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36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生活处处有哲学长沙县第二中学政治组全体教师教师授课时间课时1课时课题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生活处处有哲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理解:(1)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举例说明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教学第一环节:复习提问(约3分钟)1.请同学们说说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
2.同学们对哲学知道多少?第二环节:引入新课(约2分钟)老师讲述故事:希尔伯特旅馆和希尔顿饭店首任经理的传奇故事。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爱加上智慧原来是能够产生奇迹的。
第三环节:课堂预习(约6分钟)1.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什么地方?2.哲学起源于什么地方?3.哲学的本义是什么?4.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第四环节:课堂讲授(约19分钟)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探究:高中生谈“排名的二重性”。
设问:A.在排名的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B.为什么我们应该看到排名的“二重性”?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
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
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学校:班级:姓名:【预习案】【学习目标】1、识记:哲学的含义、任务;2、理解: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事件活动;3、能力:联系我们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难点】1、哲学的产生2、哲学的任务【自主预习】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____活动,是人们在____和___的活动中,在处理____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____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____。
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具有____性质的问题。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____的追问和对____的思考。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一门给人____、使人____的学问。
2、真正的哲学的作用真正的哲学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____的指导。
3、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____世界和____世界。
【我的收获】【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一: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探究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否意味着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检测案】1、温家宝总理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这主要是因为()①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俗化、形象化,用中国式语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要求感性化、具体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简介《美好生活的向导》是高中必修4课程的第一课。
本课通过对不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解的探讨,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好生活,并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内容概述1.第一部分:引入–介绍课程主题和目标–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美好生活?为什么?2.第二部分:美好生活的不同理解–探讨美好生活的不同层面和维度: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社会方面等–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多样性3.第三部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哪些价值观?–分享一些典型的正确价值观的案例和故事,如奉献精神、友善待人、尊重自然等4.第四部分:建立自己的美好生活观–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题目,帮助学生梳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期望–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5.第五部分:课堂总结–概括本课的核心内容和重点观点–引导学生总结他们从本课中学到的东西,并回顾自己的美好生活观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美好生活的向导》,学生将能够: - 了解和思考不同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解的多样性 - 掌握一些典型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美好生活观学习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不同的美好生活理解和追求的角度 2. 分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美好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思考和建立自己的美好生活观,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学习建议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好生活的向导》这一课程,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学习建议: 1. 在课前提前阅读教材,了解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2. 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多与同学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不同观点和理解 4. 在课后反思自己的美好生活观,并寻求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总结通过学习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学生将不仅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美好生活的真正含义,还能够建立并发展自己的美好生活观。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1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基础知识归纳第一单元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与生活有何关系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哲学的含义哲学的作用和任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作用(功能):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在世界。
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以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两者统一于哲学四.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区别:①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特定领域;②任务:哲学是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不是科学之科学)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是科学研究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