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场上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信息化作战对战场态势感知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作战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战场上,战争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作战对战场态势感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信息化作战对战场态势感知所提出的要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要求。
一、信息化作战的特点与挑战信息化作战是指在战争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作战决策的快速、准确和灵活。
与传统战争相比,信息化作战具有以下特点:1. 网络化:信息化作战强调通过网络将各个战场、军种和部队进行联系和协同,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2. 集成化:信息化作战需要将各种作战要素集成到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中,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同利用。
3. 高效化:信息化作战要求作战指挥和决策能够快速反应,实现快速、准确和灵活地对敌情、友情和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然而,信息化作战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实现更好的战场态势感知。
二、战场态势感知的定义和重要性战场态势感知是指通过收集、整合、分析和展示各种情报信息,准确地把握战场上的敌情、友情和自身情况。
它是作战指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实施精确打击、指挥协同和快速反应至关重要。
战场态势感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辅助指挥决策:准确的战场态势感知可以为指挥官提供全面、真实和准确的战场信息,辅助指挥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2. 提高作战效能:战场态势感知可以帮助指挥员准确判断敌情和友情,避免误判和失误,提高作战效能和打击精度。
3. 实现作战协同:通过战场态势感知,各个作战单元和部队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作战协同能力。
三、信息化作战对战场态势感知的要求信息化作战对战场态势感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1. 实时性要求:信息化作战需要战场态势感知能够实时地收集、处理和展示各种情报信息,提供最新、最准确的战场态势。
2. 精确性要求:信息化作战对战场态势感知的精确性要求非常高,需要能够准确地判断敌情和友情,预测敌方的行动和意图。
军队信息化对战场环境感知与态势分析的重要性战场环境感知与态势分析是军队战争作战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军队信息化在战场环境感知与态势分析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军队信息化对战场环境感知与态势分析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战场环境感知的定义与作用战场环境感知是指通过搜集、处理、分析和识别战场上的各种信息,获得对战场环境的全面、准确、实时的认识。
这些信息包括地理环境、敌我态势、气象条件等。
战场环境感知是指挥员制定作战计划和决策的基础,是获取作战优势的重要手段。
战场环境感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战场情报:战场环境感知能够搜集到战场上的各种情报信息,包括敌我兵力分布、火力部署、防御工事等,为指挥员提供全面、准确的战场情报基础。
2. 辅助作战决策:通过战场环境感知,指挥员可以准确地了解战场环境的变化情况,为制定作战计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提高作战效能:战场环境感知可以帮助指挥员更好地掌握作战机会,提前预判敌我态势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作战效果。
二、军队信息化在战场环境感知中的应用军队信息化是指军队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各个领域,实现军队体制、战备方案、训练、装备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化。
军队信息化在战场环境感知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战场情报系统:军队信息化可以实现情报系统的全面升级,通过各种传感器、无人机、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搜集、分析、传输战场情报,提供给指挥员全面的战场感知。
2. 战场仿真系统:通过军队信息化技术,可以建立战场仿真系统,模拟真实战场环境,为指挥员提供沉浸式的战场感知,帮助指挥员更好地了解战场环境、研判敌我态势。
3. 战场指挥系统:军队信息化可以实现指挥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指挥员可以通过指挥系统实时获取战场情报、交流指挥信息,实现战场指挥的快速、准确。
三、战场态势分析的定义与重要性战场态势分析是指根据战场环境感知获取到的情报信息,对战场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为指挥员提供对战场环境的准确认识和敌我态势的判断。
信息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例子信息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已经成为军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装备的运用可以提高军队的作战效能,增强作战指挥能力,提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增强战争决策能力,提高作战力量的整体效能。
下面将列举10个信息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例子。
1. 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化装备之一。
通过卫星通信系统,指挥员可以实时获取战场信息,指挥部与前线指挥部之间可以实现远程通信。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指挥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
2. 无人机:无人机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人机可以用于侦察、目标识别、目标打击等任务。
无人机可以携带各种传感器和武器,通过无人机的使用,可以提高作战的灵活性和隐蔽性。
3.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目标识别和打击,提高作战的效率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战争模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帮助指挥员制定更科学的战略方案。
4. 网络战:网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网络战,可以进行网络攻击、网络防御和网络侦察等任务。
网络战的目的是破坏敌方的网络系统,干扰敌方的指挥和控制,提高我方的作战效能。
5. 光电侦察系统:光电侦察系统可以通过红外、激光和电视等传感器,实时获取战场上的图像和视频信息。
通过光电侦察系统,可以提高侦察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指挥员提供更全面的战场情报。
6. 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是现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化装备。
通过导航系统,可以实现战斗部队的定位和导航,提高作战的精确度和协同能力。
导航系统可以使用GPS、北斗和伽利略等卫星定位系统,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信息。
7. 雷达系统:雷达系统是现代战争中重要的信息化装备之一。
雷达系统可以实现对空中和地面目标的探测和跟踪,提供目标的位置、速度和高度等信息。
