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有关张仲景的传说故事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为中医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关张仲景的传说故事如下:
1.怒辞朝官:当时,张仲景被举为孝廉,成为了一名朝廷官员。
然而,他看到朝廷内部
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深感不满,于是毅然辞去了官职。
他回到家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医学研究之中。
2.坐堂行医:传说张仲景在隐居期间,常常为周围的百姓治病。
他坐在一个古老的庙堂
前,为病人诊断和开药方。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疗效显著,人们称他为“坐堂医”。
3.巧治皇后:有一次,张仲景被召到宫中为皇后治病。
皇后患了一种很严重的病,许多
医生都无法治愈。
张仲景经过仔细诊断,开出了一剂药方。
皇后服用后,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从此以后,张仲景的名声更加响亮。
4.著书立说:张仲景在行医的过程中,总结了自己的医学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这本书成为了中医经典之一,流传至今。
5.托梦赠药:据说有一次,张仲景遇到一个重病患者,他告诉患者家属说:“我今晚托梦
给你们,让你们取来五石水,用这水煮五斤羊肉吃,可保住你丈夫的性命。
”家属照办了,结果患者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人们称颂张仲景医术高超。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故事一张仲景是东汉的大医学家,名玑,字仲景,生于公元150年2月26日,卒于公元219年,今河南南阳人。
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讨医学著作。
他的叔父张伯祖是当时南阳的一个名医,仲景拜他为师,经常随他去给人治病,又研读《内经》、《扁鹊八十一难经》等。
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在其叔父的指导下,医术提高很快,同时搜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成为一方有名的良医。
张仲景尽管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除了勤学实践过去医学著作外,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就去寻求。
范牧在《张仲景的传说》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说有一个南阳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成病了。
他的病谁也看不好,病越来越重。
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
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
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故事二张仲景有一个好友叫宁远,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闲谈间张仲景看了宁远的气色,又为他把脉,说他患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背生疽疮而死。
于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
宁远回家后,认为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撕碎扔掉。
六个月后他的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找张仲景。
张仲景的主要成就张仲景(580-682)是中国唐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著名的神农学派创始人,是祖国中华民族医学史上地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是我国儒家医药典籍《伤寒论》和《靶本疏经》的作者,在认识、研究和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认可为一代医学宗师。
他的主要成就如下:一、人体生理、病理认识方面1、张仲景认为脏腑是人体正常运行和病理变化的核心,把他们称为“虚证之本”,做出重要贡献。
2、他研究血液循环系统,首先提出血是经行于血管而循环运行的,血液发生逆流是对人体有害的,并将不同渠道、路径的血,定名为古今所知的“血液循环系统”。
3、他揭示了胃肠道发生变化的规律和发病方式,并确立脏腑的相互关系。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1、他研究分解了古代医学,建立了一套完备、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提出“以脏腑为本,脑法居用,病可解,变变自然”的治疗理念,使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到了历史的新高峰。
2、他运用脏腑血气的论治,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气学”作为诊断八纲的重要参考,从而构建了有机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三、内科学、外科学1、他以其高超医术对古今外科学派做出重大贡献,提出“应当以有益为主,以无害为宜”的治病原则,为现代手术医学发展建立了基础。
2、他的《靶本疏经》,总结了时代前辈医家手术技术上的贡献,总结了古代外科手术技术与治疗措施,使后人能较准确地诊断外科病症,对改良后的中国外科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药物研究1、张仲景认为药物的性味质类有着与生理病理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同时他还关注药物的毒性,强调药物的治病效用,鼓励医师加强对药物的分类及组合的研究,提出“切勿纵嗜”的治病思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安全、有效的方面,从而使传统中草药得到广泛运用。
2、他测定了许多常见药物的功效,积极开展了植物介绍和草药有效成分研究,使我国传统草药得到了深入解剖,为传统药物制药和开发创新复方药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关于医圣张仲景生平的故事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那关于张仲景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仲景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张仲景的故事相传饺子是张仲景为了百姓不受冻伤之苦,用面皮包裹药材分发给百姓,因为形状像饺子,所以叫饺耳。
