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 格式:doc
- 大小:846.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措施一、引言眩晕是指人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下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或倾斜的一种不适感觉。
眩晕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还会导致其工作能力下降和心理压力增加。
对于眩晕患者,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对于其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眩晕中的护理方案并提出相关的优化措施。
二、眩晕中医护理方案的基础原则1. 辨证论治:中医强调对眩晕症状的不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因此,护理方案中应加强对患者的病情分析,正确识别病因,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阳和平补:阳和平补即通过调整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关系来缓解眩晕症状。
在护理方案中应注意患者饮食的合理搭配,遵循中医的阴阳平衡原则,鼓励患者摄入温热性食物,如姜、肉类等,以达到平补的目的。
3. 调理气血:中医护理方案中注重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通过按摩、艾灸、针灸等方式来促进气血的顺畅流动,缓解眩晕症状。
4. 心理疏导:对于眩晕患者来说,心理因素也是引起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护理方案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措施,如音乐疗法、沉思冥想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紧张情绪。
三、眩晕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措施1. 定期维持治疗眩晕是一种复杂的病症,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维护。
在护理方案中,应重视患者的定期复诊和治疗,确保病情得到稳定控制。
同时,护理人员应和医生密切合作,掌握患者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2. 个性化指导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眩晕症状都有所不同,因此,护理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
对于贫血、肝肾不足等较为明显的体质失调的患者,可以加强饮食调理和相应的中药治疗。
对于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的患者,可以采取心理疏导的手段,如推拿按摩、音乐疗法等。
3. 应用中药疗法在中医护理方案中,中药疗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辨证施治,如采用黄芪、熟地、当归等中药来调理患者的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此外,也可以采用中药外敷、中药浸泡等方式,来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眩晕的程度。
沐阳县中医院脑病科
中医优势病种一眩晕中医优化方案(2009)
细数
(4)痰瘀阻窍证:
同时小于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小于30% 本年度通过辨证口服中药结合针灸治疗等,有效率较常规治疗提
高9%.
八.优化方案:
通过辨证论治在中医主证基础上注意相关变证及兼加症的药物调整完善即定处方的灵活性及适应性,借此以便提高治疗效果.
沐阳县中医院脑病科
中医优势病种一眩晕中医优化方案(2010)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大于等于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大于等于70%同时小于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大于等于30% 同时小于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小于30%
本年度:经优化后中药口服方剂结合针灸,耳穴埋子等中医综合治疗后对眩晕患者有效率较去年提高8.9%.
八.优化方案:
进一步通过辨证论治在中医主证基础上注意相关变证及兼加症的药物调整,完善即定处方的灵活性及适应性,并应用耳穴法等,以便提高治疗效果.
沐阳县中医院脑病科
中医优势病种一眩晕中医优化方案(2011)。
2024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眩晕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和困扰。
2024年是眩晕病疗效研究的新起点,通过对各种疗效手段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目前的治疗方法,并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本次报告主要通过文献综述和数据统计的方式进行研究。
我们收集了2024年至2024年期间发布的相关研究论文和临床试验数据,并对其中的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
三、治疗手段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眩晕病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抗晕动药、镇静催眠药和抗生素等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晕眩症状。
根据我们的研究,药物治疗在2024年的疗效总体较好,可减轻患者晕眩的频率和强度。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其中常用的物理疗法包括头位训练和前庭神经适应性治疗。
据我们了解,物理治疗在2024年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难治性的眩晕病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根据我们的研究,2024年的手术治疗疗效相对较好,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手术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四、疗效总结根据我们的研究,2024年眩晕病的治疗效果总体上是比较理想的。
药物治疗在缓解晕眩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物理治疗在恢复前庭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手术治疗在适当的患者群体中,能够有效地缓解眩晕症状。
然而,我们也发现眩晕病治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针对不同类型眩晕病的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为不同类型的眩晕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手段。
其次是治疗方法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同一种治疗方法在患者群体中的疗效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五、改进和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眩晕病的治疗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和发展建议:1. 多中心合作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眩晕病,建立多中心合作研究机制,加强各地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治疗效果数据。
第1篇一、报告背景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摆、倾斜或上下波动等感觉。
眩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为了提高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神经内科对眩晕患者进行了系统性的治疗和护理,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二、治疗过程1. 确诊阶段(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等。
(2)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等检查。
(3)辅助检查:根据病情进行相关检查,如脑电图、脑部CT、MRI、内耳电图、前庭功能检查等。
2. 治疗阶段(1)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性眩晕;- 抗生素:针对细菌性眩晕;- 抗过敏药物:针对过敏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胆碱能药物:针对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生素:针对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高血压药物:针对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2)物理治疗:针对部分眩晕患者,可进行物理治疗,如:- 眩晕康复训练:包括前庭康复训练、视觉康复训练等;- 耳穴按压:刺激耳穴,调节身体机能;- 热敷、按摩:缓解颈部、肩部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
(3)心理治疗:针对部分心理因素引起的眩晕,如焦虑、抑郁等,可进行心理治疗,如:- 心理咨询: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树立信心。
3. 康复阶段(1)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眩晕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生活指导: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 避免长时间低头、仰头等动作;- 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饮食均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三、治疗效果1. 症状改善: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病情稳定: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得到稳定,减少了复发次数。
