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乃至塑造个人的精神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一、儒家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儒家始终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孔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仁爱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 论语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20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二、道家文化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施为,重视修身养性、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和解脱。
2. 老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其代表作。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德经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有81章。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足不辱”等。
三、佛家文化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生死轮回,超脱尘世,追求涅槃。
2.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有何特点?《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哪些本土文化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教、儒家等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文案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强调人的修养、道德和礼仪等方面的教导。
3.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诗词、散文、小说为代表,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4. 中国的传统美术包括中国画、书法、篆刻、陶瓷和文房四宝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5. 中国的传统医学是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形成的,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预防和调理,被誉为“东方之珠”。
6. 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民族乐器为代表,表现了独特的音韵美和文化内涵。
7.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代表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友情和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8. 中国传统故事和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具有深刻哲理和教育意义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审美理念。
10. 中国传统饮食以健康、营养、食材多样化、烹调技巧精湛、色香味俱佳著称,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主要题型一、填空题15%(15题×1)文化史知识二、名词解释10%(2题×5)概念术语、典章制度、文化事件、思想流派三、简答题15%(2题×7.5)传统文化特点内涵意义四、简述题20%(2题×10)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五、论述题15%(1题×15)结合实例分析传统文化内涵六、分析题25%(5题×4)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二、名词解释三纲五常(212)百家争鸣(64—67)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儒、墨、道、名、法、阴阳等学派为“救时之弊”,对宇宙、社会、人生等的领域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繁荣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
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天人合一(253、286)和而不同语出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求同存异,既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而不是强求一致,貌合神离。
和而不同的理念对于正确处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仍具有进步意义。
西学东渐(85)理学(77、250—251)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
理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及元、明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理学以儒学为主干,融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理学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造成了伦理异化。
三、简答题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哪些影响?(39—4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46—49)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50—55)中华先民的原始崇拜有哪些主要形式?(59)周代制礼作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3)儒家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65)秦汉的文化一统与思想一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8-69)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体现在哪些方面?(73)唐代文化的宏大气魄体现在哪些方面?(74—75)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有什么区别?(77)两宋士大夫文化有哪些主要表现形态?(78)为什么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
2、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①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②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以社会集体(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总体体系,它指的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即精神文化。
3、文化的基本内涵:①主张文化涵盖所有的文化成果,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②主张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和成果;③主张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4、文化的基本结构: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古代文化。
6、“三玄”:《周易》《老子》《庄子》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8、“五经”:《诗经》《春秋》《周易》《尚书》《礼记》9、中国传统文化生成背景: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②农耕型经济模式③宗法制的伦理社会10、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1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①赤子之情:饱蘸深情的爱国精神②关注人生: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④生生不息:有容乃大的兼容精神⑤担当大义: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⑥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12、如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①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②发掘文化内涵,熔铸时代精神③植根于民族土壤,不断走向世界④善于鉴别审视,不断创新传统13、五行:①相生:水——木——火——土——金②相克:金——木——土——水——火14、萌芽: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15、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16、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征:①重人生;②重践履;③重道德;④重和谐;⑤重直觉17、儒家创始人:孔子(名丘)。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一、单选题1.____,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B、黄河文化向各地幅射C、长江文化向各地幅射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徒2.“二千年之政,秦政也”。
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A、贵族政治B、古代民主政治C、古代官僚政治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3.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____。
A、存异B、趋同C、守一D、无异4.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A、自然景色B、文化景观C、奇异地貌D、沙漠绿洲5.中国文化的进化是____,遣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A、直线性B、跳跃性C、渐变性(传承性)D、突变性6.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是____。
A、智圆行方B、行规守矩C、极尽浪漫D、融汇贯通7.中国文化充满理性,这是一种“制天命而用之”的____。
