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28
洋务运动与近代教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进一步侵略中国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
有一部分代表封建大地主的地方军阀官僚向买办转化,要求办“洋务”,兴“西学”,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系列洋务;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
更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兴办新式教育的举措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教育,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
奕訢曾指出“欲悉各国情形,必行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李鸿章也有同感西学“自强之道似有裨助。
”于是,洋务派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
1864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设立同文馆,各自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使中国扩大了对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专门人才的学。
1.1官派留学生洋务运动兴起后,洋务派在创办各种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仿造其初时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官厂艺徒虽已放手自制,只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
”于是产生了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主张,1870年,李鸿章等人奏请派留学生的计划得到清廷的批准,于是,1872年8月12日,由陈兰彬带领第一批幼童30名赴美学习,此后,清政府于1873年,1874年,1875年陆续又派了三批留学生,同时还派遣了六批留欧学生,前往英法德等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不仅为我国近代军事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且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是什么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那么你了解洋务运动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希望能帮到你。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自从鸦片战争过去之后,国外的一些势力扩张的越来越厉害,而这个时候国内的资本主义渐渐发展起来,清朝的一些人士的思想也受到影响,逐渐出现了分化的形态,而这个时候为了达到“自强”等目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这次运动包括了许多方面。
而洋务运动教务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项目。
那么洋务运动教育改革是怎样做的呢?首先在洋务运动教育改革方面开始出现了新型的教育方式,例如开办了新式的学堂,而且开始逐渐有留学生这样一类人出现。
在新式学堂创建起来之后,人们也意识到武器的产生很多都是和科技等方面息息相关的,于是在洋务运动教育改革方面开始出现了各种外语或者科教技术学院等,希望通过教授这样的之后,而创造出一期新式人才,然后将西方的一些新知识发展都中国来,其中同文馆的开设标志着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高潮。
除此之外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上还包括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的留学生很有目标,而清朝为了确保技术和知识的作用,又开始提出这些留学生回国的时候不许掌握新的有用的技术,同时也是从另一方向向人们实施监督,留学生回到国家之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使学到的科学和技术能够被人熟知和理解,这样一来对于这些目的性极强的人来说,也就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洋务运动的政治派别洋务运动是近代史上所发生的一次自称自救的运动,在咸丰十年底开始的,本次运动持续了三十五年之久。
洋务运动的政治派别分为洋务运动派和守旧派。
这两个派系的主要区别是洋务派推旧迎新,主张和学习西方文化,洋务派是个很大的集体,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自强之道,洋务派主张要想国家富强就得让军队富强起来,所以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让军队强大起来,借助资本主义来发展工业的方法来维护封建统治,其中左宗棠就很好的引进西方的技术。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开展马振兴师学院摘要:十九世纪的60——90年代,清政府部在中央以奕訢为首,在地方以鸿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抚为主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建立新式外国语学校、海军学校、科学技术学校,以及派遣留学生出洋等活动。
有人对洋务教育持否认态度,认为洋务教育是造就了出卖国家主权的外交人员、政治和文教领域的买办人才和扩大军事武装势力绞杀革命的刽子手,是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利益效劳的。
这种教育兼有封建性和买办性。
可说是相当典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反动教育。
或认为洋务教育是失败的。
这是由其根本属性决定的。
因为洋务教育本质上是封建性的,所以,没有也不可能将它作为一项提高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进步的战略措施。
但我认为,洋务教育是有明显进步意义的,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从办学目的看,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非是为了帮助外国侵略者;从办学实效看,是有成效的,即第一次对封建教育进展了改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开创了新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中国第一代专业工人和科学技术人员,所以同封建教育相比,“无疑是进步的〞。
洋务教育打破了封建教育的一统天下,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不可防止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科举制度,并为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型学制奠定了根底,还对维新运动起了推进作用,“洋务教育以其显著的进步意义而载入史册。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教育思想新式学堂留学生一、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1.1曾国藩“经世致用〞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与清王朝的命运严密相关。
而在这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曾国藩行为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曾国藩是大胆向西方学习的典,他是传统社会中比拟切近实务,了解现实的一个人,他看到中国所处的变局,更感到了在中西交冲中的困难,因此在众多士人昧于“无事那么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那么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的时候,他用经世致用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提出向西方学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很有胆识的,这在当时传统的社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人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教育制度改革措施:
1. 兴办新式学堂:洋务派创办了各种新式学堂,包括同文馆或广方言馆(外国语学校)、武备、水师学堂(军事学校)以及船政、机械、电讯学堂(技术学校)。
这些学堂旨在培养买办、翻译和陆海军军官、士兵,以及训练工业技术人员。
2. 派遣留学生:洋务派还派遣学生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
例如,曾国藩、李鸿章接受了容闳的建议,联名奏请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留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官费留学生。
此外,光绪二、三年(1876、1877年),又继续派遣学生到德、英、法等国学习陆军、海军和造船等。
3. 教学内容改革:洋务派举办的学堂在教学内容上开始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
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等科目外,还引入了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作为课程。
一些学堂还学习万国公法、外国史地等人文科目。
4. 建立学校管理制度:洋务派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封建主义的学校管理制度。
对招生、考试、学习的年限、经费来源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任用等都有详细规定。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改革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化人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和教育落后的困境,因此发展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末)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来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启发。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认识到,西方的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技术学习,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科书和教育制度。
