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饮食文化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独具特色的香港饮食文化中国食品传媒网时尚前卫的香港,凝聚着每一种极致的体验,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层面,香港往往都能带给人们颠覆式的品位和引人入胜的吸引力。
而琳琅满目的美食是这种极致的最外化表现,其散发的独具港味的美食文化,让“美食之都”香港享誉全球。
舌尖上的香港常有人说:若想吃到最地道的川菜,不在四川就在香港;若想吃到最地道的日式料理,不在东京就在香港……经年累月的积累,香港汲取着东西方文化的精粹,中外各地的美食在这里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港饮食文化。
有数据显示,在香港这个110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汇聚了超过15000家餐厅。
这里有“星”光四射的米其林餐厅,也有味道让人惊喜的街边小店;有来自全球各地的特色美食,也有传承百年的古早味道……在香港丰富多样的美食中,粤菜作为最主要的菜系传承百年,魅力不减。
白切鸡、客家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广东早茶、红烧乳鸽、蜜汁叉烧、脆皮烧肉、椰汁冰糖燕窝、干炒牛河、潮州牛肉丸、潮汕鱼丸等都是菜单中让人垂涎三尺的传统粤菜。
粤菜的显著特点:偏清淡,偏甜,比较精细。
值得一提的是,与广东的粤菜相比,香港的粤菜还是有少许差别的:菜品口味方面,香港会比广东人稍淡一点,口味更轻一些。
在寸土寸金、节奏飞快地香港,茶餐厅是香港人的吃出来的养生之道统计数据显示,香港已经成为男、女全球最长寿地区之一。
而香港人长寿的秘诀,除了香港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居民也都有比较全面的体检、保健意识以外,与其饮食习惯有密切相关。
每次看香港电视剧或电影,一定会有很多喝汤的场景。
人与人之间见面不是问“吃饭了吗”,而是问“喝汤了吗”,或者是“我给你留了碗汤,要记得喝。
”香港人爱喝汤,而且是越热越喝汤。
“吃饭不可无汤”,进餐时先汤后饭,酒楼宴请亲朋、款待来宾,主人家必先选好汤羹;在食肆点菜也要先点个“靓汤”;连酒楼的小姐介绍菜时都是首推主打靓汤。
这一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有很大关系,香港地区属湿热天气。
香港人笃信汤有清热去火、滋补养颜之功效,以汤水为食疗更是香港人饮食的传统,食疗汤水滋味且补益。
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在中国,说起饮食文化,在这方面可谓就是博大精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不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中国人就就是天生的饮食专家!中国本就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饮食文化却远远大于中国的文明史,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不可谓不源远流长。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这个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度中,因地域,文化,习惯,气候,信仰等有这一定的差异性,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便形成的南北鲜明的饮食差异,使得各个地方的人都形成各自的饮食习惯。
从菜系来瞧,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
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就是颇有特色。
中国南北划分就是以秦岭淮河为界限,所以菜系的地域分布也就是南有川湘粤不等,北有鲁。
(一)川菜,风味包括重庆、四川地方菜的特色,其鲜明特点就是麻辣。
就是以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主要调味品,其中的豆瓣酱为郫县豆瓣与其她地方所讲的不同,具体参考郫县豆瓣,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口味清鲜醇浓并重。
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
川菜在烹调方法上,有炒、煎、干烧、炸、熏、泡、炖、焖、烩、贴、爆等三十八种之多。
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长,以味的多、广、厚著称。
历来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之说。
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三个特征。
