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六 专题检测(六)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3.15 KB
- 文档页数:6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一、词人名片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
他勤于创作,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诗篇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是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词人。
二、诗词故事千古风流《钗头凤》大约20岁时,陆游与表妹唐琬结婚,夫妻情投意合,恩恩爱爱。
不料,陆游的母亲却对儿媳非常不满,硬逼儿子休掉了唐琬,另娶王氏。
唐琬改嫁赵士程,从此音讯皆无。
一年春季的某一天,陆游到会稽的沈园游玩,正遇见唐氏夫妇,两人相遇,分外伤感。
赵士程得知过去的事后,让人给陆游送了些酒菜,表达关切之情。
此景此情,陆游百感交集,诗兴大发,信手在沈园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此事很快传到了唐琬那里,她悲痛难抑,也写了一首《钗头凤》词应和陆游,不久含恨离开人世。
到了晚年,陆游多次重游沈园,多次写诗感怀。
直到陆游84岁时,即去世的前一年,还在《春游》诗中写道: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三、文题背景1.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这副对联是陆游的自题书房联。
陆游自幼好学,他说:“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这种勤奋好学精神,书房自题联即是证明。
2.这是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被调离抗金前线,心境抑郁而壮志如故,次年作此词。
我们读他的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这是他身世的缩影。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人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韦应物并称为“韦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被贬期间,得以接触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有《河东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刘柳之谊在古代文人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格外动人,可谓此生不渝的“死友”。
他二人同年中进士,又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同一贬再贬。
流放过程中,二人诗书往来不断,彼此鼓励、安慰。
柳临终前写信向刘托孤。
刘接信后失声痛哭,“如得狂病”。
他亲自编定了三十卷的《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亲写序言,以后又将柳之遗孤抚育成人。
三、文题背景1.广西柳州柳侯祠对联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注柳侯:指柳宗元。
贾傅:汉初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潮:指韩愈,因其曾被贬潮州刺史。
儋:指苏轼,因被贬琼州别驾,住地海南儋耳。
河东:柳宗元祖籍地。
永柳:永州、柳州。
2.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专题导语随着晚唐政权的进一步衰落,哀婉和衰飒的气氛笼罩着晚唐诗歌。
他们更多吟咏的是三类题材:历史、自然、爱情。
对历史的追怀是对现实的喟叹,对自然的眷念是对人世的疲倦,对爱情的寻求是对个人心灵的抚慰。
不过,晚唐诗人更倾心尽力于诗歌,他们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这一群体的代表。
因此,学习本专题,主要是学习“小李杜”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他们二人的诗风,能就李之无题诗或杜之咏史怀古诗作专题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李诗善用意象和典故的特点,对杜诗《九日齐山登高》可抓住诸多虚字来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一、诗人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的批评。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势已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的形成。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杜牧的浪漫故事杜牧及第后在宣州刺史沈侍师幕下做幕僚。
他听说湖州(今浙江)一带风景优美,而且美女如云,便去游玩。
湖州刺史特地为他举行了一场龙舟大赛,引逗全城姑娘都出来观看。
杜牧看了,直到傍晚,才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是“真国色也”。
于是,杜牧当下就托人前去求婚,相约十年后到这里做刺史时再来娶她。
不久杜牧就离开了湖州,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安定城楼一、诗人名片李商隐为晚唐大家,以他为代表,开辟了唐诗向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的新的诗歌天地,其诗语言精细绵密,情感表达纡徐含蓄,意境深邃朦胧。
但因用典太多,有意旨隐晦之病。
诗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他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去写爱情,去写女性。
其次,咏史诗也较为突出。
二、诗词故事李商隐的“粉丝”——白居易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说:“我死后希望能够投胎做李商隐的儿子。
”后来李商隐的儿子衮师出生,李就将他的小名取名为“白老”。
不料这位“白老”终究不是那位“白老”,长大后反应蠢钝,很让人失望。
当时著名的诗人兼词人温庭筠对“白老”发话:你小子要真是白居易的后生,那不成心让“老白”难堪吗?[(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三、文题背景晚唐诗人李商隐,才华横溢,志向高远,早有文名,但无意中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而无法自拔,这就决定了他一生中仕途坎坷,长期辗转于幕府,苦闷感伤而终的结局。
《安定城楼》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当时诗人26岁。
安定城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当时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治所。
三年前,李商隐仕途受阻,远道投王茂元幕府,还被王茂元招为女婿,而在当时的“牛李党争”中,王茂元属“李党”。
据说李商隐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在应博学宏词科试时受当权的“牛党”排挤。
这首诗就是在应试落选后重回泾州时所作。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首诗从表面上看,诗风平易流畅,但寄托却很幽深,情感波澜显得层层回旋,而又层层深入。
围绕意境的“高远”这一中心,抒写了高楼远眺。
课时跟踪检测(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滕王阁从军行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淑.气(sh ū) 绮.筵(q ǐ) 银烛.(zh ú) 扁.舟(bi ǎn) B .物候.(h òu) 宦.游(hu àn) 铁骑.(q í) 江渚.(zh ě) C .绿(p ín)凤阙.(ju é) 端倪.(n í) 凋.旗画(ch óu) D .琴瑟.(s è) 环绕.(r ào) 牙璋.(zh ān ɡ) 金樽.(z ūn) 2.对下列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 长河:银河绮筵:华丽的筵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B.⎩⎪⎨⎪⎧淑气:美好古调:古代的歌曲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C.⎩⎪⎨⎪⎧ 西京:代指长安凤阙:相合的兵符凋旗画:指旗上的图画黯然失色D.⎩⎪⎨⎪⎧ 帝子:帝王槛外:栏杆的外面江渚:水中的小块陆地3.填入下面横线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月光是令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中,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半是赞秋月的,而今夜是冬月,没有①________,没有②________,但空旷、辽阔。
