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时代的中国斜向府际关系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159.29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5期(总第494期)湖湘论坛Huxiang ForumNo.5,2020General No.194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国纵向府际关系发展研究——以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为视角董志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872)摘要:纵向府际关系作为研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财政等关系的总称,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市场与社会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基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需要,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行了政府内部结构的改革,中国纵向府际关系经历了从弱激励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向强激励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转变的过程,并由此延伸出央地的利益博弈关系。
结合此次深化改革中关于纵向府际关系调整的内容,发现目前改革的重点仍是以放权为核心,忽视了监督以及激励机制的构建,而这两项机制将是今后中国纵向府际关系调整的重要改革路径。
关键词:府际关系;监督;激励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5-0086-08**I刖旨纵向府际关系是府际关系类型中特指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财政关系、公共行政关系以及利益关系。
口冋受到国家组成结构、政府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纵向府际关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問且纵向府际关系作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组成的政府内部的纵向权力结构,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和行政活动的稳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4]因此,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其著作《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所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府际关系明确性以及制度化是现代政治的重要话题之一。
同时,纵向府际关系也是当下国家制度状况最为突显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也经历了一次次的“集权-分权”的循环过程。
由此,引发了这样的思考:中国政府缘何经历了多次的纵向府际关系调整?历次的纵向府际关系调整存在哪收稿日期:2020—04-16作者简介:董志霖,男,福建福州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学、行政管理。
步入法政文明的中国横向府际关系探究Ξ———以多元省部级政府间关系为例□ 蔡英辉 耿 弘摘要:横向政府间关系是横向的两个以上的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省级政府之间、中央部委与省级政府之间、中央部委之间的关系为典型,网络型的多元地方政府和多元中央部委之间的关系是探究重点。
横向府际关系往往是以多元杂糅的方式纠缠在一起,“条块分割”难以解释多元府际争议。
本文基于法理学拓展横向府际关系研究领域,提出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亦属于府际关系内容,以多元的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之间关系举例,以完善和补充府际关系的研究范畴;本文力图从法制不健全、司法不独立、职能不清晰、竞争不规范、公平难保障等方面追根溯源,将府际关系协调纳入宪法条款,促使政府依法行政进而实现政府再造。
关键词:横向府际关系;网络型府际关系;法政时代:府际治理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07)05-0029-05 当前中国宪法缺乏立法、司法、行政权限的明晰界定,在单一制的思维惯性下往往关注纵向行政命令的上行下达,而忽略了横向府际关系处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地方政府间竞争和合作的意向不断加强,各地方的联合体已经形成一定的政治力量,加之各部委行政力量的介入,政府间关系呈现复杂态势。
因此,高屋建瓴地梳理府际关系,是构建协商民主的府际治理平台的逻辑前提。
信息化时代的府际关系呈多元化的纵横交错态势,不同级别、互不统辖的府际争议不断衍生。
笔者受到青年学者周义程先生的启发,将府际关系分门别类为:纵向府际关系、横向府际关系、斜向府际关系、网络型府际关系。
本文侧重探究平级的横向府际关系,其类别有横向地方政府间关系、横向政府部门间关系、横向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间关系,以及横向的多元政府间关系。
所谓的横向平级关系只是理想状态,譬如北京市政府和建设部的级别就难以衡量。
为方便起见,本文将省级政府和各部委视作平级横向关系,将研究范畴缩减至省部级政府间关系;而对横向的地司级政府间关系、县处级政府间关系、乡镇级政府间关系则不予深究,因为部委下辖的司局(部委领导的国家局除外)并未被法律赋予行政主体地位,故被排除在府际关系研究之外。
2015年第14卷第9期政府行政改革背景下的府际关系转型问题探索Ѳ宁㊀晋ʌ内容摘要ɔ府际关系也可以具体称为政府之间的关系,既包含着国内不同等级政府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工关系,也指世界各个国家政府之间交流合作的政治关系,在实质上代表着各政府之间的权力以及利益的配置,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管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㊂本文在简要分析了府际关系界定的基础上,从我国行政改革背景下府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推进行政改革背景下府际关系的转型发展,提升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㊂ʌ关键词ɔ行政改革;府际关系;职能转型ʌ作者单位ɔ宁晋,云南大学滇池学院㊀㊀一般情况下,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指各国或各地政府之间综合交错的实际联系,不仅包含着纵向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含着横向的各个国家㊁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㊂而府际关系转型受到其性质影响包含着诸多的主体和领域,并且由于各个主体存在着相应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差异,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极易引起意识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一旦控制不当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㊂所以必须积极对行政改革背景下府际关系的改革进行相应的探索,为府际关系的改善和现代化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㊂一㊁府际关系的基本界定府际关系简