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慢行系统简述
- 格式:doc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18
1.花镜的研究;2.慢行系统研究;3.导头的研究;4、立体绿化研究;5.雨水花园研究;6.主入口与十字路口绿化研究。
城市慢行系统城市慢行系统就是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慢行设施的典型设计:1、道路横断面设计慢行一体化设计: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设置在同一平面,用软性隔离的方式将行人和非机动车从空间上分离,达到保障安全、资源共享的目的。
2、交叉口及路段过街设计人行过街设计:慢行过街设施的设置依过街需求和道路条件而不同。
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和大型住宅区出入口等节点都需要考虑设置慢行过街设施,设施类型根据具体条件设计。
路段处过街除需要考虑交通需求,还要选择合理的间距,平面人行过街间距不应小于200m。
平面人行过街宽度一般根据交通需求计算获得,并参考相关规范确定。
在交通需求不能获得时,根据慢行设施所在道路两侧开发性质取值,非商业区,人行横道一般取4-6m,商业区,行人过街流量较大,可以取8-10m,可根据具体条件取更大值。
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交叉口内各进口道设置非机动车过街横道,形成联通的闭环,非机动车在环内逆时针流动,转角处设置左转非机动车待行区域,并用绿化或其它设施将其与机动车隔离。
在信号控制上,将非机动车与行人信号统一管理,左转非机动车在直行相位进入左转待行区,在下一个直行相位实现左转。
中央驻足区(安全岛)设计:一般利用中央分隔带设置在道路中央,用于保护过街行人及非机动车的安全。
中央驻足区的设置一般是依靠绿化带分配行人或非机动车驻足的空间,驻足区的宽度不小于1.5米。
同时,为避免机动车辆对慢行主体权益的侵害,在驻足区内设置等间距的隔离墩,3、交通管理及控制信号控制:在交通设计阶段,对弱势群体安全的考虑,除了分配专用空间,还应该分配专用时间,即利用信号控制策略,分离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冲突点,达到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目的。
我国城市慢行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分析1、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面对着并非如约而至的机动化,我们的应对措施却进入了"激动化"时代。
在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各个层面工作中,机动车出行的便捷成了工作的最终标准。
城市道路、交叉路口不断拓宽,行人和自行车的空间不断压缩。
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交通拥堵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居民慢行出行环境以及出行安全不断受到威胁。
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过去几十年,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人们开始逐渐反思"绿色交通"、"慢行交通"的重要性,以"公交优先,鼓励慢性,限制小汽车发展"为主旨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首要构成及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居民实现日常活动需求的重要方式和城市品位的象征。
慢行系统("Pedestrian & Bicycle System")[3]是一种针对行人和骑车人的需求,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为基础,结合城市沿线土地利用以及服务设施,给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行人和骑车人提供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行人使用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一种交通模式。
在我市交通拥堵加剧、中心区全面禁摩的背景下,应大力发展与改善慢行交通系统,创造宜人舒适的慢行环境。
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良好换乘衔接,使其发展走向系统化、舒适化和有序化。
2、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现代人文精神的渗透,国内外很多学者和政府机构都积极倡导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
例如欧洲的交通政策一直鼓励人们步行,提出人们应在步行和骑车中寻找乐趣,注重赋予孩子、老人、残疾人多项权利;美国经过私人小汽车主宰的时代之后,逐渐意识到应创造良好的的慢行系统,为公众提供跟多舒适的活动空间。
论城市慢行系统的亮点发布时间:2021-07-26T10:01:21.134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9期作者:李翠芬[导读]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步伐中,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地关注日常夜间慢行活动。
——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中都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广东佛山 528200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慢行系统的亮化工程——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深入研究和分析,然后对城市慢行系统的亮化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和实践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慢行系统;灯光;亮化工程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步伐中,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地关注日常夜间慢行活动。
而在国内外城市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中,在推进机动出行和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夜间出行的慢行环境建设。
一、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概况慢行系统是慢行交通的空间载体,是完成慢行活动的各种物质空间要素的总和。
慢行系统的功能属性包括城市道路慢行系统、景观慢行休闲系统及慢行衔接系统;慢行设施由城市道路(街巷、小区内道路)两侧的人行道、自行车道、步行街(区)、慢行通廊(绿道)、行人过街设施、行人空中连廊、地下步行街以及休闲广场等组成,供市民通行、驻留和交往的空间区域。
慢行交通系统不仅是环保的交通模式,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是生活品质的体现、城市宜居的反映,能直接体现出这个城市的人文精神。
