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编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和综合题及答案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性质、基本口号、历史意义。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兴起。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宣传的两大基本口号。
在性质上,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思想文化运动;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运动,因五四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运动的主流。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
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及历史意义。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干部条件。
3、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的论战,李大钊与胡适的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利用报刊撰文著书,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新的革命前途。
5、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民族主义,突出反帝内容,主张民族独立;民权主义,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有,不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提出“耕者有其田”,关注农民土地问题。
6、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目录开篇的话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陈金龙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21四、基本历史线索:1840—1919年的中国第一章外国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刘苍劲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孟庆顺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73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周 云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87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91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陈金龙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四、基本历史线索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吴九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吴 炜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84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第三节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二、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潘利红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五、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林雄辉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281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 )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陈金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完善和发展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跨越四、基本历史线索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谭 毅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二、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四、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周全华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349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355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三、艰难的探索,深刻的教训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王丽荣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一、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三、为全面打开新局面创造条件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起步二、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二、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继续前进简短的结语。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单项选择题:1、五四运动是()的伟大开端。
A、中国近代史B、中国现代史C、中华人民共和国史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十月革命爆发于()。
A、1911年10月B、1917年10 月C、1917年11月D、1919年10月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称为()。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C、普法战争D、甲午战争4、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其直接斗争目标是()。
A、反对帝国主义B、打倒国民党反动派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没收地主土地5、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开始于()。
A、1919年B、1921年C、1923年D、1927年6、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
A、中国东北地区B、中国华北地区C、南京D、东南亚7、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开始的。
A、发行法币B、发行内债C、商业投机D、金融业8、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A、属于革命对象B、属于革命领导阶级C、属于革命力量D、什么都不是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C、共产主义D、民主社会主义10、这一时期封建剥削制度对农民阶级的掠夺主要表现在()。
A、商业资本剥削B、高利贷资本剥削C、地租剥削D、苛捐杂税11.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
A.北洋政府 B.南京政府 C.武汉政府 D.广州政府12.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其中,作为中间势力成为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的是()。
A.官僚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农民阶级13.()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A.苏德战争爆发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战役14.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党的建设问题 B.军队建设问题 C.国家政权问题 D.农民土地问题15.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中共一大D、中共二大16,从总体上看,近代中国人民救国方案的探索()A.是失败的,但这种探索的精神是值得颂扬B.尽管最终是失败,但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C.以反帝反封建为号召,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联合进攻下失败D.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17. 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开始于()A、1919年B、1921年C、1923年D、1927年18、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A、中国东北地区B、中国华北地区C、南京D、东南亚19、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开始的()A、发行法币B、发行内债C、商业投机D、金融业20、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A、属于革命对象B、属于革命领导阶级C、属于革命力量D、什么都不是2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是()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C、共产主义D、民主社会主义22.中国人是从()开始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及答案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入侵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己自足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主要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
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但必须认识到,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
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此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
当国内的革民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沿革:本门课程由原来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演变而来。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了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即“05方案”。
根据该方案,《毛泽东思想概论》一方面其主要是理论部分的内容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合并调整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另一方面其主要是历史部分的内容又延伸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按照“05方案”的有关精神,2007年2月,从2006级学生开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正式开出。
教学内容和目的:本课程着重强调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从历史教育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课程特色:结合课程性质,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史论结合。
以论为主,论从史出,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理性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通过时政评述和焦点关注使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结合点。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服务现实,面向未来;三是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制作并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7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的认识。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强和人民共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
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
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
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
(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
(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但并未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3.论述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先进分子民族意识的觉醒。
(1)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除了坚决主张严禁鸦片,组织渔民等以抵御外国侵略以外,注意了解西方,赞成正常的对外贸易。
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一般都反对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
(3)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觉醒意识还只限于少数人之中。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一、中国近现代史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包括了160多年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演进与更新的历史。
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1840年,社会性质变化为标志。
现代史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社会性质的变化为标志。
二、如何把握中国近现代160多年的历史一个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三个历史阶段(横向把握):1840年到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年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
四条主线(纵向把握):一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生存,求发展,追赶近代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四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风云变幻的八十年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首先必须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找到一条挽救中国、发展中国的正确道路。
基本历史线索1840年至1864年,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的起始时期。
1864年至1901年,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为寻找民族和国家出路而奋起的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第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第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第三,基本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课程结构和逻辑框架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四、五、六、七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包括八、九、十、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难点:第二编全部和第三编中的第八章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难点是我党成立以来所做的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事情特点:抑旧扬新、和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大纲要求考查14分,实际考查20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