单说就是政府之间的关系,虽然国内外专家对府际关系的确定还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但是已经初步对府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为政府这一问题达成共识,主要指承担着执行法律责任的各级行政机关[1]㊂一般情况下,按照府际关系中实施主体的范围大小基本可以将府际关系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其一,不同层次级别政府之间的纵向垂直关系;企业的帮助,促进其健康㊁稳定的发展,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吸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主力阵地㊂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门槛较低,易学习,容易上手,能够吸纳失地农民这一庞大的技术缺失群体㊂所以,要想有效改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我国政府可以采取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策略,并且做好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宏观调控与发展引导,进而确保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健康㊁稳定的发展,确保失地农民能够拥有容纳自身的就业基地㊂(三)进一步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㊂进一步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也是缓解失地农民就业困境的重要手段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各级政府应该培育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则,完善劳动力市场网络,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二是利用政府的管理资源,积极拓展劳务输出市场㊂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在经济领域的引导与监管优势,有计划㊁有组织㊁有重点地开展劳务输出,不断去拓宽劳务输出市场,从而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三是鼓励失地农民进行自主创业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大力扶植农民自主创业,协助他们突破创业资源的约束,并且不断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从而使农民自身解决自己的就业困难㊂(四)提高失地农民的自身素质㊂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关键因素,则在于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与技能,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㊂因此,各级政府可以针对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所需岗位类型的职业技能需求,构建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机构,确保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㊁实效性与有效性㊂并对失地农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从而有效的增强失业农民的实际工作技能,使他们能够与当今社会岗位技能需求相对接㊂同时,对有条件的失地农民应该进行创业培训,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进而带动更多的失业农民实现自我再就业,促进培训㊁创业㊁就业之间的良性㊁互动发展㊂三㊁结语总之,农民就业问题加剧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早已不可小觑,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就业困境,就必须进一步剖析农民就业困境的原因,不断提高失业农民的个人素质,并且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进而为彻底改善失业农民的就业问题作出有益的贡献㊂ʌ参考文献ɔ[1]毛江宁.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及对策[J].农村㊃农业㊃农民(A版),2010[2]李嘉,何忠伟.北京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就业困境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3]谢茂拾.农业就业困境源于发展资本匮缺[J].农村工作通讯,2011[4]刘小毛.关于当前农民工应对就业困境的对策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张来春.农村就业困境下的政策选择[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015年第14卷第9期其二,中央政府与各地区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政府网络关系;其三,各级政府之间的纵横关系以及政府各行政部门之间的条块关系;其四,在广义上泛指能够涉及国内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含国际各个国家间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㊂二㊁行政改革背景下府际关系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政府间存在横向竞争㊂这种横向竞争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政府各项资源㊁工作效率㊁投资环境等问题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的㊂从资源竞争来看,各地区地方政府在地区利益驱动下产生的竞争关系是无法避免的㊂从政府工作效率看,各地区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国家改革理念和要求㊁利用适当的行政改革手段对政府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促使政府逐渐转变为工作高效的政府㊂从投资环境存在的竞争看,各地区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推进本地经济发展,必然会在投资政策方面产生相应的竞争㊂而一旦地方政府无法合理处理这些必然存在的竞争,就会产生相应的恶性竞争现象,最终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㊂可以说,政府间的横向不良竞争不仅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相应的制约,甚至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政府社会公众形象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发诸多的后续问题[2]㊂(二)政府间纵向关系处理模式僵化㊂在我国传统的府际关系处理模式中,政府间的纵向关系的处理关键在于下级绝对服从于上级,缺乏相应的协调性㊂虽然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积极开展了多次大型的行政改革,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各地方政府在管理地区事务上的自主性,但是随着地方行政管理自主性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管能力被削弱,直接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地方利益而作出违背国家公共利益的决策,中央政府决