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2 水螅生物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22水螅生物学研究实验22 水螅生物学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培养水螅。
2.观察水螅的行为与习性,探讨水螅生存的最适条件。
3.研究水螅的形态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4.学习动物个体一般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5.初步学习查阅文献及设计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活水螅、活饵(水蚤、水丝蚓等)。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1.器具由同学根据实验设计自行准备,如: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针、镊子、吸管、培养缸、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刀片等。
2.药品洗衣粉、食盐、谷胱甘肽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实验前同学查阅文献、资料,就解决以下某些问题或其他生物学问题提出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并报告实验结果。
(一)水螅的培养了解水螅的生活环境以及食物、温度、水质等因素对水螅生长、繁殖的影响。
(二)观察水螅的行为与习性1.运动水螅营附着生活,但能通过身体和触手作各种运动,最为常见的是收缩、伸展运动。
注意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水螅进行尺蠖样运动、翻跟斗运动、或在附着物上滑行、或倒悬于水中。
2.摄食(1)观察在不同饥饿状态下,水螅遇到食物时的反应,并注意观察其摄食行为。
(2)观察水螅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3.生殖与再生(1)无性繁殖行为观察。
(2)有性繁殖行为观察。
(3)再生行为观察。
4.对刺激的反应(1)观察水螅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2)观察水螅离体触手对刺激的反应。
(三)实验设计提示1.选择实验组合(1)不同饵料、投喂量喂养水螅的对比试验。
(2)不同水质、换水方法和次数对水螅生长的影响。
(3)pH值、温度变化对水螅生殖的影响。
(4)水螅对外界刺激(如洗衣粉、食盐、谷胱甘肽等)的反应。
2.实验计划书及其他(1)实验计划书中应包括:目的、材料、器具、步骤及预期结果等内容。
(2)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设置重复实验及实验对照组,以减少实验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五、作业与思考题(1)培养获得一定数量的水螅。
(2)以小论文形式报告实验结果。
附录:水螅的采集、培养和装片1.采集采集水螅以夏秋两季最为适宜,尤其是3-4月间,水螅的增殖较盛。
水螅实验报告引言:水螅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它们属于无脊椎动物门鳃曳纲目鳃裸刺科水螅属,生活在清澈的淡水中。
水螅体形小巧,有着优美的漩涡状运动方式,因此被广泛用于实验室的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对水螅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实验一:水螅光照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螅在不同光线环境下的反应,了解其对光线的感知能力。
实验方法:我们将水螅放置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中,容器内分别设置了不同亮度的光源,包括明亮的白光和昏暗的红光。
然后我们通过记录水螅的运动情况和观察其身体的变化来判断其对不同光照的反应。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水螅在明亮的白光下频繁游动,显得活跃而敏捷。
而在昏暗的红光下,水螅的运动明显减缓,体态也较为僵硬。
实验分析:这表明水螅对明亮的白光有着强烈的兴奋反应,而对昏暗的红光则反应较为平缓。
这可能是因为水螅的眼睛对不同光照环境有不同的适应能力,白光激活了水螅的神经系统,使其感到亢奋,而红光则使其感到安静。