1、近代慢行系统发展概况哥本哈根早在 1962 年开辟了第一条步行街道特格勒街,自此逐步在市中心发展步行网络。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在基础设施中形成局部自行车道网。
到 2015 年 , 他们做到了扩大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网络,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人们花更多时间去享用城市的公共空间。
我国近代慢行交通建设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开始对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及城市快慢交通发展严重失衡的现状考虑,对慢行交通给予高度关注,相继出台相关的推行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和制度。
上海市是国内对慢行交通研究起步较早的城市,早在 2001 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颁发的首部《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提高低等级道路的系统性和可达性。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3, 12(4), 467-470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mse https:///10.12677/mse.2023.124054浅谈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发展及趋势张 雷中咨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北京收稿日期:2023年6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7日摘要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 的交通方式。
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
城市慢行系统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 + 公交、自行车 + 公交的出行方式。
慢行交通系统是绿色出行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被广泛认作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象征和核心,对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推动慢行交通系统发展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促进交通减碳、增强交通韧性,是美化社区环境、改善民众健康和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绿色出行,可持续交通,“双碳”目标,交通减碳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low Mov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t Home and AbroadLei ZhangCIECC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Co., Ltd., BeijingReceived: Jun. 4th , 2023; accepted: Jun. 24th , 2023; published: Jul. 7th , 2023AbstractSlow traffic refers to a mode of transportation that contrasts with fast and high-speed traffic,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 Generally, slow traffic includes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with speeds not exceeding 15 km/h. This includes walking and non-motorized ve-hicles, with bicycles being the primary non-motorized mode of transportation in many major ci-张雷ties. The urban slow traffic system focuses on prioritizing walking, cycling,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 the main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city to effectively address conflicts between fast and slow traffic,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slow traffic and guide residents to use walking plus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 cycling plus public transportation for their commutes. The slow traffic system isa crucial component of green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is widely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y as asymbol and core element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t plays a significant sup-porting role in achieving the “dual carbon” goals. Extensiv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low traffic system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raffic congestion, promote carbon reduction in transportation, enhance transportation resilience, and serve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beautifying community environments, improving public health, and promoting economic prosperity.KeywordsSlow Traffic System, Green Travel, Sustainable Transport, The “Dual Carbon” Goal, Traffic Carbon Reduct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国内城市致力于打造宜居空间,积极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日渐兴起,公共自行车、绿色休闲廊道等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成为热点。