A .①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②花的清香、淡淡的秋风B .①花的清香、虫的吟唱②浓浓的树影、淡淡的秋风C.①花的清香、淡淡的秋风②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D.①虫的吟唱、花的清香②淡淡的秋风、浓浓的树影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云霞出海曙,________________。
(2)忽闻歌古调,________________。
(3)闲云潭影日悠悠,________________。
(4)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
(5)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专题检测(四)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危樯.(qiánɡ)萧.萧(xiāo)辚.辚(lín)B.省.识(xǐnɡ) 干.云霄(ɡān) 沙鸥.(ōu)C.青冢.(zǒnɡ)盘飧.(sūn)戍.守(shù)D.旧醅.(pēi)万壑.(hè) 金樽.(zūn)答案C解析“冢"应读zhǒnɡ。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兵车行.行:出发B.武皇开边意未已.已:停止C.独留青冢.向黄昏冢:坟墓D.信.知生男恶信:确实答案A解析“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答案D解析都作“停止"讲。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耶娘妻子..走相送B.行人..弓箭各在腰C.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D.归来头白还戍边..答案D解析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士兵”;C项为“华山以东".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武皇开边意未已 B.归来头白还戍边C.古来白骨无人收D.禾生陇亩无东西答案D解析“陇”通“垄".6.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答案B解析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7.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下联)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8.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苏幕遮(燎沉香)一、词人名片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宋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
精通音律,曾创作了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清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钱塘才子周邦彦一生虽然没有遭受苏门词人那样沉重的打击迫害,但仕途并不得意,几度浮沉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流落的辛酸。
这种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辟了蹊径。
二、诗词故事一曲新词动君王传说周邦彦在汴京时,和名妓李师师关系很好,常去她那里玩。
一天晚上,周、李二人正在谈词论曲,忽报宋徽宗驾到。
周邦彦没法脱身,只好藏在墙壁的夹层中。
周在偷听了这二人的谈话后,马上构思,写成了一曲《少年游》。
过几天,当李师师为宋徽宗演唱这首词时,徽宗认为该词讽刺了他,就把周邦彦押出京城。
为救周邦彦,李师师不久又为徽宗演唱了周邦彦写的《兰陵王》,徽宗听完,非常感动,马上下令把周召回,封他做大晟府的乐正。
这样,一曲《兰陵王》打动了宋徽宗,改变了周邦彦的命运。
后来,它迅速传遍京城,人们把它称做“渭城三叠”。
三、文题背景苏幕遮,唐教坊曲,本西域舞曲,是当时高昌国语言音译,原意是披在肩上的纱巾。
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
本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燎/沉香,消/溽暑△。
一、诗人名片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
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
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二、诗词故事赤亭峰教子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请他题词、赋诗。
岑参发现在他写完诗后,挤在士兵中的一个男孩随口吟了出来。
他询问缘故。
这个回鹘族放羊娃告诉他,他的爷爷早年流落到这里,用回鹘文教他读《论语》。
岑参没吱声,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
”不料,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恳请他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
岑参很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收下了,并把小孩的原名也更改为“岑鹘”。
就这样,岑鹘随岑参参军入伍,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为军队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
三、文题背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平叛的一首祝颂诗。
当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常清奉命西征,岑参写此诗送行。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豪迈的气概,通过对西北边地艰险环境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征战的爱国豪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君不,走马川/行/雪海,平沙/茫茫/黄入/。
轮台/九月/风/夜,一川/碎石/大/如,随风/满地/石/乱。
匈奴/草黄/马正/,金山/西见/烟尘/,汉家/大将/西出/。
一、词人名片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南宋词人、音乐家。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
对史达祖、吴文英等人都有影响。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词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二、诗词故事姜夔妙制得佳人(一)姜夔三十多岁时在长沙结识了诗人萧德藻。
萧比他大二十多岁,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非常赏识姜夔的才气,把他看作自己作诗四十年来难得的诗友,而不以老师自居。
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歌。
萧对姜《姑苏怀古》诗“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两句赞不绝口。
萧爱才,不久,就做媒把侄女嫁给了姜夔,成为诗坛一段佳话。
后人写诗云:“应是冰清逢玉润,只因佳句不因媒。
”三、文题背景《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也是格律词风的代表作,写的是作者在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经过扬州时的所见所感。
此时词人21岁。
南宋时期,金人曾两次侵宋,扬州两度遭掠。
这首词是在扬州第二次被掠十五年后写的。
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扬州劫后的萧条,抒发了“黍离之悲”。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写词。
故读时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
专题检测(六)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追溯.(sù)慰藉.(jí)悲怆.(chuànɡ) 妍媸.毕露(chī)B.遨.游(áo) 对峙.(shì)泥淖.(nào) 长吁.短叹(xū)C.征铎.(duó) 哂.纳(shěn)稗.官(bī) 国运多舛.(chuǎn)D.鲈.鱼(lú) 赵嘏.(ɡǔ)檞.叶(jiě) 斐.然成章(fěi)答案 D解析A项“藉”应读jiè;B项“峙”应读zhì;C项“稗”应读bà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晓镜但愁云鬓..改云鬓:美发如云B.猜意..鹓雏竟未休猜意:猜想C.残星几点雁横塞..横塞:越过关塞D.凫雁满回塘..回塘:回到池塘答案 D解析“回塘”应为“曲折回环的池塘”。
3.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写为十二字或十四字的对联。
