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16
幼儿罕见血液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幼儿罕见血液病的药物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
这些罕见血液病包括但不限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药物治疗方法,以及它们在幼儿罕见血液病中的应用。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其特点是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输血、免疫抑制剂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然而,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方法——克隆抗体疗法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克隆抗体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可以选择性地靶向病变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分裂。
目前,已经有一些克隆抗体药物被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如ATG和ALG 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二、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药物治疗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红细胞数量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发生血栓和心血管并发症。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放血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但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风险。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方法——JAK2抑制剂在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
JAK2抑制剂是一类可以抑制JAK2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药物,通过抑制JAK2信号通路,阻断红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减少红细胞数量。
目前,已经有一些JAK2抑制剂药物被应用于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如利妥昔单抗和洛伐他汀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药物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其特点是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过多,导致组织器官受损。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化疗药物等,但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方法——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
急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怎么治疗?在临床症状上面,急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是非常的迅速的,一般出血、发热以及颅内出血是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所以患者在出现这样的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治疗的话,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的,那么,急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怎么治疗?重症再障,也是重型再障,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简称。
重型再障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
病初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进展。
几乎均有出血倾向,60%以上有内脏出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常伴有视力障碍)和颅内出血。
重型再障患者病情危重,应予以积极治疗。
单用雄激素治疗重型再障基本无效。
重型再障的治疗可选用:一、免疫抑制治疗: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环孢素。
单独或联合应用,有效率50%-70%。
一种药物无效,换用另一种后,约半数患者仍可奏效。
联合用药(同时或序贯)效果优于单一用药。
ATG或ALG是异种蛋白,副作用有过敏反应和血清病等。
环孢素对肝肾有损害作用。
国外报道免疫抑制治疗的远期副作用是获得性克隆性疾病,包括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但国内少见。
单用造血刺激因子治疗重型再障效果不确切,与联合免疫抑制(ATG或ALG与CsA)配合治疗重型再障,可能提高疗效。
因此,联合免疫抑制是目前国内重型再障治疗的主要选择。
其他较新的免疫抑制剂如吗替麦考酚酯和他克莫司也已试用于再障治疗,但尚需进一步积累资料才能作出评价。
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再障患者造血干细胞质量缺陷是这一治疗措施的依据。
年轻(〈40岁)重型再障患者如有HLA相合供者可考虑采用。
50%-70%的患者移植后可获长期生存。
受家庭小型化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国内以往较少应用该法治疗重型再障。
非亲属供者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均已有成功报道,随着国内干细胞库的建立和扩大和其他条件的改善,将会使更多患者获得干细胞移植的救治机会。
再生障碍性贫血(增加多场景)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这种疾病可能是原发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外部因素如药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引起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本文将详细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一、病因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但遗传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中所占比例较小。
2.免疫因素: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异常反应,导致造血功能减退。
3.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等,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4.药物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如苯、有机磷农药等,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5.放射线:长期暴露于高剂量的放射线环境中,如核辐射事故、放疗等,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6.其他因素: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具体如下:1.贫血: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严重贫血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等表现。
2.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牙龈、鼻腔等部位出血。
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过多。
3.感染:白细胞减少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
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尿路感染等症状。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症状。
三、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具体如下:1.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等暴露史,以及家族遗传史。
2.临床表现:观察患者是否有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骨髓活检等。
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可了解骨髓造血功能情况。
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治好吗?
