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02 中国内地学术期刊《永乐大典》引文论文篇目索引
- 格式:pdf
- 大小:218.01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宋元之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
2. 由汉代刘歆综合群书《叙录》,编写而成的一部总的图书目录为《七略》。
3.常见的史书体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4.由王钦若、杨亿编撰的,宋代最大的类书是《册府元龟》。
5.《春秋》内、外传分别指:《左传》和《国语》。
6.《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真经》。
7.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它起源于西晋荀勖编订的《晋中经新簿》。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撰写的《说文解字注》。
9.《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书。
10. 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被列为“政书”之首。
11. 《全宋文》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断代散文总集,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联合出版。
12.明代祁理孙编写的《奕青藏书楼书目》,在经、史、子、集外又加“四部汇”一类,此为五部分类法之始。
13.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在洛阳太学立了一批石经,称“正始石经”。
由于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故又称“三体石经”。
14.《四库全书》把集部书划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15. 以版面中线为准,版心向里对折;对折好的书面叠放在一起,在折线处粘合,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请问以上描述的是纸质文献的哪种形态:蝴蝶装。
16.清代陈元龙奉康熙皇帝之命编纂的《历代赋汇》一书,共184卷,收录先秦至明代赋4155篇,是研究清以前赋体文学的重要文献。
17.清代鲍廷博一生搜求古书,他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共收书207中,781卷,包含不少久已亡佚而又复出的珍贵文献,价值甚高,影响很大。
18.1907年5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仅用4块马蹄银(约合200两银子),就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以万件的敦煌写卷。
一、填空:(10分)1、明焦竑有《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当代人物传》)。
2、明代的《永乐大典》其原书的装订方式是(包背装)。
3、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二、判断(10分)1、中国古代印刷术普及后抄写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
(√)2、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的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
(√)3、《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类书。
(×)4、丛书的主要功用是查找辞藻。
(×)5、当年伯希和劫走大量敦煌文献现存英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
(×)三、选择(10分)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典籍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发生在(B )时代。
A 秦朝B 西汉C 东汉D 清朝2、清代的四库七阁仿自著名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其主人范钦是(C )代人。
A 宋B 元C 明D 清3、线装大约明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间,基本上被(D )书取代。
A 经折装B 蝴蝶装C 包背装 D 洋装4、我国古籍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制度定型于(B )。
A 汉书艺文志B 隋书经籍志C 隋书艺文志D 四库全书总目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与《史记》并称西汉最伟大的两部著作的是(A )。
A 《七略》B 《别录》C 《汉书》D 《世说新语》四、名词解释(20分)五厄:(5分:每一要点1分)隋代牛弘所总结的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
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伪书:(1)一书的公认著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著者及时代,这书就称之为伪书。
(2)不能清晰地判断一书的真伪,往往会给我们阅读研究利用古籍带来误解。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明代永乐大典编纂与文献典藏明代永乐大典,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书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的编纂历时22年,汇总了中国前后时期的文化、自然、艺术、科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巅峰之作。
而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也是我们了解明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一、永乐大典的编纂背景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于1403年开始编纂,直到1421年完成的。
在明朝初年,中央政府曾经编纂过一部《太和正音曲谱》,著录了中原的音律、曲社制度和具体曲目。
而后,在朱元璋时期,著名学者李善所撰的《太和正音记》也收录了音律、曲谱等内容。
但是这些内容都不全面,记载不够细致和系统,还有很多遗漏。
朱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开始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
他在皇宫中设立了文林阁,招纳了全国各地的学者和书籍。
到了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文林阁开始编纂永乐大典。
二、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可谓繁琐而艰辛。
朱棣下令必须将中国古代所有的著作、画作等一一搜集起来,汇编成一部大典。
为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朱棣先后多次下令校勘。
有时,朱棣也会亲自参与到编纂工作中。
他听取学者们的意见,对记述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亲自审定编写完成的部分。
三、永乐大典的分类永乐大典共分为5000卷,其中文献类占到1000多卷,其余则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历史、理学、艺术、医学、法律、诗歌、小说等多个领域。
其中,文献类又分为历史类、经籍类、集部类、子部类、丛书类等五种。
历史类包括总史、地方志等,经籍类则包括诸子百家、儒家经典等。
四、永乐大典的文献典藏永乐大典的编纂完成后,曾经在宫廷中公开展示过。
但是在明朝晚期,随着内忧外患不断,永乐大典也逐渐被遗忘和疏散。
大典的卷数也从当初的5000卷,降至1000卷左右。
直到清代,才重新开始整理清理。
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帝下令重修永乐大典。
然而这次修复过程仅编入了约3700种书籍,卷数大减,修复完成后,也只放在了宫廷里边,没有公开出版,更难被民间所见。
谈谈《永乐大典》的版本和残卷影印本
晓闻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1993(000)006
【摘要】人们现在常说的百科全书,约当于我国古代的类书;而我国古代的最大的一部类书,则当数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编成的《永乐大典》。
这部拥有22937卷、11095册、3.7亿字的巨型中国式百科全书,保存了数量众多的我国15世纪以前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哲学及应用科学等方面的资料。
它比法国狄得罗、达兰贝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要早300余年。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晓闻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之《法运通塞志》残卷考释 [J], 范俊红
2.《中华再造善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广舆图》底本辨证--兼谈古籍影印本的版本著录 [J], 旷天全
3.《永乐大典》残卷所载诗选《诗海绘章》考释 [J], 卞东波
4.国图新藏《永乐大典》残卷流传及价值考 [J], 史广超
5.新发现《永乐大典》残卷中的曾巩佚文 [J], 金程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图书馆知识竞赛考试题库(题库版)1、单选按照文献内容的新旧程度排序的结果是()A、会议论文,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图书B、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C、科技报告,会议论文,科技图书(江南博哥),科技期刊正确答案:A2、问答题信息检索系统指的是什么?正确答案:又称情报检索系统,是指按某种方式、方法建立起来的,以提供信息检索为目的一种有层次的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是表征有序的信息特征地集合体。