据说吃了饺耳喝了汤之后,身体就会不惧寒冷,能够安稳过冬了。
张仲景在长沙任职已满告老还乡,正值大雪纷飞的时候,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在河边上,张仲景看到了很多难民冻得手脚生疮,心存不忍。
在回到家乡之后,虽然他也一直在挂诊,但是心里还是纪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潜心研究之后,他发明了饺耳,可以去除湿气,增强自身抵抗力,其实饺耳最主要的就是里面的材料,是一些御寒的药物,他把这些东西在锅里面一直煮、捣烂,然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再用原汤将面皮煮熟。
凡是吃了饺耳的人都会觉得体内有一团火焰在燃烧,再也不会将耳朵冻伤了。
张仲景一生行医,但是医者不自医,他在冬至那天生命走到了尽头。
百姓们都纪念他,他以前在长沙做官的那些朋友也来看望。
他对别人说把他的棺材抬着一直从南阳往长沙走,在什么地方绳子断了,就把我安葬在哪里。
然后人们就抬着他的棺材走啊走,一直走到了他分发饺耳汤的地方,突然绳子断了,人们都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把他在这里安葬,然后饺耳就成了人们纪念张仲景的一种方式,虽然后世不再提及,但是张仲景确是饺子的第一创始人。
张仲景治好友的故事张仲景有个朋友叫做宁远,有一次张仲景见到他之后,发现他的面色暗沉,给他细细诊治之后,告诉他只有六个月的活头了。
但是六个月之后,宁远没有死,他遇到了一个医术高明的老道,张仲景自愧不如,于是千里迢迢去求学。
张仲景从小就有学医的天赋,他的叔父叫张伯祖,是一个名医。
张仲景没事就去跟叔父云游给人看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经过叔父的指导,他医术提升的很快。
张仲景有个好友叫做宁远,有一天,宁远去找张仲景玩。
无意中,张仲景发现宁远的气色不太正常,于是给他把把脉,惊觉脉象有异。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1]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接下来是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
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
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
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
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从东晋咸和年间起,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人物评价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又称张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的医术造诣深厚,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他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很快就掌握了父亲传授的医学知识。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能够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在当时,医学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深知这一点,他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
他广泛阅读医学经典,不断研究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成书,编写了《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也是中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知识,对于伤寒等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当时的医学界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填补了许多空白,为后来的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的医术高超,他擅长运用中药治疗疾病。
他对药物的性能和功效有着深入的研究,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的治疗方法独特而有效,深受患者的信赖和赞誉。
除了医术高超,张仲景还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仁爱的精神。
他对待患者始终保持着同情和关怀,从不图利他人。
他常常免费为贫困的患者治疗疾病,帮助他们摆脱病痛的折磨。
他的善行和医术使他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成为后世医者的楷模。
张仲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的医术和精神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医学家和医生,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希望。
总结起来,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的医术造诣深厚,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的医术和精神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医学家和医生,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医圣张仲景生平及事迹简介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仲景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张仲景生平介绍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张仲景酷爱医学,对扁鹊十分仰慕。
由于张中级是官僚之家出生,所以他学医的条件是十分优越的,他阅读了许多医书,这使张仲景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有理论的基础。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到处都是战乱,战乱引起的瘟疫也加重了百姓的悲惨。
张仲景从小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所以在张仲景十几岁的时候就拜当时有名的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对张仲景也十分欣赏,将自己毕生所学和自己的经验都倾囊相授,张仲景很快的也成为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了。
