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守三公支下派世系图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程氏家谱论坛程姓寻根指南 - 外姓撷彩 - 世界吴氏总谱3(页 1)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程氏家谱论坛 » 外姓撷彩 » 世界吴氏总谱3页: [1]独行剑客2007-11-7 11:42世界吴氏总谱3五十六世讳琨,荟长子,葬横山先君墓侧。
子二:襄、广五十六世讳王寿,荟次子。
子:五十六世讳神霄,猛长子,字安诚,号廉。
子一:柳五十六世讳冲玄,猛次子,号章。
子:-------------------------------------------------------------------------------- 五十七世讳襄,琨长子,字世南。
子:洵文五十七世讳广,琨次子。
子:洵武五十七世讳柳,吴猛之孙,神霄之子,又名均、莹,号宗源先生。
子:钦、后裔形成安徽休宁吴氏。
--------------------------------------------------------------------------------五十八世讳洵文,襄之子,字天宇,任刘宋朝阳郡守,齐高帝起兵灭宋,阵亡,葬龙冈山,赠开国侯,谥号“贞忠”。
子:鬷五十八世讳洵武,广之子。
子:五十八世讳钦,号玄得,柳之子,又季怀。
子:授--------------------------------------------------------------------------------五十九世讳鬷,洵文之子,南齐时迁居汉阳山(湖北武昌),隐居不仕。
子二:盾、垕五十九世讳授,玄得之子,又名绍。
子:文崇、文蔚、文得--------------------------------------------------------------------------------六十世讳盾,鬷长子,南朝梁武帝时任宁朔将军,历任司马、侍中、左长史。
季子之前的吴氏历史季子之前的吴氏历史世系表(一):古公亶父(周太王)——太伯(吴国创始人)、仲雍、季历(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周太王是黄帝16世孙,周文王姬昌的爷爷。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
他本该传位给太伯或仲雍,但发现孙子姬昌有杰出才能,将来能成大事,于是决定传位给季历,以便让姬昌即位。
太伯和仲雍则远避荆蛮吴地,“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太伯“自号句吴”,意思就是自封的。
五世之后,吴国才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之一。
太伯仲雍兄弟从此融入当地少数民族,把夏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传入吴国。
世系表(二):1吴太伯——1吴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吴太伯没有儿子,于是传位给仲雍。
仲雍之后,父子相传,直到周章。
不过因为太伯是公认的吴国创始人,因此吴姓后人都称自己是太伯XX世孙。
周武王打败商朝后,开始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代,结果找到了周章。
周章这时“已君吴国”,武王于是正式封他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
武王又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做诸侯,封地在周朝北面(山西境内),这就是虞国。
因此,中原虞国和荆蛮吴国,实际上是兄弟之国。
有趣的是,作为兄弟之国,地位却不相同。
周朝的贵族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周章受封吴子,虞仲受封虞公,地位相差悬殊。
这说明在武王心中,其实没太把荆蛮吴地当回事。
世系表(三):周章——5熊遂、6柯相、7彊鸠夷、8余桥疑吾、9柯卢、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周章之后,还是父子相传,直到寿梦即位。
这一时期,中原虞国和荆蛮吴国,可谓此消彼长。
句卑在位时,虞国被晋国所灭,这就是成语故事“假虞伐虢”。
到了寿梦即位,吴国开始强大起来。
于是,寿梦自称吴王,脱离了周王朝的控制。
世系表(四):18寿梦——诸樊、余祭、余眜、19季札(未即位)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眜和季札。
他认为季札最贤,很想传位给他。
但季札坚决不干,三次将王位让给他的兄长。
吴氏家族简介吴姓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后裔,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
吴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
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2013年4月14日综合分析,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中,吴姓排行第八。
姓氏起源源流一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吴权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或国名为氏。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
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
有一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
《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
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
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
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
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
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
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
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
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
本支吴氏自唐末以来播迁及传派情况的研讨(四川省营山县凉风乡母家沟支系)吴代金本支吴氏现存的由邻水族人吴璧山主编、营山族人吴国瑛协编的老家谱,自1772年编成以后,到现在已经有241年了。