3、单选在历史、地理K类中“亚洲史”是哪个选项()?A、K1B、K2C、K3D、K4正确答案:C4、问答题从哪里可以获得利用图书馆的指南资料?正确答案:《图书馆读者指南》手册和图书馆的主页上有相关介绍。
5、问答题文献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正确答案:存储信息、传递信息。
6、单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基本大类是用汉语拼音字母来表示的,H代表()。
A、文学B、语言C、艺术D、历史正确答案:B7、单选使用超星数字图书馆检索电子图书有哪两种类型?()A、分类检索、主题检索B、作者检索、分类检索C、分类检索;快速检索D、分类检索;书名检索正确答案:C8、单选哪些行为属于正确入馆的行为()。
A、持他人读书正入馆B、未经监测通道入馆C、持本人借书证登到入馆正确答案:C9、多选图书馆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收藏了哪方面的图书?()A、汉语言文学小说B、中国大百科全书C、外国语言图书D、生物技术图书E、计算机图书。
正确答案:B, C, D, E10、单选下列哪个搜索引擎是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
()A、百度B、谷歌C、维基百科D、搜狗正确答案:A11、问答题简述网络参考咨询的方式。
正确答案:E-mail及Web表单服务、FAQ服务、案例库服务、主题库与特色库服务、Real-time服务、BBS服务、学科导航服务、电子简报服务、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用户教育服务。
12、单选同学中有不少的军事迷,但你们知道古代军事这类书籍属于哪个基础大类吗()?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B、哲学C、文学D、国学正确答案:D13、填空题期刊按不同出版周期分为季刊、();()旬刊、周刊等。
永乐大典文献分类永乐大典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巨著,内容丰富、分类详细。
本文将按照永乐大典的文献分类,介绍其主要内容。
1. 经部经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一大类,包括经、史、子、集四个部分。
其中经部主要收录了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等。
史部则收录了历史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子部则包括了诸子百家的经典,如《庄子》、《墨子》等。
集部则收录了文学作品,如《文选》、《全唐诗》等。
2. 史部史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二大类,主要收录了各个朝代的官修史书,如《汉书》、《宋史》等。
此外,还包括了地方志、家谱等相关史料。
3. 子部子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三大类,主要收录了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
其中包括了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道家经典,如《道德经》、《庄子》等;墨家经典,如《墨子》等;法家经典,如《韩非子》等;兵家经典,如《孙子兵法》等;阴阳家经典,如《易经》等。
4. 集部集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四大类,主要收录了文学作品。
其中包括了诗、词、赋、文、曲等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
如《全唐诗》、《宋词》、《文选》等。
5. 辞部辞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五大类,主要收录了辞章、文辞、祭祀、礼仪等方面的著作。
如《仪礼》、《周礼》等。
6. 音部音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六大类,主要收录了音律、音韵、音乐等方面的著作。
如《乐府诗集》、《音韵正例》等。
7. 仪部仪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七大类,主要收录了礼仪、仪式、乐舞等方面的著作。
如《礼记》、《周礼》等。
8. 医部医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八大类,主要收录了医学方面的著作。
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9. 律部律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九大类,主要收录了刑律、法规等方面的著作。
如《唐律疏议》、《宋刑统》等。
10. 工部工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十大类,主要收录了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著作。
如《农桑辑要》、《天工开物》等。
11. 农部农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十一大类,主要收录了农业方面的著作。
如《玉篇》、《农政全书》等。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27《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重要的地位,研究两者之异同,有助于大家深入了解其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存在意义。
1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相同之处1.1 都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令由官方组织全国著名学者编纂而成的大型典籍《永乐大典》是明成祖即位不久,命令翰林侍读学士解缙、文渊阁学士胡广、国子监祭酒胡俨等负责编纂,耗时6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大一部类书,《四库全书》则是从清朝乾隆皇帝三十七年开始,成立了四库全书馆,召集全国著名学者耗时七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大一部丛书。
1.2 编纂的目的是一样的“盛世修书”好像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种传统,北宋太宗时期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四大书,明朝永乐时期修《永乐大典》,清朝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俨然成为一个时代“文治”之象征,都是为了炫耀当时社会天下太平,治理国家有方,编纂一部大型的书籍来炫耀皇帝文治的功勋。
明成祖是通过“靖难之变”赶自己的侄子下台而取得皇位的,他的这种方式是遭到当时一些朝臣和知识分子的不满和反抗,他为了笼络人心,一手以武力镇压,一手以文教怀柔,他需要编纂一部大型类书来炫耀他的文治,同时达到笼络人心和稳定社会的目的。
而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是清皇朝社会政治最稳定,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乾隆皇帝想在文治武功上超越前代,他需要编纂一部规模空前的大丛书来显示其治世的伟大。
1.3 都命运多舛《永乐大典》全书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将《永乐大典》移至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珍藏。
而最喜爱《永乐大典》的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因在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宫中发生大火,险些毁了《永乐大典》,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后完成。
《永乐大典》研究论文论著分类索引李小文张志清编辑总论永乐大典考/缪荃孙//国粹学报.- 4:12(1908)永乐大典考/袁同礼//学衡.-26(1924)永乐大典考/李正奋//图书馆学季刊.-1:2(1926-6)永乐大典考/孙壮//北平图书馆月刊.-2:3,4(1929)永乐大典考(郭伯恭著)/毓//图书季刊.-新1:3(1939-9)永乐大典志略/李绮生//改造.-3,4月号(1940-4)永乐大典考/容媛//燕京学报.-27期(1940-6)永乐大典/徽//大公报(沪).-1951.3.3永乐大典/郑振铎//群众日报.-1951.3.24关于永乐大典/郑振铎//人民日报.-1951.8.31//文物参考资料.-(1951-9)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仲篪//图书馆工作.-(1957-3)谈谈“永乐大典”/赵万里//光明日报.-1959.3.7.-3关于《永乐大典》/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下影印“永乐大典”序/郭沫若//光明日报.-1959.9.8.-3//文史论集记永乐大典/宗弼时//读书.-(1959-16)“永乐大典”/士心//语言文学.-1960.(7).-10“永乐大典”漫谈/刘盼遂//光明日报.-1961.5.14.-2读影印本“永乐大典”记/胡道静著//图书馆.-1961.(4).-51//中国图书馆史资料集渤澥一勺——读影印本永乐大典存卷后记/王仲荦//中华文史论丛.- 第4辑(1963)《永乐大典》漫话/张忱石//读书.-1979.(3).-78《永乐大典》的命运/张忱石//了望:新闻周刊.-1982.(7).-44略谈《永乐大典》/李致忠// 北图通讯.-1983.(2).-34永乐大典考略/周心慧//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2).-17《永乐大典》和它的价值/张忱石//文史知识.-1984.(3).-62我国最大的写本类书:《永乐大典》/傅梅岭//淮北煤师院学报:社科版.-1995.(2).-152-154《永乐大典》概说/崔文印//史学史研究.-1995.(3).-72-79从流通角度看《永乐大典》的作用/ 求实//史学月刊.-1997.(4).-118-120永乐大典考/郭伯恭著.—北平:中华书局,1938永乐大典史话/张忱石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古代要籍概述/马雍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87永乐大典索引/栾贵明编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永乐大典/郑福田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永乐大典》和爱国主义教育永乐大典和义和团旗帜/荣孟源//大公报.-1955.12.15.-4永乐大典和义和团团旗/南木//新观察.-1956.(总129).-28从《永乐大典》的成书与散失看文化与国家兴衰的关系/焦艳婷//津图学刊.-1998.(3).-139-141编纂流传研究编纂和聚散永乐大典书目考四卷./郝庆柏撰。