策的执行受到一定制约,对社会利益造成一定损害㊂(三)与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存在空壳化现象㊂一是一部分政府官员与民间组织合作意识偏低,在行政改革背景下的府际关系转型中忽略了民间组织的参与需求,对民间组织情绪产生不良影响㊂二是民间组织在府际关系转型方面提出的要求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可行性相对较差,政府对这些要求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基础,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无法对这些要求进行实施[3]㊂三是民间组织在府际关系转型方面提出的建议与地方政府自身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㊂政府部门的价值取向对政府机构的实际管理活动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决定着府际关系转型的实际方向,一旦民间组织提出的相关转型工作建议与政府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就会被政府相关部门所搁置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民间组织或社会大众的不满,对政府行政政策的执行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㊂三㊁政府行政改革背景下推进府际关系转型的措施(一)保证我国中央政府在政治决策中的权威性㊂在政府行政改革体系中,我国中央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供给者与扩散推行者,在行政改革,尤其是府际关系转型处理工作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自身各项功能的发挥程度对府际关系转型进程和实际效果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㊂保持纵向政府的权威性也就是保持府际关系转型过程中相关制度的变迁以及政策扩散的实施基础,有利于纵向政府关系的良性发展[4]㊂同时,应该注意的是,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并不是对中央政府权限的一味扩散,而是应该结合本国自身发展现状对中央政府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限定:在保证中央政府主权性与支配性财政权力的前提下,对中央政府进行合理分权,科学让渡原本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地方事务管理权等内容,进一步实现对本国行政全局的统筹规划,调动地方政府工作积极性㊂(二)建立健全的府际关系转型运行机制㊂一是应该注意建立健全的信息交互机制㊂在信息交互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完成对相关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进而建设全面㊁科学的政务管理系统,促进不同地区政府之间信息的交互和共享㊂二是要注意建立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㊂在纵向的政府关系处理中,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库资源支付以及相应的转移支付制度,协调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㊂在横向政府关系的处理中,应该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之间财政税收收入的合理分配制度㊁各区域之间的财政专项补偿制度以及明晰准确的成本分摊制度,从而实现对各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协调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㊂三是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估制度体系[5]㊂行政改革背景下府际关系的转型过程也是各级㊁各地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为了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效益,各地政府必然会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转型方案,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些方案进行科学的考核和评估,并具体参照方案的可行性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实施措施㊂(三)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新型的交流合作参与平台㊂在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背景下,为民间组织参与府际关系行政改革创建新型交流合作平台能够为民间组织提供充足的意见表达机会,逐渐在发展中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㊂在府际关系的转型发展进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科学的网络参与平台,在促进民间组织有效参与的同时,为跨区域合作交流创造条件㊂四㊁结语综上所述,在行政改革背景下,我国府际关系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政府良好公众形象的确立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㊂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探索科学的府际关系处理理念和方式,协调各地㊁各级政府间关系和谐发展,避免府际关系 囚徒困境 现象的产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相应的力量㊂ʌ参考文献ɔ[1]周静.政府行政改革背景下的府际关系转型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10):70~72[2]张紧跟.府际治理:当代中国府际关系研究的新趋向[J].学术研究,2013,2:38~45[3]鲁敏.弹性化控制:中国转型期纵向政府关系调适[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1):37~43 [4]陈修颖,汤放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地方府际关系重构与政府职能转型[J].经济地理,2014,34(12):78~84,132 [5]董国斌.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纵向府际关系协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中国府际关系的路径依赖和现实选择中国府际关系的路径依赖和现实选择导语:府际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中央政府与地方行政单位、政府间的关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中,府际关系的发展和稳定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路径依赖和现实选择两方面,对中国府际关系的特点、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章:中国府际关系的路径依赖1.1 路径依赖的概念路径依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某种现象或制度的发展受到过去决策和选择的影响,而在未来也会受到其自身发展路径的制约和影响。
在中国府际关系中,路径依赖导致了一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和不易解决。
1.2 历史背景下的府际关系中国府际关系的路径依赖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封建时代。
