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话珠玑------凄美胡妃
- 格式:doc
- 大小:13.95 KB
- 文档页数:3
公元1350年),塔旁有一古井传说当年胡妃就投井自尽于此。
关于胡妃,宋史上一段记载:胡妃原是南宋度宗皇帝的妃子,因遭当朝宰相贾似道陷害,被令出宫为尼。
后胡妃逃出寺庙,在杭州被南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带回,纳为妾。
不料此事被家仆告发,朝廷派兵前来围剿,于是珠玑巷连同周围数十里的民从纷纷逃离家园,大举南迁。
而胡妃自感连累大家,就投井自尽。
后人为纪念胡妃就在井旁建了“胡妃塔”。
这是广东有年代可考的唯一元代古塔,塔高3.5米,实心,七层八角,由17块精雕细刻的红砂岩砌成。
这次也是珠玑巷内居民最大的一次迁移,共有97户人、141个姓。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汉族,今浙江苎萝村人(在诸暨城南)。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西施,原名施夷光,出生于春秋末越国苎萝。
天生丽质。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
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
又闻“据说范蠡一是喜欢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践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样杀掉自己,就在吴国灭亡后挂印而去,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地区)。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词作鉴赏赏析《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词作鉴赏赏析《摸鱼儿·雁丘词》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词作。
这首咏物词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词作鉴赏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介绍】《摸鱼儿·雁丘词》,又作《迈陂塘·雁丘词》,亦作《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是金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
在《摸鱼儿·雁丘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
【原文】摸鱼儿⑴·雁丘词乙丑岁⑵赴试并州⑶,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⑷,号曰“雁丘”⑸。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⑹,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⑺?天南地北双飞客⑻,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⑼。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⑽?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⑾。
招魂⑿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⒀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⒁。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⒂,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释】⑴《摸鱼儿》:一名《摸鱼子》,又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宋词以晁补之《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
双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
南雄珠玑巷苏妃事件南迁时间为咸淳九年(1273年)
南雄珠玑巷作为北⽅为难民中转站,历史上有多次南迁,但因苏妃事件南迁只有⼀次,具体时间为咸淳九年(1273年)。
这次南迁共有33姓97户(曹汝瑞族谱记为34姓100户),男⼥⼈丁共568⼈。
根据多种各姓族谱,如⼴州鸦湖曹⽒族谱、顺德曹⽒族谱、开平曹⽒族谱、潮连卢⽒族谱、黄⽒族谱、潮连区⽒谱等,南迁时间为咸淳九年(1273年)。
⼜如清远三隅公曹⽒族谱记载:三隅家族是最早徙居今清远市域的曹⽒,约在宋元之际,距今已有746年历史。
开基祖曹三隅,原居南雄珠玑巷。
这⽀曹⽒堂号敦睦堂,先祖曹世雄妣植⽒⽣五⼦,曹仁盛、曹义盛、曹礼盛、曹智盛、曹信盛。
始迁祖曹序(1248年⽣),字礼盛,号三隅,尊称虎形太公,曹世雄第三⼦。
从南雄珠玑巷来到清远是26岁,1273-1248+1=26岁,这与族谱的说法相吻合。
族谱⼜云:(曹世雄,约1204~1261年)公役后⼗三年,相传南雄州珠玑巷黄贮万私藏逃妃,上敕兵部张英贵查访⽆迹,以风闻⽔死覆奏,后事发,英贵欲掩其迹,诬奏南雄珠玑巷饥民扇乱,提兵往剿,并取地建⼤寨,故公⼦五⼈遂于度宗咸淳九年癸⾣各竄居⼀⽅云。
由此可见,因苏妃事件南迁,具体时间为咸淳九年,即1273年。
1279年爆发崖门海战,承相陆秀夫背⼩皇帝投海⾃尽,南宋王朝宣告在江门新会崖⼭灭亡。
珠玑巷得名及珠玑巷人南迁原因考王集门作者:伍君之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8年第11期伍君之珠玑巷这片土地位于梅岭南麓,三面环山,西北高,东南低。