文章导读
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即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重型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起病非常急,而且治疗也比较困难。
但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可以治
好的,治疗一般建议中西医结合。
1.重型再障的病情极其凶险,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6个月内的死亡率高达90%。
专家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忽视身上经常出现淤斑、牙龈、皮肤莫名出血、头昏眼花等症状,这些很可能是再障的首发症状,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检查。
”
2.虽然重型再障病情凶险,但绝非不治之症。
目前重型再障总体的10年生存率已达70%~80%,20岁以下的年轻人10年生存率达90%以上,而且大多能完全治愈,患者可
以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完全回归社会。
3.调节免疫:再障患者常有免疫功能紊乱,抑制造血的负调控因子增加,止血机制异常,治疗上给予标本兼治,滋阴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止血,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造血负调控因子的产生,解除对骨髓造血的抑制;
4.改善造血微环境:骨髓中的造血细胞以非造血组织为基质而生成、发育,造血细胞作为“种子”,造血微环境好比“土壤”,我们以益气补血,活血化瘀,温肾键脾之法,提高患
者骨髓集落刺激因子及骨髓间质细胞,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造血细胞的生成发育。
土壤
丰沃,种子才能生长发育。
5.修复造血干细胞:多年临床及实验证实,补益脾肾,添精益髓中药可促进造血干细胞
的增殖,提高机体细胞的活性,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改善造血微环境,最终修复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要怎么治疗?导语:出血是急性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症状,会出现脏器出血甚至是颅内出血,会危及到生命,还会引起感染,刚开始的时候,病症并不明显,但是出血是急性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症状,会出现脏器出血甚至是颅内出血,会危及到生命,还会引起感染,刚开始的时候,病症并不明显,但是随着病情的一步一步发展,会导致全身都有可能出血,如果患者不及时的治疗,会在半年到一年之内死亡。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那么,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要怎么治疗呢?再生障碍性贫血系因骨髓造血机能减退或衰竭(发生障碍)所引起的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与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及服用某些药物有关,如苯、砷、碘胺类、氯霉素药物及放射线等。
一些器质性病变如结核病、肝肾疾病、白血病等,常可并发再障。
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这种贫血病人除有一般贫血症状外,常有皮下或黏膜出血现象,还有畏寒和发烧等症状。
包括病因治疗、支持疗法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
慢性型一般以雄激素为主,辅以其他综合治疗,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满意疗效,不少病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但血小板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临床无出血表现,可恢复轻工作。
急性型预后差,上述治疗常无效,诊断一旦确立宜及早选用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
再障应视为内科急症,尤其是重型再障,必须立即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治疗重型再障的两种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应尽早采用。
临床常见由于医师和患者对采用上述两种措施的犹豫不决而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患者合并严重感染,危及生命。
此外,一些轻型再障患者可在病程中逐渐转成重型,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方法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会出现造血功能异常,由此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出现多种症状,比如贫血、面色苍白、体倦乏力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得病之后,一方面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另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
小编也曾有过再障的经历,记得当时天天吃很多像猪肝、牛肉、鸡蛋、牛奶等有营养的食物,但由于长期服用西药的原因吧,血象一直很低,只有常人的十分之一左右,上下楼,走个四五十米就混身冒汗,感觉特别累,别说上班了,就去买菜都费劲,后来经病友介绍用康髓诺调养了近半年左右,不仅身体各方面都好转了,而且血象回升得跟正常人差不多了,今天小编以自己的切身经历现身说法,希望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噩梦般的生活,恢复健康快乐!那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患者不管在治疗方面还是在生活的护理方面都要时刻的注意多吃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具体哪些蔬菜和水果对于再障人群有帮助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方法?一.发菜:发菜的颜色虽然很黑,,卖相不好看,但是不代表发菜所含的营养物质就少,发菜所含的铁质较高,用发菜煮汤做菜,有很好的补血功效。
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方法?二.胡萝卜: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C,以及胡萝卜素,然而胡萝卜素对补血的功效非常的大,可以用胡萝卜煮汤,也可以把胡萝卜榨汁,加入蜂蜜当饮料喝。
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方法?三.金针菜:金针菜含铁非常的丰富,而且同时金针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1、C、蛋白质、脂肪及秋水仙醉碱等营养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很大的功效。
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方法?四.萝卜干:萝卜干虽然是一种非常便宜的蔬菜,但是萝卜干含有的维生素B和铁质元素却非常的高,那么再障患者可以适量的吃一些补充营养。
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方法?五.菠菜:菠菜有不错的补铁功效,而且菠菜中还含有丰富的铁质胡萝卜素,那么如果你不爱吃胡萝卜,就可以多吃一些菠菜补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方法?六、红枣粥:红枣含有丰富的胶原成分,而且是补血的最佳选择,对身体有大补的作用。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进展王璐;韩冰【摘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病死率高,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的开展,这部分患者生存率已得到极大的提高.SAA一旦诊断需立即开始治疗.对于非输血依赖的非SAA患者,可选择观察和支持治疗.年轻(小于40岁)有同胞全相合供者的SAA患者首选造血干细胞移植,没有条件的患者首选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国外一线推荐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兔ATG和猪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LG)都可作为一线治疗,血液学缓解率可达60%~70%.复发、难治的SAA患者,可考虑无关供者骨髓移植、第2次ATG治疗或阿伦单抗治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拮抗剂艾曲波帕及左旋咪唑在难治性及复发的SAA患者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疗效,期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4(029)010【总页数】4页(P1083-1086)【关键词】贫血,再生障碍性;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阿伦单抗;间充质干细胞【作者】王璐;韩冰【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6.5韩冰,女,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科临床博士。