其原稿已不复存在。
现今由营山族人吴承远、吴仰信(字建立)保存的是1805年营山族人吴起元(吴国瑛之子)等到邻水抄回来的。
根据这本老家谱所述,本支吴氏是泰伯的后裔中的吴念三郎的发派。
先祖游仕江南,未归原籍,建业于上杭县。
传至吴永礼,遂于明成化年间由福建上杭迁到广东南雄府始兴县青化司月光村,传派一十一代至吴发秀,其子侄辈在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迁至四川顺庆府营山县、邻水县…….繁衍至今。
这段文字,虽然给我们留下了祖宗脉络及播迁情况的宝贵信息,但也过于简略,使我辈后人不知其究。
比如:是泰伯的后裔,那我们到底是泰伯的第几代?发派祖吴念三郎又是泰伯的第几代?其上承、下传是何人?建业于上杭县之前的原籍又在何地?在上杭县传了多少代才传到吴永礼?吴永礼又是在明成化几年迁广东的?因为成化年号内共有二十三年(1465—1488)①。
为了尽可能弄清楚以上问题,我主要参考了广西南宁人吴健琴主编的《中国吴氏通书》(以下简称《通书》)上提供的一些零星的信息,串缀而成本文。
从与上杭县有关的吴念三郎出发,上溯其先辈是江南大多数吴姓人的共同祖先吴宣。
吴宣的先祖是初唐的吴兢。
从吴兢在往上追溯,直至泰伯十九世孙季札,都是《通书》上所列典型世系,仅是照录而已。
从季札往上,按《史记。
吴泰伯世家》抄录。
本文重点摘录并加以研讨的是《通书》中有关吴宣家族传派及播迁情况,重点也在与本支吴氏各代直系亲族,旁系亲族很少涉及。
吴宣家族的播迁泰伯七十世(《通书》中多处认为是68世)吴宣,字守德,根据国内许多吴氏族谱的记载,吴宣生于公元874年(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岁),卒于公元950(五代。
后汉隐帝乾祐四年,庚戌岁)。
吴宣是吴兢的后裔:吴兢生吴伯芮;伯芮生吴徊;徊生吴琲;琲生吴初;初生吴简;简生吴宣。
泰伯吴氏始祖,第十八世孙寿梦生四子,四子季扎,即泰伯的第十九世孙,也是吴氏的第十九世孙季扎、征生、启、诩、售、弥庸、勾余、厥田、申、芮、臣、回、右、著、衍陵、全、隆、兴复、章、汉、成、亘、如清、允承、剬、熊庆、康年、延、之则、式、皋孟、佶、姞泰、梓隽,兢、戢、荟、琨、世南、询文、简、宣、伦、宥、坤二、吉甫、五四郎、千六郎、四郎、千一郎、伯九郎、四九、伯四、文七、兴二、维信、武胜、真广、德全、世缟、时任、恒贵、永佐、志先、家鸿、荣智、华安、富松、贵银。
世代谱系:东汉永兴二年,泰伯四十一世孙开始修宗谱,后来又有15次补谱,才使吴氏宗谱延续。
1989年,台湾开放探亲,台中吴乾华、吴天二位宗长寻祖到无锡梅里,找到当时负责修谱的吴伟勋,要求纂修一部包括台湾在内的海内外吴氏宗亲的大统宗谱,在海内外宗亲鼎力支持下,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主任吴伟勋组织当地退休教师等20多人征集编谱,经过12年的努力,《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完成并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顾毓琇闻讯后欣然题写书名。
1、远祖世系: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太伯吴氏起源可溯至远古黄帝。
黄帝娶西陵氏女嫘祖,生玄嚣和昌意。
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娶原妃姜生后稷。
后稷二十一世古公亶父(即周太子),生三子,老大泰伯(又作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
2、吴氏世系:太伯--季札泰伯三让王位与季历,与弟仲雍远涉千里,迁居梅里(今江苏无锡),建领地,号勾吴。
泰伯十八世寿梦在此地称王,建立吴国。
吴国存在一百多年。
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灭。
古公亶父:公叔子,生于殷商武丁七年甲戍.公元前1246年。
于岐山下居焉.今陕西凤翔府岐山县.建国号曰周.始开王业.娶何氏.生泰伯.仲雍.娶大姜.生季历。
开氏始祖:泰伯:古公亶父长子.殷高宗武丁四十年戊申{约公元前1212年}正月初九生,卒于殷商庚丁二年甲寅{约公元前1146年}三月初五,享年66岁,卒无嗣.墓在常州无锡县北.梅里村。
全国各地吴氏家谱文献目录及藏地,赶快收藏!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吴”,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天下吴氏”,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吴氏大家庭。
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吴氏文化,传播吴氏正能量,结识天下吴氏同胞!???加入吴氏群吴氏家谱文献目录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藏地:美国杨继盛纂写本一册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藏地:美国写本一册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藏地:美国吴如胜纂写本一册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藏地:美国吴呜凤撰写本一册辽宁本溪·吴俄尔格氏家乘五卷藏地: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村(清)吴守恩纂清雍正间纂写本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一册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民国)吴恩培编1940年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藏地:河北泺南县档案馆(清)吴优善吴鸿盘纂清道光三年(1823年)纂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铁板本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藏地:河北泺南县文管会(清)吴宝善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河北河间·吴谱一幅藏地:河北青县崇仟镇野兀屯吴淑珍纂钞本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德达辑吴应芝续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仁泽堂刻本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藏地:上海松江县博物馆(民国)吴承祜纂1929年1936年铅印本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清)吴宗洛十一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至德堂铅印本三十六册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瑞宗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