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医
- 格式:doc
- 大小:16.88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古代十大神医:黄帝、华佗、孙思邈、钱乙第一位:针灸之祖,黄帝黄帝,《史记》中的五帝之首。
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
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第二位:脉学祖师,扁鹊扁鹊,姓泰,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
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奠定了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
司马迁云:“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第三位:外科之祖,华陀华佗,又名敷,字无化。
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州)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人们称他为“神医”,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他著有《青囊经》,可惜早已失传。
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第四位:医圣,张仲景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博通群书,潜乐道术”,著有《伤寒杂病论》,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第五位,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他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
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
第六位:药王,孙思邈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尊称为“药王”。
著有《千金要方》,共三十卷,首创“复方”。
另有《千金翼方》对《千金要方》的补编,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
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
盘点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不止华佗扁鹊看看还有谁!药王——孙思邈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
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
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针灸鼻祖——皇甫谧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
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
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脉学倡导者——扁鹊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法医之祖———宋慈宋慈,字惠父,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在世界法医学史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第一本法医专著,至今在法医学里也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10大最强名医,李时珍第九,孙思邈第六,华佗第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的理论就已经基本的形成了,它的出现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为后世的医学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等人也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接下来小编带你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10、葛洪:葛洪为东晋时期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也是著名炼丹家。
葛洪1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也十分贫寒,由于他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整日闭门家中读书。
16岁时葛洪拜郑隐为师,这也使它对医学与炼丹之术有了更大的发展。
他晚年隐居于罗浮山中直至去世。
他所写的著作约有五百多卷,不过多数已经失传。
9、李时珍:李时珍为明朝著名的医学家,其父亲也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子承父业及其具有实践精神,吃苦耐学,尤其执着于本草方面。
李时珍曾为宫廷的医疗机构服务过,但任职一年便回乡。
之后他参考历代的医学书籍八百多种,亲自外出考察尝百草,他的足迹遍布全国,终于经过他长达30年的努力写下了传世之作本《本草纲目》,为我国的医学提供的重要的参考价值,也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是大名医之一。
8、宋慈:宋慈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法医学家,被誉为是“法医学”之父。
他曾在广东与湖南任职过官员,他办案注重的是实地检验。
在公元1247年他写出了《洗冤集录》五卷,这是我国第一部最为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法医学专著,后来还被广传至国外,对于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钱乙: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他一生都专注于儿科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学生阎季忠将他的医案和验方、理论进行了整理,编制出了《小儿药证直诀》。
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儿科方面的专著,这本著作也使得儿科自此之后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6、孙思邈:孙思邈为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他对于医学方面注重于经验,所以他在世时不断地走访民间,记录各种医疗经验,完成了著作《千金要方》。
中华十大名医素材摘要:一、前言二、扁鹊三、华佗四、张仲景五、皇甫谧六、叶天士七、薛生白八、宋慈九、李时中十、总结正文:中华医学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
他们不仅医术高明,还留下了宝贵的医学知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便是我国历史上十位闻名遐迩的名医:一、前言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
他们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本文将介绍十大名医,以彰显他们的丰功伟绩。
二、扁鹊扁鹊,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被誉为“神医”。
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个领域,尤其擅长针灸。
扁鹊曾治愈赵国太子的尸厥症,使其起死回生,成为一代传奇。
三、华佗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外科圣手”。
他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麻醉史上最早的麻醉药物。
华佗还创作了《五禽戏》,是我国最早的保健体操。
四、张仲景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他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张仲景还创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五、皇甫谧皇甫谧,西晋著名医学家,被誉为“针灸之祖”。
他在针灸领域有很高的造诣,撰写了《针灸甲乙经》,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叶天士叶天士,明朝著名医学家,擅长治疗温病。
他主张“温病应以清法为主”,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叶天士的医学理论对温病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薛生白薛生白,明朝著名医学家,与叶天士并称为“温病学派两大巨头”。
他主张“治温病以清热解毒为主”,丰富了温病学派的理论体系。
八、宋慈宋慈,南宋著名法医学家,被誉为“法医学之父”。
他所著《洗冤集录》是我国古代法医学的奠基之作,对法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李时中李时中,明朝著名医学家,擅长治疗痘疹。
他主张痘疹应以“解毒、清热、滋补”为治疗原则,撰写《痘疹全书》,对痘疹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十、总结十大名医各有所长,共同为中华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纪录片视界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所属领域是中医和中药。
著有作品《扁鹊内经》、《外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 年)。
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这考证很可疑。
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
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
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1.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
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华佗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国著名医学家。
他医术全面,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第一人。
又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
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界的推崇。
4.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
其实,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
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5.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著有《肘后方》。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
6.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寿之道,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他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方剂。
被后人称为"一代药王"。
7.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城县人。
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
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9.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他自1565年起,“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10.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中医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的神农氏勇尝百草,到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各种医学著作理论的诞生,中医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接下来我会为大家介绍一下在我国医学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十大名医。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发明了四诊法(望、闻、问、切)著作:《内经》和《外经》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是中国最早开始进行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医生。