沙水河贯穿其中,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人群聚居的胜地。
加上秦汉时期就已开通的通道,横贯南北,加速了这片土地的开发。
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有人居住,有文字记载的大概始于东晋,到了唐朝,张九龄奉旨开通梅岭新路,使这片土地更加发达兴旺。
唐朝中期,这片土地已繁荣昌盛。
据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
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
”我们认真解读这段话:首先说明这片土地在唐朝中期就有一个较大的村镇,这个村镇有一条街巷叫“敬宗巷”,敬宗巷有一个叫“孝义门”的地方,那里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已经在这里住了七代,没有分居。
这家人有多少人口?七代啊,那真是豪门望族,“钟鸣鼎食之家”啊!张家仅是“孝义门”的一户,那么整个“孝义门”有多少人口?孝义门仅是敬宗巷的—个地方,那么整个敬宗巷又有多少人口?整个这片土地又有多少人口?这就说明这里已经是个人烟稠密的地方。
其次这里有两个地名:“敬宗”和“孝义”。
这是儒家道德的表述。
这是谁命名的呢?看来命名的人是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的。
张家七代同居之事完全符合“敬宗”和“孝义”的名称,可见这里的文化底蕴之深厚。
这事儿又是谁上报给朝庭的呢?当然是官府上报的,可见这片土地已经是官府管辖的重地,因而朝廷赏赐“珠玑绦环”表彰张家。
这片土地因而扬名四海。
再次,这段话把敬宗巷改名的时间和缘起说得清清楚楚:宝历元年,也就是公元825年,16岁的李湛登上皇帝位,表彰敬宗巷孝义门张兴七世同居,赏赐珠玑绦环。
三年后18岁的李湛被杀,继任皇帝李昂给前任皇帝李湛定下的庙谥为“敬宗”皇帝,为了避讳,“敬宗巷”就得改名了,改什么好呢?前任皇帝曾赏赐过珠玑绦环,那就改名为“珠玑巷”吧!这就是“珠玑巷”得名的缘由。
千年传说——珠玑古巷珠玑古巷位于广东南雄市城北9公里的梅关古驿道上,它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是海内外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共5000多万居民的发祥地和祖居地。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唐敬宗时,张昌一家人七代同居,非常和睦,朝廷闻其孝义,赐与珠玑绦环以旌之,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名“珠玑巷”。
珠玑巷得名距今有1100多年。
是过去南来北往商贾游览胜地,古时文人赴试多由此经古道、过梅关、入赣上京,至唐代以后,便十分繁荣。
现在走进珠玑巷,当年的古巷风貌依稀可辨。
珠玑古巷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
许多珠江三角洲人都说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巷,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珠玑巷人南迁带去了中原和江南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为发展岭南经济和文化乃至昌兴世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近代史上的多次移民浪潮,珠玑巷后裔,跨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各地。
今天的珠玑巷后裔繁衍达5000万之众,遍布海内外。
珠玑一脉,可以说是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在当今寻根问祖热潮中,珠玑巷成为旅游、观瞻、怀旧、思乡、敬祖的圣地,是民族凝聚力的磁场。
其田园风光足以使人回归自然,古朴的民俗民风,是地方乡土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珠玑巷人珍藏的一本本族谱,记载着姓氏的渊源;保存完好和修茸一新的座座宗祠,蕴藏着历史的轨迹,人们喜爱的舞龙、舞狮,飘色等民间艺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为便于珠玑巷后裔回乡寻根问祖和海内外人士到珠玑巷观光旅游,更好地了解珠玑巷的历史,多年来,南雄市政府拨款重修了南、中、北三座清代门楼和巷道。
1995年11月,南雄市通过召开珠玑巷后裔首次联谊大会,筹措资金数千万元,建成了沙水湖、张昌故居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
现在,漫游珠玑古巷,可以看到驷马桥、硅门牌坊、南门楼、黄贮万故居遗址、贵妃塔、千年古榕、沙水湖、胡妃玉像、中门楼、张昌纪念馆、北门楼、祖居纪念区、珠玑巷博物馆、罗贵纪念馆、胡妃纪念馆、大雄禅寺和珠玑新村等。
粤人故里珠玑巷沿途游览路线【珠玑巷名的历史沿革】——【关于胡妃的历史故事】——【珠玑古巷、门楼与贵妃塔】——【珠玑古巷的历史意义】各位团友,你们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到离韶关南雄市区9公里的珠玑巷参观游览。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它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港澳地区广大居民和众多海外华人的祖居地。
【珠玑巷名的历史沿革】南雄珠玑巷位于离南雄市9公里处的沙水村,原名叫“敬宗巷”。
据传唐敬宗宝历年间,在敬宗巷内有一位孝义门人名叫张昌,他一家大小相亲相敬,并且七世同堂。
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孝义,特赐给他“珠玑绦环”。