至德堂木活字本六册江苏·吴氏族谱十卷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吴丽生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本十册江苏·吴氏汇修宗谱十二卷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1)(民国)吴仲山纂修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藏地:江苏淋水县云合乡陈里坑屯竹窝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让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藏地: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屯小吴家(民国)吴祖起纂1916年锦绣堂木活字本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藏地:江苏赣榆县档案馆(民国)吴怀镡重修1937年至德堂油印本江苏淮阴·南清河吴氏宗谱一卷藏地:江苏镇江市图书馆(清)吴昆田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翻刻本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美国(民国)吴其稑等重修1921年清江柏碧山堂刊本二十六册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清)吴芸等纂1935年石印本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藏地:吉林大学(清)吴引孙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朱印本四册江苏仪徵·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藏地: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屯清道光间重印本江苏泰州·富安县吴氏重修族谱八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图书馆(清)吴嘉珠纂修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八册江苏泰州·海陵南圯塘吴氏族谱□□卷藏地:江苏丹阳县图书馆(存爱字吴卷6、忠字号卷1、2、4—6)(民国)姚龙光重修1919年木刻本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藏地: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屯塘河队(民国)吴金波重修1924年石印本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藏地:南京市博物馆(清)吴春元吴占熊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江苏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清)吴章焕六修清咸丰八年(1858年)铅印本二十八册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藏地:吉林大学日本美国(清)赵坤连纂辑清光绪八年(1882年)三让堂活字本十六册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藏地:日本美国(民国)吴江吴杓等重修1925年三让堂活字本十四册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锡纯等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均安堂刊本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清)吴国桢主修解簠编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怡德堂刻本四册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美国(清)吴世铮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江苏常州·毗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富德吴其贤等续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让堂木活字本八册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川法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思让堂木活字本十六册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美国(民国)吴祥鸿等修1925年思让堂木活字本十六册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清)吴赓麟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诒安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藏地:河北大学(清)吴允祥吴有章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德堂木刻本六册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观周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德堂木刻本二十四册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藏地:江苏档(存卷28)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江苏常州·毗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藏地:美国(清)吴志尚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振宜堂刊本八册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吴世仁吴培育等修1913年至德堂铅印本二十册江苏常州·毗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藏地:河北大学(民国)吴德洪吴德兆纂修1914年木刻本十六册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藏地:江苏档(存卷2)1916年至德堂刊本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藏地:山西省文史馆(清)吴人秀吴世馄纂修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刻本