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洋务运动时期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608.50 KB
- 文档页数:44
洋务运动中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首次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经学教育,把科学这一“艺末”之学列入洋务学堂的课程内容中,这使得这场在政治意义上失败了的运动在教育上有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洋务运动中的所有内容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陌生的。
为了顺利地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也为了培养国内的技术人才,洋务教育就变成洋务运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不能由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
在欧洲科学教育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清末的社会和教育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模式缓慢前进由洋务派创办的新式洋务教育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兴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出版“西学”书籍。
这三方面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兴办洋务学堂。
洋务官僚把兴办洋务教育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科学技术学堂。
其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外语类的京师同文馆、军事类的福建船政学堂、科技类的福州电报学堂。
2,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开创了官派留学生之先河洋务派在留学教育领域所掀起的一系列变革对冲破晚清于朝的闭关自守和固步自封的思想起了巨大作用。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不仅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3. 翻译出版“西学”书籍。
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文+ 西艺" 洋务派翻译刊印了大量的西方图书,仅同文馆就译刊西方图200多部。
内容除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地理外还包括外交、世界历史和法典等。
洋务学堂中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综观洋务学堂中科学教育的实施,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深受技术实用化传统的影响,科学教育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洋务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大多成为洋务企业的监督和技术骨干,他们不乏聪明才智,但很少谈论科学研究,更谈不上科研活动,只是一批实用型人才。
洋务派培养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军事、造船、器械、铁路、矿山等方面,都是为现代军事和工业服务的实用技术人才。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试述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及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趋势。
答: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封建传统教育日益空虚无用。
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①科举制度的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士子即使是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
而不学无术,花钱买取功名的现象也很常见。
②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
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
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
并且学校与科举紧密相连,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属。
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倒是清代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
③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他们大兴文字狱,强调读书士子必须遵守“圣谕广训”、“卧碑”等。
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
尤其推崇义理之学,将之视为儒家正宗,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思想,特别提倡程朱学说,朱熹注的《四书》和程朱一派解释的《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也是学校教学的依据,其他学派均视为邪说。
考据之风沿续到清末也很盛行,专讲古代训诂名物,校勘古典经籍,引导学者专钻故纸堆,脱离现实,保全自己。
(2)封建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
洋务运动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2. 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自强、求富两大政策,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
3. 洋务运动的影响: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 洋务运动的评价: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措施、影响及评价。
2. 掌握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洋务运动的背景:介绍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2)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讲解自强、求富两大政策,以及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
(3)洋务运动的影响: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洋务运动的评价:阐述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洋务运动时期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课堂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洋务运动影响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洋务运动2. 内容:(1)背景: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面临的危机(2)主要措施:自强、求富;军事和民用企业(3)影响:推动近代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评价:积极与消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洋务运动的背景。
(2)列举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 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2)主要措施:自强、求富;影响:推动近代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024年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综述洋务运动,又称为自强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作为这一时代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教育体制的近代化,也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背景与起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其背景与起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列强的入侵,清朝政府面临空前的内外压力。
为了挽救国家危局,洋务派认为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培养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才。
因此,教育改革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科举制度虽然为政府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重文轻武,缺乏实际的技能和知识。
与此同时,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教育体制显然无法适应这一变化。
