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安塞腰鼓作业设计(20210119075750)
- 格式:docx
- 大小:7.93 KB
- 文档页数: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的模板《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的模板(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的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的模板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2、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学法引导: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教学重难点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五、媒体设计1、腰鼓表演片段。
2、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流程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浑壮阔的场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壮阔的安塞腰鼓,请同学们端起书,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1、学生齐读课文。
2、请学生从字音、停顿等方面,对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
(二)探求新知1、请同学们,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安塞腰鼓-刘成章》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安塞腰鼓》是一首由闻名音乐家刘成章创作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以其婉转的旋律和奇特的节奏感备受欢迎。
在音乐教育中,通过进修和演奏《安塞腰鼓》,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音乐感知能力、节奏感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安塞腰鼓》的背景和创作故事。
2.掌握《安塞腰鼓》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4.通过演奏《安塞腰鼓》,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
三、教学内容1.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创作背景。
2.进修《安塞腰鼓》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分组练习演奏《安塞腰鼓》。
4.合并各组演奏,进行整体表演。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安塞腰鼓》的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这首音乐作品的魅力。
2.教学内容呈现:介绍《安塞腰鼓》的背景和创作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3.进修节奏和旋律:传授《安塞腰鼓》的基本节奏和旋律,让学生跟随节奏练习击鼓。
4.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演奏《安塞腰鼓》。
5.整合表演:各小组进行演奏练习后,将各组的表演整合在一起,进行整体表演。
五、教学评判1.观察学生在进修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节奏和旋律的掌握情况、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从而不息提高。
3.通过学生表演的效果和反馈,评估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资源准备1.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2.《安塞腰鼓》的音乐资料和演奏视频。
3.教学鼓或其他打击乐器。
4.学生分组演奏的练习场地。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息总结经验,及时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不息提高。
同时,鼓励学生多多练习,不息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本次《安塞腰鼓/刘成章》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其未来的音乐进修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1)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
(2)了解__的结构特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形象与力量。
2、感悟文本主题: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安塞腰鼓表演中的气势之美,感受黄土高原生命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美。
3、培养语文品质:(1)在排比句式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性。
(2)在比喻句式中体会作者联想的丰富性。
(3)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内涵的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感情朗读与感想诗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板块设计(一)了解课文结构特点“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升华。
教师要根据课文描写的这四个层次,逐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与感悟。
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火烈的舞蹈。
第二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沉重的鼓声。
第三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强盛的生命。
第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蓬勃的想象。
(二)充分领略文字的表现力文中的很多句子和段落运用比喻、排比,写得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艺术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假如变成规范的表述,应该是: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句在表达上的急促有力,符合当时表演场景的气氛。
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然后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把山崖和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这样比喻贴切吗?从而切身体会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对大山,对人心的强大震撼力。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设想: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
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美文——1、教师范读课文。
《安塞腰鼓-刘成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安塞腰鼓》是一首著名的陕北民歌,歌词描绘了安塞腰鼓的魅力和陕北人民的豪迈情感。
而刘成章是这首歌的原唱者,他的深情演绎赢得了数不清听众的喜爱。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进修《安塞腰鼓》这首歌曲,让同砚了解陕北地区的文化特色,感受民歌的魅力,培育同砚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了解《安塞腰鼓》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精通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 能力目标:培育同砚的音乐观览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同砚的演唱技巧。
3. 情感目标:通过进修民歌,培育同砚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大,增强同砚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打算第一课时:介绍《安塞腰鼓》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播放原唱版音频,让同砚感受歌曲的魅力。
第二课时:进修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分组练习歌曲的演唱。
第三课时:进行歌曲的集体排演,培育同砚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第四课时:进行歌曲的表演,让同砚展示自己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听力教学法:通过播放音频让同砚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
2. 合作进修法:分组练习和集体排演,培育同砚的团队合作认识。
3. 表演教学法:通过表演让同砚展示自己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
五、教学评判1. 同砚自评:同砚可以依据自己的表现和进步进行自我评判。
2. 同侪评判:同砚可以互相观摩和评判,提出改进建议。