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亭甫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钞本二册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一册)清同治间刻本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藏地:辽宁图书馆(存卷首、卷1—13)美国(清)吴振钧等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至德堂木活字本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日本美国(清)吴祥霖等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德祠木活字本五册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苏州市图书馆日本美国(民国)吴叔渭等修191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藏地:复旦大学(清)吴超然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远堂木活字本江苏江阴·严渍吴氏宗谱四十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清)任震初纂修清同治八年(1896年)恩敬堂活字本二十八册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美国(清)吴翔九等九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活字本二十册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民国)吴增甲纂修1949年源德堂铅印本二十五册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藏地:河北大学(民国)吴唱续修1929年继述堂木刻本二十四册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吴莲溪编纂1947年恩敬堂铅印本八册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藏地:江苏苏州图书馆(清)吴潮吴文垲修清据嘉庆六年(1801年)源远堂本钞本二册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清)吴焕文吴焯等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修稿本五册江苏常熟·海虞城东吴氏支谱一卷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民国间钞本一册江苏吴县·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美国清康熙间刊本一册江苏吴县·武山西金村吴氏世谱四卷藏地:美国(清)吴公肃等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刊本八册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谱六卷藏耻』匕京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历史系(清)吴永锡吴定国等修清乾隆七年(1742年)洞庭祠堂刻本六册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四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哲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刻本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六卷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2—6)(清)吴经望等纂修清道光九年至十一年(1829—1831年)刻本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乘不分卷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吴懋煜辑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钞本六册江苏昆山·徽州吴氏迁昆支谱藏地:北京图书馆(民国)吴鸿畴编辑民国间苏州大苏印刷公司铅印本一册江苏·吴江吴氏族谱三十五卷藏地:河北大学福建省图书馆(存卷6、7)(清)吴安国续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木刻本十六卷吴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日本美国(清)吴近庄纂吴祥霖补辑清宣统元年(1909年)活字本六册浙江杭州·吴氏家谱□□卷藏地:河北大学(存六卷)钞本浙江杭州·吴氏族谱·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钞本浙江·余杭吴氏宗谱二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之梁吴载有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二册浙江·余杭吴氏宗谱八卷藏地:吉林大学(清)吴光煜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承善堂活字本八册浙江余杭·延陵吴氏宗谱八卷藏地:浙江佘杭县塑料厂木活字本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斐续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爱敬堂木活字本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瑞芝等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爱敬堂木活字本四册浙江泰顺·九绽吴氏族谱四卷藏地:浙江泰顺县文博(清)蔡葆贞重辑钞本浙江嘉兴·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清)吴蹯重修清咸丰九年(1860年)钞本二册浙江海宁·吴氏宗谱六卷藏地:吉林大学浙江图书馆(清)吴芸孙吴昌年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二册浙江桐乡·州钱吴氏宗谱五卷首一卷藏地:美国(清)吴学浚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永怀堂木活字本六册浙江平湖·吴氏本支家谱不分卷藏地:人民大学辽宁图书馆(清)吴若娘续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活字本二册浙江·海监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美国(清)吴本智等修清咸丰九年(1859年)写本