3. 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2010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精)脾虚湿困、肝阳上亢、痰湿内阻、气血不足、瘀血阻窍等为主要证型。
本研究收治的218例患者中,肝阳上亢和痰湿内阻是最常见的证型,占总数的71.5%。
不同证型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有效率和中医证侯疗效均在84%以上,证明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眩晕病的治疗应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辨证论治在眩晕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但是,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不够大,研究时间较短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提高治疗效果。
②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和重复内容。
气血不足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而风、火、痰、瘀则是常见的病理标志。
治疗时应该结合虚实情况进行调整,平衡阴阳。
在临床中,我们主要将病情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和瘀血阻窍五种证型。
对于肝阳上亢,可以使用天麻钩藤饮。
其中天麻、钩藤和石决明都有平肝熄风的作用。
山栀和黄芩则可以清热泻火,使肝经不会偏亢。
益母草和牛膝则可以活血利水,___、桑寄生、夜交藤和___可以补益肝肾,安神定志。
对于阴虚明显的患者,可以加入生地、麦冬、玄参、首乌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的药物。
对于便秘的患者,可以加入大黄和芒硝。
对于心悸、失眠、多梦的患者,可以使用茯神、夜交藤、远志、炒枣仁和琥珀等药物来清心安神。
对于眩晕、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等症状,可以加入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和羚羊角等镇肝熄风的药物。
对于痰浊中阻的患者,可以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如果呕吐频繁,可以加入代赭石、竹茹等药物来和胃降逆止呕。
如果有脘闷、纳呆、腹胀的症状,可以加入白蔻仁、砂仁等药物来理气化湿健脾。
如果有肢体沉重、苔腻的症状,可以加入藿香、佩兰、石菖蒲等药物来醒脾化湿。
如果有耳鸣、重听的症状,可以加入葱白、郁金、石菖蒲等药物来通阳开窍。
对于瘀血阻窍的患者,可以使用通窍活血汤。
如果有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的症状,可以加入黄芪来补气固表,益气行血。
2024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2024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概述:眩晕病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或不稳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2024年,关于眩晕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本报告将对2024年眩晕病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
数据收集:本次研究收集了各地眩晕病治疗的临床数据,包括治疗方法、疗效评估及患者反馈等信息。
共收集了1000例眩晕病患者的相关数据。
疗效评估:根据收集的数据,我们对疗效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2024年眩晕病的治疗疗效相对较好,超过80%的患者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占比达到60%左右。
其他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如理疗、推拿等)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眩晕病的疗效达到了显著的改善。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晕动药物(如艾克霍尔、甲氧氯普胺等),血管扩张药物(如格拉司琼、血塞通等)和镇静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根据症状的不同,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在眩晕病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理疗、推拿等物理疗法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脊柱和肌肉状态,缓解眩晕病症状。
根据数据显示,物理疗法的疗效在20%左右。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在眩晕病的治疗中是一种较为极端的选择,仅在少数情况下使用。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能包括内耳疾病的手术修复、迷路切除等。
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仅约15%左右。
患者反馈:本次研究还收集到了部分患者的治疗反馈。
根据反馈信息显示,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反映治疗效果不如预期,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调整。
结论:综合分析2024年的眩晕病治疗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物理疗法在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手术治疗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但成功率较低。
将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眩晕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报告前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眩晕症状,及时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进行展开,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1. 现状总结目前的眩晕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方面。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来缓解眩晕症状,物理疗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刺激人体来改善眩晕症状,康复训练则是通过锻炼平衡感和自主调节能力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然而,眩晕治疗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治疗方法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其次,缺乏全面的治疗团队合作,各职能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此外,患者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度不高,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2. 问题分析针对现状总结中提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问题分析。
首先,由于眩晕症状的复杂性和多元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的情况。
最后,缺乏患者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 对策制定根据问题分析,制定以下对策来改善眩晕治疗效果:3.1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生需要细致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检结果,结合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2 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建立眩晕治疗的多学科合作机制,设立治疗团队。
治疗团队由神经学、耳鼻喉科、康复科等专业人员组成,各职能科室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和治疗进程。
3.3 加强患者教育通过加强患者的教育,提高其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意识。
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治疗信息,并指导他们进行日常生活和饮食调节。
4. 反思与展望通过对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对策制定,可以发现我们在眩晕治疗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第一篇: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经过近1 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 54 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 54 例、中药静脉制剂 54 例、针灸 23 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 32 例,阴虚阳亢证 11 例,肝火上炎证 8 例,肾精不足证 2 例,痰瘀阻窍证 0 例,气血亏虚证 1 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使用率 60%,特色疗法使用率 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 40%,临床显效率 50%,有效率 10%,无效率 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 7 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 7 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第二篇: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以下为模板仅供参考)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妇科协作组的关于妇科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要求,本科自年月开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现将该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如下:一、实施情况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个案管理员,明确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