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个大类组成一个完整的风味体系。
在国际上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
(二)湘菜,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风味菜。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长江中游南岸,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
香港人的生活起居
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城市,每天都有数百万的人在这里生活、工
作和学习。
香港人的生活起居与其他城市的居民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首先,香港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
他们通常早早起床,匆匆忙忙地准备早餐,
然后赶着去上班或上学。
在繁忙的早晨,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匆匆忙忙地赶着去地铁站或公交车站,每个人都带着匆忙和焦虑的表情。
在香港,时间就是金钱,所以人们都非常注重效率和时间管理。
其次,香港人的饮食习惯也非常独特。
他们喜欢吃早茶,这是一种传统的饮食
方式,通常在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之间,人们会聚在一起喝茶、吃点心。
此外,香港人还非常喜欢吃海鲜和火锅,因为香港地处海滨,所以海鲜资源非常丰富,人们可以轻松地买到新鲜的海鲜食材。
另外,香港人的生活空间非常有限。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很多人都住在小户型
的公寓里,生活空间非常狭小。
因此,他们通常会利用每一寸空间,采用折叠式家具或者多功能家具,来最大程度地节约空间。
最后,香港人的生活娱乐也非常丰富多彩。
他们喜欢到商场购物、到酒吧喝酒、到海滩晒太阳、到公园散步等等。
此外,香港还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如春节、中秋节、龙舟节等,人们都会积极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香港人的生活起居是充满活力和独特魅力的。
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享受生活的乐趣,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香港用餐习惯及礼仪香港作为亚洲的美食之都,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可是也有一定的用餐礼仪。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香港用餐习惯及礼仪,希望对你有帮助。
香港用餐习俗上菜时一般按照小菜、炒菜、炸、煮、汤(如果是鱼翅或燕窝等高级菜,一般是小菜之后即上)、面饭类、甜食的顺序上菜。
宴会上菜的顺序为小菜、鱼翅或干鲍等高级主菜、主菜、汤、鱼、面饭类、甜点。
大众菜馆一般采用前一个顺序。
当鱼上来时,这顿饭也就近乎结束了。
用餐中,有的高级餐厅采取分餐制。
快餐店、低档中、西餐厅和排挡都不须给小费,但中档餐厅要给小费,一般给20港币左右;高档餐厅一般要给餐费10%以上的小费,如结帐单上已注明在菜金之外要多付3%左右的费用,就不用再另付小费。
餐厅洗手间有专职的服务员,需付3-5港币的小费。
香港的绝大多数餐馆都可穿便装,只少数西餐厅,如男爵扒房、吉地士(法国餐厅)和极个别酒楼,如翠亨村茶寮、粤江春须打领带穿西服用餐。
切记不能穿短裤和背心去正规餐厅用餐,无论是中低档餐厅。
在香港用餐都不开发票,但低档餐厅及快餐厅在交费处有收款机打出的结算单,可用做报销凭证。
有的快餐店应客人要求,也给开具一些收款证明。
香港中餐礼仪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中餐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还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
而这种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中式餐饮,用餐时的礼仪却是有一番讲究的。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
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中。
中餐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用餐前,服务员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脸。
在宴席上,上鸡、龙虾、水果时,有时送上一小水盂(铜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飘有玫瑰花瓣或柠檬片,供洗手用(曾有人误为饮料,以致成为笑话)。
