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51.78 KB
- 文档页数:2
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定位郭建勋【摘要】骚体文学即楚辞体文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屈、宋而后的纯楚骚体、楚歌体和骚体赋三种体式的作品,以及楚骚与赋、乐府诗、七言诗、哀吊文、骈文、曲子词、戏曲等多种文体的相互关系,并涉及到文体演变史、文学接受史、文人心态史等多个领域.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当代楚辞学学科视域与学科空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3(025)001【总页数】5页(P92-95,114)【关键词】骚体文学;文体史;楚辞学;拓展【作者】郭建勋【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3现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通常把“楚辞”的范围限定为战国末期的屈宋之作,而当代的楚辞研究也将自身的学科视域局限于这一范围。
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辞学界有意为之的领域开掘,也大多偏重于文化学、民俗学、神话学等学科与楚辞的交叉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外部的横向延展,而非内在的纵向寻绎。
当代楚辞学这种关于研究对象的狭隘定位,既不符合文学史发展的史实,同时也造成了楚辞研究空间的严重萎缩,对楚辞学的进一步拓展是极为不利的。
众所周知,“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提炼而创制的。
“楚辞”之“楚”固然揭示了它产生的地域与时代,原初楚辞也确实是楚人的专利,但它由于内在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并没有随着楚国的灭亡而灭亡,而是继续为后人所模仿与使用。
特别是因为汉高祖刘邦等故楚政治领袖出于对故土文艺的本能喜好,大肆张扬故楚文化,从而使楚辞、楚声迅速地流布到楚地以外的其它地域,逐渐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一种重要的韵文体式。
其实,古代有不少楚辞学者对战国屈、宋而后的“楚辞”作品是有所关注的。
东汉王逸在刘向的基础上编撰《楚辞章句》,其中便收录了《惜誓》、《招隐士》、《七谏》等作,并在《九辩序》中指出:“至于汉兴,刘向、王褒之徒,咸悲其文,依而作词,故号为楚词。
20世纪中国古代赋体文学研究之进程述论
刘涛
【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综观20世纪中国赋体文学研究之进程,可以将其划分为继承与突破期(世纪初至建国)、徘徊与探索期(建国后到新时期)和开拓与繁盛期(新时期以后至世纪末)三个阶段.总体来看,继承与突破期的赋体文学研究特点为:研究范围较大,视点较多,对于赋体文学的产生、功用、分类、性质、发展、归属等问题多有探讨,既继承前人的部分观点,又有明显的突破.徘徊与探索期的研究处于徘徊探索阶段,对于汉大赋的评价仅仅着眼于形式主义,而忽略了其审美价值;对于抒情小赋则予以重视.另外,关于赋体的文体特征及与其他文体的关系也曾引起学者的关注.开拓与繁盛期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有对赋体创作本身的研究,如功能、审美艺术、发展演变、与其他文体的关系等,又有对赋体理论的总结.对于唐代以后赋体的重视,也是该时期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
【总页数】7页(P78-84)
【作者】刘涛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4
【相关文献】
1.通览百年学术著就一部新史——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丛书 [J], 张兵;古风
2.20世纪中国赋体文学研究之进程述论 [J], 刘涛
3.论强制阐释与审美化本体阐释——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反思 [J], 姜克滨
4.20世纪以来刘禹锡思想、文学研究述论 [J], 洪迎华; 尚永亮
5.礼乐射御西垂有声
——20世纪以来秦早期文学研究述论 [J], 蒲向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楚辞和骚体赋简介和学习楚辞和骚体赋简介和学习楚辞,产生于公元前四世纪。
即我国历史上战国时代后期。
是继《诗经》古朴四言诗以后,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按其本意。
是指楚地歌谣的意思。
它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者,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
这里呢,我补充一个知识。
楚辞虽然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屈原,但是当时却还没有出现楚辞这个名称!“楚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张汤传》“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
这里才出现了最早的“楚辞”这个名称。
而后!刘向把屈原宋玉和汉代人效仿这种文体写作的作品汇编成了集。
称作《楚辞集》。
从此,有了专门的楚辞集子。
但是!这里水榭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
刘向编的集子已经亡佚,所以么,各位不用煞费苦心去百度这本集子了。
首先呢,楚辞的产生和楚地的民间文学——所谓的“楚声“楚歌””有直接的关系!当时,楚国音乐和民歌被称作“南风”或者“南音”。
战国时期属于楚国时代特有的乐曲如《涉江》,《九歌》,《九章》,《九辩》,《阳春》,《白雪》等曲目,我们还可以在楚辞里边看到!直至于汉代,楚歌还是很受人欢迎的。
比如啊,史记中的“四面楚歌”。
所谓楚歌,楚声到底如何,嘿嘿,其实我们也难以详知。
但是从古人文献保存下来的先秦楚地歌辞来看,它们和其他地方的歌谣确实不同。
大家可以读读《孺子歌》《越人歌》。
我懒惰一下,不引用咯据记载,《孺子歌》,《越人歌》这些都是楚辞产生以前的南方歌曲。
它们和《诗经》诗篇不同,都不是整齐的四言诗。
而且几乎每一句末尾以语助词兮字。
这正是楚辞诗体的突出特点。
读到这些,我们可以体会到南方民歌和楚辞密切的关系。
另外呢,对于楚辞体影响最大的还是楚地民间巫歌。
据记载,楚人迷信巫鬼,重视祭祀。
而祭祀神鬼的巫歌往往“歌舞乐”结合在一起。
抒情性比较强。
还兼有一定的故事性。
这种祭祀歌谣对于楚辞体的诗歌创造有直接的影响。
比如,《九歌》就是民间祭祀乐歌基础上写成的。
《招魂》也是根据民间招魂词写法写成的。