3. 老师评判:老师依据同砚的表现和进步进行评判,并赐予必定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同砚不仅可以了解陕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歌的魅力,还可以培育音乐观览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同砚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同时,通过表演歌曲,同砚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自大,增强自身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期望同砚在进修《安塞腰鼓》这首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气,激发自己的潜能,呈现自己的魅力。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培育同砚对传统文化的爱好和热忱。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敬业的小编小鱼儿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8篇,欢迎参考阅读。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三、预习要求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
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朗读、感知(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
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安塞腰鼓教学开放作业设计概述安塞腰鼓是中国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安塞腰鼓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本文档旨在设计一份开放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安塞腰鼓的演奏技巧和表演艺术。
一、作业目标1. 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掌握安塞腰鼓的基本演奏技巧。
3. 能够合理运用基本技巧进行简单的节奏演奏。
4. 发挥想象力,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腰鼓表演节目。
二、作业任务1. 研究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写一份小论文,要求150字以上。
2. 观看相关安塞腰鼓演奏教学视频,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包括击鼓姿势、节奏控制和鼓面技巧等。
3. 练习使用击鼓棒进行简单的节奏演奏,录制自己的演奏视频,长度不少于1分钟。
4. 设计一个简单的腰鼓表演节目,可以自由发挥,可以结合其他舞蹈动作或器乐伴奏,录制表演视频,长度不少于2分钟。
三、作业要求1. 小论文要求扩展性强,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明了。
2. 视频演奏要求演奏技巧准确,节奏感强,画面清晰稳定。
3. 表演视频要求内容创新,形式多样,动作协调,音乐和形象一致。
4. 作业提交时间为两周,小论文提交纸质版或电子版,视频通过在线链接或电子邮件发送。
5. 作业评分标准包括完成度、准确性、创意性和表演水平。
四、作业辅导1. 教师将提供相关资料和教学视频链接,供学生参考研究。
2. 教师将组织集体练习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和表演技巧。
3. 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互动讨论和答疑,解决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业效果评估1. 教师将通过评分和评语的方式对作业进行评估和反馈。
2. 学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观摩和点评,促进相互学习和提高。
结语通过设计这份开放作业,旨在激发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兴趣,积极参与到音乐教育中来。
希望通过学习和练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安塞腰鼓的基本技巧,还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演水平,设计出独特而精彩的腰鼓表演节目。
14、安塞腰鼓
(一)
一、抄写词语。
二、补充词语并选择填空。
()()观止惊()动()()()而止
(1)黑猩猩记忆力令人()——半秒钟记住数字排列。
(2)电视里播放的我爱看的文娱节目因为停电()。
三、选字填空
燥躁
暴()干()()热急()枯()
博搏
()斗()学脉()()览()击
(二)
四、根据要求写成语(四个)
劳动场面: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战斗场面:________ _____
舞蹈场面:______ _____
写出形容静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空
1、“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好在__________;好在__________;好在_______;好在________。
2、《安塞腰鼓》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的一篇。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
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描写安塞腰鼓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黄土高
原人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
3、课文按____—_____—_____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呈现出“____—____—_____”的表演过程。
4、为安塞腰鼓写一句广告词:!。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6篇)《安塞腰鼓》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教案篇1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听读,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
生思考:这是一个___的安塞腰鼓(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的感知,并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更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美读,赏析品味1、通过听读,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师提问这篇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是豪迈、激昂的基调。
接着就请学生带着这种基调,放声、纵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的?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
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字词、结构、写法等考虑。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几个句子: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改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
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
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
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多媒体演示法、审美欣赏法、多种形式朗读法等。
3、情感价值态度观目标:(1)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安塞腰鼓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安塞腰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3、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过程与方法:1、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预先扫清生字词障碍。
2、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作者刘成章。
3、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安塞腰鼓之美。
2、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教案《安塞腰鼓》教案(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教案1一、思想主题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文章赞美了,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二、结构内容本文在结构上较为鲜明,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
这一部分首先概括描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的响起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的一片……”,写演奏的阶段。
这一部分可以再分为几层,这里运用了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好一个”,文中出现了四次,可以自然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气势的壮阔和豪放;第二层,写鼓声,并且写与观者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第三层,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这力最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第四层,写舞姿,极赞所显示的力量之美;最后,写节奏,它是生命的渲泄、升华的体现,更使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三部分即最后三个自然段,写鼓声的戛然而止。
这一部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所带进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强。
