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空间布局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89.33 KB
- 文档页数:2
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是中国道家文化重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天下第一名山”之誉。
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武当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和深厚历史底蕴。
本文将着重介绍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景点特点等相关内容。
历史背景武当山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元、明、清等时期,自唐代开山祖师张三丰开始,多代武当派祖师在此辟建殿宇,崇奉道家信仰,这使得武当山成为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
同时,不同朝代的皇帝和贵族们也在此修行、观光、时有馈赠,这就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建筑风格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以木结构和殿宇为主。
传统的武当山殿宇主要分为五间殿和三间殿两大类型。
五间殿主要是指由两进式大门、左右称殿和正宫组成的五个空间,每个空间可以与外界隔离,形成相互独立的区域,同时也是道士修炼的场所。
三间殿即中、左、右三个殿,通常只在用作观音殿和武当派祖庙,在此沐浴洗礼,传说可以提高自身修行,达到神性化的层次。
此外,武当山古建筑群还有四合院、亭台楼阁等建筑作品,这些建筑大都构造精巧,装饰华丽,充满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景点特点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景点特点除了建筑风格之外,还包括陈旧富足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其中,武当山三宝、道家印象馆、金殿等历史文物堪称代表,见证了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发展。
此外,武当山还有天下第一松、谷神宫、太子殿等旅游景点,这些景点不仅景色优美,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总结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在人们的心中,也承载了对历史的记忆和研究。
今天,武当山古建筑群依然矗立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它丰富的文化和景点特点,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启示,同时,也成为了丰富中国文化的瑰宝。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
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
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局疏密有致。
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汉族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
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汉族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
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
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
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
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北京故宫的历史渊源的调研报告50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概述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丹江口市境内,是道教名山,也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祖庭。
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和文化遗产,其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而北京故宫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宫殿群,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探究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北京故宫的历史渊源,探讨它们在建筑艺术、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二、历史渊源1. 共同的历史背景武当山和北京故宫在历史上都有着共同的背景,都是受到中国古代帝王的崇敬和重视。
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圣地,被历代帝王尊奉为神圣之地,曾多次进行修建和扩建。
而北京故宫则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帝王的居所和政治中心,也受到极高的重视和保护。
2. 互相影响的建筑风格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注重阴阳五行和风水的原理,建筑布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特点。
而北京故宫则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风格受到了汉族建筑、元元建筑和藏传佛教建筑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皇家宫殿风格。
三、文化传承1. 宗教文化的传承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中国道教的圣地,一直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