一册浙江海监·吴氏族谱六卷藏地:人民大学(清)吴昌年吴昌祺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二册浙江湖州·菱湖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清)吴衍麟纂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钞本六册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容光续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四册浙江湖州·下塘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人民大学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日本美国(清)吴孝诚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日本美国(民国)吴邦诠吴孝诜等续修1931年刊本六册浙江湖州·皂湖吴氏宗谱八卷藏地:河北大学(民国)吴秋香陈溶新重修1933年世德堂木刻本四册浙江长兴·吴氏宗谱十卷藏地:浙江长兴县白阜乡大齐口村屯(清)吴俊卿主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935年)凤林堂木刻本浙江绍兴·会稽吴氏家谱不分卷藏地:浙江图书馆(明)吴链修林乔纂明嘉靖钞本一册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十五卷序状志铭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明)吴有临纂修明万历刻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本八册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三十一部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辽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存十一部)日本美国(清)吴国梁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本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日本美国(民国)吴隐编订1916年活字本一册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浙扛图书馆日本美国(民国)吴善庆编1919年刻本一册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图书馆日本美国(民国)吴邦枢等纂修1924年刻本浙江东阳·渤海郡鸡峰吴氏宗谱十二卷藏地:浙江东阳县象岗乡1926年木活字本一册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存卷1)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刻本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清咸丰五年(1855年)木刻本浙江义乌·延陵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民国)吴德洗等纂修1925年活字本四十五册浙江衢州·吴氏宗谱二卷首一卷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民国)吴礼荣重修1917年刻本一册浙江衢县·铜峰吴氏宗谱四卷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民国间木活字本一册浙江衢县·延陵吴氏宗谱四卷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民国)吴长安吴元骏等修1948年衢城北隅居士郑荫槐木活字本四册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连塘屯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木刻本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石村杨瀚八修木刻本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清)吴鉴吴绍达等续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木活字本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3)(清)吴可权修清道光二十四木活字本浙江仙居·厚仁吴氏宗谱□□卷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6、卷末)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木活字本浙江仙居·吴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缺卷3、4、6、7、13、18、26)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浙江天台·吴氏宗谱略存不分卷藏地:吉林大学(清)吴志勤重修清乾隆钞本六册浙江黄岩·黄邑凤洋湖头东吴氏宗谱九卷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1)(清)吴际清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浙江遂昌·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浙江遂昌县湖山乡大畈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刊本五册浙江遂昌·平昌吴氏宗谱八卷藏地:浙江遂昌县石练乡1934年刻本浙江遂吕·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浙江遂昌县对正乡山前屯民国间刊本浙江松阳·岗头吴氏宗谱三卷藏地:浙江松阳县樟溪乡岗头屯(民国)吴家斌主修1921年木刻本安徽·吴氏宗谱三十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清)吴燮和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木活字本三十四册安徽·吴氏重修宗谱□□卷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存卷12)民国间兴让堂木活字本安徽合肥·东乡吴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重仁吴门南等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刊本二十册安徽·芜湖吴氏宗谱□□卷首一卷藏地:安徽博物馆(存卷首、卷1)(民国)吴官生纂1931年木活字本安徽泾县·泾川茂林吴氏宗谱五卷藏地:北京图书馆(缺卷4)安徽图书馆美国(明)吴范道等纂明万历八年(1580