实验二:水螅温度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水螅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分析其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实验方法:我们在不同的容器中放置了不同温度的水,包括冷水、常温水和温水。
然后,将水螅分别置于这些不同温度的水中,并记录其反应和变化。
在冷水中,水螅的运动明显减缓,身体逐渐变得僵硬。
而在温水中,水螅的运动最为活跃,身体也呈现出最为柔软的状态。
在常温水中,水螅的运动较为平稳。
实验分析:水螅的体温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它们具有一定的温度感知能力。
在较低温度下,水螅的代谢速率减缓,导致运动减慢和体态僵硬。
而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螅的生理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活动能力最强。
实验三:水螅养分实验实验目的:研究水螅的食物偏好和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
实验方法:我们分别提供了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不同营养成分的水溶液,并观察水螅的食物选择情况。
我们发现,水螅对含有蛋白质的水溶液最感兴趣。
当我们提供的水溶液中含有蛋白质时,水螅会积极靠近并进食。
心理论研究科技风2021年4月DOS10.19392/ki.1671-7341.202110080水螅观察实验整理黄文静黄小娟边迅*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水螅是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为低等多细胞动物。
水螅生活在清澈、缓流、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淡水环境中,是教学中良好的实验材料。
为了系统地了解水螅实验教学现状,对介绍水螅特征、采集、培养、运动等实验內容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以期为中学及高校动物学实验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螅;锦集;实验教学腔肠动物门作为真后生动物的起点,第一次岀现了胚层和组织的分化,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水螅容易采集、培养,繁殖速度快,便于观察结构,因此在中学及大学动物学教学中常作为重要实验材料,其目标是通过对水螅观察实验学习,从感官上认识水螅,了解水螅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及提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本文系统地整理了水螅特征、采集、培养、观察、应激性实验等,以期为进一步增设综合实验及开放实验提供参考。
1水螅的特征国内常见有灰水螅&Hydra vulgaris)、柄水螅(Pelmatohydra oligactus)和绿水螅.(Chlorohydra viridissima),其中柄水螅分布较广,生活力强,常作实验教学的材料水螅体为圆柱状,体长约1~2cm,体壁仅有2层细胞,无神经节。
肉眼可见,通常固着生活,一端以基盘吸附于水草或枯叶上,另一端有口,口周围有触手。
也可漂浮生活。
伸展时体色乳黄,收缩时是一个褐色小粒。
水螅有口无肛门,进食时,胃区与垂唇会有协调活动,虫体扩展,并不断相互交替地伸岀伪足,并带动垂唇向前蠕动,使虫体被渐渐地嵌入口中,误食后会将误食物吐岀体外严水螅为雌雄同体,无固定的生殖腺,优良的环境条件下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新个体;但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水螅进行有性生殖,如水温、pH值、水中的溶氧和CO2以及食物的变化等卩」$水螅有9种运动方式⑷:伸展和收缩运动(以基盘附着在适宜的物体上,饥饿状态下身体和触手经常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向不同的方向伸展和收缩)、圆环式运动(基盘脱离原来的附着点,靠身体收缩将基盘带到触手处并重新附着;身体直立,触手指向上方)、翻筋斗运动(身体向某一方面弯曲,触手接触到基底后附着;基盘脱离附着点,此时口端和触手朝下,基盘指向上方;身体又向前方弯曲,触手离开附着点又呈直立状态,此时基盘朝下,口端和触手指向上方'、上浮运动(基盘细胞分泌黏液,形成较大的气泡,借助于气泡的浮力作用,水螅从较深的水层上浮到水面)、滑行