三、激昂的排比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6篇】【教学目标】1、经过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
2、学习排比的修辞手法。
3、领会肤浅的意蕴。
【教学重点】经过朗读,品尝文章中排比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以及生命的律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这个单元,我们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中华文化,今日,我们一齐走进西北,去领会西北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让我们一齐来看看吧!(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
)师:我们来说说,你观察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归纳,提示历史中安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腰鼓的仪式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视频及教师对于安塞特点的提示,了解安塞腰鼓在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活力与仪式感,有助于学生理解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品读课文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读后谈感受。
)明确:气概修辞(师引导:文章读起来大方激扬,很大程度得益于语言表达上最大的特点——许多运用不一样形式的排比。
)师:我们来看看下头这些句子,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作用。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每一个舞姿都布满了力气。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忙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此后永久明晰了的大彻大悟!”(生归纳出: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设计意图:经过朗读,让学生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并进展提取、分析并整合。
)活动二:朗读表演1、小组合作找排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本领。
)2、勾画排比读一读。
(设计意图:经过朗读,体会排比句的节奏、气概与活力。
)3、大家齐来演一演。
4、全班一齐理一理。
(设计意图:全班一齐整合文中的排比句,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语言的特点。
2021年《安塞腰鼓》教案4篇《安塞腰鼓》教案篇1【教学思想】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气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这篇__气势恢宏,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__,一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2.体会__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片断黄土风情,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沉重的情绪。
导语: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
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
安塞有腰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被称为中华第一鼓。
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
同学看后有什么感受?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他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让我们去欣赏、去感悟。
二.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学生感受__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作者四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各好在哪儿?:屏幕显示板书:亢奋容不得羁绊好沉重严峻的思索力震撼释放出能量颤栗浓烈的享受三.朗读训练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分组自己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气势,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朗读内容为中间部分,将其分成五小节,第5-第13段,14段-17段,18段-22段,23段-24段,这四部分由各组代表朗读,25段-27段由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021年《安塞腰鼓》教案范文7篇《安塞腰鼓》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亢奋、晦暗、羁绊、冗杂”等词语。
2、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__恢宏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__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德育目标:理解散文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味__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__的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研讨法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二、充足朗读,感知__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__,标示段序并勾画疑难字词。
2、教师配乐范读后学生和乐自读,体会情绪与语气节奏。
3、学生集体朗读,揣摩__蕴含的思想感情。
4、请学生分组品读,根据文中描述,用“---------的安塞腰鼓”的形式,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与评价。
(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如:豪放的安塞腰鼓。
三、研读与赏析1、学生自读,提出疑问,师生合作探究。
如学生提问:如何理解文中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2、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如教师提问:有关__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中对腰鼓场面的渲染,铺排。
四、课堂练习:根据文中的词语填空。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赏析课文美点,体会神韵1、__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请学生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排比: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反复: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请学生就课文的词,修辞,句式,写法,结构等方面,用“--------好,好在-----------”的句式简要评述__美点。
《安塞腰鼓》优秀教案设计《安塞腰鼓》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层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力量,体现节奏感。
3.简析场景描写,体会文章主题。
4.理解排比、比喻、反复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场景描写,理解文章主题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查找黄土高原的相关文化、地理和风俗人情知识,掌握生字、词语,查找音像资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娱乐节目都登上大雅之堂。
安塞腰鼓这一陕北民间的舞蹈曾走红亚非拉,并多次出现于大型的国家庆典。
二、交流资料:1、学生交流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先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
2、教师出示资料: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
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
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来到陕北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可以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它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听读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评价。
一学生领读全文,感受文中融入的情感,并简要概括。
(明确:歌颂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朴实与宣泄)。
3、师正字音:亢kàng奋晦huì 暗羁jī绊bàn蓦mò然颤zhàn栗lì冗r?ng杂戛jiá然烧灼zhuó 大彻大悟wù4、反复朗读感受文中的力量与生命的宣泄、朴实,舞姿的劲美。
5、速读全文,合作探究:以安塞腰鼓为线索,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1)安静的腰鼓(14)2)宏伟的腰鼓(527)3)寂静的腰鼓(2830)四、再次反复朗读,直至熟读,调动想象力感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