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17
对广州改革开放后服饰变化的文献史料一、改革开放初期:从单调到初现色彩。
在改革开放之前,广州人的服饰那叫一个单调。
大街上基本就是蓝、灰、黑的海洋,款式也没什么花样,男的大多是中山装,女的则是款式简单的布衫。
就像大家都商量好了似的,穿得规规矩矩,谁也不敢太出格。
可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广州就像个被唤醒的时尚精灵。
80年代初期,喇叭裤像一阵旋风刮进了广州的大街小巷。
那些年轻人啊,穿着喇叭裤,裤腿宽得像个大扫帚,走在路上别提多扎眼了。
这可让那些老辈人皱起了眉头,觉得这哪像个正经样子。
但年轻人可不管,他们觉得这是时尚,是对个性的追求。
同时,牛仔服也开始流行起来。
牛仔夹克、牛仔裤,那种耐磨又有个性的风格深受年轻人喜爱。
记得当时有个小伙子,好不容易托人从香港带回来一条牛仔裤,宝贝得不得了,天天穿着,都不舍得脱下来洗。
这时候的广州,服饰已经开始从单调走向多样化,虽然还比较初级,但就像一颗种子开始发芽,即将开启一场时尚的大变革。
二、80年代中后期:色彩与款式的大爆发。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广州的服饰那真是像开了挂一样。
随着对外交流越来越多,各种时髦的服装款式和鲜艳的色彩就像潮水般涌进来。
女性的服饰变得超级丰富。
连衣裙成了街头一景,各种碎花的、波点的、条纹的连衣裙,把广州的姑娘们打扮得像花蝴蝶一样。
而且裙摆的长度也是五花八门,有到膝盖的端庄款,也有超短裙那样的大胆设计。
还有蝙蝠衫,那宽松的袖子,穿上就像个小蝙蝠,又时尚又俏皮。
姑娘们开始注重搭配了,戴上彩色的发箍,穿上小皮鞋,走在路上那回头率杠杠的。
男性也不甘示弱啊。
西装开始流行起来,刚开始的时候,西装的款式还比较传统,颜色也以深色为主。
但慢慢地,就出现了各种颜色和款式的变化。
有那种双排扣的、带点小格子的西装,看起来特别洋气。
而且男人们也开始讲究领带的搭配,一条好看的领带就像点睛之笔,让整个人都精神起来。
这时候的广州,简直就是一个时尚的大舞台,每个人都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时尚品味。
改革开放以来穿着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推动了经济腾飞,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其中服装文化的变迁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
1. 从苦行僧般的朴素到追求时尚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水平和思想观念的限制,人们的穿着风格普遍比较朴素、单一。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求时尚、个性化成为主流。
2. 外来潮流的汇聚与本土风格的兴起
改革开放为中国服装设计吸收了国际前沿潮流,各种流行元素如朋克、嬉皮、职业装等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中国本土设计也开始崛起,民族风、复古风等风格应运而生,丰富了服装的文化内涵。
3. 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催生新潮流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方式多样化,人们的穿着风格也更加多元。
如今,运动休闲装、party装扮、cosplay等新的穿衣风尚层出不穷,反映了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4. 个性化与潮流平民化并存
虽然追求个性是大趋势,但平民化的潮流同样存在。
通过快时尚品牌的普及,一些潮流单品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众化消费使时尚更加平民化。
改革开放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也为服装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未来,随着理念更新和消费升级,服装定将成为展现多元文化的绚丽舞台。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服饰变化(2008-08-25 14:51:53)转载▼标签:杂谈古今服饰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主要变化如下:夏装。
过去夏装多为粗布。
后来洋布进入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男女背心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再后来,各种各样的化纤布料开始流行。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女性时兴穿裙子,上穿短袖衬衫。
现在,女性衣着更加斑斓,短背心,吊背服配上花花绿绿的裙裤,均构成街头亮丽的风景。
冬装。
过去,冬装都是棉袄棉裤。
男穿青女穿蓝。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开始穿笼袄褂,笼袄裤。
80年代以后,开始穿皮衣。
近年又穿西服,内配毛衣。
上衣。
清末,男子穿长袍马褂,也有着长衫、坎肩的。
农民多穿左大襟或对襟衣服,多穿短装,扎腿束腰;文人学士、乡伸富户多穿长袍马褂,不束腰,不敞怀。
辛亥革命后,人们服装的质量和式样有了新的变化。
城市富商渐渐着起制服礼帽,西装革履。
1927年以后,中山装、学生装出现。
妇女渐渐着旗袍、罗裙,穿高跟鞋。
建国后,男性由中山装、列宁装发展到西服;女性的列宁装、春秋衫、两用衫、轻便衫以及各式各样女裙等。
文化大革命中,青年人流行穿军装和工作服。
文革结束后,工作服不再流行,军装不如原来流行,但至今类似警服草绿色服装在部分青年中仍然穿着。
70年代末服饰朝五彩缤纷发展。
90年代以后,服装款式变化比较多,西装、滑雪衫、T恤衫均先后流行起来。
裤子。
上世纪70年代服装款式变化比较多。
窄腿裤、喇叭裤、西装、牛仔裤及各式各样裙子均流行起来。
80年代,各类西装风行于市。
男女青年着直筒裤、牛仔裤、健美裤、西裤者颇为多见。
服装主料多为丝绸、化纤之类,土织布已经绝迹,着棉布者已经不多。
近几年,人们更注意品牌服装。
总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使中国焕然一新,也带来了服饰的不断更新。
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图说改革开放:服装变迁【进入论坛】【推荐朋友】【关闭窗口】 2008年05月12日 17:26“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世纪90年代,文化衫、蝙蝠衫等还曾掀起过一阵热浪。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衣1.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
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
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
2.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追求个性与时尚成为新风尚。
二、食1.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2.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住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
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
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
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
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
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意味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根本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但改革开放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世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好,本文将着重探讨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的变化。
一、衣服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衣着是非常单调和落后的。
传统的中国服饰大多是带有民族特色的长衫、对襟衫、褶裙、领巾等。
由于经济的落后,很多人都穿着家常衣,孩子们不少都是穿大人的旧衣服。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各种时装品牌不断涌现。
人们的衣着不仅注重美观和时尚,而且也逐渐注重质地、用料以及服装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二、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饮食以粗粮为主,热量不足,在食品缺乏的情况下,经常饥饿。
而工业食品极少,淀粉类和肉类占据了人们的主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种精制高档食品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新食品品牌不断涌现。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各种食品的跨界融合。
新式餐馆、快餐厅、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连锁店成功落地中国市场,创新的餐饮新品种层出不穷,满足了人们对食品的多元化需求。