骚体赋的形成、发展与演化【摘要】赋作为中国古代一大文化瑰宝,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实赋早在战国后期便已经出现。
赋的铺采摛文、不歌而诵的特点,沿袭了战国后期散文的风格,而辞藻华丽的特点则与楚辞是一脉相承的,辞赋相连,发展演变成了西汉时期赋的一大类别——“骚体赋”。
骚体赋经历了其形成、发展与演化时期,为后期散体大赋与抒情小赋等不同风格的赋的发展演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就了我国古典文学内涵的精彩华章。
【关键词】汉赋、骚体赋、形成、发展、演化赋作为中国古代一大文化瑰宝,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赋是两汉年间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期间有无数的文人雅士为其倾倒,也涌现出很多不朽的名作,因此赋又称为“汉赋”。
尽管赋的作品数量及影响难与唐诗宋词等绝代文体相媲美,但是赋作为汉代这个时代的文学瑰宝,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
汉赋从其起源发展,到其在汉代的兴盛,是有一定的发展脉络与方向的,每一个发展的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秀赋作家及作品。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里强调过,赋的特征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1,它的抒情成分少,重于铺陈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结合,具有诗文参半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再融入楚辞的华丽辞藻和夸张手法,赋的特殊性就与楚辞和先秦散文有之不同了。
结合很多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从形式上来看,赋主要在于“铺采摛文”;从内容上来看,赋主要侧重于“体物写志”。
而在《汉书·艺文志》里面说到“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2由此可见,赋是一种不同于诗词文章的文体,它介于诗词与文章之间,是诗词与文章的综合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有孕育其发展的文学铺垫,就是《诗经》、楚辞与先秦散文。
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着重于抒情、说理、有着铺排夸饰的特点。
而刘勰在《诠赋》中指出赋是“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3这就能证明赋是《诗经》与楚辞演变而来,也有学者认为赋本身也是一种诗体。
浅论汉代骚体赋的开题报告题目:浅论汉代骚体赋摘要:汉代骚体赋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影响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结合汉代文学史的背景,分析了骚体赋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汉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文学形式的研究,揭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骚体赋;汉代文学;审美价值;文化意义一、研究背景汉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其中,骚体赋作为汉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骚体赋的概念和起源骚体赋是指模仿《诗经》和《楚辞》的骚体和赋体创作的诗歌形式,它的产生主要受到了两种文学形式的影响:一是楚辞,二是诗经。
楚辞以辞赋为主要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它的创作思想和技法被骚体赋吸收并发扬光大;诗经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其传统与骚体赋的不同之处在于,骚体赋是以叙述为主要手法,较少使用形象的描写。
因此,骚体赋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跳出了诗经的传统思维方式,以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受到了后世的追随和传承。
三、骚体赋的特点骚体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1. 形式上,骚体赋借鉴了楚辞中的魅力,以叙述为主要手法,同时也利用了骚体的框架结构,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我情感和思维方式。
2. 内容上,骚体赋的内容多为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以诉说“君臣之道”、“君子之恒”、“爱国思想”为主要内容,其中有些作品在旁征博引中也揭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四、骚体赋在汉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骚体赋在汉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骚体赋借鉴了楚辞和诗经的魅力,创造了新的文学形式,对当时的文学以及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骚体赋的内容多为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揭示出了汉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为后世也提供了文学风格和题材的参照。
3. 骚体赋在汉代文学中开创了情感和语言表达的新方式,其叙述技法和形式美学都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影响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郭建勋
【期刊名称】《中国韵文学刊》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骚体文学即楚辞体文学,它是以屈原典范的原初作品为范式、以"兮"字句为本质特征的作品.骚体文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屈、宋而后的纯楚骚体、楚歌体和骚体赋三种体式的作品,以及楚骚与赋、乐府诗、七言诗、哀吊文、骈文、曲子词、戏曲等多种韵文的相互关系,并涉及文体演变史、文学接受史、文人心态史等多个领域.