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并获得美国心脏病协会基金资助,后又在英国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教学医院进修,目前主要从事各种血液学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各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各种血细胞减少(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血细胞增加及各种罕见血液疾病的诊治,多次在国内外大会发言并获奖,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研究。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
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对患者危害极大并且病情极其严重的血液病变的一种,它病发严重的时候可能危害患者的生命。
大家对这种血液病变的疾病总是避之不及的,生怕患上这种疾病。
那么,对于这种疾病你又了解多少呢?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治疗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血液病变疾病的治疗方法吧!首先不管是那种病我们都应该科学理智的来对待这件事情,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
像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
临床上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等检查用于确诊再障。
再障罕有自愈者,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不是医学难题了但是也要要注意治疗方法以下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要注意治疗方法,请您认真看完。
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原则:早期、足疗程(因为治疗多在2~3个月后起效,有的甚至超过半年)、慢减量,此外联合用药如环孢素A(CSA)联合抗胸腺球蛋白(ATG)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2、治疗方法:①造血干细胞移植;②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③促造血治疗,如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等;④对症支持治疗,如积极控制感染、出血、贫血以及保护脏器功能等。
3、治疗的选择:①对于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来说,主要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联合免疫抑制剂(CSA+ATG)治疗。
具体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一般20岁以下首先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20岁~45岁即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可选择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45岁以上的患者首先选择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②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用综合性治疗、CSA、雄激素、必要时可给予造血生长因子等。
③无论对于慢性或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而言,对症支持治疗都是必要的。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血液病变疾病治疗方法的知识总结,这种疾病对人体危害比较大,希望大家了解了以后,能够及时发现,做好预防,以免病情的恶化,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以免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损失。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现的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髓的脂肪化。
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损伤程度和转归等,国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国外分为重、轻两型。
我国发病不多,每年0.74/10万人口,其中每年有0.14/10人口为重型再障。
在中医学里,再障属于虚劳、虚损、血虚、血证的范畴。
《金匮要略》曾记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浮者,里虚也”。
又说:“面色白,时暝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男子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些描述均与再障相似,并认证为虚、为劳。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一)化学因素包括各类可以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氯霉素、合霉素及抗肿瘤药、磺胺类)和工业用化学药品(苯)。
这类化学物质中一部分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有关(如苯及各种抗肿瘤药),只要接受了足够的剂量,任何人都能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生素、磺胺药及杀虫剂等引起再障与剂量关系不大,而和个人的敏感性有关。
后者的后果往往较为严重。
(二)物理因素 X线、镭、放射性核素等可因阻挠DNA 的复制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使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干扰骨髓细胞的生长。
(三)生物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及各种严重感染也能影响骨髓造血。
关于再障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没有较全面的阐明。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再障是一组异质性( heterogeneous)疾病。
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1.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缺陷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缺陷包括量和质的改变。
再障患者CD34+细胞中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及长期培养起始的细胞(LTCIC)明显减少或缺如,且CD34+细胞减少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呈正相关。
再障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在长期骨髓培养体系的正常基质上不能增强或增殖能力显著降低。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进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其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总体生存率提高获益于移植供者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的改进、支持技术的提高,尤其现今造血干细胞来源多样性、预处理方案的改进等。
标签: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为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
近年来随端粒酶逆转录修复基因异常、细胞克隆性演变、T调节亚群细胞的变化及细胞染色体的异常不断完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进展使总体生存率由60年代20%~30%提高到现今的80%~90%。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多组年龄患者治疗的适用性及优越性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得到肯定,但疗效等待时间长、疾病复发、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发生等并发症限制其在临床中运用。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快速重建造血功能,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HLA高分辨率配型的运用于供者的选择、抗感染、支持技术的提高及预处理方案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SAA患者获益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本文就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进展综述如下。