A、分析理性B、实用理性C、非实用理性D、创造性8.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B、家国同构C、宗族关怀D、宗产继承9._________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A、贵族制B、世袭制C、宗族制D、宗法制10.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__朝的____。
A、魏九品中正制B、秦三公九卿制C、唐三省六部制D、宋三省六部制11.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__时代。
A、殷周B、近代C、宋明D、先秦12.人性论是中国__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A、道德主义B、人文主义C、理性主义D、人本主义13.战国时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论,标志中国曾出现____。
A、形式逻辑B、辩证逻辑C、伦理学D、自然哲学14.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____。
A、道德观B、逻辑观C、阴阳观D、五行观15.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_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B、分化为大、小乘C、融合儒道思想D、自我完善16.社会背景相对于文化来说,主要发挥内在的作用,直接影响一个民族____的形成。
中国文化文案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2.中国文化富有多样性,包括了汉族文化以及56个少数民族的文化。
3.中华文化注重家庭价值观念,强调孝道和家族责任。
4.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5.中国文化尊重教育,视读书学习为重要的事情。
6.中国文化强调团结和集体主义,强调社会责任感。
7.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具有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如陶瓷、丝绸和雕刻等。
8.中国文化重视礼仪,注重礼貌和尊重。
9.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春节、中秋节等。
10.中国文化中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11.中国文化中的音乐、舞蹈和戏剧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12.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医学和草药疗法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13.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孙悟空》和《白蛇传》等。
14.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是独具特色的,并且在世界上广为赞誉。
15.中国文化中的茶文化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16.中国的剪纸艺术是一项非常独特和精细的手工艺艺术。
17.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丰富的口味和烹饪技巧,如四川菜和广东菜等。
18.中国的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京剧、豫剧和川剧等。
19.中国武术是一门独特的体育和表演艺术,具有世界上最广泛的影响力。
20.中国的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设计,如旗袍和汉服等。
21.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如乐山大佛和故宫等。
22.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园林艺术之一。
23.中国文化强调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
24.中国文化中的红色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因此在许多传统庆祝活动中广泛使用。
25.中国的传统音乐乐器如古筝、琵琶和二胡等具有美妙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26.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以及对自然和人物的表现。
27.中国的棋类游戏如围棋和象棋等被视为智力游戏的代表。
28.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包括皮影戏和木偶戏等。
传统文化文案
传统文化文案如下:
1、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2、五千年的风和雨,世世代代将美德传。
喝着黄河的水,站在长江口,感慨万千,中国历史渊源流传。
3、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
4、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
5、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6、中华儿女文化情,代代传承代代行,你传承来我传承,弘扬文化你我同行。
7、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8、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
9、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10、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期末考试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全面升级3.0版)注:加粗为重要内容,其余各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1,广义狭义文化的概念。
答:广义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极其结果,都属于广义文化,广义文化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文化是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极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极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答:○1增请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华夏文化(特点:整体多元)是世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2任何一个民族,要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要有它特有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侨)的精神家园○3汲取养分,助益于现代化建设。
体现在:a义利统一的观念b自尊自强的观念c以民为本的观念d天下为公的观念e道德人格的观念f诚实信用的观念○4集成优良传统,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答:○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中国的气候大部分地区比较适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2黄河中下游一带是先民生存和繁衍最适宜的地区,形成大片农业区○3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上的○4中国传统文化是东亚地区的中心文化○5中国传统文化因地理环境获“隔绝机制”5,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农耕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6,**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制度的开端,也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7,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2)农耕经济的多元化成分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3)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及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8,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答:发祥地:黄河中(下)游重心转移: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质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域,逐渐像长江流域扩展,秦汉大一统的局面,更为其南移创造了有利条件,至五代、北宋时完成南移。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第一讲绪论1、名词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答: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与“新文化”相对】2、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两者有何区别?答:文化本义:文,纹理。
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
化,教化,使人与人和谐融洽。
文化定义: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总之,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3、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 A、时代性——承传与变异B、地域性——差异性C、民族性——与地域性紧密相连D、阶级性——E、同一性——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4、文化有哪些作用?请简单分析。
答:A、满足需要的功能。
B、认知的功能。
C、规范的功能。
D、凝聚的功能。
分析,暂略5、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请简单阐释。
答:(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内倾性、重乡土情谊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周易》的哲学观名词解释:《周易》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
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
答:《易经》和《易传》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
答:阴阳二爻阴(--)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
阳(——)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阴阳爻象的形成,本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4、《周易》的核心思想及其变化观是什么?答:变化观: 1、矛盾观 2、发展观 3、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核心思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
