代手写新闻——封建官报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
D.观察使牒A.邸报B.朝报C.进奏院状D.小报D.枢密院抽检制度18.在宋代,中央政府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称为()。
A.进奏院制度B.“定本”制度C.“承发朝报保头人”制度19.可以称为我国最早新闻检查制度的是()A.书同文制度B.进奏院制度C.定本制度20.南宋时期实行的邸报审稿制度可称为()A.定本制度B.内探制度C.台谏制度21.明、清民间报房翻印的邸报稿件,人们把它称为()A.朝报B.京报C.小报D.邸报22.清代民间报房所出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A.任免、奖赏、奏折等B.章奏、起居注、辕门抄等C.谕旨、小抄、章奏等D.宫门抄、上谕、章奏等23.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形成是在()A.语言产生之前B.语言产生之后C.文字产生之后24.邸报开始采用活字印刷的朝代是()A.唐B.宋C.明D.汉D.报纸产生之后D.保头制度D.朝报制度25.清代政府许可、民间报房印行的古代报纸是()A、京报B、露布C、状报D、邸钞26.清朝咸丰年间,向朝廷上奏折请求刻印邸报的官员是()A.张芾B.赵升C.周麟之D.王安石27、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以笔画比较简单的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结束了各国文字异形混乱的情况,这项命令就是A.“书同文’’政策B.“画同文”政策C.“笔同文”政策D.“字同文”政策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事件1.《苏报案》性质:是清王朝勾结帝国主义势力迫害革命报刊和报人的事件。
P97—P99起因: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章太炎为主笔和撰稿人,发表了许多鼓吹反清的言论,其中以关于邹容“革命军”宣传以及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影响最大。
这些文章的发表,引起了清政府的仇恨。
经过,结果:1903.7,清政府以《苏报》刊载了反清文章和章太炎、邹容抵毁清政府为由通过上海租界捕房逮捕了苏报的一些负责人,主编章士钊等事先逃走,章太炎等人被捕,邹容自行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经过十个月的审讯,租界当局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意义: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通过传媒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懂得了中国必须革命的道理,从而大涨了革命者的志气,大灭了清政府的威风。
2.《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P106性质:是辛亥革命前夕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大论战。
一次引导革命群众从改良主义迷雾中醒悟过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简单地说是革命,还是保皇?这是论战的中心。
2.是实行民主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要不要平均地权。
经过、结果:《论战》在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高潮,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民报》方面参战的主要有汪精卫、胡汉民、章太炎等,《新民丛报》方面披挂上阵的主要是梁启超,梁启超尽管威风不减,无奈大方向错了,终于改变不了被动,失败的局面。
1907年11月,江河日下的《新民丛报》宣告停刊,论战终以革命派取得显赫胜利,改良派惨遭失败而结束。
意义:首先,革命派击退了保皇派的进攻,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其次,培养和锻炼了革命骨干,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再次,革命派通过论战,扩大了舆论阵地。
3.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P154—P155性质:是“五四”运动前后,报刊上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右翼”思想的论战。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ⅰ度笆懒佳浴贰ⅰ妒タ问薄返龋渲小度笆懒佳浴范院樾闳泻艽笥跋臁?BR>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一、填空。
1. 敦煌进奏院报是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两件残页),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
2.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是《急选报》。
3. 近代第一份报纸是于1815年在南洋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 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 《申报》的创办者是美查,创办于1872年。
6. 《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是王韬,创办于1874年。
7. 维新派最早的报刊是由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
机关报是《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8. 维新派在澳门办的《知新报》,于1897年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幸存的屈指可数的几家维新派报刊之一。
9. 严复的《国闻报》,在天津创刊,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
10. 同盟会第一个大型机关报是《民报》,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1. 于右任的“竖三民”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2. 《大江报》著名时评是詹大悲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
13. 戊戌政变之后的在国外的第一份报刊是《清议报》、于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14. 天津《大公报》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5. 戴季陶的“横三民”是《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16. 民初“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17.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19. 现代第一份报纸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20. 三个评论是《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1. “四大副刊”是《学灯》、《觉悟》、《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22.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是1922年创办的《向导》。
23. 《劳动周刊》是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提要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史官传播,一种是太师采风。
一般认为,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播媒介的主体。
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
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而要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成为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二。
中国古代报纸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一、朝廷官报;二、非法民报;三、合法民报。
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
分别有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
朝廷官报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
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小报产生于宋代。
宋王朝历经了320年的历史,基本上无一日安宁。
外有辽、金威胁,年年战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监军,多方牵制,使将帅不能因时因地灵活应变,因此,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宋王朝南迁,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已丧师失地结束的。
至于南宋,苟安一角,在内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而大地主大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非常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成在革新与保守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民族矛盾、积极矛盾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停止,各种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舆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重点第一章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其特征是:(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宋代邸报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性质: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由都进奏院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作用:它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皇帝诏令,宫廷动态等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性质:是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宫方报纸;作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明代邸报明代邸报依然是由朝廷或官方机构统一发布的官方报纸,但明代没有设置进奏院和进奏官,而是由提塘官负责将加工的邸报发往各省;明代邸报特征:1,通过官方自上而下传送各地衙门,也由私人朋友间借阅、传阅;2,在层层的抄送下,邸报内容因衙门或官吏需要而被添加或删减,即各取所需是明代邸报的特色;3,明代邸报每日抄送,消息约10条,每期字数5000字上;4,外地官僚阅读到邸报的时间取决于其与京城的距离;5,明代邸报以手抄为主,但也存在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报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还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填空2’×5=10’名词解释6’×5=30’简答10’ ×2=20’问答20’×2=40’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古代新闻史,诞生于唐,发展于宋,没落于元,复兴于明清,消亡于清末民初。
