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当代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提出背景:(1)国内:①需要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尤其是知识界)。
②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的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城市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国际: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2、“大跃进”新民歌运动答:在毛泽东的倡导下1958年4月开始,全国文联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党委都纷纷发出有关收集新民歌民谣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新民歌运动在毛泽东的提倡和推动下,在郭沫若、周扬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发展成为遍及全国的大规模的诗歌运动。
3、“两结合”名词解释答:50年代后期,由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中国结束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时代,在文学理论方面也考虑用新的提法来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另一方面,1958年大跃进运动也要求文学有新的创作方法反映“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造方法,简称两结合。
1960年7月“两结合”创作方法在第三次文代会上得到了正式确认。
“两结合”最为极端、刻板的理论形态是从革命样板戏的艺术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原则。
4.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张贤亮的《土牢情话》、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
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王蒙的《蝴蝶》、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思潮是一个集中很多作家的大的文学思潮。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不为官方所肯定,而改革文学无论官方、民方都很欢迎。
时间上来说,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为开先河的作品,主要兴盛的年代是在1981年至1985年,此后走向衰落。
主要代表作品除了蒋子龙的一些列作品外,还有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小说。
4、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新叙述历史,摒弃了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模式,表现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内涵,努力将被主流意识形态遮蔽的历史真实凸现出来。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刘恒《苍河白日梦》、陈忠实的《白鹿原》等。
5、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在创作方法上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
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
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6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7潜在写作: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8反讽:是个中外现代小说中常见的—种叙述方式和美学效果。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名词解释(一)1.制度: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
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一般包括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两个部分。
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正式约束也称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包括社会规则、政治规则、经济规则等。
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
2.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3.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内层或核心层是国体,它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它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首先是政权)由谁来行使;中层是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政党和公民的行为准则等基本政治制度;外层则是可供政治实体直接操作的各类具体的规则、程序、方式等。
通常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政治体制”。
4.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它居于中国政治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内层,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政治制度。
它体现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其他具体政治制度之中,并且贯穿这些制度的全过程。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直接体现。
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
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多元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2、农村小说题材写作动机,文学为革命全局服务,要求把人民大众作为描写、歌颂和宣传的对象。
文学的主要基调,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
文学的表现手法,吸取民间文艺因素和样式,通俗易懂的形式,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风格。
作家队伍,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变化。
代,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3、“山药蛋派”“山西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束为、胡正、韩文洲等作家所组成的山西作家群,其小说多以山西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及矛盾斗争,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重视描写具有本来面貌的生活,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语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
主阵地,《火花》。
代,《小二黑结婚》《三里湾》4、《创业史》(柳青)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史。
5、革命历史题材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
“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一类作品。
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xx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当代设计的名词解释当代设计的名词解释1. 引言当代设计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它涵盖了广泛的学科和专业领域。