【总页数】5页(P1-5)
【作者】郭建勋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骚体文学:楚辞学研究的新领域--读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 [J], 李亭
2.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定位 [J], 郭建勋
3.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庄禅美学思想与当代文学——评李满、陈丽《庄禅美学思想与当代文学研究》 [J], 严红兰
4.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现当代文学史观、史法漫议 [J], 胡平仁
5.现当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书写
——评《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 [J], 徐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关于汉赋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汉赋的研究逐渐深入,汉赋的抒情性也逐渐被学界关注,一些专门研究汉赋的着作也涉及了汉赋抒情性的特征。
马积高《赋史》认为汉赋中成就较高的是“从西汉初贾谊到东汉末年赵壹等人所创的抒情言志之作”,肯定了汉代抒情赋的文学价值。
其后万光志《汉赋通论》认为汉赋进入东汉中叶以后,进入了抒情化和小品化的时期。
高光赋《赋史述略》中也认为汉代的抒情赋与叙事赋是并行不悖的,同时存在于赋的发展过程之中。
龚克昌先生在《汉赋研究》中重点论述了楚辞的抒情性与汉赋叙事的传承关系,并开始关注汉大赋叙事时的抒情品格,揭示出散体赋的抒情特征。
其后,许结、郭维森《中国辞赋发展史》论述了汉赋的发展流变过程,认为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的流变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文学思想变革。
许结从这种文学形式的流变及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了汉赋叙述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陈庆元《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探究了抒情小赋与叙事大赋之间的区别。
另有着作探讨汉赋与楚辞之间的关系,如费振刚《汉赋概论》探讨了汉赋体制及其流变,揭示了汉代抒情赋对楚骚的继承与创新;郭建勋《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谈到楚辞与骚体赋的前后继承关系,探讨了楚辞与汉赋之间的.渊源流变。
以上着作都是从汉代整体出发研究汉赋的抒情性问题,西汉赋中虽然有很多抒情性作品,但是从数量上来看远远不及东汉时期,尤其是东汉中叶以后,抒情小赋的出现与成熟把汉代抒情赋推向了高峰。
一、东汉抒情赋的范围及界定谈到东汉时期的抒情赋,就不得不提到对它的范围及界定。
关于何为抒情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一般来说,抒情赋发源于西汉初年的骚体赋,并且贯穿于整个汉代。
但是存在争议的是,东汉时期的抒情赋始于何时?有的学者认为东汉的抒情赋就是从张衡的《归田赋》开始,与抒情小赋为同一范畴,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的论文认为东汉时期的抒情赋与西汉抒情赋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到东汉中叶发生新变,成为抒情小赋。
新楚辞创作谈——当代骚体诗创作心得之七
漆雕世彩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7)004
【摘要】本人自幼在清末大儒乡贤漆雕方鸿先生指导下学习古诗文辞,讽诵诗经
楚辞。
至而立之年.有志于发展楚辞这种文体,恢弘当代新楚辞的创作。
中年以后。
认为白居易晚年积极提倡写新乐府,我为什么不能提倡写新楚辞呢?我写新楚辞,自创新题,使文辞较《楚辞》质朴易懂,便于读者阅读,诗意要有时代感,要切中时弊,叙事要有事实根据,句式篇章要有楚辞的韵味,写出了四十八篇《新楚辞》。
【总页数】7页(P146-152)
【作者】漆雕世彩
【作者单位】中国新楚辞创作与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骚体诗情感节奏特征看《楚辞》与七言诗的关系
2.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定位
3.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4.骚体赋应为骚体诗——为骚体赋正名
5.当代爱情诗创作的两座高峰——试论闻捷与舒婷的爱情诗创作及其
在我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骚体赋总结引言骚体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形式,起源于汉朝西汉末年,到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
它以骚体(韵文)的形式写作,常常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将对骚体赋进行总结,从其特点、代表作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特点韵文形式骚体赋以韵文的形式展现,不仅需要符合韵律,还需要遵循特定的词牌和格律。
这使得骚体赋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也使得其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独具一格。
情感表达骚体赋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为主要目的,常常描绘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思考和感悟等。
这种情感表达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使读者能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引发思考骚体赋中常常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社会以及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通过韵文的形式,作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代表作《九歌》《九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骚体赋之一,它由楚国的屈原所作。
这是一部描绘了楚国九位不同女子的赋诗集,每一篇都以婉转动人的文字表达了女子们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九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字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由战国时期的屈原所作。
《离骚》通过屈原个人遭遇的描写,抒发了对时世的感叹和对命运的思考,体现了骚体赋深邃的思想境界和优美的艺术表达。
影响骚体赋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骚体赋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也对后世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骚体赋对后世散文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骚体赋中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的思考,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艺术灵感。