最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也为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接触并研究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他们认为西方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改革内容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创办新式学堂:为了培养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才,洋务派积极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这些学堂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开设的课程包括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改革科举制度:洋务派认为科举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因此,他们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如增设算学科目、废除八股文等。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引进西方教材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他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作为学堂的教材使用;同时,还引入了实验教学、课堂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派遣留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洋务派还积极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洋务运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派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派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和进步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学习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综合概括与推理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结局的学习,反思强国之路的追求,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看图,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洋务派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表现了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进步作用2、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教学过程】课前请各组长互评预习案,并把各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老师针对学生预习案有错有疑的地方进行纠正补充解惑。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一段“清军和英军交战”的电影片段。
〖想一想〗看了这段影片,同学们有何感想?(大刀长矛难抵洋枪洋炮;清朝的军事力量太弱了等等。
)正是由于清朝军事力量太落后,19世纪60年代初,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股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的进步势力——洋务派,并因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历史。
二、合作交流解答探究(一) 洋务派的出现1.出现的历史背景〖想一想〗洋务派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呢?(学生结合所看到的电影场面阅读p28文字,然后思考。
抽学生回答。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能够充分体现出知识的积累与归纳能力。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背景内容:内忧——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外患——武器精良的西方列强对华侵略逐渐扩大。
)内忧外患使清朝统治岌岌可危,洋务派因此出现。
(简要解释顽固派:顽固派是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与洋务派相对的清朝统治集团极腐朽的一部分。
并指出洋务派敢于冲破其阻挠,放眼世界,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爱国情感。
《洋务运动》教案(通用10篇)《洋务运动》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老师讲解洋务运动的知识重点,难点;组织学生运用分组讨论评价洋务运动,通过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会从图片等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内容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分钟)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冲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有识之士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近代史的探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过程和内容首先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总理衙门部分(2分钟)看第一段和小字部分的“自强”的双重含义,思考洋务运动的含义从李鸿章的奏折中找出相应历史信息,思考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条件;从知识链接中从“夷务”到“洋务”的转变说明了些什么问题。
从对总理衙门的相关介绍找出其职能,影响和地位。
老师问答学生上述问题,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和答案(10分钟)洋务运动的定义:十九世纪后半期,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自强振兴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和条件:背景:1、西方军事力量的冲击2、借师助剿中的认识3、寓华西人的劝诱4、外资的刺激5、军购的失败:阿斯本事件条件: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和好局面2、湘淮军的成立及地方士绅的支持3、同治中兴,政局稳定。
夷务到洋务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洋人观念的改变,从不对等地位逐渐上升为平等的外交。
总理衙门的职能,地位和影响职能:主管一切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地位:准外交机构;洋务运动最高行政机构影响:清朝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以后逐渐成为清政府另一个综合性的中枢机构学生继续带着问题看从“自强”到“求富”和京师同文馆(3分钟)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口号是什么,转变的原因洋务运动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些工业的地理位置思考洋务运动军事工业和和民用工业的性质有什么不同洋务运动在培养人才方面采取了那些措施老师问答学生上述问题,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和答案(15分钟)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口号前期:“自强”。
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教育研究1861年1月,因奕等人奏请,清政府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洋务事业呼唤新式人才,为此,以培养洋务人才为中心,相应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教育启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传统观念意识向近代化的转变“洋务”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力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洋务思潮,加速了传统文化观念意识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持续了三十年之久,而新式工业在这个时期诞生,新的社会阶级在这个时期孕育和形成,新的思想文化在这个时期传播。
“洋务运动”可算是晚清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对改革有着一定的启示。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西周时期开始,统治者就确立了以“德”和“礼”为核心的教育政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也都具有建立教育制度的政策理念”从封建社会开始,统治者更加重视教育政策的作用。
”不论是秦朝的教育政策,还是西汉武帝的“罢黯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不论是宋朝的“重文”政策,还是明清时期的教育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表明了历代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改革的勇气,它们对中国的人才一培养目标和选拔标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三、对洋务运动的反思由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在政策杠杆的调节下,必然会呈现出自身的弊端,对教育活动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等教育。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是中国教育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这些变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
近代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也成为了维持统治的手段。
这个时期的教育体制变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教育体制变革,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并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
兴办近代学堂成为他们的共同愿望。
建立了许多的新式学堂,如洋务学堂、邮传学堂等。
这些学堂采用了西方的教育体制和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有科学知识和现代观念的人才。
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西方教育的机械模仿和应试教育的普遍推行。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二次教育体制变革,发生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和社会变革。
近代学堂改名为“学校”,取消繁琐的礼仪,改善师生关系,提倡学术自由和互相尊重。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包括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他们提出了办工农兵学校和普及教育的口号。
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教育体制进一步得到了改革和发展。
一系列教育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例如,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发展农村教育、改进大学招生制度等。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束缚,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
改革后的教育更加注重科学、实用和民主。
其次,它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