二、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1、孙樵的《读开元杂报》——收于孙樵的《经纬集》2、现存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①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斯坦因 (英考古学家)②巴黎国立图书馆:伯希和 (法汉学家)两份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守敦煌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长安的进奏官发回的,主要是报告张淮深派往首都的专使的活动。
·特点:①没有报头,开头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②发报方式是由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
③所提供的信息由进奏官自行采集、主要是朝廷的重大政事消息。
以上两项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诞生于唐。
进奏院状是一种类似于官文书的原始形态的报纸。
三、宋代的邸报和小报1、邸报——宋代封建官报①宋建立不久,成立了(上)都进奏院,对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由不定期发行改为定期发行,封建官报的性质更加明显了。
邸报成为对进奏院报状最常用的称呼。
②邸报内容:朝廷政事,宫廷动态。
③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增减。
作用: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2、小报——非法民间小报出现于北宋,兴盛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内容与邸报大致相似,但也刊发朝廷不刊发的机密事。
四、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民间报房很可能是从提塘报房分离出来。
除北京外,如苏州、杭州、绍兴都出现过民间报房,大都是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
A 万历邸钞这部抄本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共32册。
中国新闻事业史(近代部分)一、单项选择1分*15【民国新闻事业】除报刊数量急增,民初新闻事业繁荣的另一标志是通讯社的大量出现。
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了远东分社,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通讯社(路透是人名,是一个名叫路透的德国人在英国半的通讯社)。
中国自办通讯社开始于20世纪初,1904年在广州成立的中兴通讯社。
P104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则是中共在1931年成立。
P180民国孙中山“暂行报律”事件“是欲袭清廷之故智,钳制舆论”“绝对新闻自由”P104民国初期著名记者:黄远生(报界奇才)、邵飘萍(新闻全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民国时期新闻业务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的加强,二是报纸副刊的发展。
【黄远生】报界奇才。
记者生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
新闻通讯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
此外,黄远生的政论也很出色,它继承了“时务文体”的特点而又以深刻见长。
在新闻思想上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最著名的新闻观点是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占四分之三以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P112【《大江报》事件】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广总督瑞徵震怒,逐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报》馆。
《大江报》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当局慑于民愤,对詹等人只好判了18个月徒刑。
【外国传教士办的第一份报纸】马礼逊(米怜)(英国传教士)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查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1、人类早期原始的“新闻”传播形式:标记、图式、声光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2、口语、文字(手抄新闻)、印刷、电子(传播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
新闻事业始于印刷传播阶段,从15世纪中叶德国的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开始)3、邸报的出现:我国最古老的报纸,是我国古代报纸的统称,而非某种具体报纸的名称。
4、邸报: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中国新闻事业源于唐代中后期,最初的主要形态不是也不可能是报纸,而是新闻信。
这种新闻信就是所谓“进奏院状报”。
5、中国古代的官报:唐代:进奏院状报(新闻信)宋代:邸报6、明代:塘报;清代:宫门抄或辕门抄7、真正公开发行的官报以1902年12月25日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官报》为最早。
《南洋官报》、《安徽官报》、《湖北官报》、《江西官报》8、都进奏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新闻发布管理权的职能机构。
9、小报(民间):产生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
宋代的“小报”、明代的“急选报”、清代的“黄皮京报”10、产生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11、特点:“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质的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天变邸抄》12、古代的新闻检查:定本制度(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13、维新派、梁启超创办的报刊:1895,康有为等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
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4、15、苏报案,是发生于1903年夏天清末著名的政治事件。
《苏报》支持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活动,聘章士钊为主笔,章炳麟、蔡元培等撰稿人,发表邹容《革命军》和章士钊驳斥康有为改良主义政见的论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主要知识点一、常识掌握部分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我国唐朝出现古代报纸一是有文献为考,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二是有史料为证,约发行于887年的敦煌“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研究古代报纸的第一个原始材料。
3、宋朝从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开始实行定本制度。
4、小报在北宋末年再现,盛行于南宋,当时被称为“新闻”。
5、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月食”的,刊载于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该报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编先后为马礼逊和米怜,地点是马六甲。
6、第一个打入中国本土创办中文近代报刊的西方传教士是郭士立,1833年8月,他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34年,该报上刊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近代报纸的专文。
7、1853年8月1日创刊的《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用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它率先宣传广告对商业的推动作用,开始刊登广告,并创中文报刊运用新闻图片之始。
8、1822年9月在澳门创办的葡文《蜜蜂华报》,被认为是我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9、1838-1840年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编译外报,这些材料后人称之为“澳门新闻纸”。
但这只是译报,并不是一份报纸。
现在较为认可的第一份国人报纸是艾小梅的《昭文新报》,但尚有争议。
10、中国人中最早提议创办近代报刊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
洪仁玕(1822-1864),字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官禄土布村人,洪秀全的族弟,在其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曾提出,开设新闻馆,并论述过新闻馆有反映民情、传播商业信息和时事等作用。
11、英文《字林西报》是1864年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拥有人是字林洋行。
1882年,字林洋行又创办中文报纸《字林沪报》,1897年,该报创办附张《消闲报》,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声。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 ,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 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 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 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 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 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1815 年8 月5 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 年8 月1 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C 《申报》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
(2)《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7沪上《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同时刊行,形成三报鼎立的格局。
8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影响:A 使中国人认识到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B 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C 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办报准备了物资条件。
9王韬和《循环日报》:(1)王韬生平:(1828-1897)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即,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
(2)王韬对报刊工作的主要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重视向西方学习,提出“中体西用”的进步人士之一,他写了多篇论述变法自强的文章。
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一位很有创见的思想家。
而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他则是一位著名的报刊政论家。
