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 格式:doc
- 大小:486.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水平1:了解地震波的含义,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联系。
水平2:识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范围,地震波的分类及特征。
水平3:通过资料归纳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水平4:通过资料,综合分析地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地球圈层结构,树立关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理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的影响。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研究方法:地震波在不同□01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概述:根据地震波在地下□02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03地幔和地核。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1.判断正误。
(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指的就是地壳。
(×)(2)地球内部只有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
(×)2.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A .7千米B .17千米C .35千米D .65千米答案 B解析 地壳的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地球最外部圈层是地壳。
我们看到很多岩石和土壤(土壤是岩石变化而来的)。
岩石圈与地壳存在怎样的包含关系?(可以用图形表示)提示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概述(1)分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01生物圈。
(2)关系:三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大气圈(1)含义:是指环绕地球的□02气体层。
(2)位置:地球海陆表面以上,□032_000~3_000千米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3)特征:大气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04减小。
1.判断正误。
(1)地球外部圈层自内向外依次是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2)生物圈是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占地球外部圈层的质量比例极高。
(×) 2.生物圈存在于( )A .水圈下层、整个大气圈和岩石圈上层B .岩石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大气圈上层C .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D .水圈下层、整个岩石圈和大气圈上层 3.水圈(1)含义:由地球表层□05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多个圈层组成。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对我们理解地球的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的内容。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固体熔融岩石层,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固态金属层。
这三个圈层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二、地壳的构成与特点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大洲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等构成,较为厚重;海洋地壳则是由玄武岩等构成,相对较薄。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差异,地壳薄厚的变化也是地球上地形和地理现象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三、地幔的构成与特点地幔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一层较厚的固体熔融岩石层。
地幔的上部分是固态,下部分则是半固态或熔融状态。
地幔主要由橄榄岩和辉石等矿物构成,具有高温和高压的特点。
地幔的运动和熔融状况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
四、地核的构成与特点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固态金属层,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地核的高温和高压条件造成了地球的磁场。
地核的运动和磁场变化会导致地球上的地磁活动和地震等现象。
五、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地球表面现象的关系地球内部的运动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理现象。
地壳运动造成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动等现象。
地幔的对流和熔融情况则影响着板块运动和地壳演化。
地核的运动则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对地球磁极位置和地磁活动有重要影响。
总结: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表面地理现象的基础。
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稳定结构。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地质现象。
通过学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复杂内部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1.通过视频、示意图等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野外观察,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
其中,A为横波,B为纵波。
2.圈层界线:C为莫霍面,D为古登堡面。
3.内部圈层(1)H层为地壳,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 km,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
(2)G层为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岩石圈。
(3)E+F层为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分为外地核(F)和内地核(E),其中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环绕地球的气体层。
其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2 000~3 000 km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3.C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1)广义: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
(2)狭义:指生物本身。
一、判断题1.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5.生物圈就是地表生物的总称。
(×)6.水圈的水是不停流动的,是最活跃的圈层。
(×)二、选择题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作用。
2. 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
2. 地球的外部圈层讲解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3. 地球的内部圈层阐述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和特点。
4.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5. 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机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模型。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2. 第二课时: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3. 第三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4. 第四课时:圈层间的相互作用5. 第五课时: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地球的圈层结构》共五个课时,涵盖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各圈层特征、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
