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育部审定)部编本青山不老 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9《青山不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第19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物品质的文章。
通过讲述一位青山老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展示了青山老人的不老精神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描写自然和人物的课文有一定的接触和理解。
但在理解文中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青山老人的不老精神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理解青山老人的不老精神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和相关的背景资料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青山绿水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4.深入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青山老人的不老精神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5.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的短文。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实际行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标题《青山不老》、主要人物青山老人、主要事件与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19.青山不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再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及创造这一奇迹的环境,从而体会老人绿化家园,造福子孙的伟大情怀。
3、能正确理解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1、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及创造这一奇迹的环境,从而体会老人绿化家园,造福子孙的伟大情怀。
2、能正确理解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着“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思路,我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品读感悟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说教学流程(一).导入2019年为了庆祝祖国7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乎意料之外,一位晋西北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山野老农,走进这座不老的青山。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感动中国”人物为切入点,引出课题。
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第【1】篇〗说教学目标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说教学重点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说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2. 【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教学新课(一)检查预习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3】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谁来读一读这些词?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
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2.了解奇迹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课件4】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第【1】篇〗“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
本文的设计质疑释疑,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引导,鼓励学生在自读感悟、情感体验中,领悟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教材《大瀑布的葬礼》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这一举世闻名的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原因。
说明分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自下而上所面临的大事。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充实,是进行环境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开头作者先写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从塞特凯达斯瀑布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逐渐枯竭,体会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
2、联系上下文想象出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及游人看到这一情形后的场面。
说教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因此可以让学生围绕着课题进行质疑。
“为什么要举行葬礼”“为什么由总统举行葬礼”“怎样举行的葬礼”这样不仅引出课文所要学习的目标,而且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情境演示法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媒体创设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境,即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与如今的状况。
利用直观动感的画面,背景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雄伟壮观,几年后到逐渐枯竭,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而且也很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入所学内容打下很好的感情基调。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9《青山不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位青山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理念。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在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主题,联系生活实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3.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联系生活实际。
4.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5.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文章。
6.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老农| 青山|+——+——+与环境| 和谐共处|+——+——+敬畏自然| 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分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9《青山不老》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位老共产员坚持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事迹,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绿化祖国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这位老共产员的崇敬和赞扬。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共产员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通过课文深入体会这些品质的能力还需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坚持不懈、绿化”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共产员无私奉献、绿化祖国的高尚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共产员艰苦奋斗、绿化家园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感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坚持不懈、绿化”等词语造句。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共产员无私奉献、绿化祖国的高尚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意识。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涵。
5.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老共产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年级语文上册-20《青山不老》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感悟,进行学法的迁移,升华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第1篇】《青山不老》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山不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难和决心。
激发学生心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
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紧扣“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谈话导入,提出三步阅读法。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里遭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怪物的严苛挑战,绿色更是难以寻觅。
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的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第1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激情导入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认识。
谁来认读生字词语。
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抓“奇迹”: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那么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同学们先用笔画下来,汇报感受。
)2、指名学生汇报:⑴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一亩约667平方米,一间教室50平方米,相当于几个我们教室那么大4万9千多个。
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的呢画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青山不老》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部分进行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交流。
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五、说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紧扣“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质说课稿(一)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部分进行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构思。
一、说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交流。
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统编版部编本青山不老说课稿
青山不老》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的故事。
这位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难点是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了自读、小组质疑、谈论、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来研究课文,以读代讲。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研究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让学生大声读、认真思考、热烈讨论,充分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图片导入,让学生直观了解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情况,更好地理解老人的崇高与伟大。
接着,进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指导阅读,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让学生自由读
课文,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再进行交流和讨论。
最后,研读感悟,让学生自由读最后两段,并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研究质量。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9《青山不老》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物品质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老农精心护理果树的故事,表现了老农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勤劳、执着、乐观的精神。
同时,文章以青山为背景,寓意着老人的品质如同青山一样,不朽不灭。
在本课中,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领略到老农的品质,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下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对于散文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学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老农的品质,可能还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领略老农的品质,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悟老农的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交流中提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青山绿水,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感受老农的品质。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散文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第【1】篇〗各位评委、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虫的村落》,下面我分别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草虫的村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感受自然”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学习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本篇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甲虫音乐家们像灵泉一样美妙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而又分工精细的劳作场景。
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作者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将一个草虫的世界生动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抓重点语句,揣摩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三、说教学重难点:把握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下19《青山不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是一篇描绘山水风光的散文,通过作者对青山、老树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同时,本文还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本课的对象是五四制语文六下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他们对大自然的描绘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意境,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的长句和难句的理解。
3.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运用写作训练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景,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讲解:解析课文中的长句、难句,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描绘手法。
4.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自然景观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
5.写作训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下对大自然的描述,提升表达能力。
6.课堂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下19《青山不老》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游记,通过讲述作者游览青山的过程,展示了青山之美和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描绘自然景色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游记这种体裁的文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理解游记的表达方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自然风光,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大意。
2.突破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的大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引出课文《青山不老》。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短语。
3.讲解:针对学生标记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谈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分享给其他同学。
5.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6.拓展: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游记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游记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的标题《青山不老》,课文的作者,以及一些重要的生词和短语。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讨论能力的评价。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0《青山不老》优质课说课稿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青山不老》的内容,并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2.能够正确运用相关词语和表达方式,表达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3.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青山不老》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把握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表达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图片、黑板、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从图片展示中或提问中引入话题,让学生对“青山不老”的内涵进行猜测和思考。
二、讲解课文(10分钟)1.播放课文歌曲,让学生感受青山的美丽和神奇。
然后向学生介绍课文《青山不老》的背景,并给出相关关键词汇。
2.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课文的情节,并进行简单讲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阅读理解(20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进行整体理解。
可通过提问和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内容和主题。
2.用幻灯片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句子结构和语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运用课文知识(15分钟)1.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觉得青山是怎样的?为什么小杨第一次见到杨树就觉得很亲切?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在小组中完成相应的练习,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表达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五、学生自主评价(5分钟)1.请学生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以及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布置作业(5分钟)1.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2.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写青山美丽景色的短文。
《青山不老》说课稿
一、说教材
《青山不老》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粼粼、肆虐、盘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理解起来不难。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以及六年级学生的阶段水平和本单元的重点及本课的特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谈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2.说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所以,我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让学生大声读、认真思考、热烈讨论,充分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
按照“拼读语言——表达感悟——积累语言”,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当地环境的恶劣,这样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更能理解老人的崇高与伟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先让学生自读“阅读提示”,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快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②“小环境”──艰苦。
(四)研读感悟。
学生自由读第最后2段,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
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课文,学生都被老人的精神所感动,内心也有很多感悟。
请学生把想对老人说的话写下来。
(六)课堂总结。
课文描述了一位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赞扬了老人改造山林的精神和造福子孙的情怀,表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课主要是写老人在晋西北植树造林,重点是通过大环境的“险恶”和小环境的“艰苦”来突出老人的不容易,因此我的板书也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
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青山不老大环境──险恶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