他在报刊方面的主要贡献是:A 鼓吹国人办报B 重视报刊政论C 致力于革新文风(3)〈〈循环日报〉〉: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1维新派早期办的三家报刊:〈〈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1896 年8月9 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2维新派其他著名报刊报人:《知新报》〈〈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刊,是湖南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也是维新派在湖南的喉舌。
〈〈湘报〉〉是湖南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谭嗣同提出了报纸是“民史” 、“民口”的观点。
〈〈国闻报〉〉与严复3国人办报热潮的重要意义:A 两个突破,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B 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C 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
4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的基本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 年1 月5 日在香港创刊。
2《中国日报》的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 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B 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C 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D 宣传反帝救亡,号召人民起来救国;E 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3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1900 年11月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
〈湖北学生界〉〈浙江潮〉4〈中国白话报〉是1903 年12 月在上海创刊的,林白水; 〈杭州白话报〉项藻馨5苏报案名词解释:1903 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 人。
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 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
章邹2 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6〈民报〉A 〈民报〉1905 年11 月26 日创刊于东京,同盟会的机关报。
B 主要内容:三民主义为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另外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
7〈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A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B 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C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D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的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论战性质与意义见书138 页)8同盟会成立后,大批革命志士回国办报,形成了上海、港穗、武汉三大报刊中心。
9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10最使《大江报》(武汉地区的革命报刊)享有盛名的是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1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A 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B 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C 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D 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E 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F 记者应该先知先觉12 ,报刊宣传的特点A 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B 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C 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D 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E 以革命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增多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1、癸丑报灾1913 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
到1913 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2黄远生(1)黄远生的新闻通迅的特点A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B 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C 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D 语言通俗生动(2)他对新闻记者提出四能要求: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3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被称为“民初三大名记者”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1,1915 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陈独秀2.《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A 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尊孔复辟B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C 发动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3《每周评论》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A 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B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C 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 ,《每周评论》“重在批评事实” 。
两者共同“输入新思想” ,“提倡新文学”,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每周评论》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
4宣传新思潮的报刊蓬勃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5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创办:《劳动界》上海、《劳动音》北京、《劳动者》广州6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A 提倡自由平等的讨论问题B 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C 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D 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E 报纸副刊的革新F 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第七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1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1922 年9 月13 日在上海报刊。
《向导》内容见书21621923 年8 月,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A 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B 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C 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思想做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上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3中共早起报刊的特点:A 党的报刊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 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的基本任务C 依靠群众办报D 先进的文风E 培养了干部4《大公报》的办报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5新闻学著作较有影响的是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1922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和《新闻学总论》1924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共产党地下报刊的创办: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和《上海报》2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意义:(不考)A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创办新闻事业,由此开始B 促进了农村大变革C 有力的配合了革命战争D 实践了列宁的党报思想,充实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3邹韬奋的报刊活动:A 1922 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 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 年11 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 年6 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 年8 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 年7 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B 办报思想和经验:(1)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2)主张办报要有个性:内容上,形式上(3)适合大众需求的文风:促膝谈心,明显畅快(4)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言论上的独立精神,工作上的敬业精神,读者至上的精神。
(5)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处理好“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关系;实行“集体的管理”和“民主的纪律” ;“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4新生事件:见书2925范长江作品:《陕北之行》《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延安《解放日报》见书314 必考2在复杂环境中坚持斗争的〈新化日报〉A 1938 年1 月11 日在武汉创刊B 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