通过雷达系统,可以实现对目标的实时监控,为指挥员提供更全面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8. 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现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化装备之一。
支撑信息化战场的“五大系统”信息化战场以其高效、精确、实时的特点,在现代军事运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支撑信息化战场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关键的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化战场的基石。
本文将介绍支撑信息化战场的“五大系统”。
一、情报系统情报系统是信息化战场中最为核心的系统之一。
它旨在收集、分析和传递各类战场情报,为作战指挥提供准确和全面的情报支持。
情报系统使用各种传感器和侦察手段,实时监测敌我态势,并将所得到的情报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
在信息化战场中,情报系统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提供精确定位和导航服务,为作战部队提供高精度的目标定位和行动指导。
二、指挥控制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是实施作战指挥和控制的关键系统。
它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作战指挥者能够准确、迅速地掌握战场态势,并制订出相应的作战计划。
指挥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指挥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处理,为作战指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在信息化战场中,指挥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联网的方式,实现多个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各个指挥中心之间的协同作战。
三、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信息化战场中的重要系统之一。
它通过各种电子设备和网络设施,实现作战指挥者之间的实时沟通,为战场上的各类信息交换提供便利。
通信系统采用了数字化的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和精确定位,确保作战指挥者能够及时获取各种决策所需的信息。
同时,通信系统还具备抗干扰和抗干扰能力,确保信息的安全传输。
四、作战支援系统作战支援系统是信息化战场中不可或缺的系统之一。
它旨在为作战指挥提供各类支援,包括装备、后勤、卫生等方面的支援。
作战支援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作战装备的远程监控和维护,确保装备的正常运行和维修。
同时,作战支援系统还可以通过物流管理和人员调度等手段,提供后勤和卫生等方面的支持。
五、网络系统网络系统是信息化战场中不可或缺的系统之一。
它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实现各类作战信息的共享和传输。
网络系统采用了高速的数据传输技术,确保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准确接收。
信息化作战中的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在信息化作战中,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一系统在战场上的作用,类似于指挥军队的大脑,起着协调指挥、快速反应和决策支持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围绕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展开,讨论其在信息化作战中的功能、特点以及对战况的影响。
一、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的功能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收集、情报处理、指挥调度、战术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
首先,信息收集是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的基础。
通过各种传感器、观察点和卫星等手段,系统能够获取实时的战场信息,包括敌我兵力分布、地形地貌、天气情况等。
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指挥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次,情报处理是系统的另一个核心功能。
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将海量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情报。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系统能够识别和分析相应的情报,为指挥员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的建议。
指挥调度是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系统能够根据指挥员的指令和需求,高效地调度战场上的各个部队和兵力。
通过系统的优化算法和实时更新的数据,指挥员可以准确地了解部队的位置和移动速度,以及实时更新的战场态势。
战术分析是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的关键功能之一。
系统可以对战场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针对不同的战场情况提供各种战术建议。
通过系统的模拟和仿真功能,指挥员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实战演练和决策优化,以提高实战效果。
最后,决策支持是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的最终目标。
系统可以为指挥员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和优化的建议,帮助其做出准确快速的决策。
同时,系统还具备智能化的自主决策能力,可以自动执行某些指令和任务,减轻指挥员的负担,提高战斗效率。
二、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的特点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具有多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其在信息化作战中的作用紧密相关。
首先,战场管理与指挥系统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系统。
它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能够自主分析和处理复杂的战场信息。
军队信息化在战争中的作用与效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军事战争的格局。
军队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战争的效能和作战的能力,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军队信息化在战争中的作用和效果。
一、战争指挥能力的提升军队信息化为指挥决策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平台。
通过实时获取、传输和分析战场信息,指挥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敌我双方的态势,及时做出科学决策。
军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使得指挥官可以快速、准确地指挥兵力,有效地执行作战任务,大大提升了战场指挥的能力。
二、战争信息共享的加强军队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不同作战单元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通。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各作战单元可以快速共享敌情、友军动态以及重要指令等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共赢。
这种加强的信息共享使得作战单元之间的协同作战效果更加明显,提高了联合作战能力。
三、作战实时监测的加强军队信息化使得作战实时监测更加全面和精确。
通过各种监控设备和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战场各个角落的情报和数据,帮助指挥官准确判断敌情和友军动向,及时做出反应。
