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新生儿黄疸引起心肌损害的治疗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6.38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分析及意义发表时间:2017-07-04T10:51:49.0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作者:丘兆前[导读] 探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分析及意义。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玉林市537700)[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分析及意义。
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7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患儿6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TBIL、DBIL、IBIL、cTnI、CK-MB的水平。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的TBIL、IBIL、cTnI、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引起心肌损伤,但这种损伤具有可逆性,可根据综合对症治疗得以改善,但仍需密切监测心肌损伤标志物,以保护患儿的心肌。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损伤标志物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常见多发症之一,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其中病理性黄疸的间接胆红素水平持续增高,往往会损伤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并易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常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有研究报道,高间接胆红素对心肌细胞有毒性作用,对新生儿的心肌组织可造成损伤[1]。
血清心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MB(CK-MB)是早期检出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标志物。
对此,本文将对近年我院收治的67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65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cTnI、CK-MB进行检测,以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早期评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心肌的影响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7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7例,女30例;胎龄37~42周,平均(39.2±1.5)周;日龄1~7d,平均(4.2±0.5)d;出生体重2.7~4.1kg,平均(3.2±0.7)kg;Apgar评分≥8分;血清TBIL>256.5umol/L;病因:新生儿溶血症13例,肺炎1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6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7例,其他6例。
浅谈新生儿黄疸对心肌损害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对心肌是损害的关系。
方法:选择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组(治疗组)及生理性黄疸20例(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定所有患儿的血清心肌酶及其同工酶活性。
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心肌酶[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及同工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治疗组治疗前心肌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经治疗后,心肌酶及血清胆红素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造成心肌损害,但随着胆红素血症的治愈心肌酶逐渐降至正常,不一定造成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心肌损害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因此,又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黄疸可以是生理性,也可能是病理性,而病理性黄疸可引起心、脑、肝、肾等多器官损害。
近年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逐渐增多,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76例黄疸患儿,动态观察血清心肌酶谱,以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7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组)。
其中足月儿64例,早产儿12例,男50例,女26例,日体重适于胎龄,日龄2~27d,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除黄疸外,均无明显围生期窒息史,不伴有明显的感染征象。
全部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2]的诊断标准。
同时,取同期我院产科出生的健康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差异。
1.2治疗方法分别在患儿入院时及经治疗黄疸基本消退后取外周静脉血3ml(不抗凝血)立即送检,测定心肌酶谱及同工酶的活性,所有患儿人院时均常规作心电图、X 线胸片、血常规、肝功能、血培养等检查。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心肌酶谱的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心、脑、肝、肾等多器官损害。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尤其是伴随胆红素升高时对机体影响最严重的是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造成永久性损害,重者可致死亡。
临床上对病理性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的报道较多,但对心肌损害的报道较少,为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心肌酶的影响。
我科对2008年5月~2010年9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住院病人进行了心肌酶谱检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间收冶的50例住院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均为足月儿,出生2~27d,男28例,女22例,黄疸分类参照《实用新生儿科学》诊断标准[1]。
均已排除合并围产期窒息、颅内出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药物因素。
