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8.04 KB
- 文档页数:3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缓解城市拥堵,改善城市出行环境,摆脱汽车依赖……似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办法远不能止步于建立地铁、规划公交、加强交通管理。
那么,城市慢行交通呢?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
一、城市慢行交通的概念与形式城市慢行交通,依托人力交通工具与电动交通工具,以速度较慢、创造活力、环保、绿色出行方式为特点,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城市慢行交通工具有人力自行车、步行等,新兴的则包括共享单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等。
城市慢行交通的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城市慢行交通路网可以通过设计完善的步道与自行车道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慢行交通路网必须与公共交通路网、行人路网无缝连接,简单易懂的路牌系统与线条系统也必不可少。
其次,城市慢行交通的服务点和配套设施同样重要。
从单车共享到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共享,城市慢行交通配套设施的适用性和配套性非常重要。
最后,城市慢行交通的管理也必不可少。
城市当局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慢行交通规则和流程,确保沿途设施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
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要素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要素包括慢行交通路网、服务点和配套设施、管理与协调、示范区。
首先,慢行交通路网的规划与设计决定城市慢行交通的可达性。
它应该将城市的重要景点、商业区、学校、住宅区、运动场、公共场所等重点地域覆盖,优先考虑城市热门区域的交通状况,并在其周边安排足够的停车位。
其次,服务点和配套设施的规划与设计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强大的基础。
共享单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等必须在适当的位置配置足够数量的停车架、充电桩、停车位等配套设施,以确保可持续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运作。
这里还必须强调一个概念,例如在城市慢行交通的路网规划和设计中,停车位应该考虑到人们停车时间和停放载重(例如共享幼儿车)。
因此,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者和规划者需要仔细地考虑到潜在用户的用车需求,添加适当的功能和服务,通过不断提升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摘要: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小城镇汽车数量快速增长,致使当地小城镇交通问题日益严重。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是一种安全、低碳、舒适,具有生活和休憩氛围的交通方式。
笔者根据小城镇发展慢行交通的特征,对发展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统展开初步研究,并提出实施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小城镇慢行交通小汽车引言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受到支持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城镇密集地区、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地区的小城镇,经济迅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大幅提升。
迅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小城镇交通带来了诸多隐患。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是解决汽车快速增长导致的各类交通问题最行之有效、经济易行的办法。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才刚刚开始实施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问题严重的小城镇仍然处在被完全忽略的地位。
一、慢行交通的概念和发展概况1.慢行交通的概念慢行的理论渊源贯穿于上世纪后期,是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城市危机而出现的。
在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缩城市”的理论中,就体现了“慢行”的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tod模式,提倡减少出行者选择小汽车的比例;“精明增长”的10条原则中,有一点是建设步行式社区;“紧缩城市”提倡加强对公共设施的可持续综合利用,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效率,创造宜人的步行空间。
国外关于慢行交通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全面。
我国慢行交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01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颁发的首部《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将慢行交通定义为“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由步行、自行车、助动车三类交通方式组成,其中特别强调助动车是低速环保型助动车,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12,噪声低,制动良好[2]。
2.慢行交通的发展概况上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鼓励民众骑自行车出行,并建设了完善的自行车道。
德国人自行车拥有量为81.4%,38%的德国人骑车上班。
城市慢交通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开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交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给城市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车辆事故频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慢交通系统被提出并逐渐引入。
什么是慢交通系统?慢交通系统是一种以非机动交通工具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
它包括步行、自行车、轮滑、滑板等慢速交通工具,以及相应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措施。
慢交通系统的目标是提供便利、平安、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
城市慢交通系统的规划原那么综合考虑城市特点和需求规划慢交通系统时,需要仔细考虑城市的地形、人口分布、出行需求等特点。
不同城市的规划方案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提供便利的慢交通设施慢交通系统需要提供便利的设施,包括行人和自行车道、停车设施、交通广场等。
这些设施应该布局合理,连接方便,使行人和自行车能够平安、便捷地通行。
提倡多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共享慢交通系统不仅仅是规划自行车道,还应该考虑其他非机动交通工具的需求,如行人、轮滑、滑板等。
系统设计时应该鼓励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共享,提供适用于多种交通工具的设施。
加强交通管理和宣传教育为了保证慢交通系统的顺利运行,需要加强交通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包括交通组织、交通信号设置、平安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交通系统的平安性和效率。
城市慢交通系统的管理措施制定详细的交通规划制定详细的交通规划是慢交通系统管理的根底。
规划应该包括慢交通设施的布局、交通组织原那么、交通信号设置等内容。
规划要兼顾城市的开展需求、人口分布和出行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完善相关的交通设施慢交通系统管理需要完善相关的交通设施,如行人步道、自行车道、停车设施等。
这些设施应该便捷、平安,并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此外,还需要配套设施,如换乘设施、效劳设施等。