洗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
香港用餐礼仪适度修饰外出用餐,尤其是外出赴宴或聚餐时,应适度地进行个人修饰。
中国十二大菜系饮食文化中国菜肴以其丰富多样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方法而闻名于世。
中国菜系分为多个地区性的分支,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在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食以安为天”,这句话不仅仅反映了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更是揭示了中国菜系饮食文化的重要地位。
华北菜系是中国十二大菜系之一,以北京菜为代表,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
北京烤鸭是北京菜的代表之一,它以其鲜嫩多汁的肉质和酥脆的皮而受到全球食客的喜爱。
此外,京酱肉丝、糖醋里脊等也是北京菜的经典菜品。
东北菜系是中国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食材和浓郁的味道而备受瞩目。
东北菜强调肉类的烹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是东北酸菜炖肉,它酸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华东菜系以其精致的料理技巧和细腻的口味而闻名。
上海菜是华东菜系的代表,其菜品多为清淡而油腻,以海鲜和蔬菜为主要食材。
小笼包是上海菜的代表菜品之一,其松软的外皮和鲜美的馅料让人无法抗拒。
华中菜系是中国菜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湖南菜和川菜为代表,以其独特的麻辣口味而享誉全球。
湖南菜以其辣而不燥的特点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是辣椒炒肉。
川菜则以其麻辣鲜香的口味和多样的烹饪技巧而受到世界食客的喜爱,其中最著名的菜品之一是宫保鸡丁。
西南菜系以其多样的食材和浓郁的香料而著称。
四川菜是西南菜系的代表,其菜品注重川味和麻辣口味。
它以红油牛肉、鱼香肉丝等菜品而闻名,给人带来辣味与鲜香的独特体验。
西北菜系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创意的烹饪方法而脍炙人口。
陕菜是西北菜系的代表之一,其菜品香气扑鼻,口味独特。
著名的陕菜有羊肉泡馍、肉夹馍等,其中最有名的菜品是“肉夹馍”,用特制的馍夹入香气四溢的肉丝,让人回味无穷。
东南菜系是中国菜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苏菜和浙菜为代表,以其精致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口味而闻名。
苏菜注重刀工和菜品的色香味形俱佳,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是红烧狮子头。
浙菜则以其鲜嫩可口的特点而著名,最著名的菜品之一是东坡肉。
香港美食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本报告旨在对香港美食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2. 香港美食特点2.1 多元文化融合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吸引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这导致了香港美食的多元性。
香港的餐馆提供中式、西式、日式、泰式等多种菜系,满足了各种口味偏好。
2.2 街边小吃香港以其丰富的街边小吃而闻名。
例如,烧腊、鱼蛋、炸虾球、鱿鱼丸等传统小吃深受本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这些小吃价格实惠,方便携带,成为不少人的经济实惠选择。
2.3 豪华餐厅与街边小吃相反,香港也有大量的高级餐厅。
这些餐厅提供精致的菜肴和高品质的服务体验,吸引了许多消费者。
特别是米其林星级餐厅,为香港的餐饮业带来了很大的声誉。
3. 影响因素3.1 地理位置香港地处亚洲的重要交通枢纽,方便了海鲜等食材的进口。
这使得香港的海鲜菜肴特别丰富和新鲜,成为本地人和游客的首选。
3.2 旅游业香港是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游客们对香港美食的需求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和创新。
餐饮业通过提供中英文菜单、培训多语种的服务员等方式,迎合了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游客。
3.3 经济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较高的消费水平。
消费者对高质量的食物和服务有着更高的需求。