国学知识文库·史部·目录: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字数:6746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清)孙冯翼编●目录叙自叙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叙清代辽东先正精校勘学而又勇于刻书者吾得数人焉曰辽阳蒋氏萝村国祥梅中国祚兄弟千山曹氏楝亭而沈阳孙凤卿先生其一人也先生名冯翼一名彤字凤卿为葆年中丞之仲子中丞官山东江宁布政使时尝与阳湖孙渊如过从平津馆集屡称家方伯者是也先生随宦南游闻见颇广生平喜辑逸书其著录者曰世本曰许慎淮南子注曰桓子新论曰淮南毕万术曰典论曰皇览又与渊如同辑神农本草经与王石华同辑说文正字再合其校订诸书汇而刻之颜曰问经堂丛书为世人所珍重者久矣先生所辑诸书尝请渊如作序渊如之称先生或曰吾弟或曰家从子或曰家郎中或曰家凤卿人亦从而称凤卿曰渊如观察之从子也盖渊如官山东时已与中丞联为宗族昆弟之好故其称谓如此此其事迹可考之大略也近人邵瑞彭书目长编著录先生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目一卷嘉庆壬戌年刻旁求久之不可即得乃属佟甥曼明郝君瑶甫自四库提要重为孴录共得五百十六种以为不贤识小藏之家箧可矣既而闻杭州抱经堂钞藏是书亟以邮筒购致核以辑稿尚有二三之脱遗乃为之缀补成书别标存目冣以种数刊入辽海丛书而先生之撰着始复行于世世人皆称蒋曹诸氏刻书之精允矣然如蒋刻之两汉纪两南唐书曹刻之十二种不过取原椠模刊之曾无采缉综比之劳以视先生不及多矣顾其姓名则有显晦何也先生所撰辑者尚有易义考逸子夏易传禹贡地里古注考谥法三礼图释人注诸书亦名问经堂丛书而余则未之庽目当次第搜求之期无沧海遗珠之叹斯亦后生小子之责也甲戌十一月辽阳金毓黻●自叙嘉庆六年太岁重光作噩冯翼居青溪寓馆恭读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中引永乐大典书至万有余卷天禄琳琅之美富于斯为盛窃自宋以来著录存于今者若崇文总目已无序释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虽能著录本书大旨然亦少所发明惟永乐大典藏之艺林世所罕覩冯翼敬依钦定四库全书提要所引书目辑成一卷为家塾之珍秘以副文教覃敷敦崇实学之至意云尔从二品荫生候铨郎中孙冯翼谨识◇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沈阳孙冯翼编●经部【著录七十种存目九种】易类书类书类存目诗类礼类礼类存目春秋类春秋类存目孝经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小学类存目○易类周易口诀义六卷【唐史征撰】温公易说六卷【宋司马光撰】易学辨惑一卷【宋邵伯温撰】读易详说十卷【宋李光撰】周易窥余十五卷【宋郑刚中撰】易变体义十二卷【宋都絜撰】易原八卷【宋程大昌撰】易说四卷【宋赵善誉撰】易传灯四卷厚斋易学五十二卷【宋冯椅撰】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渊撰】周易详解十六卷【宋李杞撰】读易举要四卷【宋俞琬撰】周易象义十六卷【宋丁易东撰】易纂言外翼八卷【元吴澄撰】易精蕴大义十二卷【元解蒙撰】易学变通六卷【元曾贯撰】乾坤凿度二卷周易干凿度二卷易纬稽览图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干元序制记一卷易纬是类谋一卷易纬坤灵图一卷○书类洪范口义二卷【宋胡瑗撰】禹贡指南四卷【宋毛晃撰】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尚书详解二十六卷【宋夏僎撰】禹贡说断四卷【宋傅寅撰】五诰解四卷【宋杨简撰】絜斋家塾书钞十二卷【宋袁燮撰】尚书精义五十卷【宋黄伦撰】融堂书解二十卷【宋钱时撰】洪范统一一卷【宋赵善湘撰】○书类存目古洪范一卷【宋贺成大撰】○诗类慈湖诗传二十卷【宋杨简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卷【宋戴溪所续吕祖谦之书也】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四卷【宋袁燮撰】毛诗讲义十二卷【宋林岊撰】诗缵绪十八卷【元刘玉汝撰】○礼类周官新义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宋王安石撰】周官总义三十卷【宋易祓撰】周官集传十六卷【元毛应龙撰】仪礼集释三十卷【宋李如圭撰】仪礼识误三卷【宋张淳撰】仪礼释宫一卷【宋李如圭撰】月令解十二卷【宋张虙撰】○礼类存目周礼井田谱二十卷【宋夏休撰】○春秋类春秋释例十五卷【晋杜预撰】春秋传说例一卷【宋刘敞撰】春秋辨疑四卷【宋萧楚撰】春秋经解十二卷【宋崔子方撰】春秋例要一卷【宋崔子方撰】春秋通训六卷【宋张大亨撰】春秋考十六卷【宋叶梦得撰】春秋谳二十二卷【宋叶梦得撰】春秋集注四十卷【宋高闶撰】春秋左氏传续说十二卷【宋吕祖谦撰】春秋讲义四卷【宋戴溪撰】春秋说三十卷【宋洪咨夔撰】春秋三传辨疑二十卷【元程端学撰】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春秋类存目春秋握奇图一卷【金利銮孙撰】春秋经疑问对二卷【元黄复祖撰】春秋合题着说三卷【元杨维桢撰】春秋透天关四卷【旧本题晏兼善撰】麟经指南一卷【不着撰人名氏】○孝经类孝经述注一卷【明项霦撰】○四书类尊孟辨三卷续辨二卷别录一卷【宋余允文撰】蒙斋中庸讲义四卷【宋袁甫撰】○乐类瑟谱六卷【元熊朋来撰】韶舞九成乐补一卷【元余载撰】律吕成书二卷【元刘瑾撰】○小学类方言十三卷【旧本题汉扬雄撰】切韵指掌图二卷附检例一卷【宋司马光撰】○小学类存目蒙古译语一卷【不着撰名】华夷译语一卷【明洪武二十二年翰林侍讲火源洁奉敕撰】●史部【著录四十一种存目三十八种】正史类编年类别史类别史类存目杂史类杂史类存目诏令奏议类传记类传记类存目载记类地理类地理类存目职官类职官类存目政书类政书类存目目录类史评类史评类存目○正史类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目录二卷【宋薛居正等奉敕撰】五代史记纂误三卷【宋吴缜撰】○编年类中兴小纪四十卷【宋熊克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宋李焘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宋李心传撰】西汉年纪三十卷【宋王益之撰】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别史类东观汉记二十四卷【案东观汉记隋书经籍志称长水校尉刘珍等撰】续后汉书九十卷【元郝经撰】○别史类存目历代帝王纂要谱括一卷○杂史类咸淳遗事二卷大金吊伐录四卷汝南遗事四卷【元王鹗撰】○杂史类存目艺祖受禅录一卷【旧本题宋赵普曹彬同撰】龙飞记一卷【旧本题宋赵普撰】景命万年录一卷重明节馆伴语录一卷【宋倪思撰】诛吴录一卷【宋张革之撰】丁卯实编一卷【宋毛方平撰】平叛录一卷【宋郭士宁撰】○诏令奏议类谠论集五卷【宋陈次升撰】○传记类魏郑公谏续录二卷庆元党禁一卷京口耆旧传九卷唐才子传八卷【元辛文房撰】○传记类存目孔子世家补十二卷【宋欧阳士秀撰】孔氏实录一卷三苏年表二卷【宋孙汝听撰】东坡年谱一卷【宋王宗稷撰】綦崇礼年谱一卷【宋綦焕撰】吕忠穆公遗事一卷吕忠穆公年谱一卷尹和靖年谱一卷饶双峰年谱一卷许鲁斋考岁略一卷【元耶律有尚撰】辜君政绩书二卷【元陶凯撰】忠传四卷逢辰记一卷勤王记一卷【旧本题宋臧梓撰】西征道里记一卷【宋郑刚中撰】○载记类邺中记一卷蛮书十卷【唐樊绰撰】江南余载二卷○地理类水经注四十卷【后魏郦道元撰】河防通议二卷【元沙克什撰】治河图略一卷【元王喜撰】岭表录异三卷【旧本题唐刘恂撰】岭外代答十卷【宋周去非撰】吴中旧事一卷【元陆友仁撰】河朔访古记二卷诸蕃志二卷【宋赵汝适撰】○地理类存目浙西水利议答录十卷【一名水利文集元任仁发撰】江东地利论一卷【宋陈武撰】边防控扼形势图论一卷【宋江默撰】西湖繁胜录一卷【旧本题西湖老人撰】○职官类麟台故事五卷【宋程俱撰】南宋馆阁录十卷续录十卷【宋陈□撰】州县提纲四卷○职官类存目大常沿革二卷【元任栻撰】南台备要二卷【元刘孟保等撰】○政书类宋朝事实二十卷【宋李攸撰】汉官旧仪一卷补遗一卷大金德运图说一卷庙学典礼六卷熬波图一卷【元陈椿撰】○政书类存目宝钞通考八卷【元武祺撰】永徽法经三十卷【元郑汝翼撰】至正条格二十三卷【元顺帝时官撰】金玉新书二十七卷官民准用七卷明律三十卷【明太祖时敕修】元内府宫殿制作一卷○目录类崇文总目十二卷【宋王尧臣等奉敕撰】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撰】宝刻类编八卷○史评类经幄管见四卷【宋曹彦约撰】旧闻证误四卷【宋李心传撰】○史评类存目叙古颂二卷【元钱天佑撰】事偶韵语一卷【旧本题钱塘凌纬撰】●子部【著录一百二种存目七十一种】儒家类儒家类存目兵家类兵家类存目法家类法家类存目农家类医家类医家类存目天文算法类天文算法类存目术数类术数类存目艺术类艺术类存目谱录类谱录类存目杂家类杂家类存目类书类类书类存目小说家类小说家类存目道家类○儒家类傅子一卷【晋傅元撰】帝范四卷【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御撰】儒言一卷【宋晁说之撰】省心杂言一卷【宋李邦献撰】袁氐世范三卷【宋袁采撰】戒子通录八卷【宋刘清之撰】知言六卷附录一卷【宋胡宏撰】明本释三卷【宋刘荀撰】少仪外传二卷【宋吕祖谦撰】项氏家说十卷附录二卷【宋项安世撰】准斋杂说二卷【宋吴如愚撰】朱子读书法四卷【宋张洪齐□同编】家山图书一卷○儒家类存目通言一卷【宋吴沆撰】庸言一卷【宋杨万里撰】明伦集三卷【宋涂近正撰】子家子一卷【宋家颐撰】言子三卷【宋王爚编】太极辨三卷【元孙自强撰】○兵家类守城录四卷【宋陈规撰】○兵家类存目十六策一卷【此本载永乐大典中旧题汉诸葛亮撰】江东十考一卷【宋李道传撰】南北十论一卷【案此书载永乐大典题曰许学士撰】○法家类折狱龟鉴八卷【宋郑克撰】。
二、古籍书目2、古籍丛书目录(1)《中国丛书综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1962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3年再版。
全书收录全国41所主要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增至47所)所藏古籍丛书2797种,包括子目汇集古籍38891种。
全书共3册。
第一册“总目”,按汇编与类编进行编排。
汇编分为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5类;类编分为经、史、子、集4类。
每一丛书,著录丛书名、编辑者、版本、并详细列出该丛书所含子目。
书后附有“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与“丛书书名索引”。
第二册是“子目”,是子目分类索引,将该书中所收的全部古籍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再分若干类)分类编排,注明每一书的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姓名、所属丛书等。
可按类查出某部古籍及收在哪些丛书中。
第三册是“索引”,是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