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发明了“麻沸散”来辅助外科手术。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所著医书《青囊经》已失。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
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其所著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皇甫谧(215年-282年)著有《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乃中国针灸学名著。
另著《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年历》等葛洪(公元284年-公元364年或343年),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
著有《神仙传》《抱朴子》等。
孙思邈(药王,541年-682年,有争议,唐代医药学家、道士。
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唐初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著有:《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钱乙(约公元1032~1117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
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朱丹溪(1281~1358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名医扁鹊扁鹊,渤海莫人。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问闻望切。
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被尊为医祖。
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人。
其事迹始见于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李时珍李时珍,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自1565年起,李时珍三易其稿,于1590年完成了巨著《本草纲目》,该书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新的高峰。
华佗华佗,沛国谯人。
他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后因不愿做曹操侍医而被杀害了。
葛洪葛洪,丹阳句容县人。
约生于晋太康四年,曾拜精于医药和炼丹技术的南海太守鲍靓为师,鲍靓并把精于灸术的女儿鲍姑(古代名女中医)嫁给了他。
皇甫谧皇甫谧,安定朝那人,后随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
《晋书·皇甫谧传》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钱乙钱乙,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人。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
朱震亨朱震亨,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
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
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中国10大名老中医中医药作为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有许多名老中医以其卓越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著称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十大名老中医,他们的医术造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 李时中李时中是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也是现代中医药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他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
李时中致力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他的努力使得中医药在国内外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2. 高世栻高世栻是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他的医术造诣在中医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是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高世栻在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对后辈中医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3. 言福祥言福祥是中国著名的针灸专家,他被誉为“活针神手”。
他的针灸技术独到而精湛,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
言福祥还长期致力于针灸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针灸专家。
4. 朱振华朱振华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他的病案收藏量达数十万份,被誉为“妇科第一临床医生”。
朱振华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和创新,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妇科诊疗方法,帮助了无数妇女恢复健康。
5. 林光美林光美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被誉为“儿科名家”。
林光美在儿科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医术,治愈了许多儿童的疾病。
她还积极参与中医儿科学科的教学和推广工作,为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家做出了贡献。
6. 董永钦董永钦是中国著名的推拿按摩专家,被誉为“中国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体系和手法推拿评估体系创始人”。
董永钦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推拿按摩经验,他的手法独特,效果显著,深受患者的好评。
7. 张廷玉张廷玉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药科学家,被誉为“中药学奠基人”。
张廷玉致力于中药学的研究和教育,他编纂了许多中药学的教材和著作,对中国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8. 吴长芬吴长芬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脾胃专家,被誉为“医者仁心,治疗各种难治病的高手”。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医
No.1 中医医祖——扁鹊人物简介: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No.2 中医医圣——张仲景人物简介: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
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被后世尊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No.3 外科鼻祖——华佗人物简介:华佗(约145-208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
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
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今商丘市有“华佗祠”等遗迹。
No.4 中医药王——孙思邈人物简介: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成就贡献:药王孙思邈对我国
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17.首用胎盘粉治病;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
A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彀树皮富含维生素B1;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23.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
No.5 东方达尔文——李时珍人物简介:李时珍(1518年—
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
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
No.6 急症先驱——葛洪人物简介: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他还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
著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等。
No.7 针灸鼻祖——皇甫谧人物简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人。
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魏晋医学家。
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总结了晋以
前的针炙学成就,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后世称之“针灸鼻祖”。
现在的针灸医学不但在国内得到飞速发展,并且已经风靡世界,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正式批准,把针灸列为治疗专项,到处受到人们的欢迎。
正因为如此,皇甫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与孔子齐名于世界文化史的历史名人。
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
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No.8 儿科之圣——钱乙人物简介:钱乙(公元1032一1113年)。
字仲阳。
北宋著名儿科学家。
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
汉族,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钱乙去世后,他的学生阎孝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于宣和元年(1119)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有23个病例和创制的114个药方。
此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另外,钱乙还著有《伤寒指论微》5卷,《婴孺论》百篇,可惜已散佚,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No.9 温病学派奠基者——叶天士人物简介:叶天士(公元1666~公元1745),名桂,号香岩,
别号南阳先生。
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
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
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
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
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
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
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No.10 滋阴派创始人——朱震亨人物简介: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
因世居丹溪,故人称丹溪翁或朱震亨。
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
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此外,流传有关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