哥本哈根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哥本哈根的城市公交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先进和高效的网络之一。
这个城市公交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还是以马车和有轨电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交通需求的增长,哥本哈根的公交系统开始逐渐转向现代化。
20世纪初,哥本哈根的公交系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决定引入新的技术和设施,以提高公交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在1924年,哥本哈根引入了第一辆汽车公交车,并逐步将有轨电车逐渐淘汰。
这一举措使得公交系统更加灵活和便利,提高了乘客的出行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哥本哈根的公交系统逐渐扩大和改善。
在20世纪后半期,该市实施了一个名为“红色公交”的计划,旨在提高公交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这个计划包括增加公交车的数量和频率,建设更多的公交专用道和站点,并优化公交线路和运营管理。
这些举措使得公交系统更加方便快捷,并有效减少了汽车使用量和交通拥堵。
近年来,哥本哈根的公交系统继续向前发展。
市政府提出了“零排放公交”的目标,计划到2030年实现所有公交车的电动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市政府正积极推动电动公交车的采购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
此外,市政府还鼓励居民骑自行车和步行,以减少对公交系统的依赖。
哥本哈根的公交系统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该市成功地建立起一个现代化、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公交网络,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慢行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绿色出行、保障居民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相关理念、原则和方法,以期为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将首先介绍慢行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阐述其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分析当前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和实施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城市交通向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慢行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慢行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元素多样且复杂,每个元素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并共同服务于整个交通系统。
人行道是专为行人设置的通行空间,是慢行交通系统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它要求连续、平整、安全,并配备必要的休息设施和过街设施。
非机动车道则是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提供的专用通道,其设计需考虑车辆的行驶特性和安全要求。
交通信号与标志是确保慢行交通系统安全、有序运行的关键。
包括红绿灯、斑马线、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等,这些信号和标志的设置要合理、醒目,以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交通信息。
停车设施是慢行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共自行车停放点、非机动车停车场等。
这些设施的设置要方便使用、管理,同时也要考虑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慢行交通系统不仅仅是通行的空间,也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绿化和休闲设施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
绿化能够改善环境、美化城市,休闲设施则能为行人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
为了保障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出行需求,慢行交通系统中还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如盲道、坡道、电梯等。
这些设施的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确保使用者能够安全、方便地通行。
慢行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信号与标志、停车设施、绿化与休闲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等多个方面。
城市慢行系统的特性分析与发展思考摘要:高品质的慢行系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体现,通过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系统的精细化塑造,可以提升城市交通环境。
本文通过对慢行系统概念与特性的分析,结合国内外优秀城市的慢行系统案例借鉴,提出非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发展战略,以指导各大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关键词:慢行系统;步行;非机动车11 慢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非机动车具体对象为自行车、电动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步行具体对象为行人。
1.1步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步行空间以步行行为为主要交通运作方式,步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目的在于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的一套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对于步行系统,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理解:对交通规划而言,城市步行系统是承担着上下班出行交通以及生活出行的功能要求,在城市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宜人的、连续的步行空间,把城市的各种商业服务、文体休憩、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居住区联系起来。