按四角号码顺序编排,与第二册配合使用(图片中国丛书综录书影)。
(2)《中国丛书练录补正》阳海清编撰,蒋孝达校订,江苏广陵古箱刻印社1984年出版。
本书对《综录》中各丛书的版本、异名、子目作了很多补充和订正工作,增录了1958年以后重印、复印、影印,以及校点排印的新版丛书。
书后所附的“丛书异名索引”也很有参考价值(图片中国丛书综录补正)。
(3)《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施廷镛主编,南京大学1982年印行。
本书重在增补《中国丛书综录》所收或未收丛书,共977种,其中包括一些西学丛书与台湾编印的丛书。
全书分丛书目录与子目索引两部分。
书前附“丛书概述”,书后附“丛书书名索引”与“子目书名索引”。
(4)《中国丛书广录》全书16开236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该书是新出版的查古籍丛书的工具书。
凡《中国丛书综录》已收录者,不再收录,只收录书名、版本或子目多寡不同者。
该书不仅收目前实存的丛书,也收历史曾经存在、今为“存目”的丛书;既收原刻本、影印本,也收铅印等整理本;既收大陆地区出版的丛书,也收台港澳地区出版的丛书。
1994-2002中国内地学术期刊《永乐大典》引文论文篇目索引(以论文发表年代为序)张志清整理略论明代之前潮州港的发展//南洋问题研究 1994 02风骨兴寄的实践成果及其渊源影响──陈子昂诗论//中国韵文学刊 1994 02 论元代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4辽代部分州县今地考//北方文物 1994 04中国宫廷的饮食卫生//医古文知识 1994 03发展中国家图书情报事业的光辉历史//图书情报知识 1994 04杨家骆及其图书分类学研究//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4 05评宋景昌对《详解九章算法》的校勘//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4 03《永乐大典》地方志存目校订一则//广西地方志 1994 06《永乐大典》概说//史学史研究 1995 03《永乐大典》散佚及现存概况//语文学刊 1995 01我国最大的写本类书──《永乐大典》//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2宋代书院的兴衰──兼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学术研究 1995 06论才子解缙//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5 S1宋元明市语续证//贵州文史丛刊 1995 01蒙元时期新疆建置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5 01关于惊风“四证八候”的出处//中华医史杂志 1995 04分类法主题法三题//图书馆界 1995 02《永乐大典》所载《元一统志·陈亮传》考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2论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1两次战争时期香港穆斯林的发展与变化(续上期)//东南亚研究 1996 01英雄与历史:以民间叙事为根基——明代章回小说论略//中国文化研究 1996 02 元代私人海商构成初探//南洋问题研究 1996 02“武夷”名实考//东南文化 1996 03“平生愿执菊坡鞭” ——陈献章与崔与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3 《宋会要辑稿》述论//中国史研究 1996 04骑兵基本功能探讨──兼释马文化//北方文物 1996 04肉苁蓉的本草学研究//甘肃中医 1996 03张淳《仪礼识误》校勘成就论略//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6 03河北、天津方言中元曲词语例释//语文研究 1997 01沈括与石油//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7 01元代汪古部的农牧业技术//农业考古 1997 01“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咸宁历史名人冯京其人其事//咸宁师专学报 1997 01元代匠户散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1论张先“以小令作法写慢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2 “中国戏曲源于印度梵剧说”考辨//艺术百家 1997 02略论“咸通十哲”的诗歌意象//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2关于河南的蒙古军//蒙古学信息 1997 02元代市镇管窥//江海学刊 1997 03韩国“山台都监系统剧”以及其中的中国文化面影//艺术百家 1997 03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商业活动与民俗文化//贵州民族研究 1997 03明代黄册制度起源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7 04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 04陈独秀“论戏曲”与二十世纪中国戏曲之命运//文艺研究 1997 05阮元与《宛委别藏》//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5宋代胥吏出职与差遣制度研究//浙江学刊 1997 05试论元代官员的乘驿接待制度//中州学刊 1997 04《名公书判清明集》法律思想初探//法学研究 1997 05广西与中国稻作的发展//农业考古 1997 03广东历史上的农业开发(笔谈)//学术研究 1997 10《孙尚药方》作者考//河南中医 1997 02论古医籍辑佚(续)//医古文知识 1997 04北京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定位//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7 03袁同礼先生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7 03杨家骆目录学成就评述//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7 04《永乐大典》中的医案//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7 02永乐皇帝与永乐大典//沧桑 1997 06《永乐大典》与《马可波罗游记》//津图学刊 1997 02从《永乐大典》的成书与散失看文化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津图学刊 1998 03 晋阳西山大佛和童子寺大佛的初步考察//文物世界 1998 01燕都兴废、迁徙谈//北京社会科学 1998 01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古驿站遗址──榆林驿初探//北京社会科学 1998 01宋嘉祐二年(1057年)北京大地震研究——兼析“河北固安”说和“河北容城以北霸县至定兴一带”说//北京社会科学 1998 01汉魏洛阳故城圆形建筑遗址殿名考辨//中原文物 1998 01杨益的风水文化观及其实践//江西社会科学 1998 03漫话潮州木雕//岭南文史 1998 04明成化本南戏《白兔记》中的吴语成分//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8 05试论宋杂剧对南戏的影响及其削弱──兼论早期南戏的发展过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4蒙古弘吉剌部赤窟驸马系诸王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5古代潮州科学技术发展概述//岭南文史 1998 04宋元战争中川东北山城遗址考//四川文物 1998 03关于占城稻若干问题探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8 04《净发须知》、净发社及其他//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8 02宋朝《总类国朝会要》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1宋代的刺字和文身习俗//中国史研究 1998 01徽州文书所见明末清初的粮长、里长和老人//中国史研究 1998 01重评宋代市舶司的主要功能//广东社会科学 1998 04元上都的历史地位//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5元代阔端系诸王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98 03辽史地理志考补──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失载之州军//北方文物1998 03 豆卢革生平蠡测//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2辽金元时期一支外来的民族世家──汪古马氏家族源流考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318-19世纪中国与东南亚的海参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8 04那达慕文化的由来与流传//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98 05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交通活动与民俗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8 02钱大昕与元史学//浙江学刊 1998 04严羽“入神”审美说探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8 01论元代福建的人口问题//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8 06宋元潮州的书院//岭南文史 1998 04丹溪医案考//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8 03论古医籍辑佚(续三)//医古文知识 1998 02喀喇沁亲王府所藏《元朝秘史》抄本及其学术价值//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1明代官修书考略//晋图学刊 1998 04《天城石壁记》的文献价值//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1998 01宋元南戏的显在叙事探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2从叙述体向代言体过渡的几种形态//艺术百家 1999 04《司空表圣诗集》由来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 