其建筑风格、雕刻艺术、山水环境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帝王的居所,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辉煌,也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
2. 建筑艺术的交流武当山古建筑群和北京故宫的建筑艺术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交流和影响。
武当山的建筑风格中不乏汉族建筑的元素,而北京故宫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渗透,两者在建筑艺术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在建筑装饰、雕刻技艺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交流和借鉴。
四、结论武当山古建筑群和北京故宫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两者在建筑风格、文化传承等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
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
古称太和山。
方圆400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
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
峰奇谷险,洞室幽邃。
山上有属于道教的巨大古建筑群,主要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
峰顶建于明代的金殿,以铜铸鎏金著称,是我国现有的最大的铜质建筑的珍品之一。
武当山为武当派拳术发源地。
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位于湖北十堰市境内。
面临碧波荡漾的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背依苍莽千里的原始森林神农架,景区面积方圆八百里,实测为312平方公里。
秦汉以后置郡县皆以武当为名。
武当山它头戴三顶桂冠:“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第一山”和“世界文化遗产”。
它融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饮誉中外的武当拳于一体。
分为:玄岳门、太子坡、南岩、金顶、琼台和五龙宫六大景区。
有一句俗话说“天下名山佛占尽”,而在武当山却是道教一统天下。
传说武当山金顶原来被无量佛占着,后来真武大帝修仙得道,出外云游到此,看到这里群峰林立,主峰天柱峰高耸入云,周围七十二峰俯首相向,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观。
真武大帝相中了这块宝地,便到天柱峰找无量佛商量借地,并提出只借八步即可。
无量佛见他所要不多就答应了,没想到真武大帝法力无边,他从天柱峰顶走了八步,一步100里,八步竟走遍了整个武当,从而赢得了永久居住权,武当山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场地。
武当道观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修建,到明永乐年间达到高峰。
这里的建筑充分利用自然,采用皇家的建筑方式统一布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成为全世界的瑰宝。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
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概况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
武当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风光旖旎,气势宏伟,被世人赞为“万山来朝”。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
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当山建筑群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以八宫两观为主体的庞大规模。
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
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
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
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
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
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
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道教文化摘要:本文从多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突出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建筑中所蕴含与体现的道教文化,分析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价值所在,并对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武当山古建筑群;道教;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似海洋般的群山密林当中,坐落着举世无双的皇家宫观,绵延着千年的宗教信息,还经久流传着这样一段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西周净乐国的太子抛弃了已有的荣华富贵和世俗情缘,只身来到这座深山中修炼道法。
历经42年,他终于得道成仙,被玉帝封为玄武真君。
留给无数后人仰望苍穹,俯首追思的千古梦想。
追随他的足迹,这座山脉开始了近千年中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传承之旅。
道教在武当山上不断的发展着,然而唐代时由于某种原因这里成为一个泛宗教的大众场所,以佛教为例。
佛教在武当山上建了“梵宫”和众多的石窟佛像,道教险些被淹没于众多的佛像之中。
后来的崇道者做了大量艰苦的斗争,终于将佛教压倒,使得武当山成为布道传经的绝佳场所。
一直以来,这里都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厌倦世俗者舍弃世俗的烦恼来此修炼。
最早到武当山的是西周末年的尹喜,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学生。
他见世道混乱,决定隐居山林。
汉武帝派大将戴孟到武当山采药,戴孟见到景色宜人,于是辞官归隐武当山。
几千年来,武当山上都是宁静祥和。