4.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试题,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模型和案例。
2. 教学教材:提供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点和实例。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学生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课本以“宇宙环境一地球一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表述。
在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单分出来一个“人类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因此教材在这个认识地球的外部宇宙环境后,接下来认识地球的内容环境。
内容环环相扣,思维紧密而富有逻辑。
本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并不难理解,但是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图示,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
区域认知:全面认识地球的各大圈层结构与特点。
人地协调观:了解各大圈层跟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综合思维: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利用图像获取地球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绘制地理图表的能力。
1、重点:抓住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2、难点: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多媒体三个黑色不透明盒子、乒乓球、小石头和橡皮泥。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是地球内部是怎样的?古人们都在不断的猜测地球内部的样子(展示材料),并且制作了很多关于地球内部的小说、电影等。
科学家为了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采用了哪些探测方法?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地球的内部构造。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摆出三个黑色的不透明的盒子,在盒子里面分别装入乒乓球、小石头和橡皮泥。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掌握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3)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情和兴趣;(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2)各圈层的特点和功能;(3)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2. 教学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具体划分和识别;(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3)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定义、特点和功能;2. 观察法: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4. 报告法: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分享研究成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数据和模型;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小组讨论记录表;3. 教学平台:多媒体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导入新课;2. 讲解: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定义、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3. 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填写小组讨论记录表;5. 口头报告: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分享研究成果;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内容1. 大气圈的组成和作用:介绍大气圈的成分、分层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2. 水圈的循环:讲解水圈的构成、地表水、地下水、冰雪覆盖等循环过程;3. 岩石圈的构成与运动:阐述岩石圈的组成、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作用;4. 生物圈的定义与特点:介绍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水平1:了解地震波的含义,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联系。
水平2:识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范围,地震波的分类及特征。
水平3:通过资料归纳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水平4:通过资料,综合分析地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地球圈层结构,树立关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理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的影响。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研究方法:地震波在不同□01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概述:根据地震波在地下□02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03地幔和地核。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1.判断正误。
(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指的就是地壳。
(×)(2)地球内部只有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
(×)2.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A.7千米B.17千米C.35千米D.65千米答案 B解析地壳的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地球最外部圈层是地壳。
我们看到很多岩石和土壤(土壤是岩石变化而来的)。
岩石圈与地壳存在怎样的包含关系?(可以用图形表示)提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概述(1)分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01生物圈。
(2)关系:三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大气圈(1)含义:是指环绕地球的□02气体层。
(2)位置:地球海陆表面以上,□032_000~3_000千米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3)特征:大气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04减小。
1.判断正误。
(1)地球外部圈层自内向外依次是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2)生物圈是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占地球外部圈层的质量比例极高。
(×) 2.生物圈存在于( )A .水圈下层、整个大气圈和岩石圈上层B .岩石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大气圈上层C .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D .水圈下层、整个岩石圈和大气圈上层 3.水圈(1)含义:由地球表层□05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2)水体:包括地表水(□06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07大气水、生物水等。
(3)数量特征:地球上的水中有□0897%是海洋咸水,3%是□09淡水。
约2/3的淡水储存在□10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
4.生物圈(1)含义: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
(2)位置:存在于□11大气圈下层、整个□12水圈和□13岩石圈上层。
核心部分在地面以上□14100米至水面以下□15200米之间。
答案 C解析 地球上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3.怎样理解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提示 大气可以溶进水体,如水中的溶解氧;可以进入生物体内。
水可以蒸发为水汽,进入大气圈,水可以进入动植物内,成为生物水;生物更可以在水中生存、空气中生存。
