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十章
- 格式:ppt
- 大小:533.50 KB
- 文档页数:75
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10.1复习笔记一、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1.税收制度概述(1)税收制度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
①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侧重点是税收的工作规范和管理章程②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侧重点是以税收活动的经济意义为中心。
(2)关于税收制度的组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
①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
②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复合税制。
2.税收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税收制度的发展是指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演变和主体税种的交替的历史过程。
二、税制改革理论简介1.公平课税论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四方面。
①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解决;②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③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④主张按纳税能力征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提出了自己的衡量方法,即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内的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公平课税论的理想税制,主要是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对宽所得税税基课征累进的个人直接税。
它也有助于降低名义税率,从而使税收的超额负担或福利成本最小化。
2.最适课税论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即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征税。
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三个方面。
(1)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职能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 (1) 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第十章公债论第一节国债的功能与负担一、国债概念二、公债的产生条件三、公债理论的发展四、国债的功能五、国债的负担与限度公债的概念公债即政府的债务,是一国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依据借贷原则,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来满足政府支出需要的一种形式。
也就是说,公债是由政府作为债务人,按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向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定行为的义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取得满足其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财政收入。
这些财政收入分为有偿和无偿两种:政府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凭借政治权利取得财政收入和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凭借财产所有权取得的财政收入,是无偿的,如税收、规费、国有企业利润上交;政府以债务人身份,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有偿形式,如发行公债。
一、国债的概念公债有国债和地方债之别。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在一国之内,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可能用发行公债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
凡是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成为国家公债,简称国债,所以国债只是公债中的一部分,它是作为中央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形式而发行的。
其收入列入中央政府预算,作为中央政府调度使用的财政资金。
凡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成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是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支配使用。
二、公债的产生条件公债的产生首先是出于财政支出的需要。
从公债的发展过程看,其发展需要具备如下经济和社会条件:(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公债发展的前提条件。
经济发达,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社会财富日益增加。
只有经济生活中存在较大量的流动资金,特别是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才有可能使政府利用公债来筹集资金。
(2)从金融体制的角度讲,公债发行需要有较为稳定的货币机制,才能有助于防止通货膨胀,避免公债的高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