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社会分层测量
- 格式:pptx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115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的含义,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和等级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分层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不均等的战友那些在社会上有价值的事物。
2、社会分层的测量指标的标准:①声望判断法:要求被调查队另一个人或人群地位评估。
②主观法--是被调查者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作主观的评价方法。
③客观法--社会学者采用客观的测量标准对社会分层情况进行演技的方法。
3、社会分层的标准--不平等指数、五等分法、恩格尔系数、社会地位综合量表①不平等指数指用最高收入者占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社会的不平等度,反映的是社会占两极的人口与中等收入人口的关系。
②五等分法是指按照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分为五个等分,然后测量五分之一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③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④社会地位综合指数是指通过测量收入、教育地位、职业地位并计算综合值,以此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4、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①韦伯提出的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是财富、权力、声望。
经济标准--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换取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社会标准--声望,指个人在所处环境中的尊敬与声望,影响因素: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生活样式等。
政治标准--权力,是一些人或一群人对他人的行为施加控制和影响的能力,而不管他人是否愿意合作。
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还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中的地位。
②马克思的分层标准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
阶级划分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决定的。
阶级内部关系:具有共同的利益。
③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分层的多源论。
达伦多夫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特征:现代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因素是对生产资料的控制。
赖特:阶级不能特定为某种职业,而是一种控制资本决策权,他人工作与自己工作的社会关系。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成员与社会资源的关系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
简述社会测量各层次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测量是指对社会现象进行量化分析的过程。
社会测量的各层次包括:
1. 个体层面:对个体的特征、行为、态度等进行测量,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消费习惯、政治倾向等。
2. 群体层面:对群体的特征、行为、态度等进行测量,如家庭、职业、阶层、地域等。
3. 社会制度层面: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功能、运作等进行测量,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
4. 社会结构层面:对社会结构的特征、组成、变迁等进行测量,如人口结构、社会阶层、社会动态等。
这些层次相互关系紧密,个体层面的测量结果可以用于群体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社会结构层面的分析,而群体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社会结构层面的测量结果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个体层面的分析。
例如,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家庭结构和社会阶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对个体的生活和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社会测量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综合考虑,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现象。
社会分层⽅法社会分层⽅法⼀、社会分层的⼀般⽅法1.主观法(⾃我评估法):指的是社会调查员将社会体系分为若⼲层次,让⼈们依据某项标准,⾃⼰对⾃⼰进⾏归类,指出⾃⼰在社会体系中处于哪个层次。
⽬的是了解⼈们的分层意识,⼈们的分层意识在很⼤程度上影响⼈们的性动机⾏为⽅式2.声誉法:指的是调查员选取或选出⼀些熟悉该社区的⼈作为评判员,按时限规定的⾼低层次,为本社区的成员进⾏分层归类,调查⼈员可以对各个层次的成员进⾏分层⽐较,从中可以找到⼈们进⾏声誉分层的标准◎要求:评判员必须对社区所有成员都熟悉;必须把与评判员类似阶层的⼈员排除在外3.客观法:运⽤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对⼈们进⾏层次划分,由于其不受主观影响,所以其运⽤最为⼴泛,常⽤指标包括:收⼊、消费、⽂化程度⼆、社会分层实证研究的具体⽅法1.五等分法(佩什):按⼈均收⼊⾼低,将⼈⼝分为五等分,然后测量各五分之⼀的⼈⼝收⼊占总收⼊中的⽐例,由此反应贫富差距2.基尼系数法(基尼):意⼤利经济学家,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建⽴的分配不平等的指标,与测量不平等成都的其它⽅法相⽐,基尼系数能够较为全⾯、准确地反映财富收⼊的分配差异程度,因⽽在社会分层研究中被⼴泛使⽤取值范围在(0,1】之间,联合国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即收⼊绝对平均,【0.2,0.3)表⽰⽐较平均,【0.3,0.4)表⽰相对合理,【0.4,0.5)表⽰收⼊差距较⼤,0.5即以上表⽰收⼊差距悬殊3.不平等指数法:①收⼊最⾼的五分之⼀⼈⼝所占总⼈⼝⽐例,与收⼊最低的五分之⼀⼈⼝所占总⼈⼝⽐例之和,数字越⼤,越不平等;②收⼊最⾼的五分之⼀⼈⼝的收⼊所占总⼈⼝收⼊的⽐例,与收⼊最低的五分之⼀⼈⼝收⼊所占总⼈⼝收⼊的⽐例之和,数字越⼤,越不平等;③最⾼收⼊的五分之⼀⼈⼝的收⼊与最低后⼊的五分之⼀⼈⼝的收⼊之⽐,数字越⼤,越不平等,最低收⼊指低于平均收⼊的⼆分之⼀或者三分之⼀,最⾼收⼊指⾼于平均收⼊的⼆倍或三倍。
体育社会学考试题库《体育社会学》考试题库一、填空题1、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社会现象,由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2、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分别为体育社会现象专门化、体育社会现象扩大化、体育社会现象复杂化。
3、体育社会流动的方式: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自然流动与非自然流动;体育的职业流动。
4、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5、文化的特性包括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统一性、文化的共有性、文化的发展性。
6、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世俗化、公平性、专业性、理性化、制度化、量化、记录保持。
7、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行为惯、生活时间、生活节奏、生活空间、生活消费。
8、社会体育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业余性、公共产品性质。
9、社会问题的性质:客观性、历史性、普遍性、经常性、复合性、潜伏性、变异性、危害性。
10、“实践——理论——实践”是体育社会学轮回往复的研究过程,它的背后就有一个“演绎——归纳——演绎”的逻辑过程。
11、体育社会学研究包括选题和提出假设、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处理和分析资料、阐述结果以及检验假设五个基本步骤。
12、体育社会学研究在形成解释时可区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13、问卷信度是指某项问卷在进行重复性的调查是能够获得一致性的结果。
问卷效度是指问卷设计是否准确测量研究者选取的研究问题特质以及测量的效果如何。
14、社会测量的方法有定量和定性两种。
15、体育社会学研究处理资料的方法包括社会统计法、归纳法、演绎法。
16、社会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有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体育场地设施;参与者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
17、我国社会体育自身开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不均衡不充分的社会体育资源之间的矛盾。
18、体育运动中社会角色的特点:主体选择性、临时性、相对独立性。
19、体育的社会控制体系:合法性控制和合理性控制。
20、现代社会的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教诲普及;科学技术高度开展;组织管理科学化;通讯网络和交通运输的广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