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行政司法行为
- 格式:pptx
- 大小:216.61 KB
- 文档页数:20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一、填空题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_权利_____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_物_、行为和精神财富。
3、以行政法调整对性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__特别行政法______。
二、单选题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B)。
A.行政相对方是不可少的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C.必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D.权利义务关系是平等的三、多选题1、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ABD)。
A.主体变更B.客体变更C.形式变更D.内容变更四、简答1、简述行政法法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填空题1、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合法与非法问题,合理性原则解决行政是否_适当____的问题。
二、单选题1.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共同构成(D )。
A.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B.行政法的基本内容C. 行政处罚的原则 D.行政法治的原则三、简答题1、什么是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二编主体论第三章行政主体一、填空题1、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_相对方_申请为前提。
2、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____。
3、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_中央_____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4、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制定规章权和__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____。
二、多选题1、我国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是(ABCD)。
A.适应需要原则B.精简原则C.高效率原则D.依法设置的原则2、垂直领导就是由于业务关系极为密切,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采取直接组织与指挥,权力高度集中。
如(AB)。
A.民航B.铁路C.国家科委D.国家体委三、简答题1、简述行政主体特征。
名词:1、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指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2、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3、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如刑法、民法等。
4、程序法:是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5、一般法: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的社会组织普遍适用,而且在其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如刑法、民法等。
6、特别法: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只在特定时期内有效的法律,如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公务员暂行条例、戒严法等。
7、法系:主要是按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依此标准可分为大陆法系和英国法系。
8、大陆法系: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
9、英国法系: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仿效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也称普通法系。
10、法律的历史类型: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上,对法律进行最基本的本质性的分类。
凡是经济基础及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
1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12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13法律后果法律规范中规定人们的行为符合或违反该规定时,将会产生的某种可以预见的结局的那一部分。
14禁止性规范规定人们不得作出某种行为规范,如刑法中的“不得杀人”等15义务性规范规定人们必须作一定行为的规范,如夫妻之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等16授权性规范规定人们可以自行选择作或不作某种行为的规范17确定性规范直接明确地规定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不依赖别的规范来说明或补充的规范。
18委任性规范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一章行政法概述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定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和行政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中,行政法是其中的一个完整独立的法律部门,也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律部门。
它对于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问题●行政的概念。
●行政权的概念。
●行政法的概念。
第一节行政行政法就是关于行政的法。
理解行政是行政法研究的基础。
行政的特性、内容和范围决定了行政法的特性、内容和范围等对应物。
从行政法和行政的关系表明,研究行政法必须从研究行政开始。
一、行政的概念行政的概念是行政法学理论研究的起点和开端。
“行政”一词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源于拉丁文Administrare,其涵义除了可以翻译为“行政”以外,还可以翻译成“管理”、“执行”。
论及行政,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比如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角度,阐释各不相同的观点和学说。
行政可以被解释为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国家的组织活动,或者国家事务的管理,或者与立法、司法并行的国家职能,或者展现公共管理的法律行为或者行政权力运作现象或者其它。
从行政法的角度,学者多是基于三权分立而界定行政,使得“行政”在行政法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尽管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传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中,行政法学理论对行政有着不同的解释。
1、分权说,或称除外说、排除说、狭义行政说。
这种学说是以国家权力划分的标准来界定行政的,认为行政是国家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德国学者耶林纳克在其《行政法》一书中认为,“行政是包含立法、司法以外的一切国家作用”;日本学者美浓部达吉在所著《行政法概要》中强调,“行政即行于法律之下的国家行为中除去司法行为部分”。
1这一学说只指出了行政的外部形式特征,而没有涉及行政的实质性内容,难以表达行政的内涵。
2、职能说,或称国家意志执行说。
这种学说认为,在所有的政治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
行政司法知识点总结一、行政行为1. 定义行政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使用职权所作出的具体的具有片面性的针对特定对象的行政行动。
行政行为包括授权性行政行为和压制性行政行为。
2. 特点行政行为具有强制性、确认性、规范性、特殊性等特点。
3. 要素行政行为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和方式四个基本要素。
4. 效力行政行为的效力分为相对效力和绝对效力,相对效力是行政行为对当事人有效,但对国家机关自身无效;绝对效力是行政行为对任何人都有效。
5. 行政行为的种类行政行为包括许可行政行为、认定行政行为、处分行政行为、服务行政行为等。
二、行政法规1. 定义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2. 立法机关行政法规的立法机关是国务院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 履行程序行政法规的履行程序一般包括起草、审议、公布和施行等环节。