引入智能交通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慢交通系统的管理效率和平安性。
慢行系统概况
背景:一方面,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的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以步行和自行车为出行方式的慢行交通备受推崇;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小汽车进入我国家庭,导致住区外环境恶化、居民家园感丧失.无论是从宏观可持续的绿色交通发展理念还是从微观的住区外环境,都应当对住区慢行系统的构建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
功能:一,更多的人采用非机动交通,能使机动车道的交通压力得到缓解,提高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二,发展慢行交通,可以减少城市资源浪费和汽车尾气排放,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与城市风貌,休闲,观光旅游以及商业紧密结合,是完善和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增强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
特点:一,出行成本低,不产生环境污染;
二,占用道路面积少,有利于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
三,通过营造优美,人性化的环境,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使人们放慢生活的速度,释放了城市紧张生活的压力,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四,在城市交通中处于弱势地位,安全性较差;
五,易受出行目的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六,数量多,管理难度较大。
慢行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慢行网络缺乏系统性、慢行环境质量不高、缺乏与机动性。
协调性不强等方面。
慢行系统需要考虑的方面:从住区慢行系统构建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三方面,确立了住区慢行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然后根据慢行者的生理、心理需求确立了慢行系统的构建,以满足居民有路慢行、安全慢行、便捷慢行、舒适慢行、自由慢行的需求。
慢行系统构建的要素为慢行网络、慢行景观与慢行设施三要素。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点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负荷压力骤增,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
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为代表的慢行交通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基于慢行交通体系的城市低碳交通具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1.慢行交通的定义和作用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高速和快速交通而言的,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的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
由于许多大中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慢行交通模式是一种“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运行模式。
建立慢行交通系统,可以有序的引导居民从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出行方式,以达到遏制城市资源浪费,减少小汽车出行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实现城市交通“门到门”无缝有效衔接的交通模式。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主要是针对大城市慢行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目标、策略、规划控制对策,推动慢行交通系统整体水平的提升。
2.1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以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基础,建立非机动车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良好的换乘;以城市道路为依托,建立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的非机动车廊道;以慢行区划分为依据,优化、整合区内非机动车网络;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完善非机动车管理体制和公共政策。
非机动车道网络划分为廊道、集散道、连通道、休闲道等几个等级。
非机动车与轨道站、BRT、常规公交等的分级换乘枢纽。
构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提倡短距离出行向自行车交通转换,有效衔接轨道、BRT、常规公交,大大提升公交服务范围,实现公交出行的门到门。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慢行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绿色出行、保障居民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相关理念、原则和方法,以期为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将首先介绍慢行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阐述其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分析当前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和实施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城市交通向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慢行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慢行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元素多样且复杂,每个元素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并共同服务于整个交通系统。
人行道是专为行人设置的通行空间,是慢行交通系统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它要求连续、平整、安全,并配备必要的休息设施和过街设施。
非机动车道则是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提供的专用通道,其设计需考虑车辆的行驶特性和安全要求。
交通信号与标志是确保慢行交通系统安全、有序运行的关键。
包括红绿灯、斑马线、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等,这些信号和标志的设置要合理、醒目,以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交通信息。
停车设施是慢行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共自行车停放点、非机动车停车场等。
这些设施的设置要方便使用、管理,同时也要考虑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慢行交通系统不仅仅是通行的空间,也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绿化和休闲设施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
绿化能够改善环境、美化城市,休闲设施则能为行人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
为了保障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出行需求,慢行交通系统中还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如盲道、坡道、电梯等。
这些设施的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确保使用者能够安全、方便地通行。
慢行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信号与标志、停车设施、绿化与休闲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等多个方面。