任务探究 地球的内部圈层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8年12月24日7时8分,在汤加群岛(20.26°S,175.11°W)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10千米。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此次地震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请说明判断依据。
(2)地震发生后,汤加的居民看到地面物体晃动的先后顺序是什么?(3)地震发生后,正在汤加附近海域航行的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晃动是怎样的?为什么?[成果展示] (1)地幔。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最厚约70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10千米,故震中位于地幔。
(2)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3)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故只能感受到纵波的影响,不能感受到横波的影响。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01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02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以莫霍界面和□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C.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2)岩石圈是指( )A.①的顶部B.②的顶部C.①和②的顶部D.③的外部(3)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C.P波,上下颠簸D.S波,左右摇摆科学思维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分析思路第(1)题,根据波速大小和波速变化可判断纵波和横波,地震波突变处为不连续界面,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
在莫霍界面处,纵波和横波均增大;在古登堡界面处,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突然消失。
第(2)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位于软流层之上。
第(3)题,纵波影响下,上下颠簸;横波影响下,左右晃动。
纵波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只能通过固态。
[答案](1)C (2)C (3)C提升运用能力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1~3题。
1.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的变化是( )①纵波速度加快②纵波速度减慢③横波突然消失④横波速度减慢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D解析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减慢,横波消失。
2.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 )A.a岩层内部B.c岩层内部C.d岩层内部D.e岩层内部答案 C解析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一般位于地下80~400千米之间,图中d为地幔,软流层位于地幔中,故C项正确。
3.下列组合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A.a+b+c B.a+c+eC.b+c+d D.c+d+e答案 A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位于软流层之上。
任务探究地球的外部圈层下图为某地景观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图中直观地显示了哪个圈层?该圈层有何特殊性?(2)植物生长会从哪些圈层吸收养分?[成果展示] (1)生物圈。
生物圈的特殊性是:①生物圈有生命存在,其他的圈层是无机环境;②与其他圈层交错,没有明确的界线;③生物圈不仅包括全部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地球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表:读黄果树瀑布附近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中涉及的地球外部圈层共有( )A.2个B.3个C.4个D.5个(2)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水B.岩石C.大气D.生物科学思维地球外部圈层的分析思路第(1)题,图中地理要素有水、生物和大气,故涉及的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第(2)题,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答案](1)B (2)D提升运用能力“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
据此完成1~2题。
1.“黄山四绝”反映了地球圈层的数量是( )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 D解析奇松主要反映生物圈,怪石主要反映岩石圈,云海主要反映大气圈,温泉主要反映水圈。
2.某地理圈层不独自占空间,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中,代表该圈层的地理要素是( ) A.奇松B.怪石C.云海D.温泉答案 A解析生物圈不独自占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中。
图表问题巧点拨[教材第14页“思考”]点拨根据生活体验,可以通过声音大小、强弱等猜测盒子内的物体。
所以我们看不到地球内部,也可以借助一些科学手段推测、推论地球内部结构。
答案不打开盒子,可以猜测盒子中的物质。
科学家通过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信息。
[教材第16页“思考”]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合理即可。
答案应当节约用水;随手关闭自来水等。
[教材第18页“作业题”]点拨 1.(1)观察图中地球内部圈层的层次与两个分界面,可知分界面是划分的依据。
(2)根据图示范围大小,找出包含或所属关系。
2.可以表示出外部的三大圈层,且表现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3.通过地球上海洋深度、大气厚度与生物圈相比较,得出结论。
答案 1.(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变化。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地壳是岩石圈的上部。
2.3.水圈最薄。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制作地球内部圈层模型。
2.在校园中寻找相关地理要素,判断其所属的圈层结构。
3.调查最新重大地震资料,判断其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展示与评价略。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探究点题号地球的内部圈层1、2、3、7、8、11、12、13地球的外部圈层4、5、6、9、10、14) 2017年3月22日,印度尼西亚巴厘省首府东南部海域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17千米。
2017年4月5日,伊朗托尔巴特贾姆西北部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印度尼西亚巴厘省首府东南部海域地震、伊朗托尔巴特贾姆西北部地震分别发生在地球圈层中的( )A.地壳上地幔B.上地幔地壳C.地壳地壳D.岩石圈上地幔答案 B解析根据震源深度和地壳平均厚度可知,这两次地震分别位于上地幔和地壳。
2.印度尼西亚地震后,地震波从震中传播至地面过程,波速的变化特点是( )A.增大B.减小C.纵波消失D.横波消失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地震波从地幔传播到地壳,经过莫霍界面,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故B项正确。
2017年6月19日上午,海拔3 283米的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喷发出高达15 000米的灰柱,场面极为壮观。
此次喷发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对航空造成影响,但火山灰降落下来,对环境的污染是必然的。
据此完成3~4题。
3.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 )A.岩石圈B.地核C.地壳D.软流层答案 D解析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 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A项正确。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右图为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答案 D解析生物圈联系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三大圏层,A联系了B、C、D三大圈层,A是生物圈;C在最下层,是岩石圈;B在岩石圈以上,大气圈以下,是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