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
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心肺两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
阳气虚脱型2人。
%。
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
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等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2017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475人,475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350例、中药静脉制剂123例、针灸56例。
2010年度眩晕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与优化方案武城中医院内科2010年度,我科在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其中症状缓解率达98%。
一、临床疗效评估1、中医治疗方法:2011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202人,202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156例、中药静脉制剂141例、针灸25例。
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76例,阴虚阳亢证53例,肝火上炎证41例,肾精不足证22例,痰瘀阻窍证10例。
3、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8%,临床显效率53%,有效率9%,无效率2%。
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及理化指标率平均为98%。
4、治疗周期:平均住院日为7天。
5、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63%,中成药使用率93%,特色疗法使用率9%,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二、诊疗方案优化我科针对眩晕病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肾精不足证、痰瘀阻窍证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对风痰上扰证、痰瘀阻窍证酌情给予重用天麻、石菖蒲等治疗,对于呕吐较重、不能口服中药汤剂者,予以天麻素注射液加入液体内静脉点滴,并注重患者机体的液体津液平衡,效果显著,故修订诊疗方案注重天麻素、石菖蒲等应用治疗。
三、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等调查,对治疗效果满意率95%、诊疗服务满意率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诊疗方案。
四、难点及问题1、眩晕伴有呕吐的患者,症状常剧烈持久,内服中药治疗困难。
2、眩晕易复发,预防眩晕发作尚缺乏有效的措施。
五、眩晕中医治疗难点解决措施1、针对眩晕伴有呕吐不能服药的患者,可探讨用辨证选用中药特色方剂穴位贴敷方法治疗以及中药超声导入方法治疗。
2、挖掘祖国医药宝库,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探讨研制中药特色制剂预防眩晕发作。
2019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优势病种总结优化一、基本情况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9年1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345例,占总优势病种的36.5%,平均住院日_6.11__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
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以及其他啊中医外治法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28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37.3 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48.46%,特色疗法使用率98%,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28例(37.32_%),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03例(3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5.8%),针灸治疗10例(2. 8%),内科基础治疗345例(100%),其他疗法320例(92.7%)。
三、应用情况分析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难度大。
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及预防急性发作。
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多数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
对口服中药汤剂、针灸等中医外治法较抵触。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8总结及优化方案神经内科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是我科门诊病人第一大病种,住院病人第二大病种。
2014年我科针对此优势病种制定了专门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在实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5-2017年做了一定的修订,进一步修订了病种范围;2018年运行良好,同时发现一部分问题,故进行进一步总结优化。
一、年度总结眩晕住院人数:眩晕综合征135人次(2017年165人),平均住院费用:6377.64院(2017年6546.14元),平均住院天数8.92天(2017年7.89天);其中费用降低,与控制药品费用有关,住院天数稍延长,与检查预约时间显著延长有关。
其他眩晕(BPPV和其他前庭性眩晕)23人次,平均住院费用5184.05元,平均住院天数6.78天。
诊断为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未纳入路径)共82例,平均住院天数9*.71天,平均住院费用8128.86元。
二、优化方面1.病种优化:中医“眩晕”涵盖了西医较广泛的病种,其治疗差异较大,第一版原诊疗方案包括“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TIA”,后面逐渐去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后增加“眩晕综合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总结2018年的临床数据,因病情特点及医保诊治的具体需要,眩晕的诊断中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占了较大的部分,拟在2019年将此病种纳入诊疗或新建立诊疗方案,待进一步总结完善。
2.检查方面:(1)这类病人建议常规行前庭功能检查复位,2018年我们增加“徒手平衡功能检查”的项目,但无手法复位的收费,2019年拟增加此项收费(具体视医院审批情况决定)。
(2)2018年的方案中我们增加了HAMA/HAMD评分,许多反复头晕发作的患者诊断倾向躯体化障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拟全面纳入各种量表评分。
3.治疗方面:(1)中成药方面:规定尽量每个病人均使用院内制剂晕乃停口服液;因药房药品目录大调整,目前无眩晕的其他相关口服中成药,大部分予取消。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1:引言在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眩晕症状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
眩晕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开展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提高诊疗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与方法2.1 目的分析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总结其优点和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
2.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其实施情况和效果。
3: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主要内容3.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以及对患者的体格检查,如四肢活动、站立姿势、眼球活动等。
3.2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综合情况,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3 针灸治疗运用针灸的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3.4 中药治疗选择适当的中药组方,配合饮食调理,进行中药治疗,调理身体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5 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眼球运动训练、平衡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