花草树木河流都平静地散发着道教的气息,道教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也正是道教所崇尚的。
武当山的历史长河不会一直风平浪静,终究会因某些岩石而激起层层浪花。
明朝的靖难之役就是武当山历史长河里的一块巨石,他的出现使武当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为巩固皇权,建文帝打算削弱燕王朱棣的实力。
闻此,朱棣起兵反抗。
公元1402年,朱棣一举攻破明朝首都南京,登基称帝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建文帝在宫廷大火中下落不明。
虽然称帝,但是篡位夺权却成了明成祖心中挥之不去的一大片阴影。
国家文物局关于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与管理规划纲要(2013―2030)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4.03.05•【文号】文物保函[2014]178号•【施行日期】2014.03.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与管理规划纲要(2013-2030)的批复(文物保函〔2014〕178号)湖北省文物局:你局《关于申报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与管理规划纲要(2013-2030)的请示》(鄂文物文〔2014〕52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所报《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与管理规划纲要(2013-2030)》和你局意见。
二、在下一阶段的规划编制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关于总则1.补充上位规划、其他相关规划的要求,以及与本规划的关系和协调机制说明。
2.建议补充说明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和重要旅游目的地所面临管理、发展方面的挑战。
应基于遗产保护和利益共享,明确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愿景和战略,提出切实有效的协调机制、政策和措施,平衡遗产保护和宗教、旅游及社区发展,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二)关于遗产价值和现状评估1.应围绕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各条标准展开价值评估,建议补充对宗教、文化和社会价值的阐述。
2.建议对各遗产点的遗产区和缓冲区分别进行现状评估。
3.建筑遗址的界定和评估应与古建筑群相区别,补充建筑遗址的遗产构成界定、现状评估、真实性评估。
4.进一步细化保护工程评估,细化工程审批、施工质量、总体观感等评估内容,补充说明评价分级的具体标准。
5.进一步深化环境现状评估,分别补充遗产区、缓冲区环境问题的说明及详细调查表。
6.核对真实性、完整性的分项评估与总体评估结论,评估应注意到缓冲区内新建建筑的负面影响。
(三)关于遗产区、缓冲区及其管理规定1.应进一步明确缓冲区管理规定,细化功能、建筑高度、密度、颜色、材质等建设控制指标。
武当⼭古建筑群武当⼭古建筑群武当⼭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市西南,⼜名太和⼭、⽞岳⼭,明代旅⾏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岳出于五岳之上”。
武当⼭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太极拳的发祥地,相传道教信奉的"真武⼤帝"就是在此修仙得道飞升。
武当意为“⾮真武不⾜当之”。
武当⼭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
明代是其发展的⿍盛时期,这⼀时期在武当⼭兴建了⼤批建筑,到嘉靖三⼗⼀年“治世⽞岳”牌坊建成,武当⼭建筑群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以⼋宫两观为主体的庞⼤规模。
现在武当⼭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
武当⼭属⾃然景观和⼈⽂景观完美结合的⼭岳型风景名胜区,以其绚丽多姿的⾃然景观、规模宏⼤的古建筑群、源远流长的道教⽂化、博⼤精深的武当武术著称于世,被誉为“亘古⽆双胜境,天下第⼀仙⼭”。
1994年武当⼭古建筑群被列⼊《世界⽂化遗产名录》。
(作为⼀座道教名⼭,武当⼭今⽇⾹⽕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客,传递着古⽼的⽂化⽓息。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名⼤研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治县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
与四川阆(làng)中、⼭西平遥、安徽歙(shè)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古城”,也是中国历史⽂化名城中唯⼀没有城墙的古城。
这⾥历史⽂化⽓息浓厚,像纳西古乐,⽩沙壁画,东巴⽂字,⽩沙细乐,都蕴藏着丰富的⽂化内涵。
丽江古城海拔2416⽶,总⾯积3.8平⽅公⾥,它由⼤研、⽩沙、束河三部分组成。
以⽔为核⼼的丽江古城因⽔的活⽤⽽呈现特有的⽔巷空间布局。
⽔元素的⼤量引⼊,使丽江古城⽆法按照“⽅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制度,⽽采取⼀种较为⾃由的城市空间格局。
城中⽆⽅整的道路⽹,也没有严谨的城市轴线。
古城⾥的街道与建筑物依⼭就⽔,形成了以四⽅街为城市中⼼,以四条主要街道——新华街、五⼀街、七⼀街、黄⼭路为主要道路⾻架的⾃由放射系统。
走进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营造法式作者:吴海峰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4期摘要: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人类一项伟大的遗产,它的修建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山势地貌,让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历代学者对这些建筑群的研究始终未曾断过。
文章按“数次阅读多重收获”的形式对《武当山景域营造》一书进行评议推介,该书是从历史景域、空间营造的角度来研究分析武当山古建筑的。
关键词:武当山;景域营造;真武大帝;文化遗产说到武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金庸先生笔下的“武当派”,是影片《卧虎藏龙》中出神入化的武当剑法,是“四两拨千斤”的武当太极拳,是有着奇特绚丽风景、闻名天下的武术圣地。
殊不知,武当山真正吸引人的是汇集了我国古代优秀建筑法式,以令人惊叹的方法建造的,与武当山融为一体的古建筑群。