03读《逸周书·谥法解》旧校旧注札记//吉安师专学报 1999 02隐士的隐衷──论白朴词隐逸倾向的文化心理成因//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4元人词曲辑遗//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5宋金元时期西北的造船业及航运管理//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1 元代吏员出职制度的再评价//甘肃理论学刊 1999 05略论蒙元时期的西北土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4客家普遍溯源于宁化石壁的文化意蕴//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 01 关于宋代的私盐贩//盐业史研究 1999 01历史·小说·戏剧——简论薛仁贵故事的演化//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4 契丹族的祭天、尚左与祭东考略//北方文物 1999 02浅谈元代黑龙江地区的站赤//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9 03《四库全书》与《永乐大典》编纂规模的质疑//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4出版物中满语文失误考究//满语研究 1999 01北京固节驿考略//北京社会科学 1999 01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5南宁建置时间与晋兴治所考辩──兼与板苏屯建置说和太康建置说商榷//学术论坛 1999 02元代来华高丽僧人考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99 04道教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6论佛学的俗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1明代云南的驿堡铺哨与汉族移民//思想战线 1999 06元代入藏驿道考述//西藏研究 1999 04宋代矿冶业机构官员的除授制度//河北学刊 1999 06论宋代军需粮草的储备与管理//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1 客家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三//广西民族研究 1999 01 清初广东海洋经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5古代过岭交通的变迁及其原因——兼论灵渠对桂东北发展的影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1古代广东的驿道交通与市镇商业的发展//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1宋代地方财政窘境及其影响//浙江社会科学 1999 01潮州金城稻考//农业考古 1999 01“白”何首乌的考证//中国中药杂志 1999 0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书名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 01辑佚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内容和意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 04《南宋群贤小集》汇集流传经过揭秘//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99 04《永乐大典》的劫难//山东消防 1999 04《永乐大典》之谜──关于《永乐大典》正本殉葬的推想//寻根 1999 04 《永乐大典》正本殉葬说质疑//寻根 1999 04元朝统治下的西夏故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6元代进士在元末农民战争时期的动向//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6论元代对江南的开发──江南区位简论//史林 2000 04元朝疆域格局概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0 04唐宋时期的“士人经商”现象//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6 我国戏剧早萌晚熟原因探赜//文艺理论研究 2000 02南宋官窑探源//东南文化 2000 07洪遵《泉志》的学术价值──兼谈古代钱币文献存佚情况//中国钱币2000 03 宋政府的矿产品收买措施及其效果//中国史研究 2000 02三峰山大战—蒙古灭金的最后决战//中州今古 2000 05《江湖》诸总集“名录”新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2苏过斜川之志的文化阐释//广东社会科学 2000 02梅与水、月——一个咏梅模式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 2000 04苏轼《东坡书传》述略//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5梵曲“哩”与中国戏曲的传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2 啰嗹《四时纂要》研究二题//南都学坛 2000 04《天城石壁记》的文献价值//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 略论唐五代福建人士登科及其特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4蒙元史研究与中西学术的会通//江海学刊 2000 03元代江西驿站及站户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蒙元对西部各民族地区的设治和经营//云南社会科学 2000 02赵宋国号考说//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05后唐庄宗失政及其历史教训//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2明代华南的土地开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0 04从比较戏剧角度谈谈《张协状元》//外国文学研究 2000 01宋元戏曲融合勾栏伎艺检视//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4说“计”和“账”//语言研究 2000 02南宋官窑探源//中国陶瓷 2000 04日本能乐的形式与宋元戏曲//文艺研究 2000 04王国维南戏论述之再认识──兼论宋戏文与元明南戏//艺术百家 2000 01 《张协状元》写定于元代中期以后//艺术百家 2000 01南宋官窑探源//东南文化 2000 07金《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院记》与《第二代体公禅师塔铭并序》碑// 五台山研究 2000 02从文化看汉语中的蒙语借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2 论元代蒙古人摩诃葛剌神崇拜及其文学作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4中国古代史研究数字化文献资源与利用//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0 12徐德庵的古汉语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06《水经注》中黄河大北干流阙文及其环境意义//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浙江学刊 2000 02明代华南的耕地及其种类//中国农史 2000 02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 2000 01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中国史研究 2000 03宋代豫东地区的经济状况浅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3剑桥会有“一部”《永乐大典》吗?//读书 2000 06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论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5 《永乐大典》中发现《西游记》//图书馆建设 2000 01《永乐大典》编纂考略//图书馆 2000 05破解《永乐大典》正本失落之迷//云南档案 2000 01《永乐大典》可能仍在十三陵//中学文科参考资料 2000 09《永乐大典》中发现《西游记》不是新闻//图书馆建设 2000 06中国古代量药器探讨//中华医史杂志 2000 02中国图书屡遭厄运探因//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0 01《永乐大典》编纂考略//图书馆 2000 05闽越文化与客家文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06铁铉生平纪略//回族研究 2001 01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1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 史学月刊 2001 01读《旧五代史》札记一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 01宋代急脚递考//中国史研究 2001 01元“回回哈的司”研究//中国史研究 2001 01元诸王念不烈考//中国史研究 2001 01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1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文学遗产 2001 02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1宋代官员礼品馈赠管理制度//学术月刊 2001 02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学术月刊 2001 02试论元朝中央政府对畏兀儿地区的统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1 01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2敦煌《悉昙章》歌辞源流考略//敦煌研究 2001 