4:实施情况分析4.1 实施范围统计分析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范围,包括各个医疗机构、科室和地区。
4.2 实施效果对实施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实施前后的差异,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了细化分析。
5:优点与不足5.1 优点分析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优点,如提高了诊疗效率、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等。
5.2 不足指出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特殊患者群体的考虑不够充分、路径的更新周期较长等。
6: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包括实施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相关文件、数据统计表格等。
7: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用于明确相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范围。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和优化(20XX年一、临床资料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可辩证分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共五型。
我科在20XX年1月-20XX年12月共收治门诊及住院眩晕病人218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04例.其中高血压病共96人,脑供血不足共87人,美尼尔氏病15人,颈性眩晕14人,贫血3人。
二、结果在所有患者中,肝阳上亢84人,占38.5%,痰浊中阻72人,占33%,气血亏虚证35人,占16%,肾精不足证16人,占7.3%,瘀血阻窍11人5%。
从性别分布统计,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差异;而肝阳上亢证多见于女性,瘀血阻窍型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从年龄分布看,肝阳上亢组主要分布在60岁以内的年龄段,其余两型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
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84%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病,病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
治疗当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
在临床上我们主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四证。
肝阳上亢选用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
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
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
阴虚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
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可重用茯神、夜交藤,加远志、炒枣仁、琥珀以清心安神。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2022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眩晕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随着医学的发展,针对眩晕病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对2022年眩晕病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眩晕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病因的不同,医生会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镇静剂、抗组胺药和抗焦虑药等。
1. 镇静剂镇静剂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减轻眩晕症状。
常用的镇静剂有苯海拉明和地西泮等。
这些药物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眩晕的程度。
2. 抗组胺药抗组胺药主要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和作用,减轻眩晕症状。
常用的抗组胺药有西替利嗪和氯苯那敏等。
这些药物能够减少内耳的充血和水肿,改善内耳功能,从而减轻眩晕的感觉。
3. 抗焦虑药抗焦虑药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常用的抗焦虑药有阿普唑仑和氟西汀等。
这些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眩晕的程度。
二、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眩晕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物理疗法主要有头位训练、平衡训练和物理治疗等。
1. 头位训练头位训练是一种通过改变头部的位置和姿势,来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的方法。
通过定期进行头位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平衡感觉,减轻眩晕的程度。
2. 平衡训练平衡训练是一种通过锻炼患者的平衡器官,来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的方法。
常用的平衡训练方法有单脚站立、平衡球训练和平衡板训练等。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强患者的平衡感觉和协调能力,减轻眩晕的感觉。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善患者的症状的方法。
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有颈椎牵引和颈椎按摩等。
这些物理治疗方法可以改善颈椎的功能,减轻颈椎的压力,从而减轻眩晕的程度。
三、心理治疗眩晕病常伴随着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因此,心理治疗在眩晕病的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咨询等。
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
结优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
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
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心肺两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
阳气虚脱型2人。
%。
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
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
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等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2017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475人,475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350例、中药静脉制剂123例、针灸56例。
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二)治疗效果:效率%,有效率%,无效率0%。
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及理化指标率均为100%。
(三)治疗周期:平均住院日为天。
(四)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中成药使用率%,特色疗法使用率%,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心衰治疗难点和对策
(一)眩晕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眩晕的发作期,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发作较严重或急性发作期需中西医结合方能缓解,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
中药降压及改善症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
眩晕缓解期多属本虚标实,是中医药发挥特长的时期.避免诱因,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方法可明显延缓复发,但目前大多临床研究治法各异,标准不一,为整体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推广带来难度。
(二)眩晕中医治疗思路与对策
继续开展针对急性期风、火、痰、瘀为主要病机特点的中药治疗眩晕(高血压)的研究,结合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活血通络、燥湿化痰、补肾益精、补养气血等治法指导,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的控制血压,改善症状的药物,开展针对眩晕缓解期痰、瘀、虚等伏邪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结合滋补肝肾、健运脾胃、补养气血等治法指导,研制服用方便的中药制剂。
中药改善高血压病症状为优势,西药降压效果为特长,应进一步明确不同降压中药在症状改善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用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
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
诊疗方案优化:
在治疗耳穴压豆治疗,选穴:降压沟、降压点、神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