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 格式:wps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儒教与道教》读书报告dos《儒教与道教》是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斯•韦伯是如何注重对儒教与道教的社会伦理原则进行深入的分析的,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在欧洲学者对待中国传统社会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些看法观点。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欧美各国各地区人民、学者了解中国和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资料,也就是说,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对于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社会文化、伦理的基本态度及理解。
马克斯•韦伯通过《儒教与道教》说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中国没有成功地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理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而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已经有了结论:中国因为没有经过类似西方的宗教改革,也就是说缺乏一种特殊的宗教理论作为指导,进而无法产生出成形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按照译者的话来说,马克斯•韦伯写此书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描述中国的经济史,也不是为了反映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史,而是为了论证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到的论点: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东方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伊斯兰国家)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宗教伦理精神对这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他所采用的方法是比较的方法和重点被彻底颠倒过来的“理想型”的方法。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里,韦伯根据他所提出的“理想型”,强调了那些与资本主义精神有着广泛一致性的教义,而忽略了那些与资本主义精神不和谐的因素。
在《儒教与道教》一书里,韦伯却采用了相反的程序,强调了那些阻碍理性的经济活动的精神因素,而贬低了那些似乎是十分符合经济理性的因素。
在西方,新教伦理(精神因素)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质因素)的发展;而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情况恰恰相反,儒教与道教(精神因素)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物质因素)的发展。
首先,我先来说说对于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所用到的研究分析方法,整体上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基础(物质)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同时马克斯•韦伯通过纵向上找出中西方之间各自物质基础形成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也通过横向上找出中西方之间各物质基础形成分歧的转折点。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起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儒教与道教》读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孙阳阳一、作者简介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是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他在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宗教社会学方面著述甚丰,其代表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和《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
其中本次探讨的《儒教与道教》就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一部分,该系列还包括《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古代犹太教》。
二、本书结构及主要内容该书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在该书中韦伯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即其社会学基础。
韦伯将其社会学基础分成四部分,内容四章。
A:城市君侯与神B:封建俸禄国家C: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D: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上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该部分包括五、六两章,士等级和儒教的处世之道。
第三部分他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也就是第七章正统与异端(道教)。
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儒教与清教,通过对比儒教伦理和清教伦理对资本主义产生所带来的影响,得出一个结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第一部分中,韦伯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社会学基础, 这就是:没有发达的货币经济和独立的城市,没有发达的法律制度,宗族包揽民间一切事物,中央政府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韦伯特别强调中央集权制的危害,他指出:“就象争夺市场的竞争迫使私人企业合理化一样,争夺政治权力的竞争则迫使古代西方和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经济和经济政策合理化。
在私有经济中,集中化只会削弱合理的计算,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各国之间的权力竞争没有了,行政管理、封政经济和经济政策的合理化也就没有了。
战国竞争中存在的动力,后来在这个拥有广大领土的国家中不复存在。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P114)即秦始皇统一中国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伍德裕: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片析《儒教与道教》读书报告韦伯,是当代西方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是社会学界的顶级大师之一。
德国特色的大学制度造就了韦伯的博学多才——当然这跟他个人的努力与天赋有很大的关系——他对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连音乐等艺术科学都极有研究,学术涉猎范围很广。
思想体现在著作上,他的著作自然也就富含多种学科思想的交杂,意涵十分丰富,学术视野开阔。
以前曾读过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不算厚,但对于学术修养尚浅的笔者来说,读韦伯的书是一件苦差事,一本书往往要仔细阅读几遍才能粗窥全意。
这次所看的《儒教与道教》尤觉更难,虽然书中写的大部分都是有关中国的内容,但看起来却似乎有点陌生,韦伯在其书中所描绘的是一幅大不同于我们惯常所见的中国的“历史图像”,这应该是韦伯独特的分析视角所致的吧。
一、韦伯宗教社会学研究概述韦伯的学术成果中很显耀的是他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他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各宗教的经济伦理观,通过比较、分析来寻求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研究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开首,接下来陆续写出《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代犹太教》及未完成的《伊斯兰教》,这一系列著作构成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集,集中体现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韦伯的这一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西方资本主义产生的宗教伦理根源。
为什么只有在西方才产生了理性的资本主义,是因为西方的科学技术、商业贸易等比较发达吗?那为什么世界其他民族如中国、印度等也曾有过发达的科学技术、有过繁荣的商业贸易等资本主义所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却未能发展出资本主义呢?韦伯独具慧眼,他认为是宗教伦理在当中起着作用。
“各种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关于责任的伦理观念,在以往一直都对行为发生着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1# 西方之所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根源在于西方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新教的伦理观,他的论据是新教尤其是卡尔文教的“上帝预选说”,该教义宣扬人是否得到救赎取决于上帝的意志,这意志是预定的而且无从获知,人们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工作上的成就来荣耀上帝,并以取得的财富来证明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宠,是上帝所预定的“选民”。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其实刚从学校图书馆借到这本书时,很困惑。