这推动了香港餐饮业向高端化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菜肴水平。
3.4 健康饮食意识近年来,健康饮食意识在香港逐渐兴起。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食物的新鲜度、健康度和营养价值。
这导致餐馆推出更多的健康饮食选择,如素食、有机食品、低糖低盐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 挑战和机遇4.1 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香港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
与此同时,高昂的租金和人工成本也给餐饮业带来了诸多压力。
同时,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不断变化也给餐饮业带来了挑战。
4.2 机遇香港的美食业仍然充满机遇。
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香港的美食将继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从五个方面了解香港香港,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珠江口以东,与广东省深圳市隔深圳河相望,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本文将从风俗、饮食、优势、困境和前景这5个方面介绍香港。
1. 风俗香港人口中,中国的移民占绝大多数。
由于在港的华籍居民以祖籍广东的占大多数,故港人大部分操粤语,但与内地的表达方式稍有不同,其中夹杂不少港式俚语。
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
亲朋好间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
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以表示感谢)。
香港位于东西两大文明交融与传播的枢纽位置,是东西方文化巧妙而又温馨结合起来的城市实体。
即使在繁华的闹市,至今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风民俗,如送礼时忌送钟(送终)、书籍(输)、毯子(压财)。
赌马打麻将,忌人来借钱、取钱。
做生意,第一宗必望其成交,多减些价也在所不惜,最忌客人讲价而不买。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是香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其风俗与内地基本一样。
为了方便市民过节、回乡,政府还颁布了法定假期。
此外,如烧衣(盂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七夕(乞巧节)、观音诞、师傅诞、天后诞等,都要举行传统的敬神活动,十分热闹,被列为旅游盛大节目。
香港的公众假日融合了东西文化的特色,全年共17天,分别是:元旦日,农历新年(3天),清明节,复活节(3天),五月一日劳动节,农历四月初八佛诞,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一日特区成立纪念日,中秋节翌日,十月一日国庆节,重阳节,圣诞节(2天)。
2. 饮食香港向有“美食天堂”之誉,这里的饮食文化,不但承传中国传统,且受着外国文化的影响,可说荟萃中外特色。
首先最具特色的美食,要算是香港的云吞面了。
香港人喜欢吃什么?就要说说香港人饮食的喜好了.香港饮食文化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所在,发展出了一个揉合中国菜(主要为粤菜)和西餐的饮食习惯,因而被誉为(美食天堂).作为全球各地人们的汇聚点,日、韩、台湾、越南、泰、印度等餐厅於香港均十分常见.但亦有不少外国人都指,虽然在香港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这些在美食其实都已经为了迁就香港人的饮食习惯而变了质,从而变得不够地道。
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些外来饮食文化亦丰富了香港本地饮食文化.香港本地风味特色饮食:以前,(大牌档)曾经是非常普遍的食肆,但是由於严苛的卫生条例以及政府不再向公众发出有关的经营牌照(许可证),大牌档在港已经面临绝迹的命运。
