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论文发展研究论文:藏药发展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8
西藏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标题:西藏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引言:西藏是中国重要的藏药资源区,拥有丰富的草原植被和高山草甸,孕育了众多的草药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藏的藏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西藏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就西藏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对这一产业的观点和理解。
一、西藏藏药产业的现状西藏藏药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的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逐渐成熟阶段。
当前,西藏藏药产业已经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草药采集、深加工、产品研发到市场销售形成了良好的格局。
1. 草药资源丰富:西藏地处于青藏高原,拥有广袤的高山草甸和富饶的草原植被,自然条件优越,草药资源丰富多样。
2. 传统藏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西藏历史上一直有着独特的藏医药文化传统,孕育了众多的藏药方剂和独特的药物制备技术。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西藏藏药产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4. 市场需求扩大: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传统医药的再次兴起,藏药市场需求逐渐扩大,成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二、西藏藏药产业发展战略为了进一步发展西藏藏药产业,以下是几个发展战略建议:1. 加强科研与技术创新: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推动科研与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藏药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
2. 建立规范化生产体系:建立完善的生产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草药采集、深加工流程,确保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3. 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如开展电商平台销售、与大型连锁药店合作等,扩大藏药产品的市场份额。
4. 强化品牌宣传和推广:加大对藏药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培育品牌忠诚度,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三、观点和理解西藏藏药产业作为西藏的重要特色产业,必须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发展。
个人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藏药产业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草药资源,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藏药特色、研究现状及发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藏医药特色、藏药原植物和药材资源的分类、分布及现代研究、传统成药和新型成药的研究现状,以及藏药的开发前景和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藏药特色药材资源分布新药“十五”计划中已被列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藏药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
这里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种类,从藏东南的热带季雨林到藏北茫茫无际的草原,依次分布着能反映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植物种类,据资料记载藏区维管束植物种类达6144种,居于全国第四位。
有史以来,藏区就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初步统计,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千种以上。
藏药学历史悠久, 理论独特:根据史料文献考证, 在目前使用的藏文字体系还没有创建前, 早期医学实践在公元前1 800 多年就已经在古象雄( 今西藏阿里地区) 借助玛尔文字形式传承、记载和应用。
因此藏医药学的发展历史有人认为至少已有3 800 年。
藏医与中医最大的区别是藏医依据的是独特的理论体系——“三因学说”即“龙”“赤巴”和“培根”。
藏医药学认为“龙”、“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基础。
治疗疾病的实质就是调节这3 种物质, 使其趋于平衡, 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藏医药具有精湛丰富的高原药物使用经验, 独特的用药理论。
藏药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关于藏药性、味、效的基本理论; 二是关于藏药性、味、效与五源( 水、土、火、风、空) 的关系。
藏医认为每一种药物都有固定的性、味、效。
一切药物都是由水、土、火、风、空五大元素生成的。
根据这五大元素的作用, 这些药物具有六味、八性、十七效。
临床上的用药就根据药物的六味( 甘、酸、苦、涩、辛、咸) , 八性( 寒热、润糙、轻重、钝锐) , 十七效( 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软) 来辩证组方。
藏药使用的特点很多, 如藏医药浴, 以五味甘露散!( 圆柏叶、杜鹃叶、水柏枝、麻黄、丛生黄菊) 为基础方, 再临床配制加减药味, 治疗多种疾病, 如消化不良可加寒水石、干姜、荜茇等。
论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摘要: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同多种疾病斗争中的实践经验总结。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是祖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医学史上灿烂的篇章。
并且以博大的藏族文化为背景,融合了藏族古代哲学、天文历算、生物学和化学等知识,并同藏传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然而,藏医药文化的地区局限性以及现代医药快速发展等原因对藏医药造成了冲击性,从而导致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限制。
关键词:藏医药;研究现状;传承与发展1.研究背景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理论体系。
如今,藏医药学显著的治疗效果和医学内涵,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藏医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藏医药学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1]随着对藏医药体系的研究日渐深入,如何很好传承、保护藏医药文化,如何构建科学而系统的产业链,让藏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于更多国家和民族,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2.研究意义藏医学是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在高原环境中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是藏族哲学思想、科技文化和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藏医药的起源有3700多年历史,理论形成已有2300多年历史。