张仲景对官场没兴趣,但是当时州郡将他举荐为孝廉,张仲景被朝廷派往长沙做太守。
在东汉时期,为官者是不能随意接近百姓的,所以张仲景决心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在衙门为百姓诊治。
他这个举措让当地老百姓对他十分信任,渐渐地张仲景的医术也越来越纯熟,但是有些病他还是不能诊治。
张仲景气愤当时那些为了私利而妄加诊断的庸医,再加上东汉王朝政治的动乱。
张仲景索性就辞官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一直到辞世,直到司马炎统一天下,张仲景的遗体才被送往家乡。
张仲景医品张仲景在医学上有很高建树,在大堂上坐诊被称为坐堂医生。
因为接触了大量的病人和案例,他的医术更加精湛。
张仲景同时搜集很多民间的偏方和许多医生的方剂疗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研究,再在病人身上不断实践。
不仅如此,他为人还特别谦虚,为了拜访名师,不畏惧路途遥远,不在乎旅途劳累,到了地方第一时间就要去拜师取经。
当时襄阳城有个绰号叫做“王神仙”的神医,他在医性和医道上都很有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
张仲景将他的药性和医学都学得透透彻彻,然后融入了自己的理论之中。
当时面临战乱,一些庸医横空出世趁火打劫,给病人看病也不诊脉,随便对视几眼就开始抓药,不管把人治成什么样,只知道赚钱,草菅人命。
还有一些有技术的医生不给百姓看病,他们多是追逐权势荣耀。
张仲景简介医圣之路张仲景是我国一代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名著,被誉为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经典。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不但影响了中国和中医,也影响了世界医学界,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东汉医官张长沙: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人,与神医华佗是同时代人。
在历史上,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都没有张仲景的传记。
宋朝时期,国家组织校正医书局,校订张仲景的《伤寒论》,在校订的过程中,校正医书局的医官引用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的一段话:“张仲景《汉书》(应是《后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家乡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境内。
张仲景师从同乡张伯祖学医。
张仲景年轻时,被乡间推举为孝廉,即当时社会授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荣誉称号,并非官职。
至于官至长沙太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正因为在历史上有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传言,所以后来的医生都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
悬壶济世名自扬关于张仲景治病有很多传说。
一次,张仲景到河南桐柏山采药,遇到一个山民找他看病,张仲景号完脉后说,先生,你的手腕为什么有兽脉?山民只好如实说,我乃是峰山山洞里的老猴,这些日子身体不舒服,所以找你为我治病。
张仲景听后,从药包里拿出一丸药递给老猴,当时就药到病除。
第二天,老猴扛了一块木头来见张仲景说,非常感谢你治好我的病,我无以为报,这块木头是万年以上的桐木,送给你。
后来,张仲景请人用这块桐木做了两把古琴,一把叫“古猿”,一把叫“万年”。
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在虞汝明所写的《古琴疏》里。
张仲景的故事不但流传于民间,在一些医学专著里也有记载,并且还有不少的证据。
清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徐中可,他根据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写了一本《金匮要略论注》,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件事。
张仲景的医德小故事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民解除病痛,深受人们的爱戴。
关于张仲景的医德小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张仲景坐堂”。
相传,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经常深入民间,为百姓治病。
他发现当地的许多百姓因为贫困而无法看病,于是他决定在自己的府衙里设立一个诊所,免费为百姓看病。
每天早晨,张仲景都会坐在诊所的大堂上,等待前来求诊的病人。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妇女带着她的孩子来到诊所。
孩子的病情非常严重,已经奄奄一息。
张仲景看到这个情景,立刻为孩子诊治。
经过一番仔细诊断,张仲景发现孩子的病情非常复杂,需要用一种非常珍贵的药材来治疗。
这种药材在当时非常稀有,价格也非常昂贵。
年轻的妇女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泪流满面。
她知道自己的家庭非常贫困,根本无法承担这么昂贵的药材费用。
张仲景看到这个情景,心生怜悯。
他决定用自己的积蓄来购买这种药材,为孩子治病。
然而,当张仲景拿出自己的钱袋时,却发现里面的钱已经不够支付药材的费用了。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府衙里的一些珍贵物品,可以用来换取药材。
于是,张仲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一些珍贵物品拿出来,换取了足够的药材。
最后,孩子得到了及时的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年轻的妇女感激涕零,她跪在张仲景面前,连连道谢。
张仲景却谦虚地说:“我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职责,不必如此感激。
”
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张仲景的医德高尚,他不仅关心病人的身体健康,还关心病人的生活困难。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医生应有的医德和医风。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南阳张仲景是东汉时候的一位名医。
他不仅治学态度严谨,而且医德高尚,一生为民医病,深受老百姓爱戴,人们尊称他为医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医圣张仲景的故事。
(一)襄阳访医张仲景年轻的时候,在医学上就有了名望。
但他仍勤奋好学,四处查访名医,登门求教。
