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形考作业一
说明:参考题目与实际测试题目顺序可能有变化.
1、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C)
A.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
B.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
C.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
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易经》
B. 《诗经》
C. 楚辞
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
3、“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
A. 南亚
B. 印度
C. 中国
D. 西藏
4、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
A. 蜕变时代
B. 鼎盛时代
C. 黄金时代
D. 轴心时代
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C)
A. 秦汉之际
B. 西汉时期
C. 两汉之际
D. 先秦时期
6、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A. 《永乐大典》
B. 《本草纲目》
C. 《康熙字典》。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作业一、填空题1、以巫史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为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的载体是士。
2、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有儒家和墨家二家。
3、人本文化成熟最初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以德陪天”。
6、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
7、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8、玄文化乃是士文化的一种表现。
9、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
10、从文化形态上讲,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
二、单项选择题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
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D)A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C)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C政治上的大一统D汉武帝独尊儒术4、道教的出现是在(D)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A《论语》B 《老子》C 《庄子》D 《周易》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 B )A 太宗对道教的崇奉D 科举制的实施C 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 韩愈的排佛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D )A 敦煌B 洛阳C 河北D 长安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B)A 诗歌B 钟鼎C 书法D 舞蹈10、"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A印度B西藏C中国D南亚11、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B唐代的"安史之乱"C永嘉之乱D靖康之难12、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D)A宋画的淡远B宋诗的浅易C宋词的俚俗D宋文纡徐委备13、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C)A东部文化的西移B西部文化的东移C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D北方文化的南移14、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A唱B念C做D打1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A更加浓墨重彩B更重意趣与心境C更显富丽堂皇D以人物素描为主16、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C)A轴心时代B黄金时代C蜕变时代D鼎盛时代17、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B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18、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B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D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19、《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20、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A汉代朴学的倾向B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C佛学化的倾向D道教化的的倾向三、简答题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名词解释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
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
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3)繁多的量词(4)庞杂的补语(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
1.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政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围。
毛泽东曾说:“以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
本书所论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3。
中国文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4。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平时作业(3)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2.画像石: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3.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吴门四家”中沈周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
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4.清初“四僧”:活跃于清初画坛的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弘仁、髡残、朱耷、石涛的合称。
“四画僧”皆明末遗民,因不甘臣服于新朝,志不可遂,便循人空门,借助诗文书画抒写身世之感。
作品均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异其趣。
5.燕乐:燕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
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
“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题目:()是服装功能的实质,或者说是服装美的内容,它是构成服装的基本因素或条件之一,也是服装造型设计的原则之一。
选项A:审美功能
选项B:艺术美
选项C:实用美
选项D:美化功能
答案:实用美
题目:()高椅大桌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分餐制的进餐方式,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共餐制。
选项A:宋代
选项B:汉代
选项C:唐代
选项D:明代
答案:唐代
题目:诗僧陆羽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选项A:《煎茶水记》
选项B:《十六汤品》
选项C:《茶述》
选项D:《茶经》
答案:《茶经》
题目:()说明人类已经掌握把酒陈化这种优良技术,懂得了酒经过陈化会使其味道越发香醇。
选项A:“琬液”
选项B:“金浆”
选项C:“琼浆玉液”
选项D:“陈年佳酿”
答案:“陈年佳酿”
题目:()以来,楼和阁无论是从建筑方式还是外观造型上,都愈加趋于融合,已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
选项A:唐宋
选项B:明清
选项C:魏晋
选项D:汉代
答案:唐宋
题目:中华文化的特点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选项A:强调道德的伦理性和民族的凝聚力