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慢行系统是指通过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的一种城市交通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慢行系统规划的意义、设计原则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慢行系统规划的意义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主要以机动车为中心,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而慢行系统规划则以人为本,强调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发展,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慢行系统规划可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通过建设人行道、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为行人和骑行者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交通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率和景观设施,使城市更加宜居。
其次,慢行系统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步行和骑行是一种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活动量,促进新陈代谢,降低患病风险。
同时,步行和骑行也有助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
最后,慢行系统规划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社交互动。
步行和骑行是一种缓慢的交通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周围的环境,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促进社区的凝聚力。
二、慢行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慢行系统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确保其实施效果的有效性。
首先,慢行系统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网络。
慢行系统应与公共交通系统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出行。
其次,慢行系统规划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
城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交通需求和空间特点,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
再次,慢行系统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
步行和骑行是相对较为脆弱的交通方式,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交通安全,设置合理的交通信号、人行道隔离设施等,确保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
最后,慢行系统规划需要考虑环境保护。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概述
一、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的交通方式。
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2、慢行交通的基本特点
①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
②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
慢行交通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动力,行进速度低,步行速度在0.5—2.16 m/s,自行车速度一般在10 km/h左右;出行距离较短,一般小于3km;
③绿色环保健康,不带来环境污染,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效;
④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
3、定位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团内出行的主要方式,是居民实现日常活动需求的重要方式和城市品位的象征。
慢行交通不仅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是中、长距离出行中与公共交通接驳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
以出行产生点、出行吸引点、轨道交通(换乘)站点等为中心的慢行圈的高品质建设是保障慢行交通权利,提高慢行交通品质,引导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合理化的重要环节。
场所、活动在其中的人和进行着的活动。
慢行系统由3要素构成:慢行空间是系统的形态要素;慢行主体是系统的实施者要素;慢行行为是系统的动态要素。
慢行系统是城市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集,
还提供市民休闲、锻炼、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
交通性的慢行空间和非交通性的慢行空间,前者一般用于行人或自行车通过性的设施,包括人行道(sidewalk)、人行横道(passway)、人行地道、人行天桥、非机动车道等;后者可分为休闲旅游性质的慢行空间(林间步道、山
)和商业性质的慢行空间(商业步行街等)。
可分为以下几类:采用慢行作为通勤方式、采用机动化交通及慢行交通组合作为
表现出多样化的功能:①交通功能。
是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提供与各种机动化交通方式之间的接驳;②活动功能。
主要是各类公共活动、人流聚集,如广场;③锻炼与健身功能。
如林间步道、山地自行车道、绿地步道;④休闲及观光功能。
如风景区、公园、绿地;⑤商业功能。
如商业步行街、商业建筑体的联络等;⑥避难功能。
灾难发生时的避难场所常与绿地步道结合。
三、规划理念
1、用地层面——建设多功能社区
多功能社区集商业、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具有以下作用:
①源头上减少长距离出行,居民可在社区内部完成大部分的活动需要;
②使慢行交通成为社区内的主要出行方式;
③社区重获活力,构建和谐社区。
2、规划层面——引导交通方式结构合理化
在相关专项规划中落实慢行规划的理念,引导以提高人的出行舒适性为目标的慢行系统规划(并非仅是车辆的通行顺畅)。
鉴于高品质的慢行系统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城市更应关注慢行交通的品质建设,最终实现“慢行交通为辅、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出行结构。
3、建设层面——建设和谐慢行圈
慢行圈可分为 3 类:以出行产生点为核心(居住区),打造和谐慢行街区;以出行吸引点为核心(工作单位、学校、商业区等),打造富有亲和力的慢行空间;以公共交通枢纽站为核心,形成友好的慢行通道。
在慢行圈内给慢行交通充分的优先权,引导居民采用慢行及慢行接驳公交的出行方式,创造良好人居、可步行、亲和的环境。
4、设施层面——融合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
建好慢行与公共交通的换乘设施,诸如行人无障碍设施,自行车停放、租赁设施,甚至在轨道列车内设置自行车车载位,鼓励居民采用“B+R”(Bicycle and Ride)的出行方式。
5、设计层面——宁静化交通设计
利用设计手段确保机动车在慢行交通活跃的区域降低车速,利用醒目铺装提醒驾驶人将通行优先权给予慢行主体。
6、运行层面——确保慢行过街、慢行通道、慢行网络的安全性及舒适性
对慢行主体这类交通弱势群体给予充分的尊重及人文关怀,尤其应关注老年人、儿童及残障人通行的便捷性,确保慢行主体的通行权和通行空间不受侵犯,保障慢行设施无障碍及通行空间的连续性。
三、规划内容
1、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依据城市的地域特征及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城市交通系统特征及慢行系统现状,明确城市慢行系统的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提出未来的发展对策。
同时,慢行系统的战略规划还应反馈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并指导相关的专项规划及设施建设。
2、布局规划
慢行系统的布局规划即明确城市各慢行圈的规模及功能,引导城市未来交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战略规划由节点到通道再到网络的逐步落实,同时布局规划也与居民的各项慢行活动密切相关,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场所的空间体现。
为保障慢行活动的便捷性与舒适性,还应提出慢行空间的运行组织模式。
3、设施规划
设施规划是针对布局规划中慢行交通的各类节点设施、通道设施、网络设施的新建、改建计划。
例如慢行过街设施、慢行通道(康体绿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网络的可达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