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径
- 格式:ppt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21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经络之一。
它是由足太阳经和足厥阴经连接而成的循行路径。
在中医学中,经络是指体内的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络系统是调节和保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遍布在人体的后侧。
起于内眼角瞳子髎穴,沿着太阳穴与耳后交接处行至缺盆穴,在额顶正中下的膻中穴汇聚。
然后经过头顶和颈后的大筋,沿着脊柱后方下行,经过肩胛骨和腰椎,一直延伸至臀部。
经过臀部后,足太阳膀胱经分成两支,在臀后通过大腿后侧的飞扬穴进入大腿。
其中一支经过腘窝穴进入小腿肌肉,在膝关节后方的流注穴再次分支,一支经过小腿后外侧沿着脚背行至小脚趾的端部,另一支则经过小腿外侧、足背,行至足跟的风池穴。
从足跟起,足太阳膀胱经向着足底方向前行,从足跟的外侧沿着足阳明经的起始穴跳髮穴进入腹背部。
继续向前,经过脚背的涌泉穴,进入足心,在中央的神庵穴与足厥阴经连接。
最后,足太阳膀胱经终止于足心的长强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长达数百个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后侧,涉及到了头部、颈部、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足底等多个部位。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足太阳膀胱经是用于调节人体的阳气,对于调节和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当人体的足太阳膀胱经络出现疏通不畅或者阻塞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与膀胱相关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同时,足太阳膀胱经络也与头痛、眼疾、耳聋、颈椎病等疾病有密切关联。
因此,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络的畅通至关重要。
中医学认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畅通可以通过按摩、针灸、草药、穴位刺激等方式来促进。
此外,日常的保健养生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作息等,都能够有助于维持足太阳膀胱经的健康。
总结起来,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遍布人体的后侧,起于内眼角瞳子髎穴,经过头顶、颈部、背部、臀部、大腿、小腿,最后经过足底至足心结束。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
它起自足跟,经过腿部和躯干,最后到达头顶。
这条经络与膀胱相连,所以被称为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畅通与否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学中,足太阳膀胱经与一系列身体症状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经络走向、主要功能及调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止点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跟,沿着脚背向上行至小腿后侧。
经过小腿后侧,它继续向上经过膝关节后侧,然后由臀部向上行至脊柱。
经过脊柱后,它继续向上通过后颈部,最终连接到头顶。
总结起来,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可分为足跟和头顶。
二、经络走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走向有其特点。
从足跟开始,经过小腿后侧,它在膝关节后侧与脚阳明经连接。
然后继续向上,经过臀部,在脊柱后方形成一条弧线。
经过脊柱后,它由头后侧分布至头顶。
这条经络与脊柱紧密相连,形成身体的一部分。
所以,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是从下向上,最后连接到头顶。
三、主要功能足太阳膀胱经在中医学中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调理作用。
它主要与排泄功能和神经系统有关。
以下是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功能的介绍:1.排泄功能:足太阳膀胱经与膀胱紧密相连,对排泄功能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通过调理足太阳膀胱经,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和排泄系统的正常运行。
2.神经调节:足太阳膀胱经与脊柱紧密相连,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它可以影响神经的传导和调节,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各种神经相关的问题。
3.循环系统:足太阳膀胱经走向穿越全身,与体内的循环系统紧密相连。
