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
- 格式:ppt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26
八年级幽径悲剧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条幽径上一棵古藤萝被毁的悲剧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也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他的作品风格质朴而不失深邃,常常蕴含着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二、字词积累1、生字词蜿蜒(wān yán):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浩劫(hào jié):大灾难。
诛伐(zhū fá):讨伐;声讨。
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2、多音字蔓:màn(蔓延)、wàn(瓜蔓)、mán(蔓菁)曲:qū(弯曲)、qǔ(歌曲)3、形似字藤(téng)藤萝腾(téng)奔腾懦(nuò)懦弱儒(rú)儒家三、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1 6 段):写幽径的美景,为下文写古藤萝的悲剧作铺垫。
2、第二部分(7 10 段):写古藤萝之美以及与它相识相交的经过。
3、第三部分(11 16 段):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抒发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4、第四部分(17 段):作者呼吁人们保护自然,尊重生命。
四、主题思想1、文章通过对幽径古藤萝惨遭砍伐的悲剧的描绘,批判了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谴责和对美的追求。
2、作者以古藤萝的悲剧为切入点,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美好事物的漠视和破坏,呼吁人们要有保护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五、写作手法1、对比手法幽径的美景与古藤萝的被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悲剧的严重性。
人们对古藤萝的冷漠与作者的深情形成对比,凸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类行为的批判。
2、托物言志作者借古藤萝的命运,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被毁灭的悲哀,以及对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追求。
【记叙文阅读】《幽径悲剧》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幽径悲剧》选段,完成11-14题。
(9分)①茫茫燕园中,只剩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
它变成了燕园中的鲁殿灵光。
每天春天,我在悲痛、伤感之余,惟一的一点宽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跑在它下面,透出淡淡的幽香,听见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应该眷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晓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然而,我欢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这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今春天,我走到短着这棵和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坏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变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刺穿,只领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飞舞。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它们还没顾得上晓得,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刺穿,瓦解了地面,再没水分可供它们存活了。
它们仿佛变成了丢掉了母亲的孤儿,没多久就可以微笑不下去,连大哭也没地方了。
③我就是一个没岂的人。
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大花草惹来万斛闲愁。
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或许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也淡泊名利如此,我淡泊名利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息。
这一棵古藤的覆灭在我心灵中引发的痛苦,别人就是无法认知的。
11.根据选段内容,用简约的语言归纳燕园幽径出现了怎样的悲剧。
(2分后)12.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说道“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第②段又说道“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这与否矛盾,为什么?(2分后)13.第②段划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存有特色,恳请详细赏析。
(2分后)再走跌向上看,藤萝初绽出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14.选文第③段中写到“真正的辉人们就是绝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是我这样的话,也绝不会沦为伟人”,融合选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后)答案:11.燕园幽径仅剩的一棵古藤被无端刺穿。
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作者整理了7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幽径悲剧古藤罗的作文
那是一条隐蔽在城市绿荫里的小径,蜿蜒盘旋,宛如一条青藤缠绕着老树的枝干。
这条幽径就是古藤罗,在这里,一段悲剧般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那年春天,老张带着他年迈的母亲到公园散步,走在这条幽径上。
母亲步履蹒跚,老张不时得扶着她。
突然,一阵微风吹来,一簇野草花粉飞进了母亲的眼睛。
"咳咳......"母亲剧烈咳嗽起来,老张赶紧扶住她,可是她的身子一软,瘫倒在地。
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老太太抬上了救护车,可是不治......