胆红素升高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除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外,同时给予营养心肌治疗。
对照组38例选择同期正常新生儿男20例,女18例,出生5~26 d。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所有入组新生儿于人院当天治疗前股静脉穿刺采血,行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
观察组除蓝光照射外并加用静滴1,6二磷酸果糖250mg /(kg·d),并予改善心肌代谢药物维生素C、ATP、辅酶A等静滴保护心肌治疗。
7d后采静脉血复查。
1.3统计学方法使用PEMS3.1软件,组间检验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配对资料比较。
2结果2.1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和血清心肌酶谱比较,正常新生儿心肌酶谱的各项指标均正常,而病理性黄疸组的新生儿心肌酶谱中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O1)。
2.2观察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值及血清胆红素值变化,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的心肌酶谱中各项指标随着胆红素增高而增高;经过治疗,随着胆红素降低而降低。
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总胆红素和各项心肌酶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见表1。
3讨论近年随着对胆红素生理功能及毒性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胆红素对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及血液、免疫等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心肌受损56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是否有损害。
方法对56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进行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和心肌酶谱的检测。
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心肌酶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P<0.01),表明心肌酶的升高与黄疸程度有关联。
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造成心肌损害,而且胆红素浓度越高,心肌受损就越严重,但随着高胆红素血症的治愈,心肌酶逐渐下降,不一定造成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标签: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受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胆)是在新生婴儿中的常见疾病,该疾病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已被普遍认识,但高胆对心肌的影响目前国内对此的报道却比较少。
为了探讨研究新生儿高胆血症对心肌的影响,我们对从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56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心肌酶谱的检测。
现在将资料完整的56例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们选择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资料比较完整的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5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3:1;入院时平均日龄3.8d(1~7d),胎龄36~40周;婴儿出生的体重(3.14±0.80)kg。
母体在母孕期以及分娩期均为健康无感染性疾病和遗传病史。
原发病:新生儿肺炎8例,新生儿脐炎2例,脓疱疹2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3例,新生儿窒息9例,早产儿5例,足月小样儿2例,头皮血肿4例,红细胞增多症2例,ABO溶血病2例,G-6-PD缺乏6例,原因不明的6例。
按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标准。
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做血常规、乙肝两对半、肝功能、Torch检查、血培养、Comms 试验、脑CT、胸片等相关检查。
1.2 分组方法:对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
两组新生儿的年龄、性别、体重、心肺功能类型以及发病原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新生儿黄疸对正常足月儿心肌损伤危害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翔羽, 杨波, 黑明燕, 王秀利, 陈洋, 孙迎军, 佟念念, GAO Xiang-yu, YANG Bo, HEI Ming-yan, WANG Xiu-li, CHEN Yang, SUN Ying-jun, TONG Nian-nian
作者单位:高翔羽,杨波,王秀利,陈洋,孙迎军,GAO Xiang-yu,YANG Bo,WANG Xiu-li,CHEN Yang,SUN Ying-jun(221009,江苏省徐州市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儿科), 黑明燕,HEI Ming-
yan(410013,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 佟念念,TONG Nian-nian(221009,江
苏省徐州市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心电图室)
刊名:
中华儿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年,卷(期):2012,5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ek201205006.aspx。
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心肌组织的影响目的:探讨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心肌组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61例设为A组,另选取同时期生理性黄疸患儿61例为B组。
A、B两组患儿均给予病因治疗、对症退黄治疗和保护心肌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和各项心肌酶谱检测值。
结果:两组患儿第一次就诊时的血清总胆红素和各项心肌酶谱的检测值相当,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分别治疗7 d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得到了降低,且均接近于正常值,两组患儿的各项心肌酶谱值均有显著降低,但两者之间的降低幅度相当,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均符合国内健康新生儿标准。
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显著地喂养困难、发绀、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心音低钝或增强、肝大等心肌受损临床表现。
结论: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的心肌组织并没有较为明显的损害,早期的心肌酶谱升高为一过性损伤,是可逆的,患儿是可以自行恢复的。