01论《太平广记》纂修的文化因素//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3楼兰古绿洲的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讨西北历史环境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 01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县研究//贵州民族研究 2001 02宋代太湖流域农村城市化现象探析//史学月刊 2001 03宋代宦官养子及荫补制度//中国史研究 2001 02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新探//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1试论南戏《张协状元》的价值//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4萧氏父子文学集团的小说思想观念//文艺理论研究 2001 04“青州窑”考//东南文化 2001 07浅谈宋元时期闽南石文化//南方文物 2001 01北宋东京治安管理模式探析//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2关于见于元朝、伊利汗国文献中方向的顺时针90°移位//蒙古学信息 2001 02 从黑城出土文书看元“回回哈的司”//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马可·波罗游记》新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1 04元代“社”的职能考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4通俗文学中“绣球卜婿”的情节模式//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3 《西厢记》在明代的“发现”//文学评论 2001 05韩凭夫妇故事流变中的文人旨趣//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大蒙古国时期地方儒学机构和学官的设立//中国史研究 2001 04李渔戏曲《比目鱼》中刘藐姑的主导性──对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两性关系的一些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5周敦颐的德行及其理学对岭南的影响//嘉应大学学报 2001 01浅论宋代福建佛教的鼎盛//福州师专学报 2001 01浅析“拿”字处置式//语文研究 2001 03浅谈宋元时期闽南石文化//南方文物 2001 01论李焘对《王安石日录》的取舍//抚州师专学报 2001 02元代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争//回族研究 2001 03蒙元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游记》史事探论//社会科学辑刊 200105从封建帝都粮食供给看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 03论宋代两浙路的城镇发展形态及其等级体系//浙江学刊 2001 01南宋高庙配享之争考实//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4宋《吏部条法》考略//法学研究 2001 01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 03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1 02南宋银绢关系的演变与白银货币化//云南社会科学 2001 03宋代矿冶业中的厢兵生产//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试论唐至清初潮州的海外贸易与海上走私//南洋问题研究 2001 04《永乐大典》所收《国朝忠传》为小说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2 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永乐大典》之谜//图书馆建设 2001 02鲁迅、郑振铎与《永乐大典》//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 03解缙与《永乐大典》//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 06《长江集》版本源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S2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袁同礼//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1 02西夏兵器及其在中国兵器史上的地位//宁夏社会科学 2002 01宋代提举常平司的沿革与财政体系的变化//安徽史学 2002 01元代西藏(吐蕃)土司制度探析——元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方方略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01《张协状元》近代口语副词研究中的两个问题//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 01。
《永乐大典索引》辨误
史礼心
【期刊名称】《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25)004
【摘要】近人撰《永乐大典索引》为查阅《永乐大典》残帙最显功力、最为方便之工具书,然也有错漏及未尽善美之处.本文于《索引》(主要涉及宋元部分)中发现若干条目有条目漏辑、可辨认出而未能标出、著录舛误等缺憾.通过查阅原文、相互比对、考辨等方法,一一厘清,补苴罅漏,或幸对《索引》日后的修订有所裨益.【总页数】8页(P43-50)
【作者】史礼心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100144,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
【相关文献】
1.索引名词简释:(3)索引结构、索引语言和索引编制过程 [J],
2.索引名词简释:(4)索引结构、索引语言和索引编制过程(续) [J],
3.《永乐大典韵总》《永乐大典目录》二者关系考——兼论《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的“字”数 [J], 丁治民;汪亮娟
4.徐乾学、朱彝尊与《永乐大典》辑佚 [J], 谢继帅
5.《永乐大典》保存、研究与传播的过去与未来——参加《永乐大典》编纂600年国际研讨会札记 [J], 王世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94-2002中国内地学术期刊《永乐大典》引文论文篇目索引(以论文发表年代为序)张志清整理略论明代之前潮州港的发展//南洋问题研究 1994 02风骨兴寄的实践成果及其渊源影响──陈子昂诗论//中国韵文学刊 1994 02 论元代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4辽代部分州县今地考//北方文物 1994 04中国宫廷的饮食卫生//医古文知识 1994 03发展中国家图书情报事业的光辉历史//图书情报知识 1994 04杨家骆及其图书分类学研究//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4 05评宋景昌对《详解九章算法》的校勘//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4 03《永乐大典》地方志存目校订一则//广西地方志 1994 06《永乐大典》概说//史学史研究 1995 03《永乐大典》散佚及现存概况//语文学刊 1995 01我国最大的写本类书──《永乐大典》//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2宋代书院的兴衰──兼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学术研究 1995 06论才子解缙//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5 S1宋元明市语续证//贵州文史丛刊 1995 01蒙元时期新疆建置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5 01关于惊风“四证八候”的出处//中华医史杂志 1995 04分类法主题法三题//图书馆界 1995 02《永乐大典》所载《元一统志·陈亮传》考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2论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1两次战争时期香港穆斯林的发展与变化(续上期)//东南亚研究 1996 01英雄与历史:以民间叙事为根基——明代章回小说论略//中国文化研究 1996 02 元代私人海商构成初探//南洋问题研究 1996 02“武夷”名实考//东南文化 1996 03“平生愿执菊坡鞭” ——陈献章与崔与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3 《宋会要辑稿》述论//中国史研究 1996 04骑兵基本功能探讨──兼释马文化//北方文物 1996 04肉苁蓉的本草学研究//甘肃中医 1996 03张淳《仪礼识误》校勘成就论略//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6 03河北、天津方言中元曲词语例释//语文研究 1997 01沈括与石油//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7 01元代汪古部的农牧业技术//农业考古 1997 01“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咸宁历史名人冯京其人其事//咸宁师专学报 1997 01元代匠户散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1论张先“以小令作法写慢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2 “中国戏曲源于印度梵剧说”考辨//艺术百家 1997 02略论“咸通十哲”的诗歌意象//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2关于河南的蒙古军//蒙古学信息 1997 02元代市镇管窥//江海学刊 1997 03韩国“山台都监系统剧”以及其中的中国文化面影//艺术百家 1997 03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商业活动与民俗文化//贵州民族研究 1997 03明代黄册制度起源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7 04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 04陈独秀“论戏曲”与二十世纪中国戏曲之命运//文艺研究 1997 