公元1412年(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为“祈福于天,同乐太平”,命令隆平侯张信和附马都尉沐昕率领20万军民到武当山大修道场,为真武大帝修建一座与紫禁城同岁、同规格的宫殿群,“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建造出了中华景域营造的经典之作,成为中华空间营造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武当山古建筑群作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景域。
它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要从景域上梳理出武当山营造历史的痕迹,追寻它曾经的意境生成状况,同时结合对现、当代武当山景域分析改变,从而对未来武当山如何恢复历史景域中意境的精华、重新营造武当山景域的境界展开研究。
而这正是《武当山景域营造》一书的出版意义。
《武当山景域营造》全书共分九个章节,对整个武当山景域进行了专题性梳理、介绍和归纳。
第一章“导论”从介绍武当山的玄武崇拜、风水格局引出武当山景域营造的概况。
第二章至第八章则按照朝代划分,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与道教发展深度分析了武当山景域的营造历程,由先秦的“玄武”崇拜到东汉的道教成立,魏晋南北朝“帝王营护、宰臣创修”的初期营造,到唐朝“五龙祠的敕建”,宋朝“五龙祠升五龙观”,再到元代“五龙观升五龙灵应宫”,直到明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由兴起、转折、崛起直至到达顶峰,而后从清朝由盛转衰,继而到近现代出现保护危机。
武当山古建筑中建筑细节分析武当山古建筑中建筑细节分析摘要武当山为真武大帝道场,自汉代以后陆续有道士在山上修建宫观,明永乐大帝崇信真武,“北修故宫,南建武当”,武当山自此在明清两朝显赫一时,山上因此保存大量古建筑,包括:金顶建筑群、南岩宫建筑群、太子坡建筑群等。
本文首先介绍了武当山现存各古建筑规模、修建年代、现状,然后从建筑学角度细分武当山古建筑,包括屋顶构造、木构件、梁架结构等,最后得出武当山是中国明代建筑及道教建筑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明清建筑学和道教建筑学重要史实,做好武当山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工作意义深远。
关键词:武当山;古建筑;道教建筑第一章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武当山地处鄂西北,为古郧阳郡及均州所在地,自古历史悠久,至今武当山地区还流传着真武显灵、真武修真、张三丰武当悟道等典故,武当山建筑以真武修仙为题材,从太子坡真武求学、南岩宫真武修道飞升,所有建筑皆是围绕真武建造。
武当山之所以名声显赫,乃是以道教文化和宏伟的建筑规模著称于世。
其古建筑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达到鼎盛。
共建有三十三个建筑群,100余万平方米;历经历史的沧桑,武当山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
所存古建筑主要包括太子殿、南岩宫、朝天宫、遇真宫、紫霄宫、皇经堂、太乙真庆宫、榔梅真人祠、磨针井、玄岳门、玄帝殿、玉虚宫等,建筑手法高超,历史悠久,屹立近千年,扔保存完好,武当山古建筑更是道教建筑中的典范。
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国务院分别将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玉虚宫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1 武当山概况武当山是世界著名的道教圣地,真武大帝道场,太极拳发源地,张三丰隐仙地。
以其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饮誉海内外的武当武术、绚丽多姿的山岳风光而闻名于世。
湖北著名古建筑——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
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绵延140里,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武当山遗存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各类文物5035件。
1982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武当山位居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春秋至汉末,武当山已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秦汉时,就有许多隐士、道众到此结茅为庵。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道教得到发展。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
[2] 史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太宗敕建五龙祠;大历年间(766-779)建“太乙”、“延昌”等庙宇;乾宁三年(896年)又建“神威武公新庙”。
宋真宗时升五龙祠为五龙观,宋宣和年间(1119-1125),创建紫霄宫。
元代时建成9宫8观。
明永乐年间,永乐皇帝遣隆平候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侍郎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等率军民工匠三十多万人,用十二年时间,在武当山长达160里的建筑线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
成化、嘉靖年间,又有所扩建和增建,使武当山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场。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各种建筑五百多处,大小为楹二万多间。
清代至民国,或毁于兵火,或遭破坏、或坍塌,武当山建筑规模逐渐缩小。
解放后,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筑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至1968年建设丹江口水库时,净乐宫等古建筑及遗址被淹没,其大部分石质建筑构件现保存在丹江口市内。
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鸭绿江上游,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武当山自然风光秀丽,山上古建筑群众多,其中尤以武当山古建筑群最为著名。