大牌档慢慢把茶水档搬进室内,并且结合了以菠萝冰、杂果冰和红豆冰作招来的冰室,逐渐变成今天的茶餐厅.茶餐厅主要提供速食面、云吞面、米粉、煎蛋、糭子和粥等廉价食物,但部份大型茶餐厅会供应炒粉面,如干炒牛河、福建炒饭、星洲炒米.有些如太兴烧味茶餐厅兼营烧味业务,当日本料理在香港受欢迎的时候,茶餐厅也开始供应部份日本熟食菜色.早餐方面,则供应牛油面包、多士、鸡蛋、香肠、咖啡、奶茶等,虽然这些食物名称在每一间茶餐厅都是一样,但真正的制成品会因不同的茶餐厅而有少许的不同.在殖民地时期,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国的饮食文化,其中英式下午茶逐渐本地化,成为茶餐厅的主要部份.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丝袜奶茶),(丝袜奶茶)以多种茶叶冲泡,用如丝的绵网过滤,再加入淡奶,是个迷人的文化融合,(鸳鸯)则是香港另一特色饮料——以(淡奶、红茶和咖啡混合调制而成),在饼店及茶餐厅可以找到蛋挞与菠萝包这两种中西文化混合而成的香港特色食品,及后,还有更多的创新饮品,如柠啡(咖啡)与柠宾(利宾纳葡萄汁).街头小食亦是香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鱼蛋、鸡蛋仔、肠粉、碗仔翅、钵仔糕、狗仔粉、凉粉、猪红、牛杂、萨琪玛、龙须糖、脆麻花、蛋散都是很受欢迎的街头小食,大部分街头小食都是来自广东,但也有少数来自其他省份,例如,萨琪玛是满洲小吃,香港其他的咸甜小吃也是充满传统风味,有些更是香港特有的,元朗的老婆饼和老公饼亦十分有名,客家人的茶粿则在离岛地区比较受欢迎.车仔面出现在1950年代,因为大陆内地难民涌入香港,谋生困难,所以涌现了流动摊贩。
【城市名⽚】⾹港饮⾷⽂化 【城市名⽚】⾹港饮⾷⽂化 ⼀提到⾹港,很多⼈可能想到的是购物之都,其实,⾹港也是⼀个美⾷之都。
他们对新式美⾷接受能⼒特别快,但是⼜有着他们的⼀些⼩讲究。
⽆论是经典的港式茶餐厅⽂化还是著名的甜点,都是弘扬⾹港饮⾷⽂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跟着店铺⼀起来了解⾹港⽂化吧! ⾹港家庭⼤多以中国菜为家庭菜。
他们⼤多保留了⾃⼰民族传统饮⾷特⾊。
在华⼈社区内,以⼴府⼈、客家⼈(以新界的原居民尤甚)、潮汕⼈、蛋家⼈为主。
因此⼴府菜、客家菜、潮州菜等被视为本地菜⾊。
盆菜是新界原居民在节⽇时的传统菜。
西贡市、南丫岛、流浮⼭和鲤鱼门则以海产闻名。
传统⾷肆则可到古渔村如长洲和⼤澳⾥寻。
斋菜⽅⾯ ⼀般的寺庙,如宝莲寺、圆⽞学院、观⾳寺会供应正式的斋菜。
由于早期交通不便,有商⼈开始经营斋菜馆。
⾹港第⼀间斋菜馆就是成⽴于1935年位于⾹港岛坚道的⼩祇园。
斋菜馆也常常售卖佛经、佛珠、⽊鱼等佛教⽤品。
素菜馆则会供应⼀些彷荤的素⾷。
避风塘原为船只避风之地,由于⼤量东南亚⾷材经此地进⼝,⼀些湾仔的餐馆便乘势推出带有战后避风塘特式的⼩菜,⼀般以海鲜为主,如避风塘炒蟹,⾟辣及味浓是避风塘菜的特⾊。
另外,位于⾹港仔避风塘的珍宝王国也是⾮常著名海上⾷府,并且成为⾹港重要旅游景点之⼀。
随着⾹港经济起飞并且对饮⾷要求越来越⾼,以海鲜为主的⾼级⾷府也不断出现,例如阿⼀鲍鱼、阿翁鲍鱼、新同乐与海都海鲜酒家。
早餐⽅⾯ 城市内的⾹港⼈⽐较喜欢饮早茶。
可是对于要出卖劳⼒的⼈,⽶就是每餐的主要⾷粮。
他们的早餐主要是⽩粥、油炸⿁和⾹港特有的炸两。
中国⼈在秋冬吃野味的风俗,在⾹港也曾是⼤⾏其道。
蛇羹(尤其是太史五蛇羹)、果⼦狸、穿⼭甲、⽲花雀曾是常见的野味。
后来,很多野味受到法律保护,很多想吃野味的⼈都前往中国内地吃。
特⾊饮⾷ 街头⼩⾷或街头⼩吃,是指在⾯对街道的店⾯(这些店⾯多不⼤)购买⾷物,在临街的桌⼦上⾷⽤,或是边⾛边吃。
从饮食文化看香港与内地文化差异提要独特的城市个性、品味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一个城市卓然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
当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形成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
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也是一种张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无价的“无形资产”。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生意,不再生意之中,往往在喝茶喝咖啡谈历史谈莎士比亚之后达成了协议。
这便是文化的美丽与亲和力。
而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一个地区饮食文化的流传与变迁往往也反映着这个地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香港饮食特色及饮食习惯与内地的比较,揭示差异生成的原因。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一、香港特色饮食文化茶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香港中上环一带遍布着供应点心和茗茶的中式茶楼和二厘馆。
因为茶楼客人差不多全是男子,所以茶楼名字多以“多男”、“得男”寓意开枝散叶的传统思想。
早年的茶楼分为楼座和地厅,楼座的风景好一点,茶价是七厘,地厅的茶价是三厘六,二厘馆的茶价当然是二厘。
三四十年代,茶楼竞争进入白热化,茶楼开始在晚上开设歌坛,表演粤曲。
中式茶楼每天从清晨大约五时开始供应点心,到中午为止。
战后,中式酒楼也开始兼营了茶楼的业务,供应不少新式点心。
在经济飞起的八十年代,香港夜生活越来越繁盛,到了九十年代,部分酒楼开始供应夜茶服务。
茶楼文化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叹早茶。
在香港, 一开始是叫作“上茶楼”或者“上酒楼”, 后来就叫了“去饮茶”, 慢慢“饮茶”就变成了上茶楼喝茶吃点心的代名词。
