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镇党委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只有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组织功能、引领功能、服务功能,探索构建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夯实党建的新机制,从而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促共赢”。(一)抓党建促脱贫,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是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最坚实的组织力量支撑,是党联系贫困群众最扎实的纽带。

(二)抓党建促脱贫,是推进脱贫攻坚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和各级部门在扶贫帮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些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没有完全解决,有些干部群众还存在办法不多、等待观望的心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也在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里,特别是区位偏远、资源匮乏的乡镇。只

有真正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拉动作用,做好思想扶贫、产业扶贫、政策扶贫的大文章,才能把广大困难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三)抓党建促脱贫,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根植于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工作生活之中,与贫困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能直接了解贫困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如何?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脱贫攻坚中体现得怎样?党员干部服务扶贫工作的能力水平高低,农村群众眼里看得最真切,心里掂量得最清楚。因此,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中切实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是检验党员干部能否真正做到“四讲四有”合格标准的现实要求,进而强化党员干部担当起“啃得动硬骨头”的脱贫责任。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功能不强,发挥组织脱贫致富作用不够。贫困乡村之所以贫困落后,有其历史的原因,自然条件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是基层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斗志,缺少敢拼敢担当的精神,致使基层组织引领脱贫的作用发挥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不清,集体经济带动能力不强。一些村干部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墨

守成规,发展农村经济无信息、缺技术,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真本领。面对村集体经济“空壳”的现状,大部分村干部居安不思危,缺乏责任意识,怕惹麻烦,怕担风险,不敢、不愿也无能力寻求对策加以改变,不敢考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闯出集体增收之路。目前,全镇X个村委发展有集体经济,但都是投资到县城投公司分红,租赁门面、厂棚、移动铁塔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还十分薄弱。

二是一些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村干部缺乏自己带头富、带领富的创业激情与本领。片面地把贫困原因归结于自然条件和投入不足,习惯于眼睛只盯着政府拨款,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处理新情况,不考虑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闯出农民增收致富之路。

三是基层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能力不强,“一把手”核心作用不明显。一些村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有些村书记对抓党建促脱贫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事务性工作上,抓班子带队伍能力弱,党建拉动经济的载体工作组织不力,抓得不紧,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

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偏弱,合力抓脱贫作用不明显。一些村干部缺乏“守土一方”的责任意识,加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面对扶贫工作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持消极态度。对于贫困原因、建档立卡、脱贫措施等工作部署不严谨,摸排不细致,对接不上心等等,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群众思想

工作,遇见棘手问题“绕着走”。

(二)基层党组织引领和示范不足,发挥党员脱贫致富作用不够。目前,全镇X名党员,农村党员占X.X%,农村党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有先富和领富能力的党员比例偏低,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够明显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支部成员素质不高,不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和“两委”成员文化程度低,“互联网+”意识和本领较差,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从思想素质看,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创新意识。从能力素质看,有的基层干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和传统经验来开展工作,缺少新措施。从培养新党员来看,部分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有的村甚至存在X年不发展一名新党员的现象。

二是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不力。一些产业合作组织中党员作用发挥不强,没能够和贫困群众拧成一股绳,帮带作用不明显,这也使得在产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显得尤为必要。三是人才难留,项目致富示范引导作用不强。大部分农民党员外出务工或跟随子女进城伴读,农村党员外流现象严重,留守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村级党组织活动开展较难,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贫困党员也是“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很难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文化素质高、能闯市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带头人还很少,先锋模范

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基层党组织辐射带动面不够宽,发挥产业脱贫作用不够。一部分村的贫困村民文化水平低,使用陈旧的传统模式生产,增产不增收,主导产业不多,农业增收渠道较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组织谋划产业引领致富的文章做得不够,自身“挖潜”领办产业合作组织的意识不强。一些专业大户普遍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在推动扶贫开发、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有相当一部分村具备一定的资源、资金以及人脉优势,但是却没能充分利用起来,组织作用作不大,没有实现可持续、最大化。所以,在扶贫工作中亟需由村级组织领办产业合作社。二是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作用不明显。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一些党员干部结对之后,及时看望“穷亲属”送钱送物,但是在产业项目帮扶上办法不多。三是有的驻村扶贫单位片面追求眼前效应,简单地拿钱给物,只注重“输血”而不注重“造血”,因而“扶贫—脱贫—返贫”这一怪现象在一些贫困村中比较突出。在产业培育上,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原因分析。以上问题,归结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主观因素,也就是人的因素,农村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把各方面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直接决定着脱贫攻坚的进程

和效果。二是客观因素,也就是自然方面的因素,不少贫困村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天灾人祸不可抗拒,因病、因灾返贫严重,村级组织“望贫兴叹”。具体原因为:

(一)政策支持不平衡原因。一些社会政策的支持不平等、资源分配和占有的不平等都有可能导致村级组织不能“借力打力”促进脱贫。村级组织本身就处在最基层的“末梢神经”,是落实党在农村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政策不及则无米下锅,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局限性就有可能限制住村级组织的“手脚”。比如,村级道路硬化工程,需要村级组织自筹资金进行路改,才能争取上级政策进行硬化,间接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还有一些农业支持项目由于受到参与人数和发展面积等局限,而享受不到政策支持,有热情无政策助力,也导致一些村级组织想组织发展项目而得不到支持,产生遇见棘手问题“绕着走”的心态。

(二)自然环境原因。面对现有的这些贫困人口“千差万别”的现存状况,组织扶贫弱有“借口”,思想扶贫不足。比如:有的贫困户的身体条件极差、人均土地少、无生产技术及资金,还有的“借贫生活”,躺在“温暖的怀抱里过日子”,而且部分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等原因反过来又加剧了贫困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村级组织的力量已显得“捉襟见肘”,处在“有心无力”的状态,这也是个别村级党组织

在扶贫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加之现有土地的产出价值无法满足农民生活需求,促使一些党员群众流向城市,村级组织身边无“能人”,所以,在扶贫工作上个别组织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动作不大。

(三)工作方法原因。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相互促进力度不够。一是“虚事实做”不力。基层党建工作的“虚”与行政工作的“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党建工作经费紧缺,工作难度大,不易出政绩,吸引力不强,而行政经济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出政绩。二是存在重事务轻党建工作,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轻基层党建经费的投入“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导致对群众的思想扶贫做得不到位,体现出一部分贫困户“得过且过”思想严重,对这样的群众过问较少,办法措施不多。因此,有的村级组织在坚持“为民全程服务”“头雁领飞”等党建载体上推进措施想得少、做得不多,导致部分党员干部扶贫的想法和措施不多,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新形势下强化基层党建与推进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实现农村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的目标和根本。只有找准农村基层党建与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农村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的“双推互进”,才能真正做到抓“精”党建点、扶“准”贫困户。(一)强化党建领航作用,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主阵地”。一是因地制宜创新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