从景观设计的层面而言,步行系统是由空地、公园、广场、喷泉、瀑布、步行林荫路、散步道、车道和休息场所等组成的线性序列,它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其它各区之间起着联系组织作用。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步行系统可包括步行街、步行广场、庭院、地下步行街及庭院,二层平台街道,车辆停车站场等,以及联系以上部分的联结体如天桥、过街楼、地道以及交通信号、绿化、街道公共设施等[1]。
根据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城市步行系统就是由城市中与步行行为方式、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如上段所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总和。
通过步行方式可以联系不同地点的路径和网络,围绕或分布在路径和网络上的各种设施和环境。
1.2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由非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网、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构成。
非机动车由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构成。
哥本哈根的绿色交通文章来源:《北京规划建设》杂志作者:华高莱斯高级项目经理刘梦薇发布时间:2013-12-13生态城建设的软技术——绿色交通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谈到何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时强调,生态城市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必须全部经过无害化处理,一切有害气体的排放源也应该被清除,城市的驱动能源应该主要是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而公共交通工具应该尽量使用电能进行驱动。
谈到生态城市的交通,不得不提绿色交通,绿色交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软技术。
在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物中,出行造成的污染占比是相当高的。
但随着人们绿色出行意识的提高,通过政府、企业和民众间的积极配合,由出行所带来的污染将会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可以做到零污染。
在北欧,全民绿色交通已经践行了几十年,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面子”问题,还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带给人“痛感”的“里子”问题。
全民绿色交通首屈一指的城市要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丹麦总人口550万,自行车数量却多达400万辆,哥本哈根更是著名的“自行车王国”。
哥本哈根发达的公交系统是自行车出行的有力支撑。
哥本哈根的城区呈手掌形,在规划市区交通时采用五指规划形态,即以市中心为出发点,按手掌五指延伸方向规划公共交通(图1)。
五指规划形态容易形成发达而系统化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交系统。
此外,自行车产业及相关绿色产业的高度发达,再加上城市文明水准较高,这些条件都构成了绿色交通在哥本哈根畅通运行的基础(图2)。
图1 哥本哈根的五指规划图2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公路线路图自行车高速公路工程哥本哈根第一个完整的自行车道规划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起源于丹麦骑车者联合会发起一系列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限制机动车发展,为自行车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1980年,哥本哈根市政府通过了第一个自行车网络规划,发展至今,自行车道长度已经达到390公里,共26条线路,其中包括三条自行车专用桥,这些专用桥为进入市中心的必经路线提供了安全通道(图3)。
城市慢行空间优秀案例1.慢行交通系统概述1.1慢行系统的基本特点1、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2、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
慢行交通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动力,行进速度低,步行速度在0.5—2.16 m/s,非机动车速度一般在10 km/h左右,电动非机动车速度一般在15--20 km/h 左右;出行距离较短,一般小于3—-6km;3、绿色环保健康,不带米环境污染,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效;4、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
1.2城市慢行系统构成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主要由步行与Ⅱ机动车交通系统构成。
非机动车主要为电动非机动车、自行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步行具体对象为行人和残疾人。
1、非机动车系统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由非机动乍、非机动车道路网、非机动年停乍设施构成。
非机动乍道路网:由巾独设置的非机动乍专用路、城市道路两侧的非机动年道、人非混行的道路共同组成一个能保证非机动车连续交通的网络。
2、步行系统步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目的在于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的一套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步行路径与网络:通过步行方式可以联系不同地点的路径与网络,步行街、公园景点内的步行专用路及依附于城市道路两侧的人行道。
步行设施与环境:围绕或分布在步行路径和网络上的各种设施与环境。
步行设施为人行道、过街设施(平面过街、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步行环境为人行道地面铺装、交通设施、街道家具、标识系统、夜间照明系统等。
2.相关规划理念杨·盖尔——《交往与空间》慢速交通意味着有活力的城市,当所有交通放慢后,街头生活就会由此而兴起,与汽车城市中的景象形成对比,汽车停放的离家门越远,就会有越多的活动产生,因为慢速交通意味着富于活力的城市。
2.1新都市主义新都市主义是在美国城市大规模郊区化、传统城市中心衰落、城市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激增、公共空间衰败的背景下提出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充满活力、多样性与社区感的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为主导的城市。