而为了避“敬宗庙”之讳,就将原来的那条巷改名为“珠玑巷”。
还有另一种说法:南宋时期,中原开封祥符等地有许多官员为了躲避元人而纷纷南迁,在南雄这个地方住了下来。
因为“祥符”这个地方有条“珠玑巷”,逃到南方来的中原人为怀念故里,因而将原来的“敬宗庙”改为“珠玑巷”。
珠玑巷的住户后来又再南迁到了珠江三角洲的广大地区,他们便都成了广东许多族人的祖先。
大家知道,我国北方开发得比较早。
南方呢,最初被称之为“南蛮之地”。
自从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和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以后,广东开始发展起来了。
而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战乱也往往影响到了广东。
南雄珠玑巷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一个中转地,也是众多广东人祖先的发祥地,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据考,中国历史上,世居中原的汉族曾经几度大量南迁,踏足珠玑巷,唐宋时期尤为鼎盛。
大概是从南宋末年开始吧,珠玑巷人为避战乱,一次又一次地大举南迁,一队又一队地结伴同行。
珠玑巷南迁,大规模的有三次:宋室南渡时取道大庚岭下珠玑巷集体逃亡,首批“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都是结筏顺水漂流而南迁;第二批集体南迁就是罗贵等33姓的97家人口;第三批集体南迁为元兵侵扰,逼迫南雄,导致珠玑巷人又再一次的举家出逃,出逃者当中,最出名的就是为避“胡妃之乱”的珠玑巷人。
《胡妃的传奇经历》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胡妃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很漂亮的女子叫胡妃。
胡妃住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宫殿里,过着很舒服的生活。
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胡妃不得不离开宫殿。
她一个人走啊走,来到了珠玑巷这个地方。
珠玑巷的人们都很善良,他们接纳了胡妃。
胡妃也很喜欢这里,她会帮着大家做很多事情。
有一次,村里的小孩子生病了,胡妃就细心地照顾他们,直到孩子们都好起来。
小朋友们,胡妃是不是很善良呀?
《胡妃在珠玑巷》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胡妃的故事。
胡妃来到珠玑巷后,这里变得更热闹了。
她会给大家讲很多宫里有趣的故事,大家都听得入了迷。
有一天,珠玑巷来了一群坏人,想要欺负村民。
胡妃一点也不害怕,她想办法把坏人赶跑了。
从那以后,村民们更敬爱胡妃了。
胡妃还教村里的女孩子绣花,绣出来的花可漂亮啦。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勇敢又聪明的胡妃吗?
《说说胡妃的故事》
小朋友们,我再和你们说说胡妃。
胡妃在珠玑巷的日子里,每天都很开心。
她会和村民一起过节,大家唱歌跳舞,可欢乐了。
有一次,村里的桥坏了,胡妃还帮忙一起修桥呢。
村民们给胡妃送了好多好吃的,感谢她的帮忙。
虽然胡妃以前在宫殿里生活很富贵,但是在珠玑巷,她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和快乐。
小朋友们,胡妃的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珠玑巷家族寻根问祖横幅珠玑巷家族寻根问祖横幅一、横幅的背景珠玑巷是南京市的一条历史街巷,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南京市一处非常有名的历史文化景观。
而珠玑巷又有着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那就是这里聚居着许多世代居住在此的家族。
为了寻找自己的祖先、重获自己家族的历史记忆,珠玑巷内的许多家族成员组织了一次寻根问祖的活动,并且在活动中用一块巨大的横幅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二、横幅的内容这块长达10米的横幅,用黑白对比的颜色,布满了大幅的篆书字体。
从左到右第一行写着“珠玑巷家族寻根问祖”,字体雄浑有力。
而在横幅的正中央,是一棵巨大的家谱树,传承至今的家族姓氏如枝叶繁茂般生生不息。
树下密密麻麻的字体,写着珠玑巷内各个家族的名称,以及他们与家族历史相关的事件、人物传说等。
横幅的一个侧面还写着寻根问祖活动的起源、组织者名单,以及感谢各家族成员与社会各界参与本次活动的鸣谢语。
三、横幅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这块长长的横幅,不仅仅记录了珠玑巷内家族的历史和祖先的情感,更是对寻根问祖活动的呼吁和倡导。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珠玑巷家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更让我们明白了寻根问祖的重要性。
它是珠玑巷家族的一面旗帜,也是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个缩影,传播着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和家族感情的正能量。
四、珠玑巷家族寻根问祖横幅的展示这块横幅长达10米,十分庞大。
为了更好地呈现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各个家族成员还组织了不少展览和巡回展示活动。
他们通过展出珍藏的古物、家族成员的生活物品、照片等各种宝贵的历史文献,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这条历史文化名街的内涵和价值。