最后,骚体赋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注重情感表达,关注人生意义。
同时,骚体赋也告诉我们,艺术创作并不受形式的限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晁补之骚体赋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晁补之骚体赋研究一、选题背景《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而《离骚》中的骚体、赋体更是其文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晁补之是《离骚》的作者之一,他在《离骚》中运用了大量的骚体、赋体,其中表现出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思想倾向。
然而,晁补之的创作技巧和思想内涵在研究中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探索。
因此,本文计划对晁补之的骚体、赋体进行深入研究,探析其创作艺术和思想内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研究目的1.分析晁补之骚体、赋体的主题、形式和风格特点,把握其创作技巧和特色。
2.考察晁补之骚体、赋体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倾向,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的影响。
3.拓展晁补之骚体、赋体的研究深度,从而促进《离骚》及其文学形式的研究。
(二)意义1.深入了解《离骚》及其文学形式的创作技巧和思想内涵,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文学作品。
2.对晁补之的骚体、赋体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晁补之的创作成就,也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
3.本研究的成果有望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化等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全面了解晁补之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以及《离骚》的历史背景和传播情况。
2.比较研究法:研究晁补之的骚体、赋体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从而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
3.文本研究法:通过对晁补之骚体、赋体文本的深入研究,分析语言特点、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揭示其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二)研究步骤1.收集文献:收集与晁补之、《离骚》及其文学形式相关的文献,了解其研究历程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2.阅读研究文献与晁补之的骚体、赋体作品,全面了解其创作历程、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分析晁补之的骚体、赋体的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探讨其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
4.比较分析晁补之的骚体、赋体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魏六朝纪行赋研究综述摘要:笔者收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魏六朝纪行赋的研究成果,从纪行赋的内容及特征、渊源、形成与发展分期、纪行赋的艺术研究、纪行赋与其他文体的交叉研究、单篇纪行赋作品研究六个方面,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纪行赋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汉魏六朝纪行赋综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赋学研究掀起了热潮,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其中赋体文学的分类研究也在此时期呈现出兴盛的局面。
从《文选》开始就从题材上把赋分成京都、郊祀、耕藉、田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音乐、论文、情等十五类。
这一时期,京都赋是研究中的热点,对《文选》中所谓志、哀伤、情以及田猎、江海等类型赋的关注较多,而对《文选》中所谓郊祀、纪行、游览、论文等类型的赋作缺乏关注。
[1] 纪行赋,又称述行、行旅,纪行赋作为赋作品中重要的一种题材,产生于西汉末年。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
”列述行一类。
梁·萧统《昭明文选》列纪行一类;《艺文类聚》节选了汉魏六朝的行旅赋21篇,总入“人”部;清·陈元龙《历代赋汇》收录行旅一类。
汉代为众人所公认的赋有4篇,刘歆《遂初赋》、蔡邕《述行赋》、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
魏晋南北朝纪行赋据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考寻到的为55篇,包括残篇和存目(从公元184年算起。
其中建安时期约有27篇;正始至宋的纪行赋约有10篇,;南朝约18篇)。
[2]有关“纪行赋”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综合性研究,一为单篇赋作研究。
前人对纪行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纪行赋的体制特征及内容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论述了对赋的结构的认识:“既履端于倡序,亦归馀于总乱。
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迭至文契。
”纪行赋的体制结构也大致由序、正文、乱三部分组成。
[3] 王琳《简论汉魏六朝的纪行赋》根据减荣绪和刘勰所论,认为纪行赋的主要内容特征可归纳为:1、记述与经历之地有关的人文掌故,2、摹写经历之地的山水景观。
骚体文学:楚辞学研究的新领域--读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李亭
【期刊名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7)003
【摘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辞赋往往并称,或者说混称.这一现象自汉赋产生之日始便存在了.如<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汉书·扬雄传>:"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后世虽有人加以区别,然二体仍难以区分,因此马积高先生在<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总结说,辞赋二体,"厘而为二,殊多纠葛,故多数作者和研究者仍多以辞赋连称或以赋统辞".这是由于楚辞在东汉逐渐走向式微,汉以后的辞赋研究大体是以赋的研究为主,于是有关楚辞体的声音渐渐湮没无闻了.