武当山古建筑群以武当山太和宫为代表,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历史悠久,是中国古建筑的珍贵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那时武当山已经成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在隋唐时期,道教在武当山盛行,宫观庙宇相继建立,形成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基本格局。
明清时期更是武当山古建筑群发展的鼎盛时期,大量的道教宫观被兴建,武当山的宫殿、寺庙、碑亭、塔阁、亭台楼阁等建筑在此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完善。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以道教宗教建筑为主,其特点是注重自然、追求神秘与超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武当山宗教建筑风格。
武当山古建筑群以太和宫为代表,太和宫是武当山最重要的道观之一,也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建筑最为精美的建筑之一。
太和宫的建筑材料取材于周围的山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宫内有不少名贵文物古迹,其中最有名的是钟馗爷的铜像,此外还有紫霞宫、全真宫、大观殿等宫观,建筑气势恢宏,瑰丽壮观。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筑结构追求“天人合一”,注重山水融合,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一。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大观殿是武当山的主建筑之一,大观殿的建筑是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大观殿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建筑布局严谨,建筑结构精湛,装饰华丽而不失庄重。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们不仅在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上具有独特特色,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精髓,具有深刻的宗教、历史、文化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和道教宗教信仰,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武当山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重要的旅游胜地。
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南部,是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的主要景点之一。
这里保存了许多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南岳宫、紫霄宫和观音殿。
这些建筑均为明代和清代所建,其中南岳宫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全国现存的历史最为久远的道教建筑之一。
南岳宫占地面积达21000平方米,是一座寺庙式建筑群,包含了主殿、后殿、侧殿和配殿等多个建筑。
这些建筑均建立在山坡之上,错落有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主殿建造非常精美,内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紫霄宫是一座重要的道观,位于武当山的中心位置。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观之一。
该建筑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达56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古代宫殿式建筑,气势宏伟,格调高雅。
宏伟的石拱桥、横跨山谷的翠色廊道、寺庙式的建筑群、巍峨高耸的山峰和古朴庄重的神像等构成了这座观的独特韵味。
观音殿是武当山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独具特色。
这座殿内装饰简单素雅,以白色为主色,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殿的中央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气势恢宏,神态庄严,是武当山的一大名胜。
除了以上三座重要的建筑外,武当山还有其他的古建筑,如长命寺、三天门、暗香亭等,均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
武当山古建筑群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些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人民对于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热情和执着。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这里保存的不仅仅是历史建筑,更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道教文物宝库:武当山古建筑群等10篇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8期道教文物宝库: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
相传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飞升之胜地,历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炼。
据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即在灵应峰创建五龙祠。
宋、元以来,代有开拓扩建。
明成祖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 年)曾动用军夫30 多万人在此大兴土木。
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这里有9 宫、9 观、36 庵堂、72 岩庙、39 桥、12 亭等33 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 万平方米。
现存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 处,庙房1182 间,犹如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览。