运动(基盘细胞的伸展、收缩和变形,形成伪足状的基盘凸出物,从而实现位置的移动)、步行运动(水螅倒立于其触手上,触手好像动物的足,通过触手的弯曲和伸展而发生位置移动)、表面运动(上浮后气泡破裂,黏液形成膜状物与身体相连,使水螅在水表面漂浮)、攀援式运动(触手抓住植物叶子,基盘脱离附着点,身体收缩而被带到较高的位置)和游泳式运动(水螅不附着在任何物体上,触手和身体呈波浪式运动)$2水螅的采集及纯化水螅喜清洁,好氧,常生活在有水草的小河或池塘中,常附着在植物的茎上或叶的背面$〔5」以春、秋两季数量最多,春季4~5月和秋季8~9月的晴天或阴天为最适宜采集时间,冬季采集水螅,需在水底较深处的水草茎或叶背采集,而夏季则可在阴凉的区域采集$两(1)采集[7]:捞取水草放入广口瓶中,用肉眼观察可见水螅缩小成芝麻粒大小,呈灰色或褐色,静置片刻即可看到水螅伸开触手。
初中生物学“观察水螅结构”实验的优化设计广东广州市黄埔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510715)吴凯臻[摘要]调查广州市水螅资源分布情况,并在实验室与校园池塘饲养水螅,以优化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节中“观察水螅结构”这一实验。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观察水螅结构;实验;优化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9)23-0095-02在2016年广州市教育局公布的《广州市中小学理科实验目录(试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实验目录(上册)》中,“观察与思考:观察水螅结构”被列为选做演示实验,所用到的材料为活水螅,但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开展这项实验。
据刘艳红老师的研究,在广州市黄埔区27所被调查的学校中,有26所学校无法开展本实验[1],实验开出率仅3.7%,原因在于活水螅难以获取和饲养。
水螅生存在洁净无污染且水生植物丰富的淡水环境中,由于环境被破坏,城市甚至农村学校均很难获取水螅活体,而互联网商店也很难找到水螅活体,部分中学需向大学实验室购买水螅,且价格较贵。
而水螅是肉食性水生动物,仅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饵料获取并不容易,所以该实验的开展一直是各地学校生物科组面临的难题。
笔者根据多年来对广州地区水生态的调查研究,利用本土资源优化改进了本实验。
一、水螅的采集广州市区地处我国珠江三角洲北缘,水生态资源十分丰富,除珠江主航道外,有大小河涌数十条,以及各大人工湖,但由于长年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天然河道中已难寻水螅踪迹,而市区各大人工湖在过去几十年间水体营养化十分严重,造成藻类过度繁殖,水环境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水螅也逐渐销声匿迹。
然而可喜的是,从2015年开始,政府对市区部分人工湖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运用大型水蚤控制浮游藻类种群,且在湖底遍植苦草、蜈蚣草等沉水植物,使湖水变得清澈见底,且水草繁茂,湖中均栖息着数量可观的水螅种群,十分便于广州市区学校采集使用。
济南版观察水螅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时间
目的要求: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水螅的捕食特点。
材料器具: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
方法步骤:
1、用吸管吸去水螅,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静置几分钟。
2、用放大镜观察水系的外部形态。
3、用吸管吸取数个水蚤并注入盛有水螅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
4、对照图2.2-3,在低倍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小组讨论:
1、描述水螅的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食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和特点?。
4、下图是水螅的结构模式图,请识图回答:
(1)请填出图中各序号名称:
1 ;
2 ;
3 ;
4 ;
5 ;
6 。
(2)水螅的刺细胞大多藏着和,对它的捕食起重要作用。
(3)水螅在营养环境好的时候,主要通过的方式进行生殖。
“观察与思考”软体动物水螅的实验报告单-何武