这大大提高了战争的反应速度和实战能力,对保障战场态势的实时监测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精确打击能力的提升军队信息化系统有效地提升了武器装备和兵力的精确打击能力。
通过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的精确定位和跟踪,快速计算打击数据,并指导武器精确打击目标。
军队信息化使战斗单元的打击更加精确和高效,有效地减少了无效攻击,提高了打击效果。
五、战斗力的全方位提升军队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的全方位水平。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军队实现了指挥力、信息力、火力、保障力等多种战斗力的提升。
战争中,信息化为军队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策略,使军队能够更好地实施战术和战役作战,提高了战斗力的整体水平。
六、信息安全和网络战的挑战尽管军队信息化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和提升,但也伴随着信息安全和网络战的挑战。
信息化的浸润使得军事系统面临着来自网络攻击和信息破坏的威胁,这对军队的作战产生了一定的风险。
信息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例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信息化装备不仅能提高作战效率,还能提供战场上的实时情报,甚至能影响决策和指挥。
下面,我将以我国近年来在军事领域的发展为例,介绍信息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
例子一:航母编队我国近年来大力加强舰队建设,拥有了多艘航母及其支援舰艇。
在航母编队中,信息化装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航母编队中的各艘舰船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联合作战,实时共享敌情信息,提高打击效率,并能够迅速作出应对灵活的调整。
例子二:无人机战术我国也在积极研发和应用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信息化系统,无人机可以进行智能化作战,根据信息化系统的情报分析,实现自主飞行和目标打击。
无人机还可以作为情报搜集工具,为指挥部提供实时情报,提升战场决策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例子三:网络战信息化装备也在网络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在网络战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建成了一支强大的网络作战力量。
信息化装备不仅能够实现网络空间的控制,还能够对敌方网络设施进行渗透和打击,制造敌方网络系统的混乱,从而实现战场的信息优势。
信息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在信息化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为我国在现代战争中的实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装备在未来的战争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信息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已经渐渐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因素。
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下,信息化装备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作用和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深远。
信息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战场实时情报的获取和共享上,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敌方战略意图和行动模式的预测和研判。
在这个方面,我国在信息化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应用于现代战争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军队信息化实现战场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在军队中的广泛应用,军队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军队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战场信息的共享与协同作战,从而使军队在战争中获得更高的作战效能。
本文将探讨军队信息化的实现路径和对战场作战的影响。
一、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要实现战场信息的共享与协同作战,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
这包括建设军事通信网络、军事卫星系统、军用计算机中心等关键设施。
通过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硬件系统,可以实现指挥机构之间的快速通信和信息传递,为战场信息的共享与协同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持。
二、信息系统集成在信息化实现战场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的过程中,信息系统的集成是关键一环。
军队需要将各个作战单元和指挥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集成,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可以实现实时共享战场情报、指挥指挥、战术决策等关键信息,提高军队的指挥效能和作战能力。
三、信息安全保障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军队信息化实现战场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必须要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包括加强信息系统的防护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信息进行加密和备份等措施。
只有信息安全得到保障,军队在战场上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作战。
四、培训与人员素质提升军队信息化实现战场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还需要注重培训与人员素质的提升。
军队需要为指挥员和作战人员提供相关的信息化培训,使他们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和战场信息的分析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军队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信息化素养。
只有将信息化与人员素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战场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的目标。
总结军队信息化实现战场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是现代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建设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安全保障和人员培训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军队的指挥效能和作战能力,实现战争的胜利。
军队信息化的实现路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做好规划和准备,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战场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的目标而努力。