五、珠玑巷寻根问祖活动的意义珠玑巷家族寻根问祖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追寻家族传统和历史的活动,更是一次对中华文化和民族魂的追寻。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家族群体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家族传统的坚守与继承;看到了南京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与我们每个人肩负的历史重任。
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珠玑古巷,地处岭南与中原南北通衢的古道上。
在秦汉之时,大庾岭道设有横浦关,通岭南。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设交州。
建安二十二年交州治自广信移番禺。
东吴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设交、广二州。
东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①,治曲江。
从此粤北作为岭南与中原的陆路沟通日益重要。
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和江南流民逾岭入粤颇多。
至唐代大庾岭路北上交通更为通畅。
在岭南南雄这一中转重镇,展示出一幕幕北人南迁的故事,由此诞生了珠玑巷,一个令广府民系各姓难以忘怀迁徙情思。
珠玑巷,位于韶关市南雄县珠玑镇,珠玑巷南距南雄城9公里,地处粤赣交通要道上,'枕楚跨粤',自古以来是南北交通要冲,是沟通大庾岭南北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一个中转地,也是众多广东人祖先的发祥地。
珠玑巷是一个具有1010多年历史的古巷,得名于唐敬宗年间。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
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
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条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
'②珠玑镇,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镇,民国为沙水圩。
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
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
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广府陈氏,是广府民系的大支之一。
广府民系,与福佬民系、客家民系是岭南的三大民系。
广府民系分布地区主要包括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粤中、粤西、粤西南、粤北部分和广西南部。
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有丘陵台地、还有不少的山地,中心是明清时期称为广州府的地方,因简称之'广府民系',所形成的文化也叫'广府文化'。
陈氏来广东的历史悠久,据载东汉初年的经学家陈元,字长孙,广信县人,其父陈钦,与刘歆同精《左氏春秋》,并以此传授王莽,自名为《陈氏春秋》,王莽篡汉后,任厌难将军。
文化遗产2020年第3期胡妃故事与珠巩移民叙事的建构仲红卫[摘要]在珠巩移民叙事中,胡妃故事具有重要的作用。
胡妃故事并不是完全虚构[,其历史来源可能是南宋末年胡美人被贬事迹与南宋初年孟太后南奔事迹的综合。
胡妃故事的形成时间应该在明代早期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中晚期。
胡妃故事之所以被纳入到珠巩移民叙事中,首先是因为该故事使尚处于边缘地位的岭南文化与处于中心地位的中原文化产生了联系;其次是因为故事中所包含的忠奸对立、男女私奔等结构元素和夸张传奇的情节符合民间叙事的审美要求。
[关键词]珠巩移民叙事胡妃故事历史与虚构叙述结构〔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0)03-143-0820世纪90年代后,珠巩巷人南迁故事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兴趣,但少有研究者关注过胡妃故事在珠巩移民叙事中所具有的作用。
本文以有关史料和华南的宗族运动发展历程为基础,从胡妃故事的历史来源、胡妃故事可能形成的最早时期、胡妃故事在整个珠巩移民叙事中的功能三个方面,初步探究胡妃故事与珠巩移民叙事的关系,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一、胡妃故事的历史来源胡妃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说宋朝末年一位姓胡的妃子,因为父亲得罪了当时的权臣而被贬出宫,几经辗转流落到了珠巩巷。
因为权臣在得知胡妃下落后,阴谋通过屠村来掩盖真相,所以当地九十八姓人家为了避祸,在一位名叫罗贵的人带领下,不畏艰险到珠三角寻求新的家园。
在不同的族谱中,有关胡妃故事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主要的不同有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故事主角的名称。
虽然绝大多数材料写作胡妃,但是也存在苏妃、苏妃等其他称呼,还有笼而统之的皇妃之称。
①二是故事发生的时间。
出现最多的说法是故事发生在宋度宗时,其中又有咸淳九年、咸淳十年、咸淳末等分别;此外还有绍兴、开禧以及相对模糊的“宋末”乃至“元时”等多种说法。
②三是胡妃出宫的缘由和身份。