通过调理足太阳膀胱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四、调理方法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的畅通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为了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的正常功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调理方法:1.按摩:利用按摩来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可以帮助促进经络的血液循环,增强其功能。
可以采用拇指按摩或使用按摩工具进行刺激。
2.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增强足太阳膀胱经的功能。
足太阳膀胱经简单入门基础精髓知识点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学中十二经脉之一,它起于目内眦,至于耳前,再走过头顶、脑后、颈项后行,并贯穿背脊两侧,沿背脊两侧下行,一直到小腿外侧,最后止于第五跖骨外侧。
下面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简单入门基础精髓知识点。
1.膀胱经的主要功能: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功能是疏泄阳气,调节阴阳平衡。
它与肾经相对应,共同调节人体的液体代谢、水道排泄、体温调节等功能。
2.膀胱经的主要病症:足太阳膀胱经常出现的病症包括头痛、颈项痛、目眩、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肩背痛、腰膝酸软等。
这些病症通常与阳气不通畅、阴阳失衡有关。
3.膀胱经的主要穴位: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穴位有称为“睛明”的BL-1、称为“天髎”的BL-2、称为“攒竹”的BL-2、称为“承泣”的BL-1等等。
通过按摩或针灸这些穴位,可以起到疏通膀胱经络、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
4.膀胱经的运行规律:足太阳膀胱经在时间上的运行规律是从下午三点到五点为正气最盛的时候,也是膀胱经最为活跃的时候。
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膀胱经的保健和治疗效果最好。
5.足太阳膀胱经的保健方法: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保健膀胱经,例如多喝水,保持排尿通畅;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立,做一些适量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合理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定时按摩或针灸膀胱经的相关穴位等。
6.膀胱经与其他经脉的关系:足太阳膀胱经与肾经、小肠经、三焦经等经脉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调节这些经脉的运行情况,可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促进健康。
7.膀胱经与五行学说的关系:膀胱经属于水的属性,与肾经一起,被归为水火相互激荡的“生水”阶段。
水是人体的基础元素之一,与骨髓、脑髓等有密切关系。
膀胱经的运行状态与水的代谢、排泄密切相关。
总结起来,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经脉之一,具有疏泄阳气、调节阴阳平衡的功能。
通过保健膀胱经、调节膀胱经的运行情况,可以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增强免疫力,促进疾病康复。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脉,它贯穿全身,是十二经脉中最长的一条经脉,全长超过三十尺,包含着六十七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起点为足外踝后方的大椎穴,由此向后上延伸至头颈、脊骨,再向下沿脊椎一直贯穿至尾骨。
在足上部则从第五趾外侧(外踝最普遍)循着旁边底部之肌腱上行,一直到胸锁乳突间的一条线上(第一肋骨的下缘),那便是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与脊髓有密切关系,其主要功能有:
1、通调全身阳气
足太阳膀胱经通过连接脊髓及全身,负责调节人体的阳气,使其运行通畅。
太阳膀胱经在身体周围负责循环正阳之气,以及负责调节排泄无意识情况中的气血。
2、治疗各种疾病
太阳膀胱经可治疗痈肿积聚、头痛、牙痛、面肌痉挛等病症,同时还能够改善脑神经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减轻给肾上腺的压力,降低信号压力和放松心脏血管等。
3、祛除疲劳
太阳膀胱经经络容易堵塞,使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疲劳等症状。
所以保持经络畅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强化脊椎伸展及松弛的肌肉运动来消除疲劳。
4、维护关节和肌肉健康
太阳膀胱经还可以帮助维护膝关节和肌肉的健康,尤其是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总之,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经脉之一。
通过保持经络畅通,可以使体内阳气运行通畅,从而有效的治疗各种疾病和祛除疲劳。