在高原医学的基础上,藏医药学吸收了周边兄弟民族医药学的一些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近年来,人们对于藏医药针对特殊疾病的奇特功效产生了极大关注,而在此之际浮出水面的是一个体系独立的藏医药学。
传统藏医药学理论中就已经有了解剖学、生理学、保健学、内外等学科体系。
[2]在某种程度上,弘扬民族医学,发展民族医学,首要就是传承。
因此,身为藏研所的一名医生,有必要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意识的普及状态及其对民众身心健康的推动,去研究藏医药传承与发展状况,更好地为藏族人民和世界人民健康服务。
3.当前藏医药的传承现状藏医药之所以在常人眼里呈现出如此丰富的魅力,正由于它是一个传承久远、博大精深的医学科学系统,并以其“天人相应”、“身心同治”的医治理念发展成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中的一支奇葩。
藏药的发展现状
藏药是指藏族地区所采用的传统中医草药疗法,以及藏族药物的研发和医学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藏药逐渐成为珍贵的中医药资源之一。
现阶段,藏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1. 传统草药疗法的保护和传承:藏区因地制宜,以高原草原、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培育出了许多具有草药特性的植物。
这些植物在藏医经典文献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草药疗法,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了对藏区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对藏医师进行培训和传承工作。
2. 藏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藏药的研发中,包括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学研究等。
这些研究为藏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将藏药开发成现代化的中药制剂。
3.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为了促进藏药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到藏药领域。
4. 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藏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这种交流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研究藏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同时也有助于将藏药推广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藏药的疗效。
综上所述,藏药的发展面临着保护传统、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政策支持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未来,随着科学研究和医学进步的不断推进,相信藏药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藏药论文发展研究论文:藏药发展研究综述摘要:中医、西医、藏医和印度医药,被称为世界四大医学体系。
藏药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藏药的相关文献研究兴起于90年代,21世纪以来达到高潮。
藏药未来发展方向一方面要继承保留传统形式,另一方面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改进。
关键词:藏药;国内;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153-02一、国内研究综述藏医药学,就是在藏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医学理论经验及所使用研制的药物。
藏药是我国传统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对西藏医药的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对藏药的大规模的研究阶段。
其变化数量如图所示:(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一)藏药学历史介绍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藏医药在总结藏民族医药经验的基础上,吸纳了古代中医药、天竺(印度)和大食(伊朗和阿拉伯)医药的理论精华①。
藏医药是继中医药之后的第二大传统医药,位居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首②。
斗嘎(2000)指出,据藏文文献记载,公元前600-500年,藏族先民已经认识到一些动、植、矿物具有解除人体病痛的作用,确认了藏医药2000多年的历史起源。
此外,旺多(2001)对其发展演变史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即公元8世纪,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编撰藏药巨著《四部医典》。
随后出现了《月王药疹》《药疹八支》等药学名著。
公元17世纪,藏药学家帝尔玛·丹曾彭措的《晶珠本草》汇集了藏药学的大成,成为藏药学史上的重要典籍。
至此,藏医药学最终形成。
随着藏医药的全面发展,黄宇(2000)通过对南派藏药的发源地的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形成了其起源、现状和发展的较为全面的研究。
(二)藏药学理论“有毒就有药”——这是最早也是最科学的藏医论断,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的逻辑。
藏药发展现状分析论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医学的认可,藏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藏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藏药的发展现状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应用,藏药的生产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许多传统制药工艺得以改良和强化,使得藏药的活性成分得以提取和保留,从而增强了其药效。
与此同时,一些现代分析方法也被应用于藏药的研究中,为其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藏药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
由于藏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许多植物和动物资源只能在该地区生长和繁衍。
这使得藏药具有独特的药材资源优势,很多藏药制剂因其独特的功效而备受青睐。
尤其是在西方国家,藏药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保健品和药品市场。
然而,藏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藏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其独特性和稀缺性,很多藏药资源受到滥采滥用的威胁,导致资源的减少和不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加强藏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非常重要。
其次,藏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仍然存在困难。
由于藏药制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其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相当具有挑战性。
这不仅对藏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带来了困扰,也对藏药的国际化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未来,为了确保藏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政策、科技和市场等多个方面加以支持和促进。