标签: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心肌组织;影响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时期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皮肤、黏膜和组织被黄染的症状,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现象[1]。
临床上将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生理性黄疸通常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2~3 d内,在正常的情况下,不需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即可在2周内自行消退,这类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指的是婴儿在出生24 h时就出现黄疸,或者是黄疸消退的时间延长,也或者是黄疸在消失之后又出现复发的,这类黄疸称之为病理性黄疸[2]。
临床有研究报道指出生理性黄疸患儿会合并出现心肌损害,笔者就对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心肌组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61例为A组,61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27例,患儿的日龄为1~7 d,平均体质量为(3.32±0.48)kg。
新生儿高胆红素合并心肌损伤发表时间:2015-11-20T16:25:55.6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作者:高建波郑伟伟解发雨[导读] 河南济源市人民医院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基于常规治疗,加用茵栀黄颗粒,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便于患儿心肌肌钙蛋白Ⅰ下降,可保护患儿心肌损伤。
高建波郑伟伟解发雨河南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 459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合并心肌损伤的治疗。
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收的70例高胆红素合并心肌损伤新生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例数均为35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基于此,研究组患儿加用茵栀黄颗粒予以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儿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变化和黄疸消失情况。
结果:经治疗,两组患儿心肌肌钙蛋白Ⅰ均有所下降,其中研究组下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黄疸于1周以内消退的病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多,二者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结论: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基于常规治疗,加用茵栀黄颗粒,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便于患儿心肌肌钙蛋白Ⅰ下降,可保护患儿心肌损伤。
关键词:心肌损伤;高胆红素;新生儿;心肌肌钙蛋白Ⅰ在新生儿疾病中高胆红素作为一种常见疾病,易使神经系统和心肌受损,目前已得到广泛关注[1]。
茵栀黄颗粒属于中药复方药物,具有清热退黄的功效。
为深入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合并心肌损伤的治疗,本次研究选择了我院近期收治的35例高胆红素合并心肌损伤新生儿患儿作为研究组,基于常规治疗加用了茵栀黄颗粒治疗,所获效果良好,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所选对象均来于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收的70例高胆红素合并心肌损伤新生儿患儿。
根据入院顺序,采取随机法把70例患儿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
研究组35例患儿中男18例,女17例,其中有20例是足月儿,15例是早产儿;对照组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6例,足有儿有21例,早产儿有14例。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
庞侯旭
【期刊名称】《中外妇儿健康》
【年(卷),期】2011(0)8X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新生儿血清中总胆红素和CK-MB,肌钙蛋白(CTN I的改变观察高胆红素对心肌的影响。
方法:选择足月新生儿102例抽血测血清TBIL及CK-MB,肌钙蛋白(CTN I)值。
结果:病理性黄疸患儿CK-MB,肌钙蛋白(CTN I)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经保心褪黄治疗,CK-MB,肌钙蛋白(CTN I)值明显下降。
结论:新生儿在病理性黄疸时存在对心肌的损伤,对黄疸新生儿进行常规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CTN I)的检查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能早期发现心肌损害,早期治疗。
【总页数】1页(P169-169)
【关键词】新生儿;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CTN;I);总胆红素;心肌损害
【作者】庞侯旭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
【相关文献】
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引起心肌损害的临床研究 [J], 张玲玲;张亚京;王鑫;郝锦丽;任静;陈华;贺丽;周芳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过程中心肌酶变化及与临床心肌损害的关系 [J], 赵奇萍;朱航;
李怡帆;李俊兰;任超杰
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合并心肌损害30例分析 [J], 田云粉;夏晓玲
4.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过程中心肌酶变化及与临床心肌损害的关系探究 [J], 吕红宇;邓常学
5.小儿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52例临床分析 [J], 林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黄疸与患儿心肌损伤间的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与患儿心肌损伤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于本院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的患儿87例,其中生理性黄疸52例为观察组1,病理性黄疸35例为观察组2,并随机抽取同期正常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测定3组新生儿不同时期心肌酶水平。