)刊本安徽泾县·延陵吴氏宗谱十三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清)吴一湫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刻本十二册安徽泾县·石匮吴氏族谱正编六卷首一卷附旧编二卷首一卷附编二卷藏地:河北大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本刻本八册安徽泾县·茂林吴氏四代饮旌五世同堂全图一卷藏地:美国(清)吴慎月编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安徽泾县·吴氏始祖图不分卷藏地:安徽博物馆清钞本一册安徽泾县·茂林吴氏谱系不分卷藏地:安徽博物馆(民国)吴家骏手录1932年写本一册安徽泾县·茂林吴氏支谱不分卷藏地:安徽博物馆(民国)吴家骏录订1934年精钞本一册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二册安徽徽州·新安世家梢云吴田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一册安徽徽州·梢云吴氏族谱十卷藏地:北京图书馆(存卷8—10)上海图书馆(存1—3(明)吴大经纂明钞本安徽徽州·左台吴氏谱图续编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明)吴饮仪等纂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刻本安徽徽州·左台吴氏大宗谱不分卷藏地:河北大学安徽博物馆(清)吴正遂汇纂吴阀总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木刻本二册安徽徽州·左台吴氏大宗谱三编藏地:北京图书馆(三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图书馆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安徽图书馆(二部)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清)吴正遂编(民国) 吴洁华补订1934年中华书局铅印本二册安徽徽州·新安吴氏考系不分卷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存三册)美国(清)吴允文等修安徽徽州·新安吴氏家乘世谱藏地:江苏盐城市图书馆(清)吴文蚧纂清光绪六年(1880年)钞本三册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锡维纂清光绪间叙伦堂活字一册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安徽·休宁商山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明)吴士信修钞明化本一册安徽休宁·商山吴氏重修族谱二卷藏地:北京图书馆(宋)吴浩纂修(明)吴士彦等续辑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家刻本一册安徽休宁·新安商山吴氏宗祠谱传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明)吴应迁辑(清)吴献吉等续辑清康熙间刻本一册安徽·休宁县市吴氏本宗谱十卷藏地:北京图书馆美国(明)吴抿吴兆等纂修明嘉靖七年(1528年)刊本安徽休宁·新安休宁乾滩吴氏会通谱十二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明)吴爵吴斌等纂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刻本一册安徽·休宁吴田吴氏分支统谱□□卷藏地:南京图书馆(存卷1—5)(明)吴显纂修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吴奖刻本安徽·休宁璜源吴氏族谱八卷藏地:北京图书馆安徽图书馆(明)吴应期纂修明万历七年(1579年)保和堂刻本安徽休宁·茗州吴氏家记十二卷藏地:日本美国(明)吴瑞毂编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写本八册安徽休宁·茗州吴氏家典八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日本美国(清)吴翟辑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吴厚夫翻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紫阳书院刻本五册安徽休宁·海阳吴氏族谱一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明)吴维东等修明崇祯三年(1630年)修钞本一册安徽·休宁吴氏族谱一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明)吴维东等修明崇祯三年(1630年)修钞本一册安徽·休宁泰溪吴氏世谱不分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明)吴怀敏重修钞本一册安徽休宁·衡川吴氏家乘不分卷藏地:北京大学明钞本安徽休宁·衡川吴氏宗谱聘公房摘支不分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清嘉庆八年(1803年)修钞本一册安徽歙县·新安歙南昌溪太湖坵吴氏宗谱十四卷藏地:安徽图书馆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缺一卷)(清)吴念祖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刊本二十册安徽歙县·仟源邑氏宗谱八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清)吴永凤吴兴寿等修清光绪五提(1879年)活字本安徽歙县·石潭吴氏叙伦祠宗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绍周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活字本十二册安徽歙县·石潭吴氏宗谱十六卷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缺一卷)(民国)吴寿根等修1930年刻本安徽歙县·昌溪庠里吴氏宗谱八卷藏地:美国(清)吴景桓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恩成堂活字本八册安徽祁门·祁东福州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安徽徽外[地区博物馆清咸丰三年(1853年)钞本一册安徽黟县·横岗吴氏会通宗谱不分卷藏地:安徽博物馆(清)吴世翔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种德堂刻本一册安徽黟县·黟北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民国)吴士恺修1924年活字本一册安徽石台·吴氏宗谱藏地:安徽石台县大寅乡安徽·桐城吴家砦吴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灏吴谦昀等续