“观察与思考”实验报告单
名称观察与思考“观察水螅”年级八上学科生物学编号10 类型观察与思考编写何武提交时间
实验内容
培养的草履虫,草履虫整体装片,草履虫生殖装片,水螅整体装片,水螅横切片,水螅纵切片,材料用具
水螅过精巢、卵巢切片。
显微镜,擦镜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观看下面的水螅的结构图
观察与分析
方法步骤
1. 采集水螅:春末夏初或中秋季节,可在无污染、水草丛生的池塘、河流、湖泊、水库,先捞取适量的水草放入
白色洗脸盆内,再加足量的水,然后把脸盆端到明亮处静置片刻,用肉眼并配以放大镜,仔细从水草上寻找水
螅。
如果发现有身体一端附着在水草上,一端伸出长长的触手,灰褐色或灰白色的物体,那就是水螅。
2.培养水螅:水螅对水质十分敏感和要求严格,因此水质一定要洁净,必须勤换培养用水,这是养好水螅的关键。
如果水体大可放少量水草,如不放水草就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以换原培养水的1/3为宜;每日要有3h光照,
以利于水草的光合作用,使水体能有较高的溶氧量,光线以散射光为宜,避免水温过高。
3.用吸管吸出玻璃缸中培养的水螅,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或试管里。
待水螅触手完全伸展后,用放大镜观察。
4.观察水螅的体型,触手的数目和排列状况,以及口,基盘的位置。
5.夏季或初秋温度适宜时,在饵料丰富的培养缸中,可以找到带有芽体的水螅。
观察芽体的形态和着生的位置。
在
秋末冬初温度下降时,在饵料较少的情况下,寻找体壁带有突起的水螅。
这突起就是水螅的精巢和卵巢。
注意观。
水螅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对水螅的观察,了解其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
实验材料:
1. 水螅样本
2. 显微镜
3. 平板玻璃
4. 显微镜玻璃片
5. 滴管
实验步骤:
1. 将水螅样本置于容器中,并加入适量水分。
2. 使用滴管将水螅样本取出,并放置在平板玻璃上。
3. 使用显微镜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颜色、大小等。
4. 注意观察水螅的运动方式和速度。
5. 使用显微镜玻璃片将水螅盖住,并继续观察其行为特征。
6. 观察水螅的食物摄入方式和食性,包括摄食部位和食物品种。
7. 记录观察到的水螅行为和特征。
实验结果:
1. 水螅的身体呈细长形,约有几毫米至一厘米长,呈透明或灰白色。
2. 水螅以划动身体尾巴的方式前进,速度较快。
3. 水螅在显微镜玻璃片下有一定的障碍,会反复碰撞玻璃片。
4. 水螅通过伸展其口器来摄取食物,通常以浮游生物为食。
5. 水螅在摄取食物后会停止移动,集中摄取食物。
结论:
水螅是一种透明或灰白色的细长形动物,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其通过划动身体尾巴的方式前进,速度较快,但在显微镜玻璃片下会受到一定的障碍。
水螅具有较强的觅食能力,并能通过伸展口器摄取食物。
该实验的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水螅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态和行为提供参考。
实验22 水螅生物学研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培养水螅。
2.观察水螅的行为与习性,探讨水螅生存的最适条件。
3.研究水螅的形态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4.学习动物个体一般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5.初步学习查阅文献及设计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
活水螅、活饵(水蚤、水丝蚓等)。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
1.器具
由同学根据实验设计自行准备,如: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针、镊子、吸管、培养缸、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刀片等。
2.药品
洗衣粉、食盐、谷胱甘肽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实验前同学查阅文献、资料,就解决以下某些问题或其他生物学问题提出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并报告实验结果。
(一)水螅的培养