这一年,张仲景的弟弟,要出外做生意,临行时说:“哥哥,我这次要出远门,你给我看看,日后有没有大症候!”哥哥给弟弟抚了抚脉,说:“明年只怕你要长个搭背疮!”弟弟惊讶道:“哎呀!常听你说,疮怕有名,病怕无名,长个塔背疮,我眼看不见,手摸不着,怎么治呀?”张仲景说:“不要怕!我给你开个药单,到时候,服了这付药,把疮挪到屁股的软肉上好了。
日后谁识得搭背疮,就叫谁医治。
谁治好了,要给我来个信。
”弟弟放心地走了。
张仲景的弟弟到湖北做了一年生意。
第二年在襄阳,一天突然觉得脊背上疼痛,忙照哥哥开的药单取付药吃了。
不几日,疮真的从屁股上发了。
他求遍襄阳的郎中,这个说是疖子,那个说是毒疮,都不识得,后来,同济药堂有个名医“王神仙”,他看后笑了笑,说:“这原是个搭背疮嘛!是谁把它挪到屁股上啦?”回答:“是我哥哥挪的”。
王神仙说:“他既然能挪,一定能治啦!”张仲景的弟弟说:“他远在南阳,远水不解近渴。
还望先生劳神治治吧!”王神仙当下开了药方。
张仲景的弟弟吃了药,又贴了几张膏药,不多久,疮就好了,他随即给哥哥写了封信。
张仲景接到书信,十分高兴,立即准备盘费,打点好行装,步行奔襄阳而来。
这天一清早,襄阳同济药堂的大门前,站着一位身背行李、手拿雨伞的年轻后生,他向管家的央求说:“我从河南来,生活没有着落,请贵店收留我当伙计吧!”王神仙闻声从药店走出来。
他见后生年轻利落,就说:“好吧!我这里缺人,就收你当个炮制药材的伙计吧!”这个后生,就是张仲景。
医圣张仲景-中国古代名人圣贤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姓张名机,字仲景。
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
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
明代《李濂医史》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
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
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的介绍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誉为“东方医学之祖”。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医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张仲景的生平、医学思想和医学著作进行介绍。
一、张仲景的生平张仲景,字景岳,东汉末年(151年-219年)人,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
他的祖父张节、父亲张皓都是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医学训练。
后来,他考取了举人,但因为拒绝担任官职而被贬为长沙县的医生。
在长沙县,张仲景开始了他的医学实践生涯,深入研究各种疾病和药物,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
后来,他又先后在南阳、洛阳等地行医,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
南朝梁代的医学家陶弘景曾说:“三国至魏晋,医学之学,以张仲景为最。
”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也曾说:“张仲景之为医,可谓精矣。
”二、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两部经典医书《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
这两部书对中国医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全书共分为六十篇,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分期、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六经辨证”等诊断方法,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为后世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另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也是中医学的一部经典。
全书共分为四十四篇,主要讲述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卫气营血”的理论,阐述了气血运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补虚泻实”、“攻邪扶正”等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张仲景的医学著作除了《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之外,张仲景还著有《内经》、《素问》、《针灸甲乙经》等医学著作。
其中,《内经》和《素问》是中医学的两部经典,被誉为“中医之祖”。
《内经》和《素问》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之祖”。
医圣张仲景简介-张仲景的经典故事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
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
”社会关系张仲景出生在东汉末期一个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
他从小就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公元161年,11岁的张仲景拜同郡的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他性格沉稳,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
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而张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
跟张仲景一同学医的,还有一个比他年长的同乡何颐,他对张仲景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十分钦佩。
他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
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生。
医圣神奇的治病故事破迷信治精神病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
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有一天,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
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
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入血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
