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分析论文 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贵州论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贵州论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导言: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
近年来,贵州论文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分析贵州论文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现状分析:1. 论文数量: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贵州的论文数量持续增长。
这反映出贵州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术研究的关注度的提升。
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推进学术研究,为贵州论文的数量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2. 研究领域:贵州的论文研究领域广泛且多样化。
其中,贵州的矿产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发展以及旅游业等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较多关注。
同时,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乡村发展、教育改革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反映了对贵州特色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关注。
3. 学术成果质量:贵州的学术成果质量逐步提高。
通过与其他省份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增多,贵州学者的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在贵州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发表机会,也增加了贵州学术研究的曝光度。
二、发展趋势展望:1. 优化资源配置:未来,贵州论文的发展需要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在研究中缺乏合理的资源利用和整合。
因此,需要加强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2. 加强学术交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贵州论文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化。
建立合作关系和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贵州进行学术研究,将有助于推动贵州学术的国际化进程。
3. 培养高水平研究人员:贵州缺乏高水平研究人员是制约贵州论文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因此,加强高水平研究人员培养,提供更多的科研资金支持和项目机会,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学者投身于贵州的学术研究。
4. 革新评价体系:贵州论文的发展需要更加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论文发表量和学术成果数量评价之外,还应注重研究影响力、学术合作等因素的评价,以激励学者们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贵州生态工业园型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摘要: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集群内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与服务供货商、相关企业及其它相关建设,使得企业内部与产业的生产力提升、增加创新的能力、刺激新企业的成型,形成产业在特定领域竞争成功的关键多数。
产业集群效应有助于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以创造产业甚至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本研究通过提出相关的结论与建议,提供贵州相关产业能通过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市场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矿产资源产业生态工业园产业集群贵州我国西部的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但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何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同时,保护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避免陷入“资源诅咒”的陷阱,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其必然的选择。
贵州省在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方面储量丰富,而且矿产资源相关的采矿、冶炼、电力、建材、化工等产业在贵州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矿产采掘、选矿和冶炼,既是矿产资源利用循环的输入端,又是排放废弃物的大户,因此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发展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对贵州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生态工业园区及其理论基础工业生态学是依靠科学系统化的方法去整合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系统中的物质(含生物、化学及物理等)管理,工业生态学的本质内涵在于可持续的发展,倡导从传统线性经济“开采—生产—消费—废弃”转换到物质闭路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工业园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来自于所谓的“生态化产业体系”,是指生产企业利用其它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原料的循环系统。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各个企业不同的特性,充分利用彼此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能源或是原料的使用。
如果整个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链比较长,具备环环相扣的特性,除了能有效的重新利用原本可能被丢弃、浪费的可用资源外,在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能源、原料、水等因素,也能通过各个不同企业的合作,共同有效的管理,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
开发利用贵州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载体,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的日益扩大和发展等等,这些社会元素无疑都需要水的支撑。
随着人类对水需求量的增加,在我国很多地方和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或不足的问题。
在这种局面下,贵州水资源的定位和相应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贵州水资源现状分析贵州省水资源总量丰富,地表水的总量大概超过了1200×108m3,每年的降水量就有 1200mm左右。
并且具有落差大、水位较高等特点,所以蕴藏着巨大的发电潜能,每年约有1800×104kW电能产生,贵州省总储水量在全国排在第6 位。
单位平方米所拥有的水资源位居全国第三,总之贵州省从各个指标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开采和利用价值。
贵州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山高谷深,工程性缺水严重。
贵州水利建设始于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的贵州省建设厅主持对全省水利资源进行了初步普查,编制了《贵州全省水利计划》。
1944 年,贵州对的建设进行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安龙、贵阳和贵定等地域,对小区域和局部地区进行了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
解放后,贵州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和小水电工程的选点查勘,1958年进行了猫跳河、舞阳河、锦江、北盘江等河流水利资源开发的建设工作。
贵州省的地域较为特殊,喀斯特高原山地是其典型的特征,即使形成了河流,也常常是两岸高山,位于中间的是极低的山谷,这会形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难度较大,成本昂贵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似乎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
因此,加快加强贵州省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贵州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1 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贵州省水利工程的基础工程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水库是为小型的水库,大型或者中型以上的水库很少。
贵州省是农业大省,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贵州省却没有大型水利工程来支撑着省农业的发展,中型水库的数量也少的令人担忧,这必然会照成储水能力的下降,所以如何发展大中型水库,提高水的储藏能力,提高利用率迫在眉睫。
贵州省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摘要: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文章主要叙述了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提出环境保护政策,从煤炭开发的环境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防治对策,加强监督管理,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切实保护好环境。
关键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1前言贵州山川秀丽、资源富集,全省88个县(市)中,有76个蕴藏煤炭,含煤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煤炭资源总量2419亿吨,富有“西南煤海”之称,在全国煤炭储量排名第五位。
富煤区集中分布在西部六盘水、毕节、黔西南和遵义四个地区。
贵州提出“工业强省”战略后,煤炭资源开发占据着贵州工业的重要地位。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开发利用会引发诸多环境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和区域环境的发展。
因此,在煤矿开发建设过程中,贵州要结合省情,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研究开发煤炭的同时要对环境实施必要的保护,控制其不利因素,保持生态平衡。
从而对促进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和协调经济之间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煤炭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的现状贵州省煤炭资源储量大、种类全、埋藏浅、煤质优良。
煤炭资源的分布在地理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
相对集中于西部的盘县、水城、六枝和织金、纳雍、大方等县,其次在黔北的桐梓、仁怀、习水、遵义与中部的贵阳—安顺一带和黔西南地区也有较多产出分布。
西部、北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煤炭的开采方式以地下开采为主。
贵州在为国民经济提供巨大能源保障的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直接影响着贵州生态系统的平衡,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煤炭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3.1对土地的侵占及破坏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中,土地破坏尤为严重。