政府应加强对藏药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鼓励藏区农民参与藏药种植和药材采集的合作社经济模式。
科技方面,应加强对藏药的系统评价和研究,推动藏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市场方面,应加强藏药的推广和宣传,拓展藏药产品的国际市场。
总之,藏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加强资源保护、科研创新和市场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藏药将会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藏医药是西藏地区传统的医疗体系,其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古以来,藏医药一直扮演着西藏地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医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并且吸收了现代医学的一些成果,深受广大群众和学者的关注和喜爱。
一、藏医药的历史和文化特点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源远流长。
古代的藏医学典籍《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的起源,它包括了《丹珠尔》、《罗布沙》、《尼沙》、《玛依》四部书,是藏医药学的经典之作。
藏医药学是从藏族文化和哲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科学,它以自然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为基础,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医学体系。
藏医药的特点是重视整体观念,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中,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外感、内伤、六情六欲、五气六味以及同病异治等因素都能引起疾病的发生。
藏医药强调疾病的防治,重视平衡调和,提出了“调和平衡”作为治疗原则。
二、藏医药的临床应用藏医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表现出了其的独特优势。
例如,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中药的组方和药物选择都是根据疾病的表现和病情分型来实施的,在药物组合的过程中注重治疗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在对抗癌症等危重疾病时,藏医药疗法的综合性和个性化特点也表现出了重要的地位。
在同样的情况下,与成药相比,病人更愿意选择藏药中医疗卫生药的口服制剂,这些藏药中的中药具有化瘀散结、行气化痰、清热解毒等功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藏医药的科学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藏医药的研究也获得了巨大的进展。
目前,在藏医药学的研究中,社会热点问题和关注的重点基本集中在药物资源开发、药物活性成分、中药制药技术及药物安全性等方向。
例如,藏药中含有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如多糖、黄酮、皂苷、蒽醌等,它们对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肿瘤等多个方面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因此,如何提取、鉴定、纯化和利用这些活性成分以获得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是藏医药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一、发展现状20xx年,我院的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卫生局、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从提高认识入手,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深入开展安全检查,积极消除事故隐患。
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县局下达的安全责任目标,实现了无事故的发生。
现总结如下:药妆产业是目前兴起的新产业,下面为大家搜集的一篇“中国药妆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
20**年xx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
xx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xx乡农村经济发展。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
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85.7%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
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初级职称87名。
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
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52.1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1234.7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2872.6元。
二、存在的问题珍爱生命,是我们快乐的源泉;珍爱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全力做到的!下面有整理的关于安全生产标语口号简单,欢迎阅读!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藏医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藏医学中的藏医药现代化研究藏医学中的藏医药现代化研究摘要:藏医学作为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藏医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藏医药现代化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1.引言藏医药是指藏族传统医学和药学的总称,是根据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卫生需求所形成并广泛应用的一种医药体系。
藏医药包括藏医、藏药以及相关的预防保健方法等。
藏医学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被广大藏族人民所信仰和传承,对于解决一些地方独特的疾病和常见病具有一定疗效。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藏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也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2.藏医药现代化的必要性藏医药现代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藏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可以对藏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研究,深入了解其药理学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民众对于藏医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藏医药在一些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和传承,能够解决一些地方性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和信赖。
因此,藏医药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藏医药现代化的面临问题在藏医药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藏医药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需要加强。