《番禺市桥谢氏族谱》等材料说她被权臣所害,因此被贬为尼;黄佛颐《珠巩巷民族南迁记》引《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手143[作者简介]仲红卫(1970-),男,陕西周至人,文学博士,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胡太后”不能缺席初一优秀作文鉴赏《胡太后》
众所周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这个王朝的末期,有一位绝世美女,被封为“胡太后”,她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许多美丽而又令人心碎的传说。
胡太后从小生活在宫廷里,貌美如花,聪明伶俐。
她深得乾隆皇帝宠爱,成为乾隆的宠妃。
乾隆去世后,她的命运开始发生巨变。
她在乾隆死后成了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的摄政太后,掌握着朝政大权。
胡太后是一个极具野心和政治智慧的女人,她能够在乱世中保住自己的地位,可见她的能力非常杰出。
胡太后的权势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她暴政极端,以权谋私,长期在政治上干预,操纵国家大权,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受苦。
她在历史上也被贴上了“暴君”的标签。
她的政治手段残酷无情,让人们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
胡太后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她的一生既有光辉也有阴暗。
她是一个智慧过人、心思细腻的女性,她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
她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王朝的光辉和黑暗。
通过对她的了解,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她个人的传奇一生,也可以对中华民族在封建社会的兴衰起作用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胡太后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但她的故事也反映出了封建王朝的兴衰。
她留下的历史印记,使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她用一生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智慧,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女性。
韶关南雄珠玑巷贵妃塔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
塔的种类非常多,为建筑人士带来关于韶关南雄珠玑巷贵妃塔的详细介绍。
贵妃塔,也称珠玑石塔或胡妃塔,亦有称石幢者,位于韶关市南雄城北珠玑巷南门旁。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妃塔建设于南宋,重建于元至正十年。
宋末,珠玑巷发生了胡贵妃的悲壮故事。
南宋咸淳八年朝廷任用贾似道为相,迫害胡贵妃出宫为尼。
后胡贵妃被珠玑巷的富商黄贮万救到珠玑巷隐居。
不料被发现,朝廷命官兵杀戮焚毁珠玑巷人,胡贵妃为不殃及乡亲,毅然投井自杀。
后珠玑巷人为纪念胡贵妃,就在胡贵妃自尽的地方筑石塔以作纪念。
贵妃塔为八角七层石构,高3.36米。
该石塔系以17块红沙岩石雕刻垒叠而成,石塔现保存较完整,塔座、身、刹具存。
其基座为八角形,直径1.2米,高24厘米。
第一层为莲花座,八角形身,高59厘米,身面刻有浮雕金刚、力士像和元至正庚寅孟冬,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等文字;第二至四层均为莲花座,八角形身,面刻有佛龛和佛像;第二层高38厘米;第三层高40厘米;第四层高40厘米;第五层高30厘米,为莲花座,鼓形身,并阴刻有人头像和莲花图;第六层高40厘米,为覆莲座,八角形身,面刻浮雕佛像;第七层高35厘米,莲花座,鼓形身。
塔刹为葫芦形,高30厘米。
塔置于一古井之上。
文化大革命时期,石塔曾被当地群众拆下收藏,其中有部分塔身丢失。
1984年当地为保护这一座珍贵文物,拨专款兴建护幢亭。
贵妃塔精致玲珑,雕刻手法粗放、大气,人物丰满,体形硕壮。
构图饱满,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是典型的元代雕刻风格。
韶关南雄珠玑巷贵妃塔于1979年12月19日被公布为第二批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韶关南雄珠玑巷贵妃塔。
岭南非遗珠玑征文结果引言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岭南非遗珠玑是一项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代表了岭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精髓。
本文将对岭南非遗珠玑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珠玑的起源与发展珠玑的定义珠玑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由珠子和玉饰品组成,通常用于装饰和佩戴。
它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成为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珠玑的起源珠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岭南地区的古代文明。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珠玑制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岭南地区的居民开始使用贝壳、骨头和石头等材料制作珠玑,并将其用于装饰和信仰活动。