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于1961 年、1982 年、1988 年、1996 年、2001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
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宫观内保存的各类神像、法器、经籍等都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尚存珍贵文物7400 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明代(公元1368~1644 年)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
武当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 米,周围又有“ 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风光旖旎,气势宏伟,被世人赞为“万山来朝”。
在古代,武当山以“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显赫地位,被人们视为顶礼膜拜的“神峰宝地”;在当代,武当山古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宗教活动场所。
武当山不仅是风景优美的道教名山,这里的武术也非同小可。
令武当山真正名扬天下的是一代宗师张三丰,他创立的武当派与嵩山少林派齐名。
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极深,道士修道,往往伴以习武,武当武术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
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中国湖北省宝山市武当山脉中,是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其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中原古建筑的代表之一。
目前,武当山古建筑群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山古建筑群由三部分组成:宫殿建筑、塔楼建筑和道观建筑。
这些建筑遵循了传统的建筑风格,以木材和石头为主要材料,其建筑特色在于大门、殿堂等部分都采用了拱形结构,并且采用了各种精美的装饰和雕刻,特别是对龙、凤、虎和麒麟等动物的雕刻,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宫殿建筑包括紫霄宫、太和殿、神霄殿等建筑,是武当山宫殿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其中,紫霄宫建于明代,是武当山的主殿,被誉为“中原第一道观”。
紫霄宫整个建筑高大、雄伟,殿内偌大,自带生机与优雅,具有深厚的道教气息。
塔楼建筑包括紫霄宫银链洞、南天门瑶池、凌虚门玉清阁等。
尤其是玉清阁建于正德年间,是武当山现存最古老的塔楼建筑之一,独具魅力,极为珍贵。
道观建筑最具特色,只建在山腰和巅 ridge 上,风景秀丽,其中珍品是明代建筑,叫做南岳大庙。
这个大庙拥有宽达12间,是武当山建筑中规模最大的。
而另一个宏伟的道观是五龙观,它被誉为“龙的故乡”,五座木龙形态长达30多米,是古代木质建筑中罕见的超大型木雕体,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龙雕塑群之一。
除了以上建筑,武当山尚有许多同样精美的建筑,如白云观、福禄寿三圣殿、长春宫、紫阁、洞天观、金殿等,这些建筑都别具一格、独具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总之,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景点之一。
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可以欣赏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70
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境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我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艺术成就。
现存四座宫殿、两座宫殿遗址、200多处庵堂祠庙,占地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其规模、布局、设计构思、技艺水平实属世之罕见,堪称“旷世之极盛,万古之奇观”。
经过所在团队的长达数月的实地测量体验、绘图、电脑建模和资料汇编工作后,笔者认为武当山古建筑群虽规模不等,形式各异,但每组建筑群其空间布局存在一定规律,基本可以分为规整合院式布局、自由布局和规整自由相结合的布局3种类型。
规整合院式布局的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整体轴线分明,院落布置严谨。
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平整开阔地上,如八仙观;或在高差较大地形选取较平缓的区域,如老君堂建于山顶的平地上。
这类宫观一般由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组成,多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殿堂(大殿),以供奉神像为主要功能,同时作为斋醮的场所。
斋醮是道教的一种仪式,“道士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
大殿前主轴线两侧布置次要的殿堂,如配殿,纪念殿等。
附属建筑如斋堂、客房等也布置在侧轴线,灵活自由。
也有些道观还在主轴线后部或侧面构建小型园林。
殿堂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以砖、瓦为墙壁或屋面材料,由台基、屋身、屋面组成单体建筑、内部空间则因宗教需要作灵活处理。
从尺度上来说,规整合院式布局的建筑可以细分为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和多院宫殿式规整布局。
前者常常只有一个院落,院落由东西南北四座建筑——大殿、两座配殿、龙虎
殿——所围合形成,典型例子是老君堂和八仙观。
而后者常常通过多个大小不同的院落串联的方式形成明显的空间序列,类似于故宫这类的皇家宫殿的建筑组织方式,典型例子是紫霄宫。
1.1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以老君堂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测绘,现在老君堂除大殿保留以外,院落其他古建筑已经完全被毁坏拆除,几乎难以寻到明显痕迹。
然而通过基座和其他线索,我们仍然推测老君堂院落部分是典型的“大殿+两座配殿+龙虎殿”空间构成模式,即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