05阮元与《宛委别藏》//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5宋代胥吏出职与差遣制度研究//浙江学刊 1997 05试论元代官员的乘驿接待制度//中州学刊 1997 04《名公书判清明集》法律思想初探//法学研究 1997 05广西与中国稻作的发展//农业考古 1997 03广东历史上的农业开发(笔谈)//学术研究 1997 10《孙尚药方》作者考//河南中医 1997 02论古医籍辑佚(续)//医古文知识 1997 04北京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定位//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7 03袁同礼先生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7 03杨家骆目录学成就评述//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7 04《永乐大典》中的医案//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7 02永乐皇帝与永乐大典//沧桑 1997 06《永乐大典》与《马可波罗游记》//津图学刊 1997 02从《永乐大典》的成书与散失看文化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津图学刊 1998 03 晋阳西山大佛和童子寺大佛的初步考察//文物世界 1998 01燕都兴废、迁徙谈//北京社会科学 1998 01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古驿站遗址──榆林驿初探//北京社会科学 1998 01宋嘉祐二年(1057年)北京大地震研究——兼析“河北固安”说和“河北容城以北霸县至定兴一带”说//北京社会科学 1998 01汉魏洛阳故城圆形建筑遗址殿名考辨//中原文物 1998 01杨益的风水文化观及其实践//江西社会科学 1998 03漫话潮州木雕//岭南文史 1998 04明成化本南戏《白兔记》中的吴语成分//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8 05试论宋杂剧对南戏的影响及其削弱──兼论早期南戏的发展过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4蒙古弘吉剌部赤窟驸马系诸王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5古代潮州科学技术发展概述//岭南文史 1998 04宋元战争中川东北山城遗址考//四川文物 1998 03关于占城稻若干问题探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8 04《净发须知》、净发社及其他//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8 02宋朝《总类国朝会要》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1宋代的刺字和文身习俗//中国史研究 1998 01徽州文书所见明末清初的粮长、里长和老人//中国史研究 1998 01重评宋代市舶司的主要功能//广东社会科学 1998 04元上都的历史地位//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5元代阔端系诸王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98 03辽史地理志考补──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失载之州军//北方文物1998 03 豆卢革生平蠡测//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2辽金元时期一支外来的民族世家──汪古马氏家族源流考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318-19世纪中国与东南亚的海参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8 04那达慕文化的由来与流传//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98 05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交通活动与民俗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8 02钱大昕与元史学//浙江学刊 1998 04严羽“入神”审美说探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8 01论元代福建的人口问题//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8 06宋元潮州的书院//岭南文史 1998 04丹溪医案考//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8 03论古医籍辑佚(续三)//医古文知识 1998 02喀喇沁亲王府所藏《元朝秘史》抄本及其学术价值//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1明代官修书考略//晋图学刊 1998 04《天城石壁记》的文献价值//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1998 01宋元南戏的显在叙事探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2从叙述体向代言体过渡的几种形态//艺术百家 1999 04《司空表圣诗集》由来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 03读《逸周书·谥法解》旧校旧注札记//吉安师专学报 1999 02隐士的隐衷──论白朴词隐逸倾向的文化心理成因//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4元人词曲辑遗//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5宋金元时期西北的造船业及航运管理//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1 元代吏员出职制度的再评价//甘肃理论学刊 1999 05略论蒙元时期的西北土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4客家普遍溯源于宁化石壁的文化意蕴//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 01 关于宋代的私盐贩//盐业史研究 1999 01历史·小说·戏剧——简论薛仁贵故事的演化//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4 契丹族的祭天、尚左与祭东考略//北方文物 1999 02浅谈元代黑龙江地区的站赤//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9 03《四库全书》与《永乐大典》编纂规模的质疑//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4出版物中满语文失误考究//满语研究 1999 01北京固节驿考略//北京社会科学 1999 01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5南宁建置时间与晋兴治所考辩──兼与板苏屯建置说和太康建置说商榷//学术论坛 1999 02元代来华高丽僧人考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99 04道教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6论佛学的俗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1明代云南的驿堡铺哨与汉族移民//思想战线 1999 06元代入藏驿道考述//西藏研究 1999 04宋代矿冶业机构官员的除授制度//河北学刊 1999 06论宋代军需粮草的储备与管理//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1 客家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三//广西民族研究 1999 01 清初广东海洋经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5古代过岭交通的变迁及其原因——兼论灵渠对桂东北发展的影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1古代广东的驿道交通与市镇商业的发展//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1宋代地方财政窘境及其影响//浙江社会科学 1999 01潮州金城稻考//农业考古 1999 01“白”何首乌的考证//中国中药杂志 1999 0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书名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 01辑佚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内容和意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 04《南宋群贤小集》汇集流传经过揭秘//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99 04《永乐大典》的劫难//山东消防 1999 04《永乐大典》之谜──关于《永乐大典》正本殉葬的推想//寻根 1999 04 《永乐大典》正本殉葬说质疑//寻根 1999 04元朝统治下的西夏故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6元代进士在元末农民战争时期的动向//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6论元代对江南的开发──江南区位简论//史林 2000 04元朝疆域格局概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0 04唐宋时期的“士人经商”现象//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6 我国戏剧早萌晚熟原因探赜//文艺理论研究 2000 02南宋官窑探源//东南文化 2000 07洪遵《泉志》的学术价值──兼谈古代钱币文献存佚情况//中国钱币2000 03 宋政府的矿产品收买措施及其效果//中国史研究 2000 02三峰山大战—蒙古灭金的最后决战//中州今古 2000 05《江湖》诸总集“名录”新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2苏过斜川之志的文化阐释//广东社会科学 2000 02梅与水、月——一个咏梅模式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 2000 