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木活字本八册安徽桐城·吴氏宗谱三十二卷末二卷藏地:人民大学(清)吴友谦等续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仁义堂活字本三十四册安徽·桐城高甸吴氏宗谱九十一卷首一卷藏地:安徽图书馆(存90)安徽博物馆(存卷首、卷1—3、9—18、24—36、38—41、43、48—50、42、54—57、59—61、65、67、69、73、77、78、81、82、84—91)安徽安庆市图书馆(存卷3—78、80—91)(民国)吴健吾纂修1936年安庆东方书局铅印本安徽桐城·吴氏家乘小纪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民国)吴闿生撰1936年油印本一册安徽怀宁·皖怀梅冲吴氏编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凤等撰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萃英堂活字本八册安徽怀宁·吴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二卷藏地:日本美国(民国)吴志强吴祥森等重修1914年木活字本十三册安徽怀宁·吴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首)(民国)吴佩绅修1921年观乐堂刊本一册安徽潜山·潜阳吴氏宗谱二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承珂等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刊本十册安徽潜山·吴氏宗谱六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邦辅等续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尚德堂活字本六册安徽·庐江潜川吴氏宗谱八卷藏地:日本美国(民国)吴学廉吴学藻等续修1918年木活字本八册福建·延陵吴氏族谱十卷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吴文炳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刊本十册福建·延陵吴氏重修家谱□□卷藏地:福建省图书馆(存卷7)民国吴氏有秩堂活字本福建福州·世美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福建省图书馆(清)吴诚玉重修清钞本一册福建连江·吴家路并竹兜吴氏族谱一卷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清嘉庆七年(1802年)修刊本福建连江·马鼻竹兜吴氏族谱一卷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清)吴茂才吴清光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稿本福建同安·鹿港吴氏义二房族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举纂修清雍正八年(1730年)钞本一册福建·同安庄江鼎汉石壁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道芳纂修清雍正八年(1730年)钞本一册福建安溪·清溪华地吴氏谱系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鸣熙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钞本一册福建同安·矿溪吴氏家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德功纂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辑钞本一册福建晋江·潘径吴氏家乘不分卷藏地:美国(清)吴达法修清咸丰间钞本一册福建·晋江灵水吴氏家谱二十七卷。
吴氏渊源、鼻祖、世系大全!一、吴氏姓氏渊源(一)、炎帝与黄帝据《史记》记载,炎帝与黄帝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距今约6000—5500年。
炎帝姜姓,又称赤帝、烈山氏,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
炎帝制耒耜,种五谷。
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由于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被迫游牧进入中原涿鹿(今河北省),得到了黄帝族的援助,继而攻杀蚩尤。
此时,黄帝与炎帝已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黄帝姬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新郑市),故亦称有。
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
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阪泉据说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也打败了山东、河南、安徽一带的九黎族,三族融合,以黄帝族为主,因此,黄帝便成了多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最终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炎帝和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一直到夏、商、周时期,各位帝王都认为自己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
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
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
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
《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
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
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中华黄帝王朝,在纪元前2698年建立,黄帝本姓公孙是少典国之子。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
吴氏远祖世系表: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泰伯(开氏始祖) 、仲雍(传代始祖) 。