老君堂在磨针井上2.5公里处,海拔590米。
建于岔路之间一座山凸之上,属太子坡景区,素有“云中仙观”之称。
明代方豪诗云:“岩下长松高拂云,岩上天语可侃闻。
群峰环抱黄金顶,此地真宜奉老君。
”建设面积1153平方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历史上老君堂也称老君殿,以供奉太上老君为主要功能。
永乐时期建有三合院,嘉靖年间扩至50余间,清乾隆元年重修,规模宏大。
如今虽然大多数建筑被毁坏并非是当年风貌,但仍然保留和呈现出从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整个历史进程中的过程性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
大殿位于较高的石台基上,为砖木结构。
大殿内部仍可见明清时期的抬梁式木构架,但因经过多次改造加固处理,呈现不对称、不规则的特征。
大殿建筑采用硬山式屋顶,屋脊装饰已无法辨别。
小青瓦屋面,瓦片为后来重新覆盖修缮。
大殿外石墙曾被重新修缮,木窗残留窗框,窗内被石材填充,室内无采光。
建筑物现无使用功能。
轴线两侧的建筑为民国或新中国时期新建,原有配殿已拆毁。
两侧台基平面形状已被改造,现不再对称。
现重建建筑为一层和两层的砖混平房,内部地面已重新粉刷,无法找
1.规整合院式布局
城乡规划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空间布局研究
侯晨陈文广
城乡规划
到柱础痕迹。
龙虎殿也已完全损毁,现建有带前廊的民用砖混单层建筑。
沿主轴线,龙虎殿之后,留存有明清时期的拜斗台遗址。
拜斗台建于山顶的高台上,呈方形。
拜斗台正中央高起一石桌,曾有宗教礼仪用途。
拜斗台四角发现圆形孔洞,其功能为固定木质栏杆。
现拜斗台被新修砌的石质栏杆围合。
测绘队发现拜斗台侧两新修的配殿残留破损红色砖墙,根据材质和色彩等推断这是原有古代配殿的残留部分,这给该处原为配殿的猜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1.2多院宫殿式规整布局——以紫霄宫为例
相较老君堂,紫霄宫规模要宏大许多,为武当山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座宫殿之一。
四合院仍为主体中心,但利用配合的附属院落形成明显的空间序列,是典型的多院宫殿式规整布局。
紫霄宫中轴线上有三进院落和九层崇台。
依山势而上,起始空间为明代金水桥,第一重建筑为元明时期的龙虎殿,面阔三间15.5米。
通过龙虎殿向上为台阶,轴线两侧布置有两座碑亭。
第二重建筑为明代十方堂(朝拜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通过十方堂之后是主体院落,中轴线正中央为第三重建筑师明代主殿紫霄殿,面阔和进深均为五间,长宽尺寸30x12米,高18米,具有3层的崇台。
紫霄殿等级最高,规模最大,气势威武。
主院落中轴线东西两侧为配殿,配殿之后有道院两座,主殿之后有父母殿。
主院落宏大宽敞,以满足大规模祭祀与斋醮的功能需要。
自由布局是指建筑单体和院落的布置依地形地势,纵向、横向较为自由的延伸开展,而非简单的四合院形式。
这样的布局往没有明确的中轴线,根据地形地势,形成自由多变的院落空间。
由于不同道院建筑群的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院落式自由布局、岩洞式自由布局两类。
2.1院落式自由布局——以磨针井为例
与老君堂这类规整合院式布局的建筑群不同,武当磨针井没有传统的中轴线,但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别具特色。
反映了自由布局的灵活与有趣。
这组建筑位于太子坡景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咸丰三年重建,上世纪80年代修复殿堂、山门、京亭、配房、道院、厨室等计52间。
其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主体建筑三清殿始建于清代,后重建,为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前有廊。
硬山屋顶,黑筒瓦屋面。
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一间8米,通高10米。
三清殿旁有姥姆阁,砖木结构,重檐屋顶,黑筒瓦屋面,面阔、进深各一间,均为5.6米,通高10.5米。
飞檐如鸟斯革,别具一格。
姥姆阁内有龛,龛内有铁铸姥姆磨针像一尊。
三清殿和姥姆阁处于院落西侧,并非排成一字而是错开布置,与南北的附属建筑及东部院墙围合形成扁长的院落。
院墙以东有另一附属院落。
2.2岩洞式自由布局——以谢天地岩为例
岩洞式布局的建筑巧妙与自然山体山势相结合,原多为道士静修的山洞,后来有的在山洞内建造小殿形成这种道教建筑特有的形制,极富情趣。
南岩后山的谢天地岩就是一典型例子。
谢天地岩位于飞升岩绝壁之中,相传在宋代,这里住一奇人在万仞石壁上步履如飞,有人问其姓名,他只回答“谢天谢地”,这就是名称的由来。
史料记载,这里“石壁万仞,下临深涧,猿鹤莫能往来”。
山崖上的岩洞里现存红色木骨架泥墙的一排建筑。
基于山体的特殊地势,建筑物被巧妙地设置于三个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中间主体建筑部分为两层,下部为泥墙,上部为木墙,二层楼板已经毁坏,木墙顶部与山洞巧妙而完整地衔接。
主体建筑的两侧部分各为一层。
人工修筑的部分和自然的山洞岩壁一同围合了内部使用空间,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位于武当太子坡景区的复真观属于规整和自由相结合的布局方式。
其位于狮子峰60度陡坡上,巧妙利用地形山势,殿宇共200多间,占地1.6万平方米。
从拱桥至九曲黄龙墙的前段空间为自由布局。
从停车场经过拱桥,再通过较长一段上山通道到达山门,入山门即是“九曲黄龙墙”,该墙依顺山势的回转,犹如飘扬的彩带一般。
而穿越龙虎殿之后的主院落,则是一典型的“龙虎殿+两配殿+大殿”的规整合院式布局。
而主院落北侧的附属部分,则又显现出自由灵活的特征,这里建有“五云楼”、“藏经阁”等,高低错落,左右参差,其中“五云楼”完全依山势而建,未开挖山体,与自然地形完美协调。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宗教建筑的集中代表和艺术典范。
目前,对于武当山的古建筑群测绘工作才刚刚结束,国内对于道教建筑各个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
结合测绘工作成果,对数量庞大、规模不等、类型繁多的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详细归类和分析,对于将来道教建筑的进一步研究和我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的资料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自由布局
3.规整与自由相结合的布局——以复真观为例
4.结语
(作者单位:侯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陈文广,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