在封建社会中,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权力,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密依赖。
1.3 团结统一的府际关系在现代中国,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府际关系要求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保持团结。
这种团结统一的府际关系路径依赖影响了中国府际关系的发展。
第二章:中国府际关系的现实选择2.1 深化改革的要求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化改革成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
中国府际关系需要根据改革的要求来调整和改进,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2.2 对地方政府的责任要求中国府际关系需要通过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权力,强化地方政府的自主决策权和管理能力。
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2.3 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和区域发展差异的背景下,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必要的。
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政策的落实和协调,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章:中国府际关系的问题和对策3.1 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发展差异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中国府际关系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中央与地方)的现状与对策一、写作目的和意义府际关系,亦称政府间关系,既指国内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分工关系,也指国家间各级政府之间的交往合作关系,而此次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府际关系是指狭义上的,也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国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国政治、行政关系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关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彼此职责权限的划分,它构成了政府内部的纵向权力结构,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的和主要的方面。
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合理配置行政的纵向权力结构, 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和行政活动的稳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府际关系实际上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关系,理顺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对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快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乃至加速实现现代化,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一)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现状1.闾小波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逐步得到调整,这些变化体现在:(1)政治性分权。
政治性分权主要是指从国家立法体制上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的问题,包括:对宪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提高了各级人大在行使最高权力中的地位;制定颁布了地方组织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行了县乡两级人大的直接选举制度等。
(2)行政性分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分权方面的主要措施有:扩大了国务院的职权,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扩大了地方权限,加强了地方政府独立主体的地位;减少管理层次,合并重叠机构等。
(3)经济性分权。
在改革高度集中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经济型分权方面,主要重点是:改革财税体制,扩大了地方的财权;改革了计划与投资体制,扩大了地方的投资权;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
(4)社会性分权。
社会性分权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方面的调整,包括: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
1、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特点由于行政区划的作用是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划分和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
在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
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具体从政区地理的角度来看,行政区划基本上遵循四个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行政区面积范围;国家内部政区间的界线;行政中心的选择。
至元代实行源于魏晋时期行台制度的行省制,由行省、路、县三级政区组成。
行省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公元1790年,确立十三个省级行政区。
包括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区和是一个行省。
至元末,行省制趋于混乱。
至明代,省级行政制度日趋完善,洪武九年,该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取消,但习惯上仍称省。
明代的省份是都指挥使司辖一省卫所年户。
明代共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
至清代,总督、巡抚成为地方实官,实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划。
而边疆地区则实行不同于内地的行政区划,如东北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等。
至民国时期,增设四特区,即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四地。
在北京政府时期全国共二十九个省级行政单位。
在南京政府时期,该行政区划为省、行政督察区、县三级。
总结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变化,可以看出在两千多年间,我国行政体系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变化。