它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和美学,还包括了功能性、可持续性、用户体验和创新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深入探讨当代设计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来深入理解这个主题。
2. 当代设计的定义当代设计是指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设计活动。
它代表了一种对当代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回应,同时也反映了设计师对未来趋势的研究和预见。
当代设计注重创新和原创性,强调与观众、用户和环境的互动与对话。
它不断突破传统的界限,倡导跨学科合作和多重思维方式。
当代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美丽的物品,更是为了解决当今社会和环境问题。
3. 当代设计的特点3.1 综合性当代设计涵盖了广泛的学科和领域,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时尚设计等。
它综合了不同的学科和技术,打破了传统设计领域的界限,强调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思考。
当代设计师需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灵活的思维,以应对复杂的设计问题和需求。
3.2 创新性当代设计强调创新和原创性,鼓励设计师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挑战传统的观念和做法。
它推动设计师不断追求独特和富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和社会问题。
当代设计也倡导对科技和材料的创新应用,以推动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3.3 可持续性当代设计强调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它倡导使用可再生材料、降低能源消耗、推动循环经济等可持续设计原则。
当代设计师致力于开发可持续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4 用户导向当代设计注重用户体验和用户参与,将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作为设计的核心。
它通过用户调研、用户测试和用户参与等方法,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以提供更好的设计解决方案。
当代设计师需要与用户进行密切的合作,以确保设计符合用户的期望和需求。
4. 当代设计的意义当代设计在当今社会和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美丽和实用的物品,更是为了解决当今社会和环境问题。
散文:狭义为“抒情性的散文”,即近于五四运动初期的“美文”;广义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议论为主的杂文、杂感,还有回忆录、人物传记,写实性的史传文学。
散文三大家:秦牧,刘白羽,杨朔工业题材小说: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城市有其不可忽略的重要性,也有急迫需要表现的对象,这就是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以及发生于工厂、矿山、建设工地的矛盾斗争。
这一文学题材被严格限定为“工业题材”创作。
历史革命小说:这一文学史命名所指称的“历史”具有“既定”的性质,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也就是说,讲述的是中共发动、领导的“革命”的起源,和这一“革命”经历曲折过程之后最终走向胜利的故事。
题材概念和当代的理解:一、作家“选取它充分熟悉、透彻理解、他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作为自己加工提炼的对象”;因而“题材对于具体作品,都是“特定”的。
二、“指的可以作为材料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在当代论及题材,一般指后一种的理解。
“题材”问题,被认为是关系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程度,关系到“文学方向”的确立的重要因素。
在左翼作家看来,选取何种生活现象作为创作的题材,关系到这种文学的“性质”。
五六十年代作家批评家:一,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
第二,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的区分。
赵树理后期作品衰弱的原因:从作家生活的环境而言,战争年代“解放区”的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与赵树理的写作追求存在着更多的协调性,留给作家创造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容纳他个感性的、民俗文化的艺术想象;他那时对农村传统习俗和观念所期望的更新,也与革命政治在农村所推动的变革,有许多重合之处。
到了50年代,不仅文学写作的规范更加严密,而且基金的经济、社会变革进程对农村传统生活的全面冲击、损毁。
“社会发展”与“传统”的冲突,引发作家尖锐的不安,他那种建立在对乡村传统、民间文化的体认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想象,收到抑制而不能施展。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1.新写实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和“零度状态的感情叙述”,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规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对生存本身的突显和现实批判能力的逐渐丧失,也使新写实小说明显存在着某种消极效果。
2.新历史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
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作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乔良《灵旗》、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陈忠实《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概念,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但对历史的随意性解读,在没落颓废气息中的沉迷,也使新历史主义小说走向误区。
3.先锋小说:1980年代中期文坛上出现的重在进行小说形式实验的新潮小说。
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和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代表作是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格非的《褐色鸟群》,孙甘露的《请女人猜谜》等。
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4.寻根文学: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等。
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促进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
5.第四种剧本: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涌现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等较有影响的话剧。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文艺大跃进”的又一成果。
♦1958年6月到1960年7月,“两结合”被权威理论家和著名作家、诗人“论证”了整整两年,
虽说是“两结合”,其实关键在于肯定“革命的浪漫主义”,其主要功能之一是为远离生活真实的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960年7月,全国第三次文代会正式确认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的创作方法。
♦“两结合”创作方法为文学回避矛盾、粉饰生活、拔高人物、神话英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文学配合整治需要而虚构生活开了方便之门。
至此,文学终于在理论上摆脱了现实主义的困扰,新的文学规范宣告全面完成。
在它的引导下,中国文学陷入了更加政治化的境地之中。
♦山西作家群