不过由于洋务运动的弊端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维新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积极主张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
在维新运动中,中国大力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
此外,创办了多所西式学校,培养了一批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诉求。
他们积极主张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进步。
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现代教育,主张以科学、民主和人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如胡适、鲁迅等。
他们鼓励青年人接受先进的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普及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五阶段: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交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前言洋务运动是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这一时期,随着洋务派洋务活动的开展,由于意识到新型人才的极度匮乏,洋务企业逐渐增多,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清朝廷调整教育方针和策略,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事业。
洋务文化教育涉及面是比较广泛的,它培养了包括翻译、外交、科学技术、电报、矿务、冶炼、机械制造、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之后又意识到光在本国学习西学,并不能深入研究,所以又提出留学到国外再次深入研究所学科目,这些文化教育事业,是由于洋务派在洋务活动的实践中,认识到培养新型人才的急切需要性而逐渐进行的,是为适应洋务活动的具体需要而进行的。
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主要在于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一、新式学堂的设立(一)新式学堂设立前,清政府与洋人的外交清政府在与洋人打交道中使用通事,不是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更不是到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才开始,而是早已有之。
那时的通事,主要是因为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等活动,和澳门一隅同洋人接触及传教士的活动等关系,而自发的出现和形成的“通事”群。
只有在北方因与沙俄交往很多,但是俄语通事难寻,清王朝才曾在北京设立过俄文馆。
在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公使驻京,与西方国家交涉事件也开始增多,以英法为最多。
因此,对于懂英法语言文字的人才需求颇为急切。
以前虽有从买办等渠道自发形成的通事,只是一方面这类人数量有限,质量也不高,不能适应通商形式和国家外交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类通事大多与洋人关系密切,清政府对他们并不是很信任和安心,而事实上“通事”的品行也确实无法让清政府放心。
而且洋人又多懂汉语,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由于语言不通而吃亏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同治元年(1862年)冯桂芬在《上海设立同文馆议》中即指出:“互市二十年来,彼酋类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人,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国政吏治国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无其人...且一有交涉,不得不寄耳目于所谓通事者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其人不外两种:一为无业商贾,凡市井游闲娇弛,不齿乡里,无负转移执事之路者,以学习通事为;一为义学生徒,英法两国设立义学,广招贫苦童稚,予以衣食而教习之,市儿村竖流品甚杂,不特易于沾染洋泾习气,且多传习天主教,更出无业商贾之下。
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洋务运动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所进行的一次自强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改革教育制度是重要的一环。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取洋务运动前期所建学堂为基础:洋务运动早期,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兴办学校,引进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这些学校的设立和管理主要依照清政府建设学校的法规,但是也适当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经验。
洋务运动后期,兴办学校的规模和数量进一步扩大,设立了一系列的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形成了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并存的教育格局。
2. 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和教材:洋务运动时期,为了提高中国人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引进了一批西方教育家和专家。
这些教育家和专家带来了西方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材,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实践经验。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广泛普及西方的文字、数理科学和技术知识。
3. 依照西方学制建立教育体系: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尝试建立起西方式的教育体系。
学制管理方面,中国开始按照“高等学校到初等学校,再到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的经典模式组织教育。
同时,还实施了“德才兼备”的选拔制度,对教育者进行选拔和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具备西方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
4. 开设新学科和培养人才: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西方所需的人才,中国开始开设了一些新的学科,例如工学、医学、法学和商学等。
同时,为了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国内也大规模选拔和培养了大批留学生。
一些国家和社会机构还资助留学生到欧美等地学习,并回国服务于国家。
然而,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规模和程度相对有限。
其次,由于洋务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动荡局势,教育改革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此外,西方教育模式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也面临适应性和本土化的问题。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制度改革是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摘要]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为目的,它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它是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变革的开始。
本文主要通过洋务运动中开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史等措施方面,论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教育;作用一、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1.洋务运动开办的新式学校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私塾和书院,这些学校都是大士准备科举的场所,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近代新式学校出现。
旧的学堂不能适应洋务事业的需要。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西艺”为主。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他们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这些学堂无论在培养目标,教师配备,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与封建教育体制有了本质的不同。
很多学校都安排实践性课程,有的还建立了实习制度。
在教学组织上,洋务学堂制定有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突破了传统的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
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他们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若干窗户。
2.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培养在创办各种洋务学堂的同时,洋务派人士在实践中大多也已认识到,要全面深入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国内的学堂存在师资,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局限,为了培养更好,更高级的人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被纳入洋务计划,便采取了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办法,开创了中国的出国留学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留学并非从洋务运动开始,此前已有容闳等人赴美留学(1)。
洋务运动兴起以后,容闳向丁日昌提出派遣留学生的建议,后来丁日昌又向在曾国藩提出了派欧留学的建议,在他们的影响下,1870年,曾国藩,李鸿章联名奏请选派幼童赴美国学习,得到清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