其表现为以下特点;首先以监察区划或军事区划转变而来;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层级呈下降趋势;第三,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以三级制为主;最后,地方首长多由中央派出官转变而来。
元代,行省制度。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全称行中书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现在“省”的前身。
明朝,沿袭了行省制度,将省改称为布政使司,地方最高的行政长官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了3个人,即布政使、转运使、按察使,后期设立巡抚衙门,有的巡抚管一省,有的管几个省。
府际关系是公权力之间的关系,政府间秩序的构建是权力关系的权衡定位。
各级政府处于动态变化中,在不同的角色中谋求发展空间,法律上必须限定行政主体的责任与使命。
法政框架下的政府间平等对话是必要的,此举将推动政府间良性互动。
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多元行政主体因利益不同而在资源争夺、政绩考量中产生冲突,降低了服务公众的水准并阻滞了国家的发展。
囿于传统思维的科层制已不合时宜,别出心裁的斜向府际关系则是应时之需。
斜向府际关系涵盖不同级别、互不隶属的中央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地方政府及地方部门之间的关系,力求超越条块型府际关系的窠臼,描述多元交叉的府际关系,建构起多元互动的网络型府际关系。
后现代语境的斜向府际关系打破行政层级,促进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和中央部门的整合,这与大部制改革方向不谋而合;整合新部委依旧要面对府际关系问题,而斜向府际关系则摆脱了衡定行政级别之忧。
在治理主体和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境地下,斜向府际关系破除科层制束缚,促成政府与社团订立服务合同,实现服务主体的无界化,从宪政层面上保障多中心和谐共治,促进我国政府间关系步入良性循环。
一、当前基于科层制的府际关系之困局基于科层制的府际关系难以应对公共服务诉求,构建新的超然于金字塔式行政框架体系成为情势使然。
府际关系相生相随于政府的发展历程。
学界对府际关系的内涵各有看法,但一般都基于条块思考府际关系。
林尚立认为政府间关系是各级地方政府间和各地区政府间的关系,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地方各级政府间关系和横向的各地区政府间关系;纵向关系即中央与地方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中轴;横向关系是地方政府间关系、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谢庆奎认为府际关系是政府之间的关系,指政府之间在垂直和水平上的纵横交错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
官僚制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府际关系处理只能从横向和纵向研究,而现实中的府际争议早已日趋多元化、网络化,条块型府际关系逐渐式微。
府际关系理论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恢复和建设的需要,中央政府控制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所有领域,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着和执行者,一切听从于中央的命令和安排,并没有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利益。
因此,在此阶段我国对于府际关系的理论研究也就比较欠缺。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阶段。
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开始承担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各级政府主导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而随后的分权改革则进一步增加了地方政府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自主性和主动权。
在这次分权改革中,地方政府的地区利益意识开始勃兴,在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冲动的强烈刺激下,各个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发展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也由此形成了各自为战、竭力汲取各方面资源的政府间博弈行为。
如何有效地规导这种行为,使政府间竞争保持在正常的秩序范围内,并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实现多方合作协力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因此,发展针对我国国内的府际关系理论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府际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府际关系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大恐慌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全国性的,不是单一的州政府或郡、市、镇、学区等地方政府所能独自有效解决的。
因此,联邦政府就通过财政辅助、专业指导、法令规范等各种方式,实质性介入各项公共议题的处理。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理念的兴起,联邦政府透过府际关系的运作模式,对于各项专业政策领域的规划和执行均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对府际关系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成熟。
在政府间关系研究方面,保罗.R.多梅尔指出,政府间的关系已经由最初划定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范围,演化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共同承担责任和共同解决问题的体系。
罗森布鲁姆在《联邦制与府际关系:美国行政国家的结构》一章中重点论述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以及各州之间的合作,尤其指出了促进州之间合作的法律依据即“充分信任与信用条款”(the full faith andcredit clause) 、《统一商业法规》(uni2form commercial code) 。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府际关系已成为学者们广泛研究的对象,成为了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新的概念。
本文从两个维度,即横向府际关系与纵向府际关系来对我国现阶段的府际关系进行简单的探索,对于引导我国府际关系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府际关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一、对府际关系的界定府际关系,也称政府间关系,是指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网络。
在我国,主要表现为纵向上的以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纵横交错的网络,以及横向上的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