♦20世纪50至60年代,受赵树理影响,山西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在小说创作方面与赵树理相仿,既注重把创作同农村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又保持了山西浓郁的地域特色;既及时去表现新的天地和人群,又注重作品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小说的幽默的轻喜剧风格也颇像赵树理,批评界将这一群体称为“山西作家群”或“山西派”。
♦他们建国后发表作品的主要阵地是《火花》,所以又被称为“火花派”,
♦这些作家作品都带有鲜明的北方地域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有人便以北方农村盛产的“山药蛋”来命名,谐谑地被称为“山药蛋派”。
♦主要作品有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赖大嫂》、孙谦《伤疤的故事》、胡正《两
个巧媳妇》、李束为《好人田木瓜》等。
♦“第四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
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
♦1957年老舍的《茶馆》是“第四种剧本”的最高成就。
地下文学
——摆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潜在写作
☐“地下文学”特指发生在文革期间,由民众在民间创作的,反映文革社会生活本质真实的作品。
无论作者站在何种立场,属于哪个集团、派别,其作品能真实反映出文革生活的某一个侧面,创作于民间,流行于民间,这种创作活动,都可以归于“地下文学”的范畴。
侧面,创作于民间,流行于民间,这种创作活动,都可以归于“地下文学”的范畴。
陈思和:潜在写作
诗歌1 :知青的秘密写作与诗歌群落
①郭路生(食指)
②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
③后来成为“朦胧诗”的中坚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
◎他们拒绝按统一的意识形态写作,而按真实的情感体验写作,作品带着困惑、恐怖、抗争的情怀以及对历史的反省、叛逆;
◎通过书信等秘密方式传播。
白洋淀诗歌群落
☐白洋淀诗歌群落是一个以北京为根底以白洋淀为基点的一批诗歌写作者的集合。
由于文革和插队生活的体验,他们开始摒弃了传统教育中那些表面化的、虚假的写作,在怀疑和反思中注重了自己生命的真挚体验。
衔接了五四以来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自觉地追求现代主义的诗歌方式。
白洋淀诗歌群落是“朦胧诗”的源头,为80年代朦胧诗席卷全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前后),天安门广场掀起了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运动,歌颂和怀念周总理,表达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
总理一生为国酬,两袖清风无所有。
马列才略屈指数,治国安邦第一臣。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的末日,拉开了新时期文学复苏的序幕。
伤痕文学
是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思潮。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
小说《伤痕》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等
反思文学
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
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反思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有鲁彦周《天云山传奇》、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黑旗》、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路遥《人生》、谌容《人到中年》、戴厚英《人啊,人》等。
改革文学
指反映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和命运变化的小说。
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士光《乡场上》、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三千万》、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炜《秋天的愤怒》《古船》、路遥《平凡的世界》等
“开拓者家族”
新时期天津作家蒋子龙所创作的以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工业战线改革生活的中短篇小说,主要包括《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人事厂长》、《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进取型性格的新人形象,形成了一个“开拓者家族”,其成员上至厂长、公司经理、局以及省级的领导干部,下至班组长、车间主任、工程师、技术员和普通工人,其中乔光朴、霍大道(《乔厂长上任记》)、车蓬宽(《开拓者》)、高盛伍(《人事厂长》)、解净(《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都栩栩如生,堪称典型。
“知青文学”概念
指在”文革”时期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识青年创作的反映当年知识青年生活及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作品,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与顽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孔捷生、王安忆、张欣欣、韩少功、郑义、李锐、叶辛、老鬼、陆天明、朱晓平、张抗抗等创作过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
60、70年代的知青下乡运动,是一场知识文化的乡村化运动,给大批的青年人生命带来了痛苦的记忆和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潮流性的知青文学并不准确,更多表现为“知青作家群”和“知青文学体”,依附于反思、伤痕、寻根等文学思潮。
“寻根文学”概念
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帜,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文学史上称为“寻根”文学。
•“先锋小说”概念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
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马原、格非、余华、苏童、洪峰、孙甘露等。
什么是“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开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它是对应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众精神信仰解体、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的复杂背景,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实验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而在文坛应运而生的一种“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形式。
其创作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
•新写实小说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庸常生态,注重在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含蓄地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对生活琐事极端关注而对故事情节相对淡然。
新写实小说作家作品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白云苍狗谣》《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纸婚年》《黑洞》
刘震云:《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官人》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比较
1、写作立场
2、内容特征
3、表现方式
4、审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