结果观察组1患儿AST、LDH、CK、CK-MB 略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间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患儿诊断时及黄疸消失时AST、LDH、CK、CK-M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以上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观察组2患者黄疸消失时AST、LDH、CK、CK-MB均明显低于其诊断时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儿黄疸可引起心肌酶升高,当患儿为病理性黄疸时可引起不同程度心肌损伤,应加强患儿心肌保护,预防心肌损伤。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心肌损伤;病理性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因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皮肤、巩膜、黏膜等呈现黄染现象[1]。
临床上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目前一致认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能够引起患儿病理反应,导致肝、肾、脑、脊髓等重要器官损害,临床上关于其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的报道较多[2],但对于其与心肌损伤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
现就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于本院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的患儿87例,其中生理性黄疸52例为观察组1,病理性黄疸35例为观察组2,所有患儿均符合第七版《实用儿科学》内诊断标准,并随机抽取同期正常生产儿50例为对照组。
三组患儿临床资料(如性别、日龄、胎龄、出生体重等)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入组标准:无明显感染征象;无围生期窒息史;无家族遗传性心脏病;排除先天性畸形儿;无心、肝、肾、肺等器官器质性病变;无血液、免疫等系统疾病;排除其他可致新生儿皮肤黄染疾病。
磷酸肌酸钠治疗黄疸早产儿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分析磷酸肌酸钠治疗黄疸早产儿心肌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20年9月~2021年1月在本院入院治疗的98例心肌损伤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8例早产儿划分为系统治疗组和单一对照组,在治疗方式上,两组均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包括抗感染治疗、应用脱水剂、镇静、止痉治疗法。
对于单一对照组的49例早产儿,在上述基础上,应用维生素C注射液。
对于系统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对比疗效。
结果:治疗有效率上,系统治疗组为95.92%,高于单一对照组的81.63%,在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指标上,系统治疗组数据改善情况优于单一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磷酸肌酸钠应用在黄疸早产儿心肌损伤群体的治疗中,能够尽快恢复早产儿的心肌功能,提高疗效,这一药物值得在此类患儿群体中推广。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黄疸早产儿;心肌损伤;临床研究在新生儿群体中,黄疸十分常见,特别是在早产儿群体,其机体胆红素血症较高,可能引发心肌损伤,临床表现在心动过缓、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喂养困难、暂时呼吸困难等,还有的患儿在临床中没有显著症状,仅检查结果显示心肌酶存在异常,情况严重时,会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1]。
早产儿其机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在临床治疗上,需要予以更多关注。
为了探讨治疗黄疸早产儿心理损伤的临床治疗方式,现对本院的治疗手段进行分析和回顾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0年9月~2021年1月在本院入院治疗的98例心肌损伤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8例早产儿划分为系统治疗组和单一对照组,均为49例。
在系统治疗组中,男27例,女22例,平均出生体重为(2012±338)g,平均胎龄为(33.4±1.6)周,33例轻度窒息、16例重度窒息。
新生儿黄疸150例诊治体会目的:本研究将对我院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所收治的15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儿在诊断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结果:本研究的所有患儿均行药物联合蓝光治疗,所有患儿经过治疗后均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其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其整体护理效果较好。
结论:在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药物联合蓝光的方法来对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可以使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降低,同时还可以改善患儿的黄疸症状,其临床疗效相对较好,因此,在对黄疸新生儿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对此种治疗方式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标签:黄疸;新生儿;临床诊治;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新生儿多发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新生的机体可能存在胆红素代谢不成熟,从而导致患儿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加,皮肤黏膜黄染是此类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1]。
对于此类患儿如不及时进行有效地治疗,情况严重时就会导致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使患儿留下后遗症,甚至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
本研究将对我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所收治的150例黄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所收治的15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0例女孩,100例男孩,33例患儿为早产儿,其余117例患儿为足月儿。
所有患儿的日龄为1—16天,有32例患儿在出生7天后出现了黄疸,51例患儿在出生3—6天后出现了黄疸,67例患儿在出生1—2天后出现了黄疸。
本研究所有患儿的乙肝表面抗原、肝功能、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均表现为阴性或正常。
本研究所有足月儿在入院时的总胆红素浓度均大于205umol/L,早产儿的总胆红素浓度大于256umol/L,所有患儿的直接胆红素低于34umol/L。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心肌损伤的探讨发表时间:2014-08-01T17:29:47.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1期供稿作者:张帆郭志芳[导读]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它的主要危害是引起新生儿胆红素中毒性脑病。