1 亲缘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1 移植效果Dawid Szpecht等回顾分析了1991-2009年间接受移植的48例SAA患者,45例患者移植成功,死亡率为8%,5年无病生存率为87%,5年总体生存率为91%[1]。
欧洲血液骨髓移植组关于1951例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10年生存率达91%[2]。
国际骨髓移植登记中心的数据表明,1388例儿童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86±2)%。
Ghavamzadeh等对于167例SAA患者随访中位时间40个月发现,其无病生存率为74%,总体生存率为82%。
因其移植等待时间短,避免大量输血,移植排斥发生率低,70-90年代大量的MSD-HSCT确立该移植方式治疗AA患者的地位。
重型再障性贫血最佳治疗方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是一种严重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
针对重型再障性贫血,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案,但最佳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以下是对各种治疗方案的概述和分析。
一、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抑制剂是重型再障性贫血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
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减少对自身造血细胞的攻击,从而恢复骨髓的造血功能。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等。
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免疫功能及造血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对于年轻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统。
移植前需进行充分的配型检查,以及预处理以降低移植风险。
移植后需进行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和随访,以确保移植成功并预防并发症。
三、支持治疗与输血在重型再障性贫血的治疗过程中,支持治疗和输血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控制感染、止血和输血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输血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的血细胞,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四、造血刺激药物造血刺激药物可以刺激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
常用的药物包括雄激素、红细胞生成素等。
然而,这些药物对重型再障性贫血的疗效有限,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使用。
五、基因治疗探索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正在逐渐成为重型再障性贫血的治疗研究方向。
通过修改或替代导致疾病的基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目前基因治疗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六、干细胞修复尝试干细胞修复技术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干细胞的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修复受损的造血系统。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修复在重型再障性贫血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前景。
但该技术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 anemia)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再障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支持疗法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
(一)支持疗法凡有可能引起骨髓损害的物质均应设法去除,禁用一切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和护理工作。
对粒细胞缺乏者宜保护性隔离,积极预防感染。
输血要掌握指征,准备做骨髓移植者,移植前输血会直接影响其成功率,尤其不能输家族成员的血。
一般以输入浓缩红细胞为妥。
严重出血者宜输入浓缩血小板,采用单产或HLA相合的血小板输注可提高疗效。
反复输血者宜应用去铁胺排铁治疗。
(二)雄激素雄性激素为治疗慢性再障首选药物。
常用雄激素有四类:①17α-烷基雄激素类:如司坦唑(康力龙)、甲氧雄烯醇酮、等;②睾丸素酯类:如丙酸睾酮、庚酸睾酮、环戊丙酸睾酮、十一酸睾酮(安雄);③非17α-烷基雄激素类:如苯丙酸诺龙和葵酸诺龙等;④中间活性代谢产物:如本胆脘醇酮和达那唑等。
国内报告的有效率为34.9%~81%,缓解率19%~54%。
红系疗效较好,一般治后一个月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随后血红蛋白上升,2个月后白细胞开始上升,但血小板多难以恢复。
部分患者对雄激素有依赖性,停药后复发率达25%~50%。
复发后再用药,仍可有效。
丙酸睾酮的男性化副作用较大,出现痤疮、毛发增多、声音变粗、女性闭经、儿童骨成熟加速及骨骺早期融合,且有一定程度的水钠潴留。
丙睾肌注多次后局部常发生硬块,宜多处轮换注射。
17α烷基类雄激素男性化副反应较丙睾为轻,但肝脏毒性反应显著大于丙睾,多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发生肝内胆汁瘀积性黄疸,少数甚至出现肝血管肉瘤和肝癌,但停药后可消散。
(三)骨髓移植是治疗干细胞缺陷引起再障的方法,且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一旦确诊严重型或极严重型再障,年龄<20岁,有HLA配型相符供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选择异基因骨髓移植,但考虑到骨髓移植费用高,而且风险大,所以,并不是再障病人治疗的首选。
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治好吗?
生活对于贫血十分常见,但对于贫血中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有很多人不了解。
这种病的一般都需要治疗在4年以上,有的甚至十几年,几十年都不见好转,治疗它的难度极大,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为“重型”的原因。
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很多人都疑惑它是否可以治好,其实这种病是可以治愈的。
但医治方法有许多种,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主要的治疗方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脐血输注和胎肝细胞输注等,主要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40岁以下未接受输血及未发生感染的患者,有供髓者可考虑。
雄激素为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用药物,可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并直接作用于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但副作用较为明显,依赖性、成瘾性很强,不建议使用。
造血细胞因子主要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有促进血常规恢复的作用。
康髓诺是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选药物,它可以激活髓诺造血功能,补血、养血、活血、盈血,使血象回升至正常水平,从而摆脱疾病困扰。
对于重型再生障碍贫血的患儿,除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应尽量避免感冒及其他感染。
严重贫血患儿要输注红细胞制剂(不要输全血),血小板特别低而且有严重出血时,应注意减少活动,并输注浓缩的血小板制剂。
使用环孢霉素A及雄性激素如康力龙时,应定期检查肝脏功能,因为这些药物对肝脏功能有一定损坏。
虽然治疗方法有许多种,但是一定要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询问主治医师后再做决定。
另外,患者的心态也很重要,在发现自己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先不要紧张,等到医生确定病情的实际情况,再对症治疗,并且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