谈到府际关系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竞争性、动态性、人际性之外,还表现为一定的协商性、执行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府际关系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为主,随着改革开放,横向的也就是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我国府际关系的中心,也成为学者们又一关注的重点。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府际关系谈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府际关系,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省级以下的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央的政策、决定和命令的执行主要是听从省级政府的进一步安排。
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
按照宪法规定,我国的中央集权是指,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建国后,我过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出现了一收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死循环。
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享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分权成为了趋势。
中央政府在向地方政府放权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倾斜分权、纵向分权、经济分权。
1978年实行改革以来,中央政府逐步科学的、有计划的向地方分权,给予了地方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
但是这种分权模式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
倾斜分权,加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严重的不平衡,更加压制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容易引发一些不平等的竞争,加大了东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
2008年第2期(总第107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 e il o ng ji a ng Soc i a l Sciences N o 2,2008G ene ra.l N o .107法政时代的中国斜向府际关系探究胡晓芳1,2,蔡英辉2(1.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44;2.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 要:斜向府际关系是一种级别不同、互不隶属、彼此交叉的政府间关系,其为网络型府际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斜向府际关系不是要回到条块管理体制中去,而是要打破条块分割以实现府际关系的良性互动,是通过促进多层次、多渠道的政府间的合作,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斜向府际关系;网络型府际关系;协商民主;府际治理中图分类号:D 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8)02-0038-04收稿日期:2007-11-20作者简介:胡晓芳(1974-),女,湖北宜昌人,博士,讲师,从事政府理论研究;蔡英辉(1981-),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政府改革研究。
全球化时代下的府际关系协调进入关键阶段,已经超出条块关系的阐述范畴,呈多元化纵横交错的网络状态势。
从纵横方向分析府际关系已略显滞后。
基于斜向视角探析不同级别、互不统辖的府际关系则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
斜向府际关系包括互不隶属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互不统辖的政府部门间关系、无从属关系的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间关系。
其中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必须是行政主体,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广义的横向府际关系包括省级政府与中央部委间关系,但从现实意义上却很难确定省级政府与中央部委的行政级别。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斜向府际关系也应该包括中央部委与省级政府间的关系。
斜向府际关系的普适价值在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时,必然要打破行政级别的束缚,从而以法律或者行政契约的方式来保障合作及共治的顺利进行。
一、条块型府际关系的研究局限及现实困境学界对于府际关系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林尚立教授认为,政府间关系主要是指各级地方政府间和各地区政府间的关系,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地方各级政府间关系和横向的各地区政府间关系。
政府间关系划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我国传统的政府间关系是以条块型模式为基础的[1]。
(2)谢庆奎教授认为,府际关系就是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指政府之间在垂直和水平上纵横交错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政府是指狭义的政府,即各级行政机关。
大多数对于府际关系的研究是从条块型模式出发,但事实上,此种模式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已失去了现实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宪政转型期,尚未形成法治框架下良性有序的竞争环境。
条块分割的僵化管理体制使政府交流不畅,难以处理政府间的关系及危机突发事件。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的重叠导致地方政府间关系不睦,行政区域之间的利益争夺频现,地方政府与中央部门的职能交叉,地方政府与中央部委之间的争议时有发生。
中央部委和特定地方政府都有立法资格,二者也都因给府际关系的处理披上法律外衣而难以协调。
多元的利益致使省级政府和中央部委出现多头领导的问题,如太湖污染事件,就牵涉苏、浙、沪二省一市及中央水利、环保等部门。
这其中,各级政府都在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普通的行政协调根本难以解决,更不用说府际之间的协作了。
此外,各地方利益联合体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加上各部委行政力量的介入,条块关系对日趋增加的府际争议已无能为力。
在当前我国各区域经济、人口、地域等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对行政级别的科学标准都难以确定,更不用说在传统意义上对府际关系进行纵横向比较。
当前还存在着大量因人设事和因事设人的现象,如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某部门领导职位不变而级别提高,那么下级机构也要相应地提高级别,这将使原本臃肿的机构更加复杂。
虽然习惯上认为省级政府与中央部委平级,依次有地司级、县处级等,但若把某省政府与中央某部简单地进行级别衡量的话,那将是不合适的。
此外,现实层面大量县级市及高级别低配现象的存在,都给行政级别的衡量带来了困难,单纯的横向角度考量已经越来越失去现实的意义。
在副省级城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中央部委派驻地方的直属机构比比皆是,加上中央机构垂直领导的派驻地方的分支机构,从行政级别上很难对它们进行清晰的考量。