【总页数】2页(P封二,封三)
【作者】李亭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独造之域的开掘与文学本位的固守 --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简评 [J], 刘伟生
2.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定位 [J], 郭建勋
3.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读郭建勋教授《辞赋文体研究》 [J], 罗慧
4.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J], 郭建勋
5.楚辞的文体学研究——读郭建勋教授的《先唐辞赋研究》 [J], 杨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模拟与新变:李梦阳骚体赋的创作特点及成就
郝润华;许琰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李梦阳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创作宏富,各体兼备,其中赋作极具特色,
尤其是骚体赋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究其原因,与其坎坷经历、社会背景及文学理论有关.其骚体赋既继承屈赋的基本精神与表现风格,又显示出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雄浑等鲜明特点;既有对屈原的模拟与学习,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在明代的赋体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页数】6页(P110-115)
【作者】郝润华;许琰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黄道周骚体赋创作原因初探 [J], 陈良武
2.汉代骚体赋之“游”的新变及其背景原因探析 [J], 姚圣良
3.汉代骚体赋创作动因管窥——以汉代文士政治思想压力为契机 [J], 李慧芳
4.屈贬长沙升堂赋坛--论贾谊贬长沙对其骚体赋创作的影响 [J], 梁颂成
5.骚体赋应为骚体诗——为骚体赋正名 [J], 周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汉骚体赋的流变及其成因分析王钰【摘要】骚体赋的流变是骚体赋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文章对汉代骚体赋流变进行探讨,通过对骚体赋的界定、来源、发展变化的探讨给骚体赋的流变做了系统梳理,并对流变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以流变的历时角度为线索,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使得流变中的线索更为清晰,流变过程的梳理依据更加精确.【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9【总页数】8页(P20-26,70)【关键词】骚体赋;来源;流变;成因【作者】王钰【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 1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目前,在汉赋研究领域内,骚体赋远没有散体大赋受到重视。
有一些关于骚体赋流变的比较系统的研究存在,不过总体上略显笼统。
在时间断限之间的作品的承袭发展关系强调得不够明确,以时间为线索同时多角度论述作品的流变情况,也使得作品特定某方面的流变情况显得不够清楚明晰。
针对以上薄弱环节,此次研究有意识地侧重于骚赋作品的承袭新变情况,并且尝试突破时间线索,以历时角度流变为线索入手,使流变的情况、线索更为清晰。
一、骚体赋的界定对于骚体赋范围的确定是对于骚体赋进行梳理研究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什么是骚体赋,或说骚体赋应该涵盖哪些赋体作品,历来研究者的意见还不十分统一。
由于研究者切入史料的角度、论证的逻辑方法的不同,导致得出的结论并不同。
所以,进行骚体赋的研究则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针对的对象、涵盖的范围,以免造成混乱和歧义。
(一)骚体赋是否包括拟骚赋1.骚体赋与拟骚赋关系的梳理马积高先生的《赋史》,从“不歌而诵”[1]5的角度认为屈原、宋玉之作亦为赋,所以被刘向收录于《楚辞》之中的汉人“拟骚赋”也便属于了骚体赋的范畴。
聂石樵先生的《先秦两汉文学史》中几乎将“拟骚赋”也划分在骚体赋的范围内,将模拟楚辞的作品列为骚体赋。
《哀时命》“与《离骚》、《九章》文意相通”[2]645,《招隐士》“与屈原《九歌》,宋玉《九辩》像”[2]647,《七谏》“从内容到形式都摹仿《九章》”[2]648,“从《九怀》全篇体制上看,完全是摹仿《九歌》的”[2]649,《九叹》“拟《九章》之作”[2]652。
汉魏六朝骚体赋概念的界定及辑录原则王双【期刊名称】《沧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2【摘要】新时期以来对骚体赋所属范畴及文体属性的认识还存有较大争议。
其分歧点主要集中在"拟骚"是辞还是赋;"骚赋"是赋还是诗。
而对这一问题的厘清,既是解决骚体赋归属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对本阶段骚体赋进行系统辑录、勘校及深入研究的前提和保证。