由于藏医药的传承主要是基于口口相传和家庭教育的方式,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撑。
因此,需要加强对藏医药的研究和验证,提高其科学性和可信度。
其次,藏医药的现代化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包括药物的提取和分离、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以及新药的开发等。
然而,目前在科技设施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瓶颈。
此外,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以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藏医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4.藏医药现代化的应对策略为了加快藏医药现代化的进程,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藏药的研究与发展藏药是自古以来就被藏族人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药物。
它们通常由天然组成成分制成,由于其在当地得到的良好信誉和口碑,自然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
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藏药是否适用于现代医学,以及如何在不失去其传统价值和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将其引入现代医学,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藏药的研究和发展已成为全球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藏药的研究范围涉及从本草纲目到全球性疾病,尤其是在传染病、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藏药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
由于藏药的制作方式和使用方法都很古老,因此许多精髓已经不能够被发现。
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一些植物物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的知识可以完善藏药体系,使其成为适用现代人的一种药物。
还有一些藏药可能需要经过改进或者根据不同的地区的疾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其能够被广泛接受。
同时,现代科学的研究也能够验证藏药是否真的有功效。
通过科学的手段,可以了解藏药的主要成分并提高其功效,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进一步探讨藏药的研究发展,除了需要对所有藏药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外,还需要进行重点研究。
其中之一就是要深入研究藏药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
这可以为现代医学界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此外,还应积极推广藏药文化,让人们相互了解并加强文化交流。
最后需要重点提醒的一点是,在研究和发展藏药的同时,需要根据当地制药过程的相关规定进行良好的管理。
这是确保藏药发展方向正确的关键所在。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注重藏药的研究与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如推广藏药文化、加强国际交流等,为藏药制造业树立新的形象,以使藏药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保护其传统的价值。
总之,我认为藏药是一种适用于现代医学的药物,其研究和发展需要我们用正确而高效的方法来进行。
通过对藏药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种药物的植物物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和传统文化,从而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藏药论文发展研究论文:藏药发展研究综述摘要:中医、西医、藏医和印度医药,被称为世界四大医学体系。
藏药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藏药的相关文献研究兴起于90年代,21世纪以来达到高潮。
藏药未来发展方向一方面要继承保留传统形式,另一方面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改进。
关键词:藏药;国内;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153-02一、国内研究综述藏医药学,就是在藏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医学理论经验及所使用研制的药物。
藏药是我国传统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对西藏医药的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对藏药的大规模的研究阶段。
其变化数量如图所示:(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一)藏药学历史介绍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藏医药在总结藏民族医药经验的基础上,吸纳了古代中医药、天竺(印度)和大食(伊朗和阿拉伯)医药的理论精华①。
藏医药是继中医药之后的第二大传统医药,位居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首②。
斗嘎(2000)指出,据藏文文献记载,公元前600-500年,藏族先民已经认识到一些动、植、矿物具有解除人体病痛的作用,确认了藏医药2000多年的历史起源。
此外,旺多(2001)对其发展演变史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即公元8世纪,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编撰藏药巨著《四部医典》。
随后出现了《月王药疹》《药疹八支》等药学名著。
公元17世纪,藏药学家帝尔玛·丹曾彭措的《晶珠本草》汇集了藏药学的大成,成为藏药学史上的重要典籍。
至此,藏医药学最终形成。
随着藏医药的全面发展,黄宇(2000)通过对南派藏药的发源地的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形成了其起源、现状和发展的较为全面的研究。
(二)藏药学理论“有毒就有药”——这是最早也是最科学的藏医论断,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的逻辑。
洛桑多吉(2000)、杨春生(2001)指出藏药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所著《四部医典》,其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龙"、"培根"、"赤巴"三种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
认为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其平衡决定着疾病的产生。
扎西东主(2009)认为藏药药理学的基础理论是以五源、六味、三化味、八性、七十二功效等为理论基础。
其中五源学说贯穿于整个理论,是"器"世界与"情"世界产生的本源,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物质,即土、水、火、风、空五物。
藏药学具有自身独特的药理学理论。
(三)藏药资源的研究藏药主要在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藏族聚居区中流传和使用。
有关藏药数量,在最早的藏药著作《月王药疹》种说在了784种,在载药最多的《晶珠本草》种收载了1220种③。
在随后的研究中,陆岳蓉(1995)认为目前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
罗达尚(1997)根据20余年对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实地调查,采集样本以及资料的收集鉴定后对藏药的分布地域范围以及种属结构分类、特性等做了较全面的介绍。