香港的早茶,其实是一顿丰盛的早餐,远胜于内地匆忙、简易的早饭。
香港人喜欢“叹早茶”,一壶靓差,几笼精致巧手的粤式点心,一顿早餐吃的如此惬意,难怪“港式饮茶”一直声名在外。
早年内地人认识港式文化是从喝早茶开始的,几辆放食品的小推车被上百人招呼着,便觉得这是吃早餐最热闹的地方。
到了香港之后方知此乃“小巫”。
香港大一点的酒楼食肆,上百道点心,数百位食客汇聚一堂不足为奇,到酒楼“等位“也是饮茶文化的一部分。
不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喝早茶成为香港一个和独特的文化现象。
茶餐厅香港茶餐厅的出现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二战后,香港逐渐出现了一些西式高级餐厅,但由于其收费昂贵,不太受市民欢迎。
为了让普通市民能享受起西式食物,香港于是冒出了以低廉价钱享用西式食物为卖点的冰室、茶餐厅等食肆,并逐渐地受到香港人的欢迎。
由此,香港的冰室和茶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港式茶餐厅”的特别之处就是其中既包含了英式文化影响下的西方饮食烙印,又十分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自古以来就是美食之地的岭南饮食文化的精髓,非中非西,非洋非土,价廉物美且老少咸宜。
茶餐厅已成为香港招牌,最伟大发明是闻名中外的“丝袜奶茶”。
在香港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用不同的茶叶混合,用丝袜隔渣,冲出的奶茶,茶味和奶味都清晰可分,但两种味道又配合得天衣无缝。
小吃方面,亦是从西方演变过来。
不少传统茶餐厅,都具备自己的面包工场,制作各款咸甜面包糕饼,于早餐及下午茶时段推出,其中以“菠萝包”、“鸡尾包”、“蛋挞”及“纸包蛋糕”最受青睐,不少移居海外的港人,回港第一件事,很可能就是到其心爱的茶餐厅享受一番。
茶餐厅作为大众食肆的代号,见证了香港大半个世纪的变迁,它充满着平民气息,承载着本土文化,给人一种“街坊”的亲切感。
在香港的许多影视作品中,茶餐厅常常作为故事发生地。
《古惑仔》中,茶餐厅就是那些酷哥们集会的地方,那些争地盘、打群架的主意就是在那里商量出来的。
电影《二零四六》中的茶餐厅,墙壁已经斑驳,桌椅也都陈旧,但却因为电影蒙上了一层文艺气息。
兰桂坊在香港,除了豪华酒店以外还有很多独立经营的酒吧。
富有小资情调的兰桂坊、灯红酒绿的湾仔骆克道、流光溢彩的九龙尖沙嘴、都是酒吧集中的区域。
名气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酒吧区,非兰桂坊莫属。
兰桂坊位于港岛中环皇后大道中的南侧。
至今,整个兰桂坊区域已开设了超过50间酒吧消费场所。
店名和装饰十分西化,洋溢着特有异国情调,被誉为香港特有的文化特区。
每当夜幕低垂时,许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一代喜爱到这里的迪斯科舞厅畅聚,也为小街增添了另一种独特而刺激的气氛。
兰桂坊的酒吧一直保留着欧洲酒吧和夜总会的风格。
随着内地旅游业放开,到兰桂坊的内地游客日益增多,一些酒吧服务员开始讲普通话。
兰桂坊虽是香港白领出没之地,但消费并不昂贵。
一杯鸡尾酒也不过二三十港元,一杯加冰的伏特加50元港币,酒吧还为所有客人免费提供花生、无花果等小食品。
不过,在香港酒吧饮酒,与内地酒吧有很大区别,每次叫酒水,都要随即付费,一般还要付给酒吧服务员一定小费。
兰桂坊几乎成了香港夜生活的代名词,各种风情餐厅、酒吧林立,是一个名不虚传的灯红酒绿的世界。
二、与内地饮食文化的差异原因及分析(一)地理位置不同影响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条件是他们身处的自然环境或者风土,所以造成香港与内地饮食文化差异的首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
香港滨临南海,地处亚热带珠江三角洲出海口,天气大多时候温暖湿润,食物材料海鲜河鲜丰富,邻近背靠着中华内地两广也物产丰富农产品供应充足,比邻东南亚,东南亚无论是稻米还是各种热带水果、海鲜都是很富足的。
所以首先香港食物原材料很充足。
比如香港人发明的杨枝甘露,就是一个带有东南亚特色粤式甜品,使用热带水果芒果两广著名水果沙田柚再加新潮粤式西米露糖水。
另外,由于香港天气炎热潮湿,能够解暑的凉茶成为民间常用的中草药饮品。
(二)生活习惯不同在香港,早茶顾客中最多的是60岁以上的老先生或老太太,其次是40岁以上的男士。
老人一般会在早上五点就到酒楼开门,相熟的就会坐在一围,称为“搭台”,常年如此,很多座上客受伤都拿着一份当日的报纸。
这些闲来无事的老人延续着百年来的习惯,一大清早便踱步到茶楼中,叫上一壶清茶,两件小点,或闲聊或阅报,将早上的大半时光有悠闲地打发。
而内地人则喜欢周街或自家吃一顿家常简易早餐。
香港茶楼也是人们谋生的重要场所。
各种各样的人们在茶楼里谈论着股票、楼市,交流着各种经济、商品信息。
没有泡茶的本事,发财的机会也少很多。
在生意场上,不进茶楼,是不会融入香港的商业社会的。
另外,香港人喝早茶比较轻松地一个原因还在于它比较经济,消费不高,待客会友也不寒碜,而且茶楼的格调不一样聚集的人群也不同。
情调比较高雅前卫的茶楼年轻人多,生意人则青睐氛围有利于谈买卖的传统经典的茶楼,老年人则钟情于普通茶楼。