%There has still been much dispute in recent years over what category Fu of Sao Style belongs to and its stylistic attributes, focusing mainly on Ni Sao being Ci or Fu, Fu of Sao Style being Fu or poem.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above issues is not only the key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Fu of Sao Style, but also a precondition for the compilation, proof- reading and in-depth study of Fu of San Style in this period.【总页数】4页(P27-29,67)【作者】王双【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相关文献】1.试论骚体赋的界定 [J], 李晓琼2.个人自由原则与“侵害”概念的界定——论密尔的自由学说 [J], 任付新3.我国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原则 [J], 舒萍4.议论文写作界定核心概念的三大原则r——以2017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为例[J], 朱华华5.个人自由原则与“侵害”概念的界定——论密尔的自由学说 [J], 任付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贾谊赋作看骚体赋的文体特征
孙璠
【期刊名称】《写作:高级版》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骚体赋是汉赋三体中的一种特殊赋体形式,其承前启后的独特文体特征和文学史地位,以及它与楚辞和汉大赋之间紧密的文体关联,颇受学界研究者的关注。
骚体赋由西汉贾谊所创,他的赋作不仅吸收了楚辞句式上的特点,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还将散体句式引入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韵散结合的骚体赋,该赋散体化倾向也为后来汉大赋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孙璠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论汉代骚体赋对楚辞文体的接受 [J], 王亚萍
2.从贾谊的赋看贾谊的屈原情结 [J], 黄明芳
3.贾谊骚体赋对屈原"悲世之风"的解读 [J], 郭建鹏;郭建辉
4.屈贬长沙升堂赋坛--论贾谊贬长沙对其骚体赋创作的影响 [J], 梁颂成
5.承上启下的骚体赋——读贾谊的赋 [J], 吴开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骚赋复兴与中唐政治——以贬谪文化为中心
赵成林;刘磊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0)3
【摘要】中唐时期,骚体赋创作兴盛.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赋家横空出世,创作出大量根于现实生活遭遇、富有真情实感的骚赋名篇,成为唐代辞赋乃至中国赋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唐复杂的政治使得一些正直士人落拓失意、遭受贬谪,内心充满怨愤.而屈贾开创的骚赋有发愤抒情的传统.二者桴鼓相应,促成了骚赋在中唐的复兴.遭受贬谪、政治失意既是中唐赋家创作骚赋的动因,也是骚体赋内容上的主线.
【总页数】4页(P171-174)
【作者】赵成林;刘磊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济南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唐代贬谪文学创作中的生命关怀——以中唐元和五大贬谪者的文学创作为例
2.万死投荒中的苦词苦调——谈中唐文人贬谪与贬谪词创作
3.论屈原贬谪"骚怨"的情感表达——兼论屈原"骚怨"情感的影响
4.贬谪:作家人品的一块试金石——以中唐贬谪诗人为例
5.山海之隔:贬谪意象的生成与衍变\r——以《囚山赋》与《幽海赋》之比较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发表时间:2012-07-30T14:19:27.153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6月(上)供稿作者:金小娟[导读] 骚体赋是承继楚骚抒情传统,以“兮”字句为作品主体形态的一种文学样式。
金小娟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摘要:新时期的骚体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对骚体赋概念的界定进行了辨析;二是对骚体赋流变及各时期主要作家、作品作了梳理;三是对骚体赋的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进行了归纳总结;四是对骚体赋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以上研究对辞赋研究的整体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骚体赋;概念界定;流变;题材内容;艺术品质;展望骚体赋是承继楚骚抒情传统,以“兮”字句为作品主体形态的一种文学样式。
骚体赋的创作先驱是汉初的贾谊,其《吊屈原赋》是骚体赋开篇之作。
新时期骚体赋研究不断深入。