答案示例: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微霜。
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
4.阅读下面有关“炼字与炼意”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1)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几点早梅何处春。
”“几点”原为“一树”,这样改的好处是: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再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生机盎然,韵味平添。
(2)“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这是王驾写的《雨晴》,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这样改的原因应是:王安石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5.文学常识填空。
(1)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
一生郁郁不得志。
有《李义山诗集》,著名诗作有《无题》、《贾生》(或《夜雨寄北》)、《锦瑟》等。
(2)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集有《樊川文集》。
(3)温庭筠,字飞卿,太原人。
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人称“温韦”。
6.名句默写。
(1)晚唐诗感时伤怀,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散发出秋花的晚香。
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杜牧的“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赵嘏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等诗句,作者或登楼远眺,或登高怀古,其感情基调给人以“落日余晖”之感。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
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通过“月”烘托自己的情感。
二、阅读鉴赏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独上”与“同来”相照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在江边一处楼台旧地重游时怀念友人的孤独、怅惘之情。
(2)“月光如水水如天”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案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
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微雨李商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细雨李商隐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1)两首诗都是写雨,但作者捕捉意象的方法不同。
前一首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主观感受,后一首则是正面铺写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把细雨的风致写得灵活而新鲜。
(2)前一首写微雨,先写微风,重在写下雨的过程,写得十分细腻而贴切;后一首写细雨,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想像,勾勒出细雨怎样的姿态?答案诗人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像成犹如天宫白玉堂飘扬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地上这张碧牙床上翻卷起来的草席。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从容,也暗透出他羁旅的一丝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做了铺垫。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的情感由孤回、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正当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可以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感受出来。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陈琳①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②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③。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④学从军。
注①陈琳:三国时人,曾为袁绍幕僚,后归曹操,擅长写作章表书檄之类的文章,亦工诗,是“建安七子”之一。
陈琳墓在今江苏省邳县。
②霸才,指盖世超群的才华。
霸才无主,指自己怀才不遇。
③石麟,指陈琳墓前的陈列品石制麒麟。
铜雀,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曹操所建。
④书剑:文武才能。
请指出诗中哪些地方吊陈琳,哪些地方自伤身世。
答案“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开头说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泊辗转的生活中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钦慕尊崇的感情。
“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发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人士吧。
这里蕴涵的感情颇为复杂。
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
陈琳有曹操赏识,而自己虽有“霸才”却无人看重,这里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是对陈琳墓前的荒凉寥落的哀叹,也叹重才时代的消逝。
而诗人对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
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尾,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11.阅读下面诗这首,然后回答问题。
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与“留”字谐音。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柳。
(2)简析“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一句诗的诗意。
答案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酒旗。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题旨?答案作者通过描写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三、体验高考12.(2015·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个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
颈联“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情景。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甚,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只能使人得到一时的陶醉,醒来之后,将是更大的悲伤。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13.(2012·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还未展开状态的植物,均以芳心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解析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由两首诗的题目中的“未展”“未开”和两首诗中共同出现的“芳心”这个词可以得出答案。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像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歌所运用的手法,在这两首诗中,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
14.(2012·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