了解水螅的生活环境以及食物、温度、水质等因素对水螅生长、繁殖的影响。
(二)观察水螅的行为与习性
1.运动
水螅营附着生活,但能通过身体和触手作各种运动,最为常见的是收缩、伸展运动。
注意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水螅进行尺蠖样运动、翻跟斗运动、或在附着物上滑行、或倒悬于水中。
2.摄食
(1)观察在不同饥饿状态下,水螅遇到食物时的反应,并注意观察其摄食行为。
(2)观察水螅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3.生殖与再生
(1)无性繁殖行为观察。
(2)有性繁殖行为观察。
(3)再生行为观察。
4.对刺激的反应
(1)观察水螅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2)观察水螅离体触手对刺激的反应。
(三)实验设计提示
1.选择实验组合
(1)不同饵料、投喂量喂养水螅的对比试验。
(2)不同水质、换水方法和次数对水螅生长的影响。
(3)pH值、温度变化对水螅生殖的影响。
(4)水螅对外界刺激(如洗衣粉、食盐、谷胱甘肽等)的反应。
2.实验计划书及其他
(1)实验计划书中应包括:目的、材料、器具、步骤及预期结果等内容。
(2)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设置重复实验及实验对照组,以减少实验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五、作业与思考题
(1)培养获得一定数量的水螅。
(2)以小论文形式报告实验结果。
附录:水螅的采集、培养和装片
1.采集
采集水螅以夏秋两季最为适宜,尤其是3-4月间,水螅的增殖较盛。
水螅喜欢生活在富有水生植物着生、较洁净、缓流的小河沟或池塘里,附着在植物体或其它外物上,喜阳光,
在近岸水浅处分布较多。
采集时可以在水池边寻找,仔细观察水生植物的叶子可以看到,若把叶子由水里捞出,只能见到一些肉色小点,这些小点就是水螅。
可把水螅连同水生植物一并采回。
但在野外采集往往把握不大,可在养殖金鱼的水族箱或在鱼苗池中,用上述方法采集。
2.培养
短期的培养只要把池水放在玻璃缸就行了,在一个星期内不会饿死。
长期培养则注意以下各点:
(1)培养用具准备
培养缸:方形或圆形的玻璃缸或水族箱均可使用,但至少准备三个(一个培养水螅,一个养水,一个留做换缸用)。
吸管:一端带橡皮球的长吸管,作为移动水螅、喂食及吸除缸底污物之用。
小纱网或浮游生物网用以捞取水蚤用。
(2)养水自来水内含氯及矿物质,不宜水螅生活,所以必需养水。
把自来水注入培养缸内,并放一些高等水生植物(如金鱼藻等),经1-2星期或放置阳光下晒1-2天以后可使用。
在养好的水内培养水螅,可以不放水草。
如在缸的底层铺上大砂粒培养水螅时,可以放入水草,这样可以不必经常换水。
有了适合水螅生活的水以后,每两天或3-4天喂一次食物,每次喂食后,必须吸走污物,并及时注入新养过的水。
约一个月后可把全部水螅吸出,放到新缸内。
如不经常换水,水中污物及缸上附着物增多,就影响水螅的生活而发生抑制现象。
除了养水,保持水的清洁外,还要注意温度,最适的温度是20-25℃之间,在夏季温度至少要保持在28℃,在冬季各月室温不要低于14℃。
(3)食物在自然环境中水螅除吃水蚤、剑水蚤外,也吃水栖环虫、轮虫、线虫及原生动物,但以水蚤为最好。
(4)越冬培养关键是温度和食料,越冬期间如水温能保持在10℃左右水螅即可生活,越冬期由于温度较低,如无特殊情况,培养缸内的水不需要更换,只是在水量减少时,及时补足,越冬期人工饲喂水螅是一项较麻烦的工作,需要事先繁殖一些水蚤或其它小动物作为饵料,否则要用镊子或吸管喂肉末。
(5)水螅胚的收集方法每年秋季可有意识地把水螅的受精卵或越冬胚连水一起收集保存一些,下年春季放进培养缸水中,即有水螅出现。
若要获得带芽的水螅,可把温度保持在15-22℃,让水螅吃饱,水要清洁,氧气充分,并有适当的阳光,这样1-2天就可出芽,若要获得带精巢或卵巢的水螅,可把水温从22℃突然下降到8-10℃,让水螅饥饿不见阳光,
2—3天就能出现精巢或卵巢。
(6)观察水螅运动的方法取5-10个经停止喂食2-3天的水螅,放入盛水的小烧杯内,并用玻棒轻微搅动,使水螅的基盘或触手无法附着在烧杯壁上,然后将水(连同水螅)倒入盛1000 mL水(水温20-39 C)的大烧杯内,在5-15分钟内可观察到在水底作各种运动姿态的水螅。
3.制片
(1)波恩氏液固定4-12小时。
(2)固定后以50%酒精洗涤数次,洗去多余的黄色,洗后保存在70%酒精中。
(3)将水螅通过50%、30%酒精,再换入蒸馏水各半小时。
(4)染色:以硼砂洋红染2-4小时后再用蒸馏水洗去浮色。
(5)退色:以1%醋酸酒精退色,退至水螅体呈浅粉红色,如有精、卵应为红色,(6)以50%酒精洗涤数次,时间约2小时。
(7)脱水:经70%、80%、90%、100%各级酒精各1-1.5小时;
(8)经100%酒精和冬青油各半的溶液中2小时。
(9)透明:用纯冬青油。
(10)封片:用加拿大树胶封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