珠玑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珠玑的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和完善。
在岭南地区的古代王朝时期,珠玑成为贵族和宫廷的珍贵饰品。
在这个时期,珠玑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工匠们运用各种材料和技巧,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珠玑作品。
珠玑的工艺与技术珠玑的制作材料珠玑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珠子和玉饰品。
珠子通常使用各种宝石、贝壳和玻璃等材料制作,而玉饰品则使用岭南地区特产的优质玉石制成。
这些材料经过精心的加工和设计,形成了珠玑独特的外观和质感。
珠玑的制作工艺珠玑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加工和制作。
首先,工匠们需要挑选合适的珠子和玉石,并进行切割和打磨,以使其达到所需的形状和大小。
然后,他们使用特殊的线线将珠子和玉饰品串联起来,形成珠玑的基本结构。
最后,工匠们会根据设计要求,添加各种装饰元素,如花朵、动物和人物等,以增加珠玑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珠玑的技术特点珠玑的制作工艺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
首先,珠玑的制作需要工匠们具备精湛的手工技巧和艺术创造力,以保证珠玑的质量和外观。
其次,珠玑的制作过程需要非常细致和耐心,工匠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一个珠玑作品。
最后,珠玑的制作需要工匠们对材料和工具有深入的了解和运用,以保证制作过程的顺利进行和珠玑的质量。
寻根之旅话珠玑------凄美胡妃
宋末,珠玑巷发生一个悲壮动人的事件。
南宋咸淳八年(1272)朝廷任用贾似道为相,政治腐败。
那年八月,度宗皇帝到景灵宫去祭拜先皇,碰巧遇上大雨,贾似道要皇帝等雨停后由他用大辂车接回去。
但是,胡贵妃的哥哥胡显祖却用逍遥辇把皇帝接走了。
贾似道大怒,诬称胡显祖兄妹有夺权野心。
度宗皇帝不得已下诏罢了胡显祖的官,迫胡贵妃出宫为尼。
胡贵妃受到奸相贾似道的迫害,便设法逃出皇宫。
在京都临安(今杭州)的江边,胡贵妃被运粮上京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并随之来到珠玑巷隐居。
不料,黄贮万的家仆背主告发,贾似道便启奏朝廷,诬称珠玑巷百姓造反,命官兵将周围二十里内人人畜房舍尽行杀戮焚毁。
消息传来,珠玑巷顿时风声鹤唳,鸡犬不宁。
珠玑巷的居民恐遭祸延,纷纷逃走。
胡贵妃见此惨状,为了不殃及珠玑巷乡亲,便毅然投井自尽了。
元时,珠玑巷人为了纪念舍己救乡亲的胡贵妃,便在胡贵妃投井自尽的地方筑石塔纪念。
石塔上刻有佛像莲花,底层刻有铭文:“至正庚寅孟冬纪,南雄路同知孙朝
列重立。
”现在,石塔仍屹立于珠玑巷内,被列为广
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玑巷人因避胡贵妃之祸和元兵洗劫,曾经数度南迁,珠玑巷变得冷落萧条。
元明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珠玑古巷又曾一度繁华。
明·黄公辅《过沙水珠玑村》:“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
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
”就是当年珠玑巷生动而真切的写照。
清乾隆年间,珠玑巷人为了重现古巷昔日的风貌。
分别在巷内南、北、中段修建了南门楼、北门楼和中门楼。
据门楼上镶嵌的石碑记载,这三座门楼皆由民间捐款修建。
石碑还刻着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目。
巷中“珠玑楼”(即中门楼)上面还有一块石匾,上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8个字,乃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副师长蒙志所题。
八十年代以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开发旅游资源,为南迁后裔提供寻根祭祖的良好环境,南雄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古道和巷内的三座门楼进行了修葺,重建张昌故居,并蒙海内外南迁后裔的赞助,雕塑了胡妃玉像。
近年来,珠玑巷后裔回珠玑巷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文人学士研讨珠玑巷历史以及后裔对开发岭南,弘扬中华文化之贡献的作品、专著和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其中在海内外影响较大的有李大傻创作的小说《珠玑巷传奇》;陈中秋、潘邦榛创作的粤剧《魂牵珠玑巷》等。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古巷悠悠风采秀,榕风竹韵慰萦思。
”珠玑古巷以其古朴清悠的古镇风貌和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激发了人们旅游、观瞻、怀旧、思乡祭祖的热情。
珠玑巷已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磁场。
珠玑巷人珍藏的一本本族谱记载着姓氏的渊源,保护完好的一座座宗祠蕴藏着历史的轨迹,深受人们喜爱的舞龙、舞狮、装故事(珠玑飘飘)等民间艺术经久不衰,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