虽然书名是《儒教与道教》,我国自古也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深受儒教与道教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孔子和老子、庄子,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刚开始,我把他和马克思混为了一谈。
结果查了下才知道: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人们都说马克斯·韦伯的这本书是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
先抛开其他不讲,就只从书名来看我不能够直接知道作者写他的意图以及想表达什么?我一有时间就拿出这本书看一看。
这本书先是有作者说明、然后是这本书的导论、中间是正文分为8个章节,而且它的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反而讲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
从第5章开始到第6章重点讲了儒教,第7章和第8章讲的则是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
最后一部分是过度研究。
儒教与道教说到底就是宗教,马克斯·韦伯之所以花那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两个宗教。
其实是通过研究他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这是一本西方学者通过西方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教与社会历史的著作。
首先作者的视野很开阔,所站的高度很高。
世界性的视野,通过欧洲、中国和印度宗教的相互比较来分析中国的宗教历史,与国内众多作者仅仅在本国文化背景内探讨二者的关系不同。
更大气和具有吸引力。
相比之下,中国作者著书似乎都过于谦虚、谨慎。
缺少突破的勇气,观点大多温和,言语上也和教科书一般引不起我的兴趣。
但这本书不再单纯地按部就班马克思那一套,而从宗教和精神层面解读我们这个社会。
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更好地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探索,让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充满活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不断在文中出现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道家、儒家篇一:儒家文化心得体会感受儒家文化摘要:本文先是对本学期的课程最初的感受做了总结,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人生的关系的认识。
接着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的方面,并着重写了儒家文化的感受。
本文对儒家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对于儒家文化,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应该是“仁”的思想,这个思想一直被利用着,教给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学会怎么样与现代环境相适应,拥有一个融洽的环境,这个思想甚至被应用到治国之中,许多明君由此产生。
还有中庸的思想,很多人对此有一个误解,本文也做出了解释。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在开头也已经给出,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总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关键词:儒学、孔子、仁、礼、孝、中庸、中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门课程的开场很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课程开始,老师便提出了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命运构成的原理及本门课程的意义,这对我们这些毫无准备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令人费解啊。
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将我领进了这样的一门课程,这也是我选择留下了继续学习本门课程的原因,好有趣的老师,好有趣的问题,还有,好有趣的课堂啊。
针对刚才那个问题,老师给出了回答,观念、心态、性格、行为、结果、命运,这些名词是环环相扣的,构成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课程一开始,我就懂得了,改变命运必先改变观念,改变观念应从学习古先哲的经典开始,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
是啊,我们必须学习,有了基础,有了地基,我们才能够继续深造,我们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东西。
就像我们平时建造房屋,没有地基,哪里来的房屋横梁,更何谈我们的装修设计,一切的美感都来自于最初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古代的文化,继承古代学者的思想,再来谈论创新,再来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想与思考。
关于《儒释道》心得《儒释道》心得1儒释道三家之别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
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
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
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
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
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
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
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
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
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
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
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
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笔记读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中国江苏苏州独墅湖图书馆一马克斯.韦伯简介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犹太人,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
作为享誉全球的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被众多学者视为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有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之称。
在很多社会问题理解上,他和代表工人阶级的卡尔.马克思有着几乎对立的理论观点。
韦伯在宗教文化对经济关联的理论研究上贡献卓越,特别是1904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为他一生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正是在这本书中,韦伯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并认为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壮大的关键因素,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1.诚信为本。
信用好的个人,比较容易借来大笔资金,由于借贷杠杆作用,如果经营得当,会取得超额利润。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也说过,“人无信不立。
”说的是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无法立足,更不用谈财富累积。
2.勤俭节约。
有了勤俭节约,财富才能够积累。
富兰克林指出:要当心,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为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P34)3.积累财富。
韦伯指出,“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的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
他们把赚钱本身当做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天职。
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
违犯其规范被认为是忘记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积累财富的天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拥护和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
但这种理想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在中国和印度也都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萌芽。