人们应该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以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的健康和畅通。
中医经络之足太阳膀胱经中医经络学是研究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门学科。
认为人体的脏腑、肌肉、骨骼和皮肤都与经络有关,而中医脉络说也是经络学的基础。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内部有气血、经络、形神等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经络是人体内部部分分布的一种规律,是气血运行之道,是脏腑之间、上下左右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医经络之足太阳膀胱经。
1. 经脉路线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后侧的一条经络,起于目外眦,沿着颅后正中线向下,由颈部进入肩部,再经肩胛骨外缘下行,一直到达小腿后外侧,最终止于第五趾外侧的指端。
具体路线如下。
•起点:目外眦•经脉沿线:–上额–颞部–枕骨–颈项–肩胛–臂后–臂外–臂内–额颞角–上牙龈–下牙龈–颊口–缝气穴–下午子–杨辅穴–委中–督脉风府–腰阳关–命门–筋缩突2. 经脉特点中医经络学认为,经脉和脏腑、五感、四肢、头面等部位相应,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足太阳膀胱经沿途经过诸多穴位,如风阴交、肩井、睛明、痛风、灵道、气海、长强、环跳、足三里、太冲等等。
每个穴位有不同的属性和作用,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节气血的流动,以维护身体的健康。
足太阳膀胱经通病很多,如头面、目、肩颈、背部等多种疾病,同时也是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比如痛风、头痛、颈椎病、腰痛、肩周炎等。
另外,膀胱经与肾经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肾虚所致的腰痛、腰肌劳损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足太阳膀胱经的治疗作用通过调节足太阳膀胱经,可以发挥以下治疗作用。
3.1 缓解头痛、头昏足太阳膀胱经经过颈部、头部、面部等部位,是头痛和头昏的重要治疗经络。
针灸、推拿等手法,都可以通过调整经络的气血流量,舒缓头部肌肉,缓解头痛、头昏等症状。
3.2 缓解颈椎病颈椎病多由颈肌、颈椎、椎间盘、腰肌等组织的病变所致,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穴位都与颈部有关。
因此,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可以刺激经络,舒缓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颈椎病的疼痛症状。
3.3 缓解肺病足太阳膀胱经经过颈项、肩胛、腰骶等部位,与肺、膀胱、肝、肾等脏腑相连。
⾜太阳膀胱经循⾏路线、⽳位歌诀、分⼨歌诀1.循⾏路线:《灵枢·经脉》⽈:膀胱⾜太阳之脉,起于⽬内眦,上额,交巅。
其⽀者:从巅⾄⽿上⾓。
其直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腘中。
其⽀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趾外侧。
2.⾜太阳膀胱经⽳位歌:六⼗七⽳⾜太阳,睛明⽬内红⾁藏,攒⽵眉冲与曲差,五处上⼨半承光,通天络却连⽟枕,天柱后际⼤筋昂,背部第⼆⾏⼤杼,风门肺俞厥阴⾏,⼼俞督俞膈俞下,肝胆脾胃俞挨强,三焦肾⽓海⼤肠,关元⼩肠到膀胱,中膂⽩环仔细量,⾃从⼤杼⾄⽩环,各⽳节外⼨半长。
上髎次髎中复下,⼀空⼆空腰髁当,会阳阴尾⾻外取,附分侠脊第三⾏,魄户膏盲与神堂,譩嘻膈关魂门九,阳纲意舍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续,⼆⼗椎下秩边躺。
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是,承⼭飞扬踝附阳,昆仑仆参连申脉,⾦门京⾻束⾻忙,通⾕⾄阴⼩指旁。
3.⽳位分⼨歌:⾜太阳是膀胱经,⽬内眦⾓始睛明,眉头头中攒⽵取,眉冲直上旁神庭,曲差⼊发五⼨际,神庭旁开⼨五分,五处旁开⼀⼨半,细算却与上星平,承光通天络却⽳,相去⼨五调匀看,⽟枕挟脑⼀⼨三,⼊发三⼨枕⾻现,天柱项后发际中,⼤筋外廉陷中探,⾃此夹脊开⼨五,第⼀⼤杼⼆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五督六椎下治,膈七肝九⼗胆俞,⼗⼀脾俞⼗⼆胃,⼗三三焦⼗四肾,⽓海俞在⼗五椎,⼤肠⼗六椎之下,⼗七关元俞⽳推,⼩肠⼗⼋胱⼗九,中膂俞⽳⼆⼗椎,⽩环廿⼀椎下当,以上诸⽳可推详,更有上次中下髎,⼀⼆三四骶后孔,会阳阴尾尻⾻旁,背部⼆⾏诸⽳详,⼜从臀下横纹取,承扶居下陷中央,殷门扶下⽅六⼨,浮郗委阳上⼀⼨,委阳腘外两筋乡,委中⽳在腘纹中,背部三⾏再细详,⼜从脊上开三⼨,第⼆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譩譆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意舍之⽳存,⼗⼆胃仓⽳已分,⼗三肓门端正在,⼗四志室不须论,⼗九胞肓廿⼀边,委中下⼆寻合阳,承筋合阳之下取,⽳在踹肠之中央,承⼭踹下分⾁间,外踝七⼨上飞扬,跗阳外踝上三⼨,昆仑后跟陷中央,仆参跟下脚边上,申脉踝下五分张,⾦门申前墟后取,京⾻外侧⾻际量,束⾻本节后⾁际,通⾕节前陷中强,⾄阴却在⼩指侧,太阳之⽳始周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