写给城市规划者:好又不贵的自行车系统长啥样据统计,36%的哥本哈根人骑自行车上班和上学,当地自行车道的长度超过300公里当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认真研究如何再次让自行车成为交通工具,并用这项19世纪的发明来应对21世纪城市的挑战时,哥本哈根仍然是一面旗帜,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哥本哈根同时拥有远自中世纪的狭窄城市中心区街道,以及宽阔的20世纪林荫大道,这座城市不断激励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规划师和决策者们,在一瞥惊鸿之后,把对丹麦首都的记忆带回自己的城市。
尽管打造自行车友好型城市的工具,在100多年前已被设计出来,但哥本哈根人找到了创新的思路,利用这些工具,创造出了一些更美好的东西。
因此,要说发展自行车交通,估计没有什么地方比丹麦首都的招数更多啦。
美妙的自行车信号绿波自行车“绿波”,是由前演员Klaus Bondam当选城市议员时发起的一场头脑风暴带来的奇思妙想。
在通向城市中心的干道上,通过区域协调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形成了连续的自行车交通流,让早高峰期间骑车的人不用停车,就能进入城市中心,而晚高峰“绿波”方向相反。
这项简单的科技让你上下班骑行更轻松。
自行车信号灯不止这些,甚至一些自行车道旁,树立了多个LED灯柱,为骑行者显示,为了赶上“绿波”,应该骑到哪里。
通过这个小细节,骑车人得以保持车速,赶上下一个交叉口的绿灯。
简易的速度探头,也提醒骑行者不要超速,保持20公里/每小时速度就能尽情在“绿波”中冲浪。
目前,哥本哈根自行车绿波2.0版也正在测试,它甚至能记录自行车车队的传感器,当车队接近交叉口时,绿灯时间会自动进行动态延长或调整。
细节也很重要细节决定成败。
一些交叉口已出现了骑行者停车垫脚设计和栏杆设计,让骑自行车人在等红灯时,无须离开车座或用一只脚勉强撑地。
如果再加上我自己的创意——让垃圾箱的开口朝向骑车人,这样骑车人扔咖啡杯、苹果核儿、废报纸、空烟盒什么的,就有一种NBA范儿了。
街道边便于骑行者的设计一款名为“喊我们一声”(Give us a Shout)的手机应用APP和网页版问世,让市民可在地图上标出地面凹坑或其他障碍物,以提醒市政部门维护;LED 灯可提醒驾车人后面驶来的自行车;路面振动带则可提醒骑行者已经过于靠近路缘石了;距交叉口100米处的倒计时器,会让你知道是应该加速赶上绿灯呢,还是自由滑行保持车速就OK。
浅谈慢行交通摘要: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慢行交通受挤压,出行安全和行驶权益得不到保障。
现有慢行设施无法满足休闲、健身等新兴慢行出行目对景观环境的要求。
倡导绿色交通,转变发展理念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慢行交通步行非机动车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过去几十年,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引发了诸多城市问题,包括对环境的污染、交通拥堵、交通安全问题等。
由石油危机伊始,荷兰带头制定鼓励自行车的政策,并引发了许多欧洲国家的效仿。
由此,“公交优先,鼓励慢行,限制小汽车发展”为主旨的综合交通发展策略在许多国家与地区逐步开始提倡。
慢行交通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完善慢行系统是对“以人为本、绿色交通”理念的落实,是打造精品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的重要举措,是“美好江苏建设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
慢行交通系统概述慢行交通的定义慢行交通是以步行及自行车为主体、以车速不大于15km/h得环保型助力车为过渡性补充的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出行方式,普通市民的步行速度为0.5m/s~2.5m/s,可接受的步行距离为400m~600m,优势出行距离一般在1km 以内。
普通自行车速度为3m/s~5m/s,优势出行距离一般在5km 以内。
相对于机动车交通而言,慢行交通更为灵活。
由于慢行交通消耗的是人的体力,不适合长距离出行,因此慢行交通在中短距离出行中更具优势。
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自行车交通出行占30%以上,小城市所占比例更高,尤其是居民短途交通出行(6KM以下),自行车交通占60%以上。
事实上,很少有交通方式在环境保护方面能超过自行车。
这是因为自行车不排放尾气,占用空间小,价格便宜,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并且还可以健身。
而最重要的是,自行车是通过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对于同样的道路条件,自行车的通过率是小汽车的12到20倍。
慢行交通的特点与定位1.2.1慢行交通的特点(1)慢行交通多是体力型交通,适合短距离出行。
隐私★启用前【考试时间:4月19日9:00—11:30】2024年云南省中学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留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读题)和第Ⅱ些(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加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与在答题上,并仔细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与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单一国家已经难以独自面对全球性经济问题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应对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须要中国才智、中国方案。
在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提倡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
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沟通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欢迎各方共同参加;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表明,这一宏大创举是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超越与创新。
它致力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旺盛。
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帮助各参加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
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摘要】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慢行交通系统通过提供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方式,改善了城市居民和游客的出行体验,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其特点包括环保、健康、便利和经济性。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交通需求、土地利用等因素,多采用交通管理、景观设计、交通设施建设等方法。
