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5.1延续文化血脉
- 格式:docx
- 大小:216.83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5.1《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5.1《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教材通过介绍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热爱。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冲击越来越大,部分学生可能对本土文化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及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如京剧、书法、诗词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华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延续文化血脉3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延续文化血脉b选自部编版道优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包括“中华文化根”“美德万年长”两部分内容.本框上承建设法治中国,下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随若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r一定的认知。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的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
在这一大环境下,九年级的学生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从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承与发展。
其下以上考虑,教材第五课设计r”延续文化血脉”和“凝聚价值追求”两框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从而使学生自觉重视中华文化的价值,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形成时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认同与自信。
3.课标依据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潦、对话的意识本课所依据的d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中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吉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者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怯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中华文化知多少”和文化遗产分享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自拿感,增进文化自信,热爱伟大祖国。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责任意识:自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担当责任。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我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潮起亚细亚》的绝美瞬间的视频导入。
通过开幕式中东方文化元素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自学导航: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58—66页,大字细读,小字略读,完成自学导航中的七个问题,时间3分钟。
自学内容为:(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特点和薪火相传的原因?(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3).中华文化的意义/价值/重要性?(4).文化自信的内涵、原因和做法?(5).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内容?(6).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7).青少年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3.新课探究:共分为三个篇章。
第一篇章:寻根——赏中华文化之美看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你在其中发现哪些中华文化?结合经验,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生自由回答,并总结文化的组成。
出示表格,思考: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国前面不加“古”。
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
继续思考:中华文化能够传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总结要点,完成自学导航中的第一个问题。
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生参考课本回答。
完成自学导航中第二个问题。
材料展示:河南南阳温凉河畔的“医圣祠”,纪念着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这里见证着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中医药的发展。
2021年5月12日,正在河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了解张仲景生平和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了解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延续文化血脉》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明白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部分学生可能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减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使学生明白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化独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2.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的认知。
3.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任务驱动法:设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知识。
4.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中华文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2.设计好相关的讨论问题和任务,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3.制作好课件,用于辅助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元素(如中国书法、中华美食、传统戏剧等),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延续文化血脉》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特点、魅力以及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中华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高。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中华文化主要是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等,对于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传承方式还不够清晰。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可能会对中华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魅力和传承方式,提高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特点、魅力和传承方式。
2.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传承方式。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相关图片、案例和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等素材。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以便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如故宫、长城、诗词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案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传承方式。
如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延续文化血脉》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认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树立文化自信,努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包括独特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努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化独特性的理解。
2.中华文化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把握。
3.如何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3.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如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史人物、艺术作品等。
2.制作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史人物、艺术作品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师提问:“你们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印象?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