张帆郭志芳(河南省辉县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453646)【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对心肌的影响。
方法对157例病理性新生儿黄疸(观察组)和126例生理性黄疸(对照组)的新生儿血清进行同步检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的变化对比。
观察组和对对照组进行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无病理性异常。
结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在急性期心肌酶学中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LDH1、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血清肌钙蛋白(CTn-I)阳性率分别为观察组91.01%和对照组4.41%,两组结果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能会引起心肌损害[1]。
随着黄疸的好转,综合治疗后,心肌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肌钙蛋白【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1-0074-0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它的主要危害是引起新生儿胆红素中毒性脑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致残。
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在确诊后,应密切关注其心肌的损伤。
心肌酶的测定是判断心肌是否受损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的心肌酶主要包括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LDH1、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
有文献报道心肌肌钙蛋白(CTn-I)是心肌损伤的一个较特异敏感的指标。
本研究对以上指标就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儿科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157例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
150例新生儿黄疸引起心肌损害的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2-11-21T13:25:12.4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刘渊浩[导读] 对新生儿黄疸予以适当的治疗能降低心肌酶水平,有效改善心机损害的症状。
刘渊浩(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四川双流 610213)【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黄疸对心肌损害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150例新生儿分为病理组与生理组、对照组,测定治疗黄疸前后新生儿血清心肌酶的变化。
结果各组新生儿血清心肌酶各项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新生儿心肌酶水平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对新生儿黄疸予以适当的治疗能降低心肌酶水平,有效改善心机损害的症状。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058-02前言黄疸是临床常见的新生儿症状之一,黄疸的发生能够引起的心肌损害,对新生儿产生极大的危害,严重时还会有生命危险[1]。
现随机抽取150例新生儿进行黄疸心肌损害疗效的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试验的150名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1年08月至2012年05月入院的新生儿,其中男95例,女55例,随机分为两组。
病理组为62例黄疸儿,生理组69名,对照组为19例无黄疸儿。
所有新生儿日龄1~7天。
两组新生儿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仪器与方法样本采集:本次实验使用德国Roche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E411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仪,分别在实验组新生儿1~5天与4~7天时空腹抽取附股静脉血4ML,离心并进行血清检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1~5天进行检测。
样本检测:采用酶法、速率法、免疫抑制法检测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值的检测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血红水平与心肌酶谱的改变需要利用生化分析仪进行观察。
新生儿黄疸与患儿心肌损伤间的相关性分析张莉【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3(008)028【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与患儿心肌损伤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本院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的患儿 87例,其中生理性黄疸 52例为观察组 1,病理性黄疸 35例为观察组 2,并随机抽取同期正常新生儿 50例为对照组,测定 3组新生儿不同时期心肌酶水平.结果观察组 1患儿AST、LDH、CK、CK-MB略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间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观察组 2患儿诊断时及黄疸消失时AST、LDH、CK、CK-M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以上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 (P<0.05);观察组 2患者黄疸消失时AST、LDH、CK、CK-MB均明显低于其诊断时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可引起心肌酶升高,当患儿为病理性黄疸时可引起不同程度心肌损伤,应加强患儿心肌保护,预防心肌损伤.【总页数】2页(P22-23)【作者】张莉【作者单位】434200,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新生儿黄疸与患儿心肌损伤之间的关联 [J], 张月明2.新生儿黄疸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J], 吴萍;张鑫;曹利玲;吴海燕;吕赞;阿依江;若敏3.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血清E-选择素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意义 [J], 冯媛元; 陈梅4.hs-CRP与TNF-α和IL-6在重症肺炎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心肌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J], 张冉;张利明;胡豫霖5.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PTX-3及IL-35水平及其与心功能、心肌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J], 孔金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50例新生儿黄疸引起心肌损害的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21T13:25:12.4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刘渊浩