几年后的一个秋日,老张独自在古藤罗上走着,看着路旁那些盘绕的藤蔓,想起了当年的一幕。
他蹲下身子,望着那些青翠的枝叶,泪水潸然而下。
"妈,对不起,是我太粗心大意了......"他含泪喃喃自语。
时光飞逝,季节轮转。
古藤罗仍旧在这里延续着,只是路旁的那些藤蔓已然枯黄。
一缕秋风吹过,残叶飘飞,仿佛在倾诉着一段无声的哀伤。
这条幽径见证了一段悲剧,也成为了某个人内心永远的伤痛。
它就在这座城市里安静存在,等待着下一个路人的到来,等待新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季羡林听雨你喜欢听下雨的声音吗?下面请欣赏店铺带来的季羡林的《幽径悲剧》。
季羡林《幽径悲剧》原文: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案一、教案简介《幽径悲剧》是一部中国民族音乐剧,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剧的代表作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幽径悲剧》的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该剧的主题、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剧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幽径悲剧》的剧情梗概和主题表达。
2.理解《幽径悲剧》中的音乐风格和曲目的特点。
3.分析《幽径悲剧》在音乐、舞台设计和表演方面的艺术特点。
4.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剧的能力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内容1.《幽径悲剧》的剧情梗概和主题表达a.剧情梗概:《幽径悲剧》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主要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离合和命运的转折展开。
男主人公是一位文艺青年,女主人公则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孩。
他们在一个幽静的小径上相遇,并迅速陷入爱河。
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两人的爱情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和离合,最终以悲剧收场。
b.主题表达:《幽径悲剧》通过对爱情的描绘,探讨了人性的脆弱和爱情的无奈。
它表现了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挫折,旨在唤醒观众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爱情的珍视。
2. 《幽径悲剧》中的音乐风格和曲目特点a.音乐风格:《幽径悲剧》以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为基础,融合了中国式的旋律、节奏和西方式的和声、编曲。
它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既具有东方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音乐氛围。
b.曲目特点:《幽径悲剧》的曲目旋律优美,既有动感的快板,又有悲伤的慢板。
其中,男主人公的独唱曲《幽径幽径》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抒情的歌词成为了该剧的代表曲目。
3. 《幽径悲剧》在音乐、舞台设计和表演方面的艺术特点a.音乐表现手法:《幽径悲剧》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手法,如借鉴京剧唱腔和琵琶演奏等,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抒发出角色内心的情感和冲突,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b.舞台设计:《幽径悲剧》的舞台设计简洁大方,注重舞台布景和灯光的运用。
通过巧妙的布景和特效,营造出幽静的小径和悲情的氛围,强化了剧情的表达。
季羡林幽径悲剧读后感季羡林幽径悲剧:一场思想的漩涡季羡林,一个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名字曾经在学术界闪耀一时。
但他的生命却充满了迷茫和痛苦,他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遭遇挫折和困惑。
对于季羡林来说,人生的道路是一条幽径,而这幽径上布满了悲剧。
季羡林的思考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他对于宗教哲学、文学、历史和社会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追求真理,试图理解人类的存在和社会的本质。
然而,这种追求并没有给他带来安慰,反而让他深陷思考的漩涡之中。
在季羡林的思想体系中,他对道家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探索。
他将道家的观念与现代社会进行了对话,并试图寻找一种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考方式。
他认为,人类应该摈弃功利主义,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他希望人们能够跳出物质追求的泥潭,重新找回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
然而,这样的思考并没有给季羡林带来解脱,反而让他倍感孤独和无助。
他的思想孤立了他,他常常感到无人理解,无人关怀。
季羡林曾说:“学者园地往往寂寞,就是希望没有人或很少人明白你。
”他的求索之路孤独而艰辛,仿佛在幽径中修行。
季羡林的一生不仅是一部思想的悲剧,也是一幅人生的挣扎与追求。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相互交织,形成了他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他谴责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潮,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保守和僵化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他试图找到一种既能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能保持传统文化精神的思考方式。
然而,季羡林的思想观点并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和认同。
他的观点往往被视为“异端”和“另类”,他被视为一个“敌对分子”。
这种孤立和排斥使得他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陷入了困境。
他被迫放弃了教职,走上了一条更加孤独的道路。
对于季羡林来说,求索真理不仅是一种理性思考,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他的思绪常常游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在文学作品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他将自己的思考写入作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试图通过文字与读者产生共鸣。
然而,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同。
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2)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因为“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所以作者觉得虽有“幽径翠色”、“众藤千紫”、“浩劫幸运”的衬托还不够,于是他推波助澜,尽情地铺陈其心中的“快乐”,赞“古藤”为燕园的“鲁殿灵光”,称其为自己悲愤惆怅时惟一的安慰,并由其淡淡的幽香、的蜂声羽化出对人世、人生美好的留恋。
显然,在作者心中,“这一棵藤萝”已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美的化生,是对生活的一种信赖和寄托。
可就在此时,“然而”一折,南柯梦醒,现实的荆棘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幽径的这棵古藤下面已被砍断,成了“吊死鬼”在风中摇曳,更可怜的是它那初绽的淡紫的花朵还浑然不知,“还在绿丛中微笑”。
可见,这处“波折”可谓天上人间,大喜大悲。
强烈的对比,突现了作品的悲剧效果,增强了作品对人们的警示教育作用。
4.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
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非走不可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驰而过。
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才睁开眼走向前去。
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但是,这也不行。
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
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
……作者不愧为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具有深的哲理,并没有将笔触止于“美”的毁灭,而是通过对自己在古藤被毁后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渲染了“悲哀至极”的心情,进一步加重作品的悲剧色彩。
再用“但是”一转,诉说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并为“无端被人杀害”的古藤进行申诉,点明了自然万物的无奈和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结局。
这就是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它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