如国税总局、审计署、海关总署、煤监局、交通部、海事局等实行垂直领导的下属单位;又如水利部下设的七大水利委员会和流域管理局,其复杂的中央机构及下设机构与地方关系已难以用级别来衡量。
以南京市国税局和南京市政府、审计署重庆特派员和重庆市政府的关系为例,抽象来说,可将其视作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但实际上南京市国税局可以独立承担责任,能够达到权责对称,在执行国税总局的指令时可以自主地采用多种方式,若将其纯粹视作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合适。
此外,以美国的大小各州为例,人口众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人口稀少的罗得岛州就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两州各部门的重要性也不可同日而语,美国国务院与劳工部对其级别也难以认定。
鉴于上述情况,斜向府际关系的考量将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条块管理模式只能静态单一的分析,难以全面整合或者进行动态的管理协调,这就无法应对多元交叉的网络型府际关系。
简而言之,从纵横向对府际关系做出条块划分已难以全面涵盖府际关系的现实。
从战略角度来讲,我国政府改革的模式必将逐步向有限型、有效型、民主型、服务型、法治型、电子型、企业型和治理型的多元化模式转变[2]。
只有将斜向府际关系纳入其中,才能更为恰当地反映现实中的府际关系。
二、斜向府际关系的提出纵横向考量府际关系已经不能满足愈来愈复杂的府际关系,需要探究不同级别、互不统辖的府际关系。
而超越十字型条块关系的斜向府际关系则能够更好地阐释府际关系的发展历程。
陈振明教授认为,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他还特别强调,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在府际关系研究的范畴之内。
纵横交错的府际关系延伸出斜向府际关系,并由此得出网络型府际关系。
所谓斜向府际关系,从广义上说,是指多元的行政级别,不同的、无隶属关系的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垂直领导的地方政府及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不在斜向府际关系研究之列,因为存在上下级领导的府际关系,其可通过内部行政命令的方式消弭争端,而斜向府际关系不存在行政领导关系,也缺乏适当的法律规范,处理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纵横向府际关系。
斜向府际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上级政府的各部门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如国务院的各中央部委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二是同级政府的各部门与其他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如无锡市环保局与苏州市政府之间的关系;三是中央部门垂直领导的派驻地方机构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如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与上海市、浙江省政府之间的关系;四是无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如青岛市政府与广东省政府之间的关系;五是互不隶属的政府部门间关系,如山东省海洋渔业厅和信息产业部之间的关系。
上述五类府际关系是无法从纵横向角度进行划分的,只能界定为斜向关系。
由于遵循同级政府联系的原则,第二、五类政府间的关系在现实中较为少见,而第一、三、四类关系则既有一定的现实表现,又存在充分的法理依据。
以下即以多元的中央部委与各地方政府及互不隶属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为例,从现实与法理的双重角度对斜向府际关系予以初步论证。
三、斜向府际关系的现实和法理依据斜向府际关系的提出并非仅仅是基于理论逻辑的推演和空想,其有着明显的现实依据。
如由于各省之间的社会保障不统一所促成的各省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共同协作为例,其中呈现出的斜向府际关系便十分明显。
再以2007年8月河南省矿难事故救出69名矿工为例,此事件便是国家安监总局、地方安监局、河南省政府、三门峡市政府、陕县政府通力协作的结果,是斜向府际关系得到有效疏通从而聚合力量达到的理想状态,这种打破行政级别力求合作的斜向府际关系以安监总局和河南省政府的彼此信任为基础,使信息得到顺畅的沟通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各地方政府、中央部门和地方行政部门是国家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政府除了不具备中央政府的国防外交职能外,其他各方面的职能俱全;中央部门和地方部门从专业的角度行使行政职能,在局部领域独当一面。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地方政府与民众的联系更为紧密,更符合经济、地理、文化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要求,行政部门则因其专业性而更注重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斜向府际关系在不触动原本利益的情况下,尊重各行政主体的利益,从而实现各不同层级政府和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
从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形探求。
英国政府依据1937年英王大臣法!的规定,将其部长分为阁员部长和非阁员部长,并按等级高低,将其分为核心内阁部长、一般内阁部长、不入阁的大臣、国务部长和低级部长。
其中,高级部长由首相提名英王任命,低级部长由首相任命,部长的权力则依据部长等级和主管事务而不同[3]156-157。
这说明英国的中央各部也是级别不同的,因为种种原因其级别也难以衡量,从而对其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横向关系也难以确定。
而美国部长是内阁阁员,是总统行使行政权的顾问,其部与部的重要程度是迥然相异的,例如总统和主管重要部门的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及司法部长形成一个内层内阁,经常共同商讨重大政策[3]193-194。
上述例子说明英美的中央部门级别也是难以区分衡量的。
行政级别并不是最终要获得的目的,而只有行政协作才是行政管理的有效之路,因此从斜向角度考量具有一定意义。
斜向府际关系的建构基点是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地承担形式意义上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从其职权范围的角度可分为: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各级政府、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4]。
如泗阳县公安局是行政主体,其可以对自身行为负责,并与南京市公安局形成斜向府际关系。
我国立法法!第82条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也就是说,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而各行政立法主体在制定行政规章时都力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致行政法规之间存在大量的冲突,若此时还是拘泥于条块分割便难以突破行政级别的掣肘,多元府际关系的协调也将遥遥无期。
斜向府际关系则可以超越条块基础得到充分的利用,为协调网络型府际关系奠定基础。
四、斜向府际关系作用初探斜向府际关系调整遵循的基本精神在于:民主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效率精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