[导读] 对新生儿黄疸予以适当的治疗能降低心肌酶水平,有效改善心机损害的症状。
刘渊浩(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四川双流 610213)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黄疸对心肌损害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150例新生儿分为病理组与生理组、对照组,测定治疗黄疸前后新生儿血清心肌酶的变化。
结果各组新生儿血清心肌酶各项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新生儿心肌酶水平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对新生儿黄疸予以适当的治疗能降低心肌酶水平,有效改善心机损害的症状。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058-02
前言
黄疸是临床常见的新生儿症状之一,黄疸的发生能够引起的心肌损害,对新生儿产生极大的危害,严重时还会有生命危险[1]。
现随机抽取150例新生儿进行黄疸心肌损害疗效的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试验的150名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1年08月至2012年05月入院的新生儿,其中男95例,女55例,随机分为两组。
病理组为62例黄疸儿,生理组69名,对照组为19例无黄疸儿。
所有新生儿日龄1~7天。
两组新生儿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仪器与方法
样本采集:本次实验使用德国Roche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E411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仪,分别在实验组新生儿1~5天与4~7天时空腹抽取附股静脉血4ML,离心并进行血清检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1~5天进行检测。
样本检测:采用酶法、速率法、免疫抑制法检测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值的检测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血红水平与心肌酶谱的改变需要利用生化分析仪进行观察。
1.3入选条件
此次实验的入选新生儿胎龄均在38~42周,出生时体重超过2500g,Apgar高于8分;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05.2umol/L,无任何红素脑病症状;婴儿无颅内出血、先天性心病、重症感染等状况;新生儿均为自然分娩或选择性剖宫产。
1.4治疗
实验组新生儿经补液、补碱、蓝光箱治疗及对症等治疗,并维持血气、心率、血糖在正常范围。
营养心肌细胞选维生素C静脉注射100mg/(kg?次),每天1次,肌苷注射液20mg/(kg?次),每天1次,连用4~7天,无明显副作用。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并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新生儿血清心肌酶谱变化状况见表1。
表1 新生儿血清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水平检测
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P﹤0.01,与生理组相比较# P﹤0.05。
2.2治疗归转
新生儿入院治疗后,血清胆红素迅速下降,平均达到99.7umol/l,当治疗48小时时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将至40.5umol/l,第72小时达到40.8umol/l。
治疗2周后回访,131例病患儿中有114例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有17例仍高于正常水平。
表2 新生儿黄疸治疗痊愈状况
2.3新生儿治疗前后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
表3 新生儿治疗前后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
3.讨论
3.1心肌酶谱
心肌酶谱常用血清酶包括:AS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主要集中在人体的重要器官与组织中,心、肝、肾、脾、肺骨骼肌等,以心肌细胞含量为最多[2];CK肌酸激酶,游离在心肌、大脑、子宫、膀胱以及肝的包浆与线粒体中,在人体心肌细胞中有3种CK的同工酶,如CK-MM、CK-MB、CK-BB,CK-BB常见于心肌细胞中,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CK-BB的血清浓度会显著增高[3],临床可以此判断心肌是否受损;LDH在心脏、肌肉、肝脏等器官中较多间,LDH同工酶较多,临床可以根据LDH酶总活性的浓度判断心肌病变的可能;cTNT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绝大多数cTNT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细丝上,而6%-8%的cTNT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质中,当心肌细胞损
伤时,cTNT便释放到血清中;Mb是一种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含氧结合蛋白,正常人血清Mb含量极少[4],当骨骼肌或心肌损伤时,血清中的Mb水平升高。
3.2心肌酶谱变化
本次试验对新生儿血清心肌酶谱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ST、LDH、CK、CK/MB、cTNT、Mb的数值较其他文献标准高[5],且各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胆红素与血清心肌酶变化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经过补液、光疗等治疗后随黄疸减退,心肌酶也逐渐降低[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导致心肌损害。
本组实验中新生儿在治疗前后心肌酶检测结果血清AST、LDH、CK、CK/MB、cTNT、Mb相比较,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因此,适当的治疗能够使新生儿心肌酶各项指标水平恢复正常,能够有效改善新生儿黄疸引起的心肌损害状况。
参考文献
[1]许绍辉,王爱华,杨宗岳,等.CK-MB试剂盒研制和临床应用8年评价[J].上海医学检验志,1991,6(3):129.
[2]杨春凤.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观察与护理[J].广西医学,2007,29(7):1~1l1.
[3]黄建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变化及其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3):163-164.
[4]胡亚美,江载方.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8.
[5]陈秀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心肌酶变化关系分析[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6):673 .
[6]张新利,肖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脏器的损害[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