仅靠个别的企业家的资本主义精神无法搭建新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流拥有共同的资本主义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篇1《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儒教与道教》是余英时先生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著作,全书以儒教与道教这两大思想传统为主线,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书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儒教”,主要介绍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伦理体系,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道教”,主要介绍了道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从老子到庄子,再到黄老学派,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逍遥,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儒教与道教”,主要探讨了儒教与道教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历史上,儒教与道教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
第四章“现代的困境与展望”,主要探讨了儒教与道教在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的亮点在于作者对儒教与道教思想的理解和阐述,以及对儒教与道教之间互动和影响的深入探讨。
作者认为,儒教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注重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而道教则强调自然、无为、逍遥,注重个体自由和精神追求。
这两种思想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儒教与道教在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挑战,如传统文化的边缘化、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等,但同时也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个体自由与家庭伦理的平衡等。
总体而言,《儒教与道教》是一本很好的中国思想史读物。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篇2《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在这篇*中,我对于《儒教与道教》这本书进行了详细的读书笔记。
该笔记覆盖了该书的主题、主要观点、论证方法、结论以及个人观点等五个方面。
首先,书的主题涵盖了儒教和道教这两大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宗教。
通过对其起源、组织和教义的阐述,该书试图描绘这两大宗教的主要面貌,并对它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进行探讨。
作者对于该书的主题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强调儒教和道教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about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 have 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major Chinese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harmony, filial piety, and moral cultivation. The focus is on crea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rough ethical behavior and prop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within the family. On the other hand, Taoism promotes a more individualistic approach, focusing on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Tao, or the natural way of the universe. Taoism encourages simplicity, spontaneity, and non-action, and seeks to find balance and harmony within oneself and with the natural world.I found it fascinating how these two traditions, while distinct in their beliefs and practices, have coexisted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Confucianism has often been the dominant philosophy in Chinese society, promoting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while Taoism has provided a contrasting perspective that values personal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a more natural way of living.It is also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many people in China practice bot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simultaneously, blending the ethical and social teachings of Confucianism with the spiritual and mystical aspects of Taoism. This shows th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these traditions, as well as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religious landscape in China.Overall, studying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as given me a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the rich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heritage of China, and has deepened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beliefs that have shaped Chinese society for centuries.中文回答,通过学习儒教和道教,我对这两个中国主要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儒教与道教》读后
1.不好读。
整体上我觉得这本书不是特别的好读。
这个不好读到不是说它的主旨不好把握,而是它里面的句子不够通顺。
本书考察的面过宽,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强。
本来是比较熟悉的儒教与道教,在韦伯的笔下,变得是那么的遥远与陌生。
2.错误颇多。
在具体的细节上,韦伯的不少论述都是有待商榷的。
比如韦伯对儒教的理解。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韦伯的理解是“不管怎么说,孔子本人总认为妇女是彻头彻尾地非理性的人,同妇女打交道就如同跟小人打交道一样困难,对这两种人宽容一点,他们就会失去距离;对他们严一点,他们又会抱怨。
(第212页);“三人行,必有我师”,韦伯的理解是“据说是孔子说的,意思是:我服从多数。
”(213页);论语中有“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韦伯的理解是“据说,孔子自己声明,他曾试图从自己胸中创新,通过单纯的思索前进,但直到晚年都无所获,因此重新读书。
”(第214页)
类似这样的表述很多,通过这些表述可以看出,韦伯对儒教和道教的认识是不准确的。
所以,整本书看下来,韦伯的错误非常多。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儒教和道教稍有了解就能找出他的一些毛病。
3.把宗教简单化
(1)从纵向来看,不管是儒教还是道教,在中国历史上都不是一层不变的。
那么,探讨宗教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就非常有必要要区分不同时代其产生的影响,而不能忽略宗教影响的时代性。
(2)儒教和道教在中国不同阶层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但是,韦伯好像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看来,儒教和道教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铁板一块的。
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这样。
4.一个伟大的外行
韦伯对我们的启发,不在于他对宗教的具体论述,而是他的提问方式。
他把中国未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归因于中国所信奉的儒教与道教,是这种特有的文化抑制了中国产生理性资本主义。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提问方式。
以往,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我们认为中国没能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的生产力太过落后,当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也会顺理成章地产生资本主义。
韦伯思想的引入,给了我们另外一种答案,虽然韦伯的论述漏洞百出,但是他提出了另外一种答案,可以说是另外一种范式。
我到现在还记得本科时初次接触到韦伯时的震撼。
当时刚刚高考完,初入大学,还没有接触过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
韦伯的出现,让我知道马克思的解释有可能是错的,或者至少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那是一次世界观的颠覆与重建。
今天我知道了,马克思和韦伯的思想都是他们自己的一些见解,无所谓谁对谁错,或者说谁的更好。
每种范式都能解决一些问题,也都有一些问题是它所解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