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
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
”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
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
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
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
最早使用肛门栓剂通便法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
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
古代名医张仲景生平简介姓名张仲景字仲景别名张机去逝时间约公元215~219年所在朝代东汉末年出生地区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主要成就被后世誉为医圣擅长领域辨证论治代表作品《伤寒杂病论》一、张仲景简介: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穰东镇)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二、人物介绍: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
张仲景的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
他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
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
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三、主要著作:1、《伤寒杂病论》(已经散佚,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简介及主要事迹
张仲景(150),字元远,号松石,南安人,明末万历年间最杰
出的医学家,著名的内科医生,也是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传遍了海内外,成为东西方医学史上又一功臣。
张仲景小时候纨绔子弟,遇大臣馮櫘衭及其夫人一见锺情,教他
读书,从而开始他的学术生涯。
十五岁,游历云南,四游中上,苦读
学术,留守云南多年,通过咨求当地民间经验,正视实践、深切观察,取长补短,把中药理论结合实际,完成了内科医学的冉冉升起过程。
他发表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述论》,这些著作是
封建时期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变革,改变了中国医学史的模式。
伤
寒杂病论被誉为封建时期中国医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作品,它的
诊断学被称为“大脉诊法”,与劳伦斯的《医学中的数学》齐名。
张仲景始终坚持“以阴阳胃病之论根据,观察论治,以发明为本”,他认为,外治应尽量避免,诊断和治疗,受支配者,因此,
“一切皆病一切皆药,未行时不必用药”,是他病症分类和治疗原则
中的重中之重。
他也注意在医学上安全和预防,特别强调审慎谨慎,准备药物,
并着重强调营养调理和养生。
他的桃花水出名,流传至今,对缓解高
血压具有良好的效果。
张仲景以其理性的研究态度、良好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卓越的科学
创新成就,将中国医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纪元,受到全世界的敬重。
张仲景,生于约公元150~154年,卒于约公元215~219年,河南邓州人,东汉后期医学家,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
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
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
“余每览越人人虢guó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朝政腐败。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惨不忍睹。
而官府衙门不想办法解救,却在一味地争权夺势,发动战争,欺压百姓。
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
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等古代医书。
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
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
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二零五年左右写成,“大行于世”。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
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赞美张仲景的诗句
张仲景,中国东汉时期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圣经”。
他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后世中医界树立了榜样。
以下是赞美张仲景的诗句:
医圣张仲景,传世治病经。
疑难杂病决疑,古今中医指南。
妙手施针万病消,百姓安康享天年。
其人医术精湛,名垂千古不朽传。
张仲景的医术精湛,名垂千古,他的《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中医界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杰作,为后世中医界树立了榜样。
他是我们值得敬仰和学习的伟大医学家。
- 1 -。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
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基本内容。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
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
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
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
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对于温病,张仲景也有一定的认识,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太阳