关键因素包括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技术支持和经费保障。
成功案例如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网络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步行街示范了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价值和效果。
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人口流动,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游客。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旅游城市、重要性、特点、方法、关键因素、成功案例1. 引言1.1 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上,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规划和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可以让游客更加方便地游览城市,同时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慢行交通系统的特点包括便利、环保、低碳、健康等。
这些特点与现代人的生活理念相符,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
为了规划一个成功的慢行交通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道路设计、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成功的案例研究可以为其他城市的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总结。
通过不断完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可以为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性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性在旅游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慢行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通过规划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慢行交通设施,可以鼓励人们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从而减少排放物的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慢行交通系统也有利于促进城市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鼓励人们步行或骑行,增加体育锻炼机会,减少久坐带来的健康风险。
哥本哈根的绿色交通文章来源:《北京规划建设》杂志作者:华高莱斯高级项目经理刘梦薇发布时间:2013-12-13生态城建设的软技术——绿色交通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谈到何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时强调,生态城市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必须全部经过无害化处理,一切有害气体的排放源也应该被清除,城市的驱动能源应该主要是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而公共交通工具应该尽量使用电能进行驱动。
谈到生态城市的交通,不得不提绿色交通,绿色交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软技术。
在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物中,出行造成的污染占比是相当高的。
但随着人们绿色出行意识的提高,通过政府、企业和民众间的积极配合,由出行所带来的污染将会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可以做到零污染。
在北欧,全民绿色交通已经践行了几十年,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面子”问题,还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带给人“痛感”的“里子”问题。
全民绿色交通首屈一指的城市要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丹麦总人口550万,自行车数量却多达400万辆,哥本哈根更是著名的“自行车王国”。
哥本哈根发达的公交系统是自行车出行的有力支撑。
哥本哈根的城区呈手掌形,在规划市区交通时采用五指规划形态,即以市中心为出发点,按手掌五指延伸方向规划公共交通(图1)。
五指规划形态容易形成发达而系统化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交系统。
此外,自行车产业及相关绿色产业的高度发达,再加上城市文明水准较高,这些条件都构成了绿色交通在哥本哈根畅通运行的基础(图2)。
图1 哥本哈根的五指规划图2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公路线路图自行车高速公路工程哥本哈根第一个完整的自行车道规划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起源于丹麦骑车者联合会发起一系列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限制机动车发展,为自行车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1980年,哥本哈根市政府通过了第一个自行车网络规划,发展至今,自行车道长度已经达到390公里,共26条线路,其中包括三条自行车专用桥,这些专用桥为进入市中心的必经路线提供了安全通道(图3)。
图3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公路宣传标语I Bike Copenhagen——Good,Better,Best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公路的推进,目的在于搭建完整和健全的超级自行车网络,使自行车成为汽车、公交甚至是火车的替代品。
这项工程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
2002年,哥本哈根发布《自行车政策2002-2012》,围绕自行车发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并提出九大“抓手”:建设自行车专用道、设置自行车绿道、改善城市中心区自行车环境、加强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接驳、改善自行车停车设施、优化交叉口设计、加强自行车道的养护、保持自行车道的清洁、重视宣传教育。
2007年,政府在《生态都市》远景纲领中,正式提出要将哥本哈根建成“世界自行车最佳城市”,2015年力争使本市自行车通勤分担率至少提高到50%。
2012年夏,政府发布《气候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哥本哈根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座低碳城市,并再次重申了50%自行车通勤分担率的宏伟目标,将发展自行车作为交通领域的减排重点。
自行车高速公路自建成以来收效卓越。