选项B: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选项C:内在的包容性和灵活的会通性
选项D:稳定的一统性和活跃的多元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4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 亲亲:亲近应该亲近的人2.尊尊:尊重应该尊重的人3.长长:以年长的人为长辈4.贵和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之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5.以人为本:儒家思想。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民贵君轻孔子提倡仁政实行仁政以人为本,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发展与西周。
二是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
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
2.简述以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1)主张“正名”,以法律严格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2)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的权力应归天子。
(3)主张“父子相隐”,即父子之间应互相隐瞒犯罪,不应相互告发。
(4)反对“铸刑鼎”,反对乱立法和立乱法,反对不符合礼治的法令,主张“为国以礼”,用礼来指导立法。
3.王夫之的“法治”观中的民主因素是如何表现的?(1)主张“法治”须“循天下之公”。
(2)主张“法治”须维护民族利益。
(3)主张“法治”须体现尊君分权的原则。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简要论述神权法思想产生的根源。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控制自然力量,对自然界的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周围世界存在着一种支配人类和自然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
但那时的宗教迷信制是一种自然宗教,并不具有阶级压迫的社会属性。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给人们带来较自然灾害更加深重的痛苦。
当人们不理解其社会根源时,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同时,一切剥削阶级都极力扶植和利用宗教迷信,宣扬痛苦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自己犯了罪,只有忍耐、顺从,才能来世得福,借以麻痹人们的反抗和斗争意志。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3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庠、序、学等形成。
周王朝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3.孔门私学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为深远的私学。
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家私学的汇集地。
5.秦代,基于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成为秦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
6.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
8.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其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
9.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机构除太学外,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的兴起,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和多学科并举的格局。
10.隋朝国子监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从千年来传统礼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系统。
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立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11. 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崇宁兴学是宋代官学逐步改造、完善、定型的时期。
12.以国学和地方入学为核心的儒学教育系统、以社学为中心的小学教育系列、以乡约、旌表等构成的社会教育网络构成了明代基本的教育类型。
13. 察举、岁贡和科举是明代选士制度的三大主体。
14.清代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所最高学府。
15.为数众多的地方官学与国子监、满族官学一起,构成清代官学的基本结构。
16.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7.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标志科举制已经诞生。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13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三、论述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P4-5(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P13-14(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3)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习题一
一、填空
1、文学艺术、礼仪风俗、汉唐、明清
2、中华民族、民族智慧和创造力
3、儒、道、墨、法
4、黄河、长江
5、23、4、5、2、34
6、元谋猿人
7、甲骨文、卜辞
8、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9、文字、货币、度量衡
10、新疆、青海、蒙古、西藏
11、1840、鸦片战争
12、八国联军、《辛丑跳跃》
13、1911、辛亥革命、1912
14、袁世凯、北洋军阀
15、十月、马克思主义
16、血缘、宗教、宗法、名、号
二、名词解释
教材:1、第54页
2、第42页
3、第65页
三、简答题
教材:1、第6页
2、第28页
3、第48页
四、论述题
教材:第15页
习题二
一、填空
1、文字
2、图画、形象符号
3、甲骨文、金文
4、形、音、义
5、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6、仁、《论语》
7、性善、良知、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董仲舒、道、法、天人感应
9、道、老子、庄子(简称“老庄”)
10、仁爱、兼爱
二、名词解释
教材:1、第82页
2、第155页
三、简答题
教材:1、第106页
2、第168页
3、第127页
四、论述题
教材:1、第162页
2、第151页
习题三
一、填空
1、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2、周、宗庙、太庙、宗祠
3、道、佛
4、释迦牟尼、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
5、藏传佛教、上师
6、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文殊、普贤、地藏、观音
7、龙门、云冈、敦煌
8、罗马帝国、天主教、《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9、重农、重教、道德、才能、技能
10、教育书院、清、国子监、太学、学生自学、朱熹、学术辩论
二、名词解释
教材:1、第194页
2、第198页
3、第256页
4、第291页
三、简述题
教材:1、第169页
2、第167页
3、第185页
四、论述题
教材:1、第209页
2、第271页
习题四
一、填空
1、简册、帛书、纸写本、刻印本、石刻书籍
2、经、史、子、集
3、善、恶
4、纪传体、编年体、司马迁《史记》
5、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解缙、姚广孝
6、许慎、说文解字、尔雅、、广韵
7、太初历
8、十进制、珠算
9、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麻沸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李时珍、本草纲目、针灸
10、水经注、裴秀、禹贡地域图记、方丈图、徐霞客游记
11、城池、护城河
12、京、海、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3、齐白石、徐悲鸿、陈衡恪、黄宾虹
14、茶经、品、泉水、赋诗
15、八大菜系、皖、鲁、川、淮、粤
二、名词解释
教材:1、第267页
2、第273页
3、第275页
4、第305页
5、第282页
三、简答题
教材:1、第263页
2、第264页
3、第265页
4、第391页
四、论述题
教材:1、第224页
2、第3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