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太阳中热者,渴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张仲景提出凡一切外感热病,皆属于伤寒的范畴。
温热病种类繁多,都是伤寒的各个分支。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关于温病方面的思想为后世研究温病奠定了基础。
一,《伤寒论》六经辩证与温病学卫气营血、三焦辩证继承发展关系。
《伤寒论》六经辩证是《内径热论》六经病症的继续和发展,六经是对外感疾病病机变化规律的概括。
仲景继承发展前人经验和理论的观点,对后世温病学家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辩证有重要影响和启发作用。
二,《伤寒论》辩证求因观推动了温病病因学的演化发展。
《伤寒论》辩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观点非常突出,仲景对外感疾病进行审因论治的范例,对后世温病病因的演化发展颇有启发。
三,《伤寒论》治疗学术思想启示了温病治疗学的新发展。
没有《伤寒论》所创立的中医学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论治体系和基本方法,没有它所总结的解表、清里、攻下、和解、刺期门以泻热血以及先表后里等治疗原则和方法,就不能有温病学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论治原则以及解表、清气、清营凉血等治法理论。
1,温病在治疗上承袭了《伤寒论》的某些法和方:如风温病,邪热壅肺,以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平喘;肺热移肠,以葛根芩连汤苦寒清热止利2,完整了发寒解表,扩展了清热、攻下、滋阴诸法。
叶氏针对温病表热证,则拟定了辛凉轻解之法,吴鞠通制定银翘散、桑菊饮二方,轻以去实。
3,新增开窍、息风诸法。
叶氏认为温病神昏的病变机理,以热闭心窍为多,因而创“逆传心包”之说,为应用清心开窍法提供了新的理论。
凡此种种,皆是在《伤寒论》随证治之观点的启示下,推动了温病治疗学的新发展。
附录1:相关原始资料
《伤寒论条辨》引曰:“传曰,仲景者姓张氏,名机,仲景其字也,南阳人。
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后在京师为医,于当时为上手。
以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纪念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七,乃著论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文辞简古奥雅,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者也。
其书为。
诸方之祖,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
故后世称为医圣。
”
《医宗金鉴》曰:“上古有法无方,自仲景始有法有方,有规矩变化之妙,立法
成方之旨,各有精义,皆当明晰。
兹于每方必审究其立方主治之理,君臣佐使之相辅,功能性味之相合,一一解于其后。
即方中用水之甘澜、麻沸,火之宜文宜武,煎之缓急,渍之迟速,服之频频,莫不各有适病之宜。
前人或置之而不论者,必备录而详解之”。
清朝《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序〉:“《伤寒论》,后汉张机所著,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
附录2:医家学术思想现代研究论文名称及摘要
1、鲍建军,黄寿妙张仲景经方汤剂的煎法与现代用量关系探讨中药临床药理R285.6【医药、卫生】
摘要:中药的煎煮是影响药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仅在《伤寒论》112个方剂中,汤剂就有98个,并且每方后都注明了详细煎服方法,充分体现了张仲景对煎服法的高度重视。
《伤寒论》明确煎煮方法,不但强调了煎煮方法的重要性,更与疗效、有效成分的溶出量有关,而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用量的大小。
关于经方用药剂量,学者已有论述,本文试从《伤寒论》汤剂的煎法古今不同,以探究影响经方用量,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张仲景经方汤荆煎法用量
2、吴小明张仲景瘀血论治的现代研究进展《光明中医》2005年03期
摘要:张仲景创制了一批疗效显著的活血化瘀方剂,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治疗瘀血病证的规律,拓宽了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是瘀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近年来,对仲景瘀血论治的研究,在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规律、方剂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关键词:张仲景瘀血综述
3、朱美香吴小明张仲景"治水"论的现代研究进展中医药学刊 2005, 23(10)
摘要:张仲景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治疗水气病的规律,创制了一批疗效显著的"治水"方剂,是"治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近年来,对仲景"治水"论的研究,在水气病分类、病因病机、治疗规律、方剂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关键词:张仲景治水水气病治疗规律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方剂病
因病机实践理论分类典范
4、官辉林端宜杨雪梅张喜奎仲景方现代研究进展国医论坛2006, 21(6) 摘要: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载方113首[1],<金匮要略>载方205首[2],除外两书重复方剂44首,共274首.这些方剂因其配伍严谨,疗效卓著,被后世尊奉为经方.因此,开展对仲景方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因为这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总观目前对于仲景方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①仲景方用药及配伍规律研究;②仲景方临床应用研究;③仲景方用法、用量研究;④仲景方的分类研究;⑤信息技术在仲景方相关研究中的应用.现整理综述如下.
关键词:张仲景方剂现代研究文献综述
5、胡福田《伤寒论》小便不利治则探析中医研究2010 年23卷10期
摘要: <伤寒论>中提及"小便不利"者约25条,其中有治则、方药者16条,论述疾病发生变化过程中或因误治出现的病理症状有9条.同时还有19条提及"小便自可"、"小便数者"、"小便清者"、"小便利"、"小便白"这一类情况,大多是论述正常生理状况或是疾病转为康复的标志,也有论述疾病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小便不利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