在藏药的来源上,李峰(2001)、魏全嘉(2001)描述了藏药来源主要有三类:高原地产藏药专用的药物、中藏医用的药物和从国外进口的药物,即本民族特有;吸收中药;进口(印度、尼泊尔等)药材。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藏要资源的分步状况以及类别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四)藏药开发与保护罗尚达(1997)指出,居于对青藏高原藏药资源物种数目的清晰,《四部医典》的译注和《中国藏药》等书的编著为探讨藏医药理论、功效提供依据,以及1965年对藏药开发的经验,为新时期藏药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研究藏医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首先应认识到藏药资源的有限性。
魏全嘉(2001)、谭锐(2002)提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步与实施,国家和地区对藏药的重视,许多企业商家参与到开发藏药行列,但盲目地、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藏药资源,如不采取措施,势必导致珍贵藏药资源的枯竭。
李隆云(2002)指出,藏药是藏医用以防病治病的最常用、最有力的武器;是临床治疗疗效和保健的基本保障。
然而,由于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掠夺式的采挖藏药,致使藏药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濒危藏药资源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其实质就是藏医药学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使藏药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同时分析了开发中的错误行为,即藏药原料药的收购,采集缺乏计划以及掠夺式采集收购,过度采挖、盗猎。
刘国清(2005)认为,藏药由于它的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具体物种的资源储量有限,且资源更新速度慢,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藏药生长的特殊环境都决定了其资源开发的有限性,藏药的资源开发不是没有限制的疯狂开发。
基于上述原因就必须形成对藏药的开发与保护并重,因此藏药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赵以莲(2003)分析了藏药现代化的必要性,即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藏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藏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在开发上,杨春生(2001)、刘海清(2002)认为,藏药现代化目的就是将具有独特疗效的传统藏药用药经验,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按现代医药准入标准推向市场,以期将其良好的功效与世人共享,这一过程便可称作藏药的现代化过程。
藏药走向世界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充分分析和研究世界主流医药市场对天然药物(包括藏药)制剂的要求和标准,将疗效确切的藏药以制剂的形式——藏成药,开发成符合国际规范、为主流市场乐于接受的治疗性和保健性的天然药物。
仁旺次仁(2007)提出了藏医药标准的基本内涵和建设思路,在藏药的标准化发面给予了建设性的发展思路。
张晓峰(2000)指出了为了使藏药进一步现代化,制药企业应采用超微粉碎、大孔吸附树脂等技术。
此外,旺多(2004)论述了传统藏药在新形势下探讨了有关藏药剂型改革的必然性,同时指出剂型的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的需求是藏药发展的决定性外因。
姚再明(2008)通过对藏药制剂复核检验工作的情况,针对民族藏药制剂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按照gpp的要求,提出加强藏医药机构制剂生产工艺环节、质量监测、质量保证、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调查及改进的具体建议。
同时,为了更好的发展藏药,在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上也要做好工作。
国瑞昌(2002)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在探讨加速青海藏药产业化进程的办法和策略中,出了知识产权在发展民族药业中的重要作用。
邦樱花(2007)指出我国传统藏医药在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的部分原因就是许多专有技术的外泄,因此,必须运用商业秘密对藏药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
此外,李志英(2004)以西藏藏药品牌建设进行探讨,提出企业要正确认识品牌战略,企业要认真进行品牌战略规划,突出"得天独厚"的核心价值与个性,从产品形象、价格形象和广告形象等方面形成品偶,走品牌发展之路。
这是藏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结论从藏药的发展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藏药的开发一方面要继承保留传统形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
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是藏药今后发展所采取的战略,深加工和现代科学的应用是实现藏药走向国际化的必然。
参考文献:[1]罗达尚.藏药资源及其研究、开发[j].中国藏药,1997(4).[2]斗嘎.藏药特点试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 (2).[3]陈岳蓉.浅析中药材在藏药中的应用[j].中草药,1995(1).[4]魏全嘉.藏药材有计划利用和可持续发展[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1,22(2).[5]旺多.浅论藏药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1,7(2).[6]黄宇,蒋舜媛.南派藏医药发展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5, 27(1).[7]李峰.我国民族药研究略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2).[8]扎西东主.藏药药理学概论[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1(11).[9]杨春生.藏药的理论探讨与现代化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2).[10]洛桑多吉.系统完整的藏医药学理论[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2).[11]赵以莲.藏药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j].青海科技,2003,10(3).[12]谭锐.试论藏药的研究开发及现状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3).[13]刘国清.关于实现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西藏科技,2005,(5).[14]李隆云.濒危藏药资源的保护[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8).[15]刘海清.藏药现代化的研究与开发初探[j].西北药学杂志,2002,17(4).[16]仁旺次仁.藏医药发展与标准化建设[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2).[17]旺多.传统剂型与现代剂型相结合是发展藏药的大趋势[j].西藏科技,2004,(12).[18]姚再明.关于对藏药制剂规范化的调查及改进建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8,7(33).[19]王聚乐.浅谈藏药的剂型改进与新技术的应用[j].西藏大学学报,2002,17(2).[20]邦樱花.论藏药的商业秘密保护[j].南方论刊,2007,(10).[21]国瑞昌.青海藏药产业化知识产权策略研究[j].青海科技,2002,9(2).[22]李志英.关于西藏藏药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 200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