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语言的生动性1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10
2023届中考“语言特点与语言风格”解读与训练考点:1.盛慧《大湾味觉》——旁白的语言特点2.[英]米里亚姆•伊利亚以斯拉•伊利亚《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节选)》——图形的语言特点3.(2022金华) 活动二:稻源东方溯文明万年前——解说词的语言特点4.《孟子·富贵不能淫》与《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旁白的语言特点2.图形的语言特点3.解说词的语言特点4.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考题示例】一、盛慧《大湾味觉》——旁白的语言特点【考点解读】1.语段删选与选材——主题2.语段删选与选材——主题3.旁白的语言特点——五觉,拟人4.栏目宣传语与主题文本(1)班决定拍摄“大湾味觉”的美食栏目,请你帮忙设计。
大湾味觉盛慧①一个人的口味看似平常,其实是颇有些神秘的。
它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珍藏着我们对爱的美好记忆,饱含着我们对往日时光的深情眷恋。
②记得上小学那会儿,一到放假,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县城的外婆家。
外公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头,生怕怠慢了我这个小客人。
每天的午餐最值得期待,外公下班回来,里面装着烧腊,有时是烧鹅、有时是叉烧、有时是乳鸽、有时是腊肠、有时是腊肉……从那时候开始,成了县城中最神秘,也最令我向往的地方。
③烧腊分为“烧味”和“腊味”两种,猪是烧味家族当仁不让的主角。
烤乳猪是粤菜中的“当家菜”,早在西周,称为“炮豚”。
在其他地方,烤乳猪已经难得一见了,它仍是婚席中不可或缺的重头菜。
婚席曾让少时的我魂牵梦绕。
吉时一到,全场的水晶吊灯突然熄灭,身着旗袍的礼仪小姐打着宫灯款款而入,后面跟着几十个服务员,盘子里有红色的小灯闪闪烁烁,那便是酒席的第一道菜——烤乳猪。
上桌之后,那小灯原来是乳猪的眼睛,调皮可爱。
烤乳猪,酥脆爽口,一般蘸以白糖,白糖会让油脂散发出更多的香甜滋味。
④如今最为流行的是麻皮烧猪,因猪皮有密密麻麻的芝麻状小泡而得名。
麻皮乳猪的特点是酥,即使冷却之后,刀切下去,咔嚓有声,倒像是在切米花糖。
中考作文指导:如何让文章文采斐然“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准确生动是中考记叙文取得高分的基本。
一篇优秀的考场文章要文从字顺、文字精彩灵动、文采飞扬飘逸。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高远的立意、精巧的构思、选材的新颖都离不开精彩语言的润饰。
其中,中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明确对“语言”以板块的形式划定了标准:(1)基本等级:语言简洁流畅;(2)发展等级:语言丰富饱满;(3)最高等级: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诗意。
这就是要求考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力求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进行个性化的表达,真正地表现出“自我”“有我”,进而让文章有血有肉、丰富多彩。
技法运用技法一:化用诗文,增强文化底蕴记叙文写作往往借助意象,构成景象,进而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烘托人物的心理或者展示人物的形象。
巧用古诗文、名人名言等可以交代故事的背景,增强叙事的情感性。
通常,在记叙文写作中,考生可以运用景物描写有效地化用到记叙文写作中,增加语言的典雅感,进而让情感更加富有诗意。
(1)用诗文意象,自然成景象记叙文写作除了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以外,还需要自然环境的渲染。
写作时,考生不妨用古诗文中意象叠加的方式,自然转化为景象。
这里以《心里装着春天》为例,以下是考生写的原文与修改稿:原文:早春是寒冷的,是三月的春风带来温暖。
早春是泥泞的,是破土而出的小草点缀大地。
我的心曾是寒冷的,是母亲让我的心里装满春天。
修改:2021年的冬天刚走,静悄悄,无声无息。
冰雪破春,雪晴天际,嫩草破土……三月的早春已经悄然来到,在这春色渐浓的时候,我那颗寒冷的心,也变得一半诗意一半从容,不知不觉中装下了这个浪漫的春日。
修改的文段运用“冰雪破春”“雪晴天际”等古诗文中的意象,进行同类叠加,增强了语言的文化味,让平淡的语言富有诗意。
所谓的意象叠加就是围绕主题以及环境,有意识地选取一组意象连缀成段,进而让场景更有诗意。
比如,“夕阳”可以为“余晖脉脉”,“晚霞”可以为“落霞满天”,“杨柳”可为“杨柳依依”,“乌云密布”可为“积云低垂”,等等。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概念: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概念)——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2、论据(1)概念——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
(2)分类:论据有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3、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4、议论文的分类:(1)立论——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2)驳论——批驳错误观点,然后确立其正确观点。
(*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类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二、把握中心论点1、从题目入手①题目即为论点。
②有的题目是论题,从文中找出直接回答这个论题的语句,就能把握论点。
2、借助理清论证思路来把握论点。
要研究文章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
3、一定注意,论点一定是陈述句。
三、关于立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论点。
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引用)论证:——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警句等证明论点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用正反两方面的道理或事实通过对比来论证。
④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方式来证明论点。
四、关于论据:①明确论据类型②不同论据的不同作用1、论据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2、作用表述格式:(1)道理论据:深刻而有力地证明了……(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2)事实论据:确凿而准确地证明了……(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3、概括论据的答式:谁+做什么事+结果怎样+从而证明了(分论点或者总论点)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五、论证结构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中考语言运用知识点归纳中考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还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下是中考语言运用知识点的归纳:一、词语运用1. 词语的辨析:包括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以及成语的正确使用。
2. 成语的运用: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出处和用法,避免望文生义。
3. 词语搭配:掌握常用词语的正确搭配,注意词语的语法功能和语义搭配。
二、句子结构1. 单句与复句:区分单句和复句,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2. 句子成分:掌握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的识别和运用。
3. 句式变换: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式的变换和运用。
三、修辞手法1. 比喻:掌握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手法的运用。
2. 拟人:理解拟人手法的特点,正确运用拟人修辞。
3. 排比、对偶:掌握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四、篇章结构1. 段落划分:学会如何根据内容和逻辑关系划分段落。
2. 篇章连贯:理解篇章连贯的重要性,学会使用过渡词、过渡句等手段使文章更加流畅。
3. 开头与结尾:掌握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使文章有吸引力和总结性。
五、写作技巧1. 记叙文写作:掌握记叙文的写作要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描述。
2. 议论文写作:学习如何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使文章有说服力。
3. 说明文写作: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包括事物的特征、原因、方法等的说明。
六、阅读理解1. 文章主旨:学会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
2. 信息提取:能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3. 推理判断: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做出合理判断。
七、语言规范1. 标点符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使语言更加规范。
2. 语言简明:避免冗长和啰嗦,使语言表达简洁明了。
3. 避免语病:注意避免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语病。
结束语:掌握中考语言运用的知识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讲解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常见题型(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2.答题思路(1)了解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2)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①看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文章的说明对象。
②抓首段,文章有时在首段结尾处揭示说明对象。
③找结尾段,文章有时会在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
④抓关键句,有时用中心句或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
⑤归纳总结,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行,可认真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
(3)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①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②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③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组合,并简要地表述。
④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也可以从事物的“定义”入手。
3.答题模板说明对象的特征是:①……②……考点二:分析标题的作用1.常见题型(1)选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好处?2.答题思路标题的作用:(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修辞或写作方法)(3)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有趣。
【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情况:(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引用诗句、成语等;(2)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3)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考点三:分析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1.常见题型(1)全文(某一段、某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