莘县等地吴氏各祖世系表:始祖1世太伯(泰伯)、传代始祖1世仲雍,2世季简,3世叔达,4世周章,5世熊遂,6世柯相,7世强鸠夷,8世余桥疑吾,9世柯卢,10世周繇,11世屈羽,12世夷吾,13世禽处,14世转,15世颇高,16世句卑,17世去齐,18世寿梦,19世季札,20世征生(奔齐,妻公主姜氏),21世启蕃(任鲁相,妻姬氏),22世翊,23世售,24世弥庸(有作“庸”,奔晋,葬于今山西翼城),25世句余,26世蹶由,27世申(迁楚国),28世芮,29世浅,30世信,31世广志,32世千秋(前112年,迁山西),33世衍陵,34世全(迁亳州),35世隆,36世复兴,37世章(王莽时代),38世汉(刘秀开国大将,任大司马),39世武,40明詧,41谷,42域,43乾英(三国时),44懿,45彦,46建,47猛,48廉,49莹,50季怀,51绍,52忠,53延之,54昶,55云,56诚(安诚),57均(筠),58钦,59授,60文蔚,61良,62义方(唐贞观年间),63少微,64巩,65泉,66全(加“王”字旁),67淑溱,68矩,68明,70道隆,71晋,72深之,73竦(六公),74昌佚,75可霸,76全兴(全衅),77仁福,78念九,79十五,80浩(三五公),81文祥,82建,83广居,84守法(从安徽休宁即今歙县迁山西平阳洪洞),85平,86永胜,87含,88通正(迁山东),89彦祥(莘县之祖,有兄弟多人),90均用(莘县吴氏之祖,诰封奉正大夫,安人张氏,子五人,二、四分别名珏、珪,分别做官至福建盐运司、知县,其他失传。
东沙河为珪之后,自92世“宗”迁到此村。
)(上据《吴征生系底稿》)吴氏远祖世系表: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泰伯(开氏始祖) 、仲雍(传代始祖) 。
福建吴氏支系源流黄龙族吴氏:基于泉州古城西郊黄龙江滨(今晋江)两岸纵横20平方公里。
泉州鲤城区浮桥镇:延陵、坂头、大博、新步、下美宅、石崎、仙景、西庄、岐山、田中、东边、黄石头、五羊、林美、金浦、金鸡、霞洲、浮桥街、塔顶吴、高山义门吴、山美吴。
泉州鲤城区江南镇:乌石、后墩、官林、后头、小锦田、新塘、仙塘、上塘村、上塘霞茂村。
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津头博。
丰泽区北峰镇和清源农场:溪乾、西博、潘山、田庵、田边、前山、花园头、水流坑、洋西桥、乌墩白水岭。
泉州南安市丰州镇:博头、丰州南门、丰州东门。
南安市洪濑镇:洪濑街、湖尾小路村、进坑村、南安市石井镇后店村。
南安市霞美镇:麻山、后房、下福。
泉州晋江池店镇:高坑、华洲东山、水田霞美。
泉州惠安县洛阳镇:洛阳街。
闽南侨乡、衣冠之族明朝《闽书》卷之九方域志载:岸上(黄龙江岸)黄龙乡有吴氏—衣冠之族。
源流与播迁黄龙族吴氏是季札后裔,属吴征生支派。
黄龙族吴氏1世祖吴礼孙。
先祖自吴琚以下至吴礼孙的几代为:吴琚—吴安仁—吴仕骧—吴爽—吴礼孙,自礼孙起,至今已传29世,海内外数十万人。
一世吴礼孙:1215—1374,配陈氏(1221—1278),子三:长子吴景政居黄龙祖地传世,次子吴景善分居南安诗口,三子吴景兴分居晋江、石狮、蚶江及锦里。
二世吴景政:1249—1328,娶蔡氏妙清(1260—1343),子六:吴君用、吴君济、吴君弼、吴君辅、吴君锡、吴君赐。
二世吴景兴,后裔居于晋江市和石狮市等地。
三世吴君用:1278—?,娶陈氏,子三:吴观生、吴观应、吴观庆。
分居永春县梧板与南安县的陶内、吴坂、内寮、诗口、博尾等地。
三世吴君济:1280—1350,字和卿,号龙溪,娶杨氏、胡氏、刘氏、杜氏、蔡氏。
子七:吴希宪、次子吴希文,分居晋江、石狮、蚶江、三子吴希礼、四子吴希勉、五子吴希舜、六子吴希禹、七子吴希敬。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村吴氏:水头村古称鳌海境,亦称湖内村。
吴精一、吴精直。
自7世字辈:宗宪缙绅世代恩荣学遵孔孟道法周程。
守三公(曾祖)
字省吾名筱兰公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正月十一日亥时,配邑痒生张公庆霖长女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十月初五日戌时,生子三琼琪瑾。
公卒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正月十九日,寿五旬有五岁妣卒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七月寿五旬有五岁公妣合葬双山狮形之琼公(伯祖父)
字瑶浮生于民国五年【1916】丙辰九月二十二日午时,原配张公化斋女无出生卒失考葬双山狮形,继配吴氏生于民国十三年甲子卒于公元一九五二年壬辰寿二十八岁妣葬双山狮形,生子一宗,公卒葬失考。
之琪公(祖父)
字琉球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七月十七日亥时,配詹质本字子元三女乳名凤瑛名翠群生于民国十二年【1923】葵亥十一月十一日亥时,生子五中【早夭】华明本祥女一兰适王命星公卒于公元二零零零年庚辰三月初九日辰时,寿七旬有九岁公葬双山狮形祖塋旁。
妣卒于公元二零一零年庚寅正月三十日辰时,寿八旬有八岁妣葬双山狮形祖茔旁。
之瑾公(叔祖父)
字瑜孚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丙寅正月十七日寅时,卒于公元一九五二年壬辰,寿二十六岁葬老宅北首九亩塝。
报宗公(叔伯父)
琼公子,字琼昴生于民国三十年辛巳【1941】卒于公元一九九八戊寅年七月十七日寿五旬有八岁配张氏名宝枝生于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卒于公元一九七五年乙卯寿三十三岁生子一海,公葬朱家山公墓,妣葬双山狮形百玉公南首。
报中公
琪公长子,生于民国三十四年岁次己酉年,卒于公元一九五四年岁次甲午年,无出,幼早卒,葬失考。
报华(伯父)
琪公次长子,字和明生于公元一九五零庚寅年三月十一日,配宛氏名敏叶生于公元一九五四年甲午生子一国,女二桂玲,长适桑大军,次适徐富生。
报民(仲父)
琪公次子,字忠毅生于公元一九五三葵巳年,配马氏名玉锁生于公元一九六三年葵卯生子一斌。
报本(父)
琪公三子,字睦淳生于公元一九六零年庚子六月初一日寅时,配张孝福次女名爱群生于公元一九六五乙巳年十一月初三日,生子二健涛【早卒】。
报祥(叔父)
琪公四子,字刚毅生于公元一九六四年甲辰三月初七日,配李氏名秀芝,生于公元一九六五年乙巳,生子一岚。
本海(叔堂兄)
宗公子,字庸瑞生于公元一九七八年戊午五月初三日配马法国三女名玉枝生于公元一九八二年壬戌十月十八日生子一峻。
本国(堂兄)
报华子,字秉诚生于公元一九七九年己未十二月十一日,配沈氏名凤萍生于公元一九八一年辛酉八月二十六日生子一夫。
斌(堂兄)
报民子,字睿明生于公元一九八三年葵亥,配张氏名玉玲生于公元一九八六年丙寅二月初八日。
生女一彦琦
健(己身)
报本长子,字涵熙又字静笃号泉洁斋主人又号潜川居士,生于公元一九八七年丁卯九月二十日巳时。
涛(胞弟)
报本次子,字泓寿生于公元一九八九年己巳十二月十四日巳时,卒于公元二零零四年甲申七月二十三日戌时,寿一十六岁葬双山狮形荒山脚邵家塘梗上。
母命少儿无嗣,以后以兄健子兼兆为嗣,春秋标祭不得怠慢,如有寡异者,以不孝论。
又宅前祭田一坵共计一亩八分,永做春秋标祭之资,以后子孙不得盗卖,如有违者,送官惩治。
纪岚(堂弟)
报祥子,字炎卿生于公元一九九二年壬申九月初七日。
马峻(叔侄)
本海子,字诚仁生于公元二零零四年甲申五月十三日巳时。
晓夫(侄)
本国子,字尧卿生于公元二零零六年丙戌三月二十七日巳时。
彦琦(侄女)
吴斌女,生于公元二零一零年庚寅年八月二十日申
时
己丑年
潜川吴健撰
2009.8.2(2010年庚寅二月十三日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