4. 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关系法律是最高法律标准,行政法规是法律的具体化,行政法规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
5. 行政法规的种类行政法规包括国务院规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三、行政许可1. 定义行政许可是国家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特定的行为、活动或者法定条件做出的认可行为。
2. 权利义务行政许可的主体有权利义务,权利是行政机关许可人从事特定行为或活动的权利;义务是许可人必须遵守法定规定的条件和规范。
3. 许可的种类行政许可分为一般行政许可和特别行政许可。
4. 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依据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章等。
5. 许可的审查程序行政许可的审查程序包括受理、审查、决定等环节。
四、行政裁量1. 定义行政裁量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章行使的自由裁量权。
2. 裁量的范围行政裁量权的范围包括自由裁量权、限制性裁量权和禁止性裁量权等。
3. 裁量权的限制行政裁量权受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章的约束。
4. 裁量权的滥用行政裁量权的滥用包括违法裁量、严重违法裁量和滥用职权等情形。
1.行政法:我们现在所说的行政法,除了指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包含了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精神实质。
2.行政法律事实: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
3.行政法的法源: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4.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简言之,行政法律关系就是受行政法调整的行政关系。
5.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也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6.行政法律关系客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7.行政法律关系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
第二章1.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2.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第三章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2.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3.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第四章1.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2.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是指构成国家行政机关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3.首长制:凡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力和责任赋予一人承担的,称为首长负责制,简称首长制。
一、行政法律行为的概念与分类(一)行政法律行为的涵义行政法律行为简称行政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相对称。
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产生法律效果以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
它包含三个要素:①主体要素。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行为;②权力要素。
行政行为必须是行使行政权力所作的行为;③法律要素。
行政行为必须是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即能形成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进行分类,其中基本的、应用价值大的分类有:1.根据行政行为的性质及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可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都属于行政行为的范畴,但三者之间有显著的不同。
2.根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3.根据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是否以相对人申请为条,可分为依职权的行为和依申请的行为。
4.根据行政行为成立时参与其意思表示的当事人数量,可分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5.根据行政行为是否必须申请复议,可分为不须复议行为和须复议行为。
二、行政立法行为(一)行政立法概述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规范性文的行为。
它是国家行政机关最主要的抽象行政行为,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活动,故称为行政立法。
它具有以下特征:1.从属性行政立法从属于权力机关的立法。
在法律体系中,行政立法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从属于宪法、法律,不得与它们相抵触。
2.立法性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基于宪法、法律的规定或有权机关的授权,以国家名义制定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行为规则的活动。
因此属于立法活动。
3.行政性行政立法的立法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从本质看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来调整行政管理事务,实现行政管理职能。
因此属于行政活动。
(二)行政立法体制行政立法体制是指国家行政立法机关的体系及其立法权限的划分。
我国行政立法体制与权力机关立法体制一样,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每一级又包括若干个不同的立法层次。
马工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马工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简答题三、论述题四、案例分析题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行政法概述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三章行政组织法第四章公务员法第五章行政行为概述第六章行政立法第七章授益行政行为第八章负担行政行为第九章行政机关的其他行为第十章行政司法第十一章行政应急第十二章行政程序第十三章监督行政第十四章行政复议第十五章国家赔偿与补偿第十六章行政诉讼第十七章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管辖第十八章行政诉讼参加人第十九章行政诉讼证据第二十章行政诉讼程序第二十一章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第二十二章行政诉讼裁判与执行第二十三章涉外行政诉讼•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武大2007年研]相关试题:行政法律关系[武大2010年研]答:(1)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因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包括行使行政权的活动和基于实现国家或社会职能的目的所从事的公共管理活动而与行政相对人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形成或因之引发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关系经行政法规范调整后形成的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3)联系:行政关系构成了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行政关系受法律调整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4)区别:①性质不同。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行政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
行政关系是一种事实上的社会关系,具有物质关系的属性;而行政法律关系则更多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思想关系的属性。
②与行政法的关系不同。
就二者与行政法的关系来看,行政关系是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而行政法律关系则是行政法对行政关系调整后的结果。
③内容范围不同。
一般而言,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在内容范围上是基本一致的,但行政关系作为一种事实上的社会关系,在内容范围上要比行政法律关系更为广泛。
④形成的时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