无论是概念的辨析,还是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总结,都取得可喜成果。
现对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如下,敬请专家学者教正。
一、骚体赋概念的界定什么是骚体赋?一种观点认为,骚体赋是用骚体“兮”字句写成的作品,战国屈原、宋玉的辞作,以及汉代人的拟作,如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等,都应属于骚体赋。
如曲德来认为:“所谓骚体赋,是指那些在形式上极力模仿屈原的汉赋。
……此外还应包括虽不以赋名篇却是纯粹模仿屈原赋的作品。
”①袁济喜、赵敏俐及孙晶在论及骚体赋时也将这些拟骚之作归属其列。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汉以后乘楚辞而来的赋作品(《吊屈原赋》、《长门赋》、《悲士不遇赋》等汉以后的骚体赋)都共同体现了直抒胸臆的主体性原则,惯用比兴手法,篇章结构上重点突出,故完全称得上是“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即诗歌。
同楚辞一样,理应属于诗的范畴。
笔者认为,骚体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采用楚骚的文体形式,也就是以“兮”字句作为其基本的句型;其二是明确地用“赋”作为作品的称名。
褚斌杰亦指出:“骚体赋是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
”二、骚体赋的流变及各时期代表作家、作品(一)汉代骚体赋继承了原始骚体(屈、宋之作)的抒情功能,主要是抒发苦闷、幽愤等压抑之情。
同时,汉代骚体赋受散文式思维方式影响,表现出与说理散文、描写散文或叙事散文相类似的某些功能。
②康金声认为,汉代骚体赋在风格情调上流注着悲与怨的感情,在形式上用带“兮”字的骚句加强咏叹色彩,增强抒情效果;句子自由长短错落。
孙晶、梁葆莉等亦持相同看法。
此外,赵敏俐、苏萍、宁宇、吴贤哲、王双等对此也有独到见解。
汉代骚体赋有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大人赋》、《长门赋》,董仲舒《士不遇赋》,汉武帝《李夫人赋》,王褒《洞箫赋》,扬雄《甘泉赋》等26篇,在整个汉赋中占有很大比例,多为学者研究重点。
(二)建安魏晋时期,随着汉代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骚体赋大批涌现。
建安时期骚体赋受到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即兴性、抒情性影响,显示出个性化与抒情化的倾向。
③郭建勋《论建安骚体文学转向个性化的内因外缘》统计显示,此期骚体赋多达80余篇。
如王粲的27篇赋中,骚体赋有6篇。
魏晋时期骚体赋一方面逐渐与楚辞分开,独立性特征凸现,“兮”字渐为“而”、“以”、“乎”等虚词代替,楚辞的地域性特征大为减弱;另一方面与骈文、诗歌之间的渗透交叉有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呈现出骈偶化和诗化的痕迹。
王双、孙宝、曹胜高等对这一时期骚体赋的发展都有深入探讨。
建安时期重要骚体赋作品有王粲的《槐树赋》、《登楼赋》,曹丕的《感物赋》、《登城赋》,曹植的《幽思赋》、《归思赋》等。
晋代作品有傅玄《正都赋》、《潜通赋》,陆云《登台赋》、《南征赋》、潘岳《闲居赋》、《怀旧赋》等,大多篇制完整,文辞清丽,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
(三)南朝是骚体与赋体真正水乳交融的时期。
骚体以“乱曰”、“歌曰”、“系曰”、“辞曰”等形式融入赋体变得更为普遍灵活,且骚体与赋体互相渗透,艺术上产生新变。
郭建勋认为,南朝骚体赋是当时唯美主义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兴的诗歌影响撞击的结果。
此期骚体赋变革主要侧重于形式体制和表现艺术,摹仿与出奇求新并行。
南朝骚体赋作中有代表性的是江淹《去故乡赋》,鲍照《芜城赋》,颜延之《赭白马赋》,谢庄《月赋》,谢惠连《雪赋》等。
北朝骚体赋数量较少,只有李显《大乘赋》,王通《东征赋》等。
(四)唐代以律赋著称,但出现一个骚体赋创作小高潮。
如李白共作8篇赋,有5篇为骚体赋。
柳宗元12篇赋作中骚体赋有5篇。
韩愈写过《复志赋》、《闵己赋》等。
唐代骚体赋研究成果较少。
(五)宋明清时期的骚体赋。
宋代骚体赋日益散文化。
有些骚体赋还保持唐代以来盎然的生气。
如晏殊《雪赋》采用《九歌》句式,风格清丽活泼。
苏轼《滟堆赋》、《屈原庙赋》尤惹人注目。
明清时期骚体赋创作更多,刘基、方孝孺、李梦阳、王守仁、黄道周、尤侗等作家,都创作过骚体赋。
三、骚体赋的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新时期对骚体赋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强调其抒情品质;二是在研究思路上多与楚骚相对照。
关于骚体赋的题材内容,郭建勋将汉代骚体赋分为四类,即纪行类、玄思类、悲士不遇类、悼骚类。
冯小禄《不遇·玄思·宫怨·述行——简论屈骚影响下的汉代独创骚体赋》,高芳《两汉拟骚作品研究》等亦持此见。
曲德来按照时代进程,展现了西汉至曹魏时期骚体赋题材内容的变化趋势: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生活复杂化,促使骚体赋表现题材有所扩大,由全部抒情转向说理、叙志、咏物。
在骚体赋的句式、用韵、语言节律等艺术品质的研究中,也呈现出与楚骚的联系。
曲德来认为:“就句式上说,骚体赋所用的主要是六言二节拍句型,显然这是学习《离骚》句式的结果,也是所以叫做骚体赋的原因。
”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总结了骚体赋对楚辞体“○○○○○○兮”,“○○○○○○”等代表性句型的承袭情况,并剖析了广泛采纳第一种句型的原因。