普通市民上得起,茶楼有利可图开得起,这一个良性循环的双赢局面,或许就是喝早茶得以长盛不衰的基础。
(三)生活节奏不同香港被称作“动感之都”绝不是浪得虚名,它始终呈现着一种忙碌的节奏。
“动起来,快起来”仿佛是香港的主要特点,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这种认认真真的姿态都让本来可以轻松的事变得严肃而紧张。
紧张工作之后需要放松或者发泄一下,这也造就了“不夜城”香港丰富的夜生活,与兰桂坊这些灯红酒绿的酒吧文化。
相比之下,较慢节奏,早起早睡的内地人,夜生活就要平淡得多了。
(四)西方文化影响在殖民地时期,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国的饮食文化,其中英式下午茶逐渐本地化,成为茶餐厅的主要部分。
如“丝袜奶茶”以及蛋挞、菠萝包等中西文化混合而成的香港特色食品。
香港饮食文化为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汇所在,发展出了一个糅合中国菜(主要为粤菜)和西餐的饮食习惯,因而被誉为“美食天堂。
作为全球各地人们的汇聚点,日韩台越泰印等餐厅于香港均十分常见。
但亦有不少外国人都指出,虽然在香港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这些美食其实都已经为了迁就香港人的饮食习惯而变了质,从而变得不够地道。
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些外来饮食文化亦丰富了香港本地饮食文化。
三、与内地饮食文化的融合原因及分析(一)政治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香港既承受着古远的中华文化,又实行西方管理制度,不同文化都可以在这里共存,发展出一个异常国际化的社会。
,一国两制无疑包含矛盾,然而更多的是带来机遇,激发活力和推动进步,香港的多元文化创造出蓬勃生机,这并不是我们前辈能够计划好的,而是特殊的历史和地源所导致。
香港大多数人都来自移民的家庭,移民人口怀抱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通过艰苦努力开创自己和下一代的命运。
香港在金融风暴后,经济下滑,很多人在饮食业创出一条新路,就是私房菜。
中国的私房菜原始达官贵人在生活安稳后,在饮食上不断有所追求而产生偏重主人口味的特别菜色。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共内战,不少内地各省移民涌入香港。
香港人把各省份的私房菜移植到香港,以比较隐蔽的楼上铺方式经营,地点遍布港九。
(二)经济近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经济越来越紧密的合作,“港式茶餐厅”这个富有香港特色的饮食文化,开始跨过罗湖桥,在内地遍地开花。
但入乡随俗,身在他乡的“港式茶餐厅”都融入了当地的特色。
北京版的茶餐厅更加典雅、商务一些,一般都选址讲究,装修华丽;上海版的茶餐厅则更加精致、休闲一些,大多走的是情调路线;广州版的茶餐厅由于与香港的渊源,又来的亲民、悠闲一些,舒适随意是基本特点。
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港式茶餐厅”,承载着港式文化,在各地广为传播。
赴港旅游的盛行也使得内地饮食在港繁盛而香港特色小吃备受内地欢迎,涌入内地。
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注重情趣,食医结合,也越来越成为港陆饮食文化的共通点。
就像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所认为的,一个城市的文化不是跟风,去追求、模仿其他城市的文化,而应该是从自身的历史和特色出发,寻找自己的风格和神魂。
正如香港不必去追求西安、北京这些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因为香港的标志在于他作为亚洲当代商市的时尚与现代。
传统的早茶文化,接融西方的茶餐厅文化,与快节奏生活下丰富的夜生活文化,都是香港文化中极为特色的一笔,是香港的符号。
饮食反应着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饮食。
可以说,饮食观念、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见证着文化的变迁。
香港与内地饮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也是两地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参考资料/wzny.asp?id=3323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wzny.asp?id=3323香港人的饮食习惯及消费特点/wzny.asp?id=3323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art/2007-08-27/105231714.shtml香港饮食文化/view/69086.htm中国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