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望、山、九》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7 KB
- 文档页数:1
【教育资料】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望、山、九》教案《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诗眼,也点明了作者喜爱枫叶的原因。
诗的前三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描绘出一幅壮美的秋色图,最后一行诗人情感的抒发也就水到渠成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
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选编这三首古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亲人的真挚情怀,受到爱祖国、爱亲人的教育。
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默写《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电脑课件,有条件的可从电影《庐山恋》及其他影视作品中剪辑庐山瀑布录像或其他有关资料。
鼓励学生从课外书籍、报刊、网络中收集李白、杜牧、王维的生平事迹、三首古诗的背景材料,以帮助理解诗句。
2?为了让学生进入诗中描述的情境,可以采取观察课文挂图,聆听配乐朗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可以让学生按预习要求,先自读课文,画出好词佳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自查释疑,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感受诗意,体会诗情;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相互释疑解难,围绕思考练习展开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因势利导,展开多渠道的信息交流。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望洞庭》、《题西林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把握古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2.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望天门山》中对大自然的赞美,《望洞庭》中对友人的思念,《题西林壁》中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 领悟情感: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望天门山》2. 《望洞庭》3. 《题西林壁》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结合诗意,发挥想象,为古诗配一幅画。
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同学分享,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情感。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增强语感。
4.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杜牧、王维及其代表作。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三位诗人的了解。
2.学习《望庐山瀑布》老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理解诗句。
学生讨论:诗句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学习《山行》学生自主朗读并理解诗句。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是哪句?为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
4.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自主朗读并理解诗句。
学生讨论: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作者是如何抒发这些情感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6.课后作业学生选择一首最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家长监督并签字确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开展“我和古诗有个约会”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古诗的故事。
3.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从中汲取灵感,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难点补充: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教学过程补充:老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学生1:我觉得像是一条瀑布从很高的山上直冲下来,好像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
教案示例: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案示例:古诗三首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学习《望庐山瀑布》1.解题,介绍作者。
“望”是什么意思?明确:远看。
“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明确:李白。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
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
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
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
多美啊!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
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
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将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同时提升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感悟,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望天门山》中的豪放情怀、《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细腻情感和《望洞庭》中的壮阔景象。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插图、教学录音。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诗中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情感。
4. 感悟: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深入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5.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三首古诗,教师检查并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审美价值。
板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2. 主要内容:三首古诗的题目、作者、意境和情感。
3. 重点难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古典文学的审美价值。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 搜集其他古诗,与同学分享并解读其意境和情感。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解读古诗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和探索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9.古诗三首》这一课包含了《望庐山瀑布》、《绝句》、《江雪》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古诗中的生僻字、典故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学生应该通过阅读、理解、背诵这些古诗,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义。
3.掌握古诗中的生僻字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意境的领悟和诗句意义的解释。
3.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古诗中的生僻字、典故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己领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实践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三首古诗的课件,包括诗句、译文、生僻字的解释等。
2.课本:准备学生的课本,以便学生朗读和背诵。
3.音频:准备三首古诗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模仿和跟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一些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句的意义,解释生僻字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三首古诗,教师纠正发音和朗读技巧。
然后,学生自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背诵三首古诗,检查理解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5.拓展(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义,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互相交流。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教案设计篇9教学目标: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
介绍作者:苏轼2、出示投影片,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
(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
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结合投影思考回答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横高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教案设计篇10【教学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雨寄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朗读等音频资料。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洞庭湖、峨眉山等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吟诗作赋的场景。
选编这三首古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亲人的真挚情怀,受到爱祖国、爱亲人的教育。
二、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课文。
默写《望庐山瀑布》。
三、教学建议
1 课前,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电脑课件,有条件的可从电影《庐山恋》及其他影视作品中剪辑庐山瀑布录像或其他有关资料。
鼓励学生从课外书籍、报刊、网络中收集李白、杜牧、王维的生平事迹、三首古诗的背景材料,以帮助理解诗句。
3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
要指导和启发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使学生在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在读中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要读准押韵的字,烟川天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落字读luò,不读lào、là,瀑布的瀑不读bào,生紫烟的生是产生的意思。
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一行的生字描绘出云雾在日光照耀下不断升腾,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要重读。
第二行的遥字写出诗人远望的立足点,挂字极为形象生动,要略为重读。
第三行读时要略带夸张的语气,声调要从舒缓转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读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的感受。
《山行》押韵的字是家、花,斜字古时读xiá,现在读xié。
全诗写的虽是深秋时节,山间人烟稀少,但诗人心情舒畅,停车欣赏,不忍离去,因此朗读的基调是欢快喜悦的。
最后一行,更要读出诗人的陶醉感以及对深秋美景的赞美之情。
4 下面是两项拓展性练习,可让学生选做。
(1)看图叙景。
观察课文插图,选择其中一幅,根据画面景象,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2)自编故事。
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四、参考资料
杜牧(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时期著名作家,以诗的成就为最高。
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
在艺术上,杜牧自称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
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