曹明纲则归纳出“□兮□□”等十二种骚体赋句式,使人能清晰地了解骚体赋的句式特点。
此外,曹胜高《骚体新变与汉魏问题演进》,孙晶《汉代骚体赋的发展演变》,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等亦有相应研究。
四、骚体赋研究的展望可见,骚体赋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但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发表,以及西方文艺理论的引介与不断本土化,对骚体赋研究也提出一些新课题。
如:(1)地下文献能否改变人们对骚体赋概念的界定?如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已对出土文献与楚辞的关系进行详密论证。
但出土文献与骚体赋关系的相关研究尚未见到。
(2)在西方文艺理论指导下,如何认识骚体赋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评判?如萧兵有《楚辞的文化破译》问世,但尚未见以西方人类学、文化学等理论研究骚体赋的论著。
(3)骚体赋与楚辞作品、大赋及抒情小赋等形式赋作的渊源关系究竟如何?学界已有相关成果,但多停留在浅层次的界定或概述上,似未深入加以探讨辨析。
以上诸多问题都需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释:①曲德来.汉赋综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②康金声.论汉代的骚体赋[J].山西大学学报,1988,(2):18~27.③郭建勋.骚体赋的界定及其在赋体文学中的地位[J].求索,2000参考文献:[1]高芳.两汉拟骚作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2]郭建勋.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J].中国韵文学刊,2003,(2):1~5.[3]郭建勋.论建安骚体文学转向个体化、抒情化的内因外缘[J].求索,1996,(2).[4]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胡大雷.屈原赋、荀卿赋、宋玉赋异同论及其影响[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2):5~31.[6]赵敏俐.汉代骚体抒情诗主题与文人心态[J].中国文化研究,2010.[7]苏萍.班氏家族骚体赋的楚祖意识及其价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8]曹胜.高骚体新变与汉魏文体的演进[J].古代文明,2008,(1):34~40.[9]高华平.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3):74~80.[10]孙晶.阴阳五行学说与汉代骚体赋的空间建构[J].齐鲁学刊,2004,(3):110~114[11]冯小禄.不遇·玄思·宫怨·述行[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99~105.[12]孙晶.汉代骚体赋的发展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2006,(3).[13]康金生.论汉代的骚体赋[J].山西大学学报,1988,(2):18~27.[14]于浴贤.从骚体赋看汉人对屈骚的接受与传播[J].北方论丛,2006,(5):6~9.[15]周禾.骚体赋应为骚体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1):88~91.[16]宁宇.骚体赋与汉代文人精神的流变[J].社科纵横,2008,(9):74~77.[17]蒋文燕.类别流变:汉赋研究的另一种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4.[18]孙宝.儒运迁转与汉晋骚体赋体式演进[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1,(5).[19]王双.新时期骚体赋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09,(3):149~153.[20]吴贤哲.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1]李慧芳.汉代骚体赋创作动因管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4).[22]粱葆莉.骚体赋的产生及在汉代发展轨迹的文化解析[J].邵阳学院学报,2003,(4):94~97.[23]王双.生命的欢娱与悲忧—曹植骚体赋简论[J].名作欣赏,2010.[24]王双.论两汉时期骚体赋的特征[J].名作欣赏,2011,(35).[25]郭建勋.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地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6]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M].人民出版社,2011.[27]林庚.林庚楚辞研究两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8]熊良智.辞赋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作者简介:金小娟(1984-),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
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