三、住房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条件非常差劣,普遍居住在窄小的房子里。
公共住房荒,人们只能依靠单位分配。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渐开放,住房面积日益扩大,各种高档住房品牌如松江、港城、大连等大型住房项目陆续出现,社会住房制度逐渐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四、交通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公共交通非常匮乏,汽车属于奢侈品。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衣服的发展史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衣服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1970年代,中国的服装设计主要受到政治影响,服装的设计和生产受到限制。
衣服大多数都是相同的,没有设计感和时尚感,材质也比较单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引入了国外的时尚与设计。
1980年代,中国的时装界开始崛起,一些设计师开始关注时尚、品质和设计,他们的设计使一些优秀的服装制造企业得以崭露头角。
1990年代是中国时尚界的黄金时期。
服装设计越来越多元化,服装材质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各种新型的材质和工艺渐渐出现,如丝绸、棉麻、毛皮等。
晚宴礼服、运动装和商务服饰等各种风格的衣服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
21世纪初,国际品牌和时尚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利润。
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人们对时尚的关注尤其强烈,这种情况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时尚的发展。
现在,中国的领先时尚设计和品牌已经走向了世界市场。
中国的时尚产业不仅
是世界的制造中心,而且已经成为了时尚的引领者之一。
从1990年至今,我国的服饰变化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变迁,更是对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映。
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服饰行业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其变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就此深入探讨,以期呈现出一幅关于我国服饰变迁的全景图。
一、 1990年至今服饰变化我国简略概括1. 19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影响在19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服饰行业。
传统的我国服饰逐渐被西方的时尚潮流所影响,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时尚化的穿着,服饰材质和款式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国外品牌的进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得我国的服饰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为我国服饰行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2. 200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与新兴时尚产业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服饰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2000年代,我国的时尚产业蓬勃发展,国内外品牌争相涌入,时装周、时尚杂志等时尚活动也日益增多。
互联网的兴起为服饰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商评台的崛起使得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此时期,我国服饰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新兴时尚品牌层出不穷,时尚观念不断刷新。
3. 2010年代至今:我国元素与国际化并存进入2010年代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始在服饰设计中得以复兴和融合,这种“我国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成为一种时尚趋势。
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存,既有国际大牌的涌入,也有我国本土品牌的崭露头角。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在时尚产业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设计成为时尚产业的新方向。
我国服饰行业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多元、包容、创新的发展态势。
二、个人观点和理解从1990年至今的我国服饰变化来看,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时尚变迁,更是对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映。
服饰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角色扮演改革开放以来服饰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是一些角色扮演服饰的变化:
1. 军装:改革开放之前,人们通常会选择穿军装进行角色扮演,这表明人们对军队和国家的尊重。
而现在,人们已经不再热衷于穿着军装了,主要是因为军装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制服,被限制在特定场景中。
2. 民族服装: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民族服装多为传统的锦缎、绸缎、丝绸等面料,主要适合日常穿着和节日活动。
而现在,由于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中国的民族服装设计更加多样化、时尚化,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也更多地选择穿着自己喜欢的民族服装进行展示。
3. 时装: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时装文化。
在角色扮演中,人们开始穿着时尚的衣服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美感。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到现代、从朴素到时尚,中国角色扮演服饰的变迁,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之服饰变化(组图)改革开放30年之服饰变化(组图) 2008年12月16日22:07:53 来源:新华网改革开放前,蓝、黑、灰、绿是中国人穿衣的“主旋律”。
1979年3月19日,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时装表演,让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大开眼界。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逐渐开放,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
70年代的绿军装、中山装、工装变成了80年代的喇叭裤、健美裤、蝙蝠衫、连衣裙。
1993年,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国际服装品牌开始进入中国,人们的着装观念进一步多样化、个性化,今年的流行款式也许到了来年便已过时。
进入新世纪,着装已逐渐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
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形成了鲜明对比。
新华社发1984年,青年们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交谊舞会。
此时人们的着装已不再千篇一律。
新华社发1989年,顾客在北京隆福大厦的蒙妮莎时装自选部里选购服装。
北京蒙妮莎时装有限公司当时制作的服装以先进的剪裁、制作工艺、多款式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新华社发1986年,北京街头几位穿着裙装的姑娘在聊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街上流行红裙子》让红裙子在80年代初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
新华社发1987年4月,北京的春天虽然时有寒意,但爱美的姑娘们还是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健美裤、宽松套裙等流行的春装。
新华社发1992年,宁波申洲织造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文化衫。
文化衫在90年代曾流行一阵。
新华社发1993年5月14日至19日,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服装企业参加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