04苏轼《东坡书传》述略//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5梵曲“哩”与中国戏曲的传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2 啰嗹《四时纂要》研究二题//南都学坛 2000 04《天城石壁记》的文献价值//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 略论唐五代福建人士登科及其特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4蒙元史研究与中西学术的会通//江海学刊 2000 03元代江西驿站及站户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蒙元对西部各民族地区的设治和经营//云南社会科学 2000 02赵宋国号考说//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05后唐庄宗失政及其历史教训//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2明代华南的土地开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0 04从比较戏剧角度谈谈《张协状元》//外国文学研究 2000 01宋元戏曲融合勾栏伎艺检视//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4说“计”和“账”//语言研究 2000 02南宋官窑探源//中国陶瓷 2000 04日本能乐的形式与宋元戏曲//文艺研究 2000 04王国维南戏论述之再认识──兼论宋戏文与元明南戏//艺术百家 2000 01 《张协状元》写定于元代中期以后//艺术百家 2000 01南宋官窑探源//东南文化 2000 07金《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院记》与《第二代体公禅师塔铭并序》碑// 五台山研究 2000 02从文化看汉语中的蒙语借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2 论元代蒙古人摩诃葛剌神崇拜及其文学作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4中国古代史研究数字化文献资源与利用//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0 12徐德庵的古汉语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06《水经注》中黄河大北干流阙文及其环境意义//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浙江学刊 2000 02明代华南的耕地及其种类//中国农史 2000 02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 2000 01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中国史研究 2000 03宋代豫东地区的经济状况浅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3剑桥会有“一部”《永乐大典》吗?//读书 2000 06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论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5 《永乐大典》中发现《西游记》//图书馆建设 2000 01《永乐大典》编纂考略//图书馆 2000 05破解《永乐大典》正本失落之迷//云南档案 2000 01《永乐大典》可能仍在十三陵//中学文科参考资料 2000 09《永乐大典》中发现《西游记》不是新闻//图书馆建设 2000 06中国古代量药器探讨//中华医史杂志 2000 02中国图书屡遭厄运探因//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0 01《永乐大典》编纂考略//图书馆 2000 05闽越文化与客家文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06铁铉生平纪略//回族研究 2001 01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1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 史学月刊 2001 01读《旧五代史》札记一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 01宋代急脚递考//中国史研究 2001 01元“回回哈的司”研究//中国史研究 2001 01元诸王念不烈考//中国史研究 2001 01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1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文学遗产 2001 02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1宋代官员礼品馈赠管理制度//学术月刊 2001 02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学术月刊 2001 02试论元朝中央政府对畏兀儿地区的统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1 01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2敦煌《悉昙章》歌辞源流考略//敦煌研究 2001 01论《太平广记》纂修的文化因素//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3楼兰古绿洲的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讨西北历史环境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 01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县研究//贵州民族研究 2001 02宋代太湖流域农村城市化现象探析//史学月刊 2001 03宋代宦官养子及荫补制度//中国史研究 2001 02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新探//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1试论南戏《张协状元》的价值//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4萧氏父子文学集团的小说思想观念//文艺理论研究 2001 04“青州窑”考//东南文化 2001 07浅谈宋元时期闽南石文化//南方文物 2001 01北宋东京治安管理模式探析//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2关于见于元朝、伊利汗国文献中方向的顺时针90°移位//蒙古学信息 2001 02 从黑城出土文书看元“回回哈的司”//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马可·波罗游记》新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1 04元代“社”的职能考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4通俗文学中“绣球卜婿”的情节模式//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3 《西厢记》在明代的“发现”//文学评论 2001 05韩凭夫妇故事流变中的文人旨趣//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大蒙古国时期地方儒学机构和学官的设立//中国史研究 2001 04李渔戏曲《比目鱼》中刘藐姑的主导性──对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两性关系的一些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5周敦颐的德行及其理学对岭南的影响//嘉应大学学报 2001 01浅论宋代福建佛教的鼎盛//福州师专学报 2001 01浅析“拿”字处置式//语文研究 2001 03浅谈宋元时期闽南石文化//南方文物 2001 01论李焘对《王安石日录》的取舍//抚州师专学报 2001 02元代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争//回族研究 2001 03蒙元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游记》史事探论//社会科学辑刊 200105从封建帝都粮食供给看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 03论宋代两浙路的城镇发展形态及其等级体系//浙江学刊 2001 01南宋高庙配享之争考实//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4宋《吏部条法》考略//法学研究 2001 01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 03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1 02南宋银绢关系的演变与白银货币化//云南社会科学 2001 03宋代矿冶业中的厢兵生产//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试论唐至清初潮州的海外贸易与海上走私//南洋问题研究 2001 04《永乐大典》所收《国朝忠传》为小说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2 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永乐大典》之谜//图书馆建设 2001 02鲁迅、郑振铎与《永乐大典》//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 03解缙与《永乐大典》//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 06《长江集》版本源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S2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袁同礼//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1 02西夏兵器及其在中国兵器史上的地位//宁夏社会科学 2002 01宋代提举常平司的沿革与财政体系的变化//安徽史学 2002 01元代西藏(吐蕃)土司制度探析——元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方方略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01《张协状元》近代口语副词研究中的两个问题//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