“三易”:变易、简易、不易(上面四个小问题,可以成为该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5、“三才”指什么?答:天—人(君子)—地1、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
2、德才兼备,是人素质最为完美的表现状态。
3、自强不息,是儒家积极用世精神;厚德载物,是道家涵容的心态。
6、翻译“《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
答:天行健:天道的运行刚健不辍。
地势坤:大地的态势柔顺宽厚。
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二)孔子及儒家思想名词解释:孔子答:孔子,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1、孔子的生卒年,生活的时代及其历史地位。
答:孔子的生卒年:孔子,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生活时代: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地位:(1)先秦,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对其学说毁誉不一。
(2)汉代,孔子地位愈来愈高,神化其人及其思想,变为神人和神学。
(3)宋元时期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被神化。
2、孔子的社会理想及思想核心是什么?答:(1)社会理想:(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恢复周礼,(“礼”,规范社会秩序。
)希望回到“礼乐征伐”的西周时代使社会归于一种秩序井然,长幼尊卑各得其所的状态。
(2)思想核心:“仁”,规范人的行为思想。
3、实现“仁”的途径是什么?答:1、仁者,爱人。
2、克己复礼。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4、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此四点为仁的内涵)4、“仁义礼智信”的含义?答:仁:同前,从略。
义:原指“宜”,义者宜也,应该做的事,道义。
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制度、秩序、礼仪等。
智:指智慧,了解别人即为智。
“智者无虑”信:诚信,言行一致。
5、儒家的价值观是什么?答:积极入世,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社会责任,心怀天下,兼济苍生,建功立业。
(以孔孟为代表)7、什么是“三纲八目”?具体解释其内容。
答:1、“三纲领”是:“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2、“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解释:格物:明辨事务,穷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取书本间接知识。
诚意:意念要诚实,不要有虚假。
正心:端正自己的心思,不要有邪念。
修身:修养自身的德行。
齐家:整顿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治理好自己的诸侯国。
平天下:统一天下,安定天下。
8、《孝经》中阐述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你如何看待?答:阐述古人视为一切道德根本的孝道。
包括:1、肉体方面:(1)养父母身体(2)慎重地保护自己的身体(3)传宗接代(需扬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精神方面:(1)养志(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感情)(2)葬祭以礼(3)扬名显亲(视情况而定)9、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有哪些具体要求,指出精华和糟粕。
现代社会缺失了哪些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答: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统治阶级倡导的,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体系庞大丰富。
主要有:精华:讲仁爱、重道义、恭敬礼让、忠孝、诚信糟粕:三纲、三从四德10、古代君子的修身之道有哪些?答:存心养性、慎独、知耻、节欲、磨炼、养气。
11、何为圣人?何谓君子?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三)老子及道家思想名词解释:老子、《道德经》答:1、老子:(前571—?)李耳,字聃,世称老聃,楚国(安徽涡阳县)人,与孔子同时略早。
孔子曾问礼于他。
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史”,约50岁左右离开东周去秦国,过函谷关写下《道德经》。
我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大家巨匠,道家始祖宗师。
2、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言韵文,八十一章,文约义丰。
语录体,文字工整,被誉为一部哲学诗。
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包罗万象,涉及宇宙本体、天地演化、万物生育、人生修养、治国用兵各个领域,但皆有一条主线贯通其中,这就是自然无为的法则。
充满思辨,是一部训练思维的奇书。
1、什么是“道”?其内涵是什么?答: 1、道,可道,非常道。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道的内涵:①道是世界的本原。
②“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客观规律。
③“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
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答: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即对立统一。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老子认为转化是循环的,不懂得对立转化有条件。
3、道家的价值观及处世哲学有哪些?请给以简要评价。
答:处世哲学:1、身重于外物,少私寡欲。
2、明哲保身,不敢(不愿)为天下先。
3、以柔克刚,上德若水。
4、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价值观:注重天道、自然,轻视人事。
追求出世,独善其身,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
4、道家的生态哲学是什么,对于现代社会有何意义?答:生态哲学:1、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天:天道,天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人:人道,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
(1)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2)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
(3)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
5、道家的审美思想有哪些表现?答: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了补充和对立面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
第三讲礼仪文化1、中国古代“礼”的含义。
答:礼是文明民族的标志。
中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礼仪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
2、“三礼”指什么?答:《周礼》《仪礼》《礼记》3、《周礼》中将“礼”分为哪五类?分别指什么?答:五礼 : 吉、凶、军、宾、嘉1、“吉”: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仪;铭记恩泽,表达敬意。
2、“凶”:主要指丧礼和荒礼,祭祀逝去的亲人,表达敬意、怀念和慰问。
3、“军”:军队训练、出征、凯旋的仪式,表达对国家主权的敬意。
4、“宾”: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的往来交往;对对方的敬意。
5、“嘉”:合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仪式。
冠礼、婚礼等。
4、“礼”具有哪些文化意义?答:1、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2、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分所在5、士冠礼具有哪些社会意义?当下我们是否需要恢复?答: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弟弟、臣下、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6、乡饮酒礼的核心意义是什么?答:尊老敬贤7、礼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答:诚敬、谦让、洁净第四讲史官文化名词解释:《史记》、司马迁、二十四史答: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时期,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事迹。
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
2、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一生“与武帝相终始”。
博学多才。
师从名家(董仲舒、孔安国)3、《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官方编撰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汇集。
记叙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记载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
《二十四史》也被统称为“正史”。
1、“汉四史”指哪几部史书?答:《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2、《史记》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如何?《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
3、先秦历史散文有哪些?答:《尚书》,《国语》,《战国策》,《春秋》4、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及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答:1、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5、简述《史记》的史学价值。
答:1、撰述体例的创新开创了纪传体史学的先河。
整部《二十四史》都遵循了这种写作模式。
创立了“列传”这一新体例,让底层平民也有机会成为历史人物。
2、史料收集的广泛太史令的官职给司马迁提供了阅读、整理古籍的便利。
“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