数据显示,1970~1980年间(建设前)哥本哈根市域范围内,高峰时段自行车使用量无明显变化,而建设后则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1992年,自行车使用量较前一年猛增一倍。
与此同时,汽车的总体使用量在逐年减少。
2004年,自行车使用占比已经超越私家汽车(图4)。
图4 哥本哈根1970-2005年间市域高峰时段自行车和汽车使用量统计。
数据来源New City Space: Jan Gehl & Lars Gemzoe截止2010年,哥本哈根市内通勤交通工具中自行车的比例已达50%,其次是公交车和火车,合计占24%,另有13%的人选择自己开车,还有13%选择步行前往目的地(图5)。
哥本哈根已经提前完成了“在2015年使自行车通勤比例达到50%”的目标,实现了“自行车代步去工作和上学”的交通模式,自行车真正成为火车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替代品。
图5 哥本哈根2010年自行车交通使用统计据哥本哈根委员会年报显示,哥本哈根96%的在校学生拥有自行车,55%的学生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
在子女年龄较小的家庭中,有七分之一的父母利用载重自行车带子女外出。
可以说,随着过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建设,自行车的使用深入人心,骑自行车出行已经成为市民的习惯。
以人为本的短途交通设计经自行车高速公路建设委员会统计,出行距离在5公里以内时,有59%的人会选择骑自行车;而超过5公里时,仅有20%的人选择骑行,绝大多数人仍然选择开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图6)。
而新增的骑行人群他们选择自行车的理由分别是更快(51%)、更方便(32%)、健康(31%)、便宜(30%)和愉悦(20%)(图7)。
由此可以看出,自行车能否快速抵达目的地是更多人看重的。
对短途通勤而言,强调安全的前提下需保证快速抵达;而中长途通勤在快速的前提下还要保证换乘便利(图8)。
哥本哈根的交通设计十分重视人的体验,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基于人的选择行为而进行的。
图6 不同通行距离会影响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选择数据来源http://www.cykelsuperstier.dk/project图7 哥本哈根居民选择自行车通勤原因的调查数据来源http://www.cykelsuperstier.dk/project图8 以人为本的自行车建设模式图1. 保障路权为保证自行车行驶路权,哥本哈根市内绝大部分自行车专用道采用路肩(抬起式路面)形式,比机动车道高出7~12cm,并用路缘石隔开,有独立排水系统。
在交通规划当中,还对地面公交站台与自行车专用道进行整合设计,不论自行车专用道后置或前置于公交站台,都能避免公交车进站对自行车造车干扰。
2. 过街友好“过街友好”(Bike-Friendly)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城市自行车交通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
美国波特兰曾经颁布过“过街友好城市”的5E标准,即Engineering(工程)、Education(培训)、Encouragement (激励)、Enforcement(管制)和Evaluation & Planning(评估&计划)。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高速公路中,Nørrebrogade是一条典型的过街友好街道。
哥本哈根市新的交通管理措规定,这条街道的部分路段只能运行公共汽车和自行车,以保证人流的街道共享(图9、图10)。
图9 Nørrebrogade道路“过街友好街道”使用路段说明图10 Nørrebrogade道路积极推广自行车和公交优先路段道路设置上,为真正实现“过街友好”,设置了前置自行车等待区,及提前自行车停止线等;自行车信号灯也采用专属设计,可以提前变绿;在许多交叉口路边还安置了供等待信号灯的骑车者休息的“脚蹬”设施(图11)。
另外,采取一系列措施突出交叉口自行车过街友好和优先,比如用蓝色自行车过街带作为过街提示(图12~图16)。
法规也给予自行车充分的优先权,如允许自行车红灯右转(而机动车不能),允许自行车在部分单行道逆行。
图11 为自行车骑行者准备的脚蹬设施图12 蓝色自行车过街带图13 蓝色自行车过街带图14 蓝色自行车过街带图15 蓝色自行车过街带图16 Nørre brogade道路上的蓝色自行车过街带3. 绿波通道2004年,自行车“绿波(Green Wave)”首先被应用于Albertslund route路段,随后在其他路段亦有设置(图17)。
绿波通行是指通过一系列红绿灯(通常为三个或更多)的协调,在一个主要方向上,几个路口允许形成连续交通流(图18)。
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政府按照20km/h的自行车设计速度对Albertslund route 路段的13个信号灯路口采用自行车信号联动。
实行“绿波”后,自行车的骑行速度由之前的15.5km/h提高到20.3km/h。
图17 绿波标志图18 绿波交通示意图此外,为实现快速通过,近年来,哥本哈根在自行车道旁安装特殊的“自行车计时器”,它能够自动识别经过的自行车并显示每日和每年的道路断面自行车累计流量,为出行人提供实时数据(图19)。
图19 哥本哈根街道上的自行车计时器对于超过5公里的中长途而言,“绿波通道”包括两种形式。
一种是城际型自行车高速公路,设置了专门的绿色通道(Green Ways)为城际间交通服务;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B+R公交延长模式(Biking&Riding)则是一种更为理想的交通模式。
B+R是一种更加注重效率的交通模式,它使人们在中长途通勤中,能享受到公交系统和自行车之间更方便快捷的切换。
为此,哥本哈根市政府做了很多努力。
第一,采用自行车专用火车车厢。
为增强便利性,实现自行车与更大范围交通网络的整合,使乘客能轻松实现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之间的转换。
升级后的火车车厢能容纳自行车,车厢的座椅也经过特殊设计,兼顾停车车架固定和正常座椅使用(图20、图21)。
图20 自行车专用车厢备受商务人士欢迎图21 自行车专用车厢上的专用设施第二,自行车管家(The Bike Butler Project)提供贴心的自行车停放服务。
这是哥本哈根市政府于2011年在市域6个地铁站启动的新项目。
每天派专人将占道自行车搬至指定地点,对合理停放的自行车则免费上机油、补胎气(图22)。
这一人性化措施实施后初期效果极为明显,地铁站附近乱停乱放自行车数量大大减少。
同时,为了防止车辆丢失,针对高档自行车设计了专门的“Bike Car”,以保证骑行者无忧停车(图23)。
图22 自行车管家将自行车停放更加规范化图23 哥本哈根街道上随处可见的Bike Car第三,为鼓励更多人使用自行车高速公路,特意开展了丰厚的“回报活动”。
例如,城市工作者会走上街道,用巧克力来奖励那些遵守“骑车五大原则”(遵守交通信号灯、戴好安全帽、转弯前做手势、靠右骑行和谨慎超车)的骑车者。
而对于迁入哥本哈根的新市民,政府会特别赠送一套“自行车大礼包”,内含自行车骑行地图、骑车小贴士、明信片、自行车车灯等,来欢迎他们加入这座“自行车之城”,适应并享受自行车代步的生活方式。
第四,自行车骑行者有自己的“归属”。
全球范围内都有“自行车大使馆(Cycling Embassy)”的推广活动。
在哥本哈根,“自行车大使”会在课堂上以及街道上教授自行车骑行知识及交通规则,宣传自行车文化。
每年会派训练有素的“自行车大使”到社区里为居民进行安全骑车示范。
对于青少年,哥本哈根的学校则会定期开展骑车教育和考核,并举办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技术水平的自行车大赛(图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