露天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采掘场挖损和外排土场积压,地下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开采沉陷和矸石山堆积。
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优化与协调一、引言作为一个素有“山水甲天下”美誉的省份,贵州省拥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她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但是,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一直以来是一个艰难的平衡问题,在资源开发的背后,环境问题常常被忽视,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分析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出发,探讨如何优化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以期达到良性循环的目标。
二、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贵州省是一个山区省份,拥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风景秀丽的黄果树瀑布、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美丽的高山草甸、古老的苗族村寨以及世界上最高的天然桥——荔波天星桥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景观和民俗文化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
然而,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开发模式单一,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资源的挖掘不足。
其次,旅游资源的品质不高,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再次,旅游开发地区周围环境污染严重,垃圾排放、水土流失现象屡见不鲜,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最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松散,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性差,管理效果不佳。
三、如何优化与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了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贵州省应采纳一些优化和协调措施。
1、优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和保护人文景观。
贵州省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这些资源和自然景观的结合将会使得贵州省旅游资源更加多元和丰富。
2、提高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旅游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服务业,服务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游客在旅游地区的满意度。
为了使得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贵州省应该大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如增设旅游信息站、网吧、购物中心、餐馆等。
同时,应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信誉度。
3、加强旅游资源地区周围环境保护同时,对于旅游资源地区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旅游资源,应该采取可持续的旅游经营模式,合理规划旅游区域,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关于贵州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1-010-01
摘要为构建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贵州省正加快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推行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即依靠调整优化能源生产的利用方式来实现物质与能源的循环。
本文以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对循环经济的作用为基础,对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提出了贵州中小型城市(县)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循环城市”的概念性结论。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循环城市
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及生产利用方式
“十二五”的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稳定、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产业体系。
这一方针在我国在此期间的能源发展方向上具有指导性意义。
其中,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相关能源行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多元发展,改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总的方针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其目的是实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并构建现代的能源产业体系。
规划纲要中关于低能耗和低排放的要求,首先要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
本文中,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基础,分析贵州省的能源结构和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二、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
资源循环利用使工业废弃物被资源化,使经济价值增长,减少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增加了生态效益。
同时,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保证了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当今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循环利用尚不成熟,没有完备的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部分经济工业区的资源利用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控制。
(一)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收效较好
贵州省的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如贵阳的开阳磷化工集团、贵州宏福纸业有限公司等工业园区,其资源循环利用的重点项目已经启动。
在“三废”的利用方面,各公司大力投入资金,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减少了“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循环经济。
(二)部分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的审核
一些工业园区的大中型企业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等方面通过了审核,取得了较好的收效。
据数据统计,这些大中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循环经济为方向,生产的水耗、电耗都较以往有所下降,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物也得到了重复利用,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
(三)部分工业区初步形成主要产业链
贵州省的各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以特有的方
式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
地方资源形成工业聚集区,发挥了企业集群效应,合理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再利用的方式。
三、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形成循环城市
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已初步形成,本文中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详述了贵州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的概念。
(一)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由桐梓煤化工项目、桐梓火电厂等项目建立的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煤化工、铝加工、钛加工、热电、冶金、等产业。
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总规划面积为45平方公里,是贵州省重点培育的工业园区之一。
园区分为华电工业园、蟠龙工业园、娄山彩阳轻工食品工业园、桐梓重庆工业园和渝黔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地方的大力推动下,除桐梓火电厂这样的工程进展顺利以外,金兰伟明铝业也基本建成。
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桐梓县制定了能源产业、铝钛加工产业、化工产业、轻工及副食品加工产业等四大产业综合发展,对园区的产业进行规划。
园区产业定位是以煤化工、遵宝钛业、火电厂、伟明铝业的企业为依托,发展煤化品,铝加工、钛加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节能环保且附加值高的附属产业,大力把桐梓发展成黔北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和重要的产业承接基地。
(二)构建循环城市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是形成循环城市的核心内涵。
循环城市,是指依照循环经济及循环社会的概念,以节约资源为方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来建设的城市,在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资源节约使用、重复使用。
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是当今节能和环保的主题下,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
形成循环城市,对于中小型城县,是以日益发展的循环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的循环城市的构建还在起步中,而循环城市的形成必然成为未来社会的方向。
结论:发展可持续经济,合理调整并优化能源生产利用的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
构建资源循环系统,形成“循环城市”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核心。
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并以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了贵州省中小城县构建资源循环,实现“循环城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吴永贵,安艳玲,毛健全.贵州省主要工业区发展现
状与循环经济改造.贵州化工.2009(04).
[2]金小天,霍文冕,杨占星.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甘肃省高台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6(11).
[3]陈凯,黎湘虹,张秋根,殷茵.南昌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的探讨.江西科学.2009(02).
[4]李伯华,何清华,刘沛林.循环城市建设的动态测度及实证研
究—以衡阳市为例.生态经济.2010(12).
[5]何凯.资源循环利用的应用模型及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