军队信息化对战场态势感知与决策支持的影响军队信息化,作为现代军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战场态势感知与决策支持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军队信息化在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一、战场态势感知战场态势感知是指军队获取、分析和理解战场上各种信息的能力,以便做出准确的决策。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军队在战场态势感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信息化技术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及时的信息来源。
通过卫星通信、无线电侦察、情报网络等手段,军队可以实时获取各种数据和信息,包括敌方军力部署、地形地貌信息等。
这使得军队在战场上能够更好地了解敌情我势,做出相应的军事决策。
其次,信息化技术提高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现代战争中,信息量巨大,而且涉及复杂的多元数据。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军队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提取重要的情报,识别敌方意图,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战场态势,指导作战行动。
再次,信息化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可视化展示。
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军队可以将各种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地图、图表、模型等。
这使得军队的指挥员和作战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战场态势,并能够更好地进行决策。
然而,军队信息化在战场态势感知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战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敌方可能采取各种手段窃取军队的战场信息,从而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因此,军队需要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建立健全的信息加密和防护体系。
二是信息过载问题。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流,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数据,给军队的战场态势感知带来了困扰。
军队需要发展更加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筛选技术,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是信息传输延迟问题。
战场上,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信息传输的延迟可能导致军队在决策上失去先机,给敌方以机会。
因此,军队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传输和通信系统,缩短信息流转时间,提高决策的迅速性和灵活性。
●信息化战场上,后勤指挥艺术的关键是实时精准掌控,调配战场的“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信息素养、联勤指挥组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是构成现代后勤指挥军官能力素质的三大支柱明天战场上的后勤指挥员——不再是那年那月“粮草官”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后勤指挥学院杨杨时间:2010-09-29 05:05:01 编者按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是一种从物理空间直至心理疆界的全维博弈,“非接触”、“非线式”的作战让人们再也看不到机械化战争时代泾渭分明的前方后方;“快吃慢”、“远制近”、“高控低”,高技术密集,日消耗惊人等不仅对后勤保障提出了近乎苛刻的复杂要求,而且对后勤指挥员的能力素质和指挥艺术也提升到战略高度认知。
“后勤不后”,现代化的后勤指挥已成为联合作战指挥链条的重要一环,直达精准的后勤保障已成为定夺信息化战争胜负天平的关键筹码。
昔日的“火头军”、“粮草官”等形象早已淡出信息化战场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具备良好信息素养、胜任复杂后勤指挥的新型后勤指挥官,正直面军事变革的风雨向我们走来。
因此,努力造就一支通晓现代后勤理论、能够组织领导现代后勤建设、驾驭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的指挥军官队伍尤为重要。
■破解“后勤资源迷雾”和“后勤需求迷雾”,要求未来的后勤指挥官——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5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的极端重要性。
进入新千年,与战争形态向信息化转变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的,不仅是后勤保障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有后勤指挥人才培养的重大变化。
未来的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信息在作战体系对抗中成为核心资源和主导要素,谋取信息优势,进而通过信息优势谋求决策优势、行动优势和战争胜势已成为赢得战争的不二法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信息化战争中单兵日平均物资消耗量节节上升,后勤在单位时间内需运送的作战物资成倍增加,战场上后勤“补给流”不断增压的趋势愈发凸显。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粗放式的后勤保障致使在战争结束后仍在海湾滞留了超过40万吨的剩余物资,甚至还有8000多个集装箱未曾打开,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暴露了传统后勤指挥方式的落伍。
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构筑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精确后勤模式,使整个战争的后勤保障实现了点对点式的直达精确保障。
此战中,美军后勤系统依托其“全球资产可视系统”实现了在储资产、周转资产和在运资产等的可视化,它将自动识别技术、全球运输网络、联合资源信息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综合在一起,能够向各级指挥官、物资管理部门、武器系统管理部门及相关用户提供全部资产信息,包括其所在位置、数量、类别、状况、特点、身份等,从而使得相关部门可以全程跟踪“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并指挥和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使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了保障的有效性。
同样一支军队,12年后何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世人看到的是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写了战争的步履,看不到的是人对信息化战争规律认知的递进以及由此带来的后勤指挥方式的变革,信息这支魔幻之手不但构建起了“从传感器到射手”的无缝链接,也将精确化的后勤指挥推到了历史前台。
信息化战争以信息技术为基本依托,以配送式保障为基本模式,由数量后勤向速率后勤转变,强调科学预测需求、主动配送物资、适时适量保障。
强调感知与反应能力,力求揭开“后勤资源迷雾”和“后勤需求迷雾”。
精准、精确、精细的保障要求后勤指挥军官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摒弃模糊粗放,学会从战略全局上科学筹措、输送、调度后勤资源,强调及时与效益。
军队后勤指挥横跨军地两大领域,联通平战两大界面,是感知时代科技进步最敏感的地带,是应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最前沿最彻底的领域,理应有更大的作为。
■联合作战、体系对抗催生出的“一体化保障”要求未来的后勤指挥官——必须锻造联勤保障组织指挥能力指挥能力是后勤保障的灵魂。
信息化战争,作战资源数字化,作战空间广域化,作战需求复杂,指挥控制实时,作战行动一体,战场环境日趋透明,新变化对后勤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
体系对抗、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作战的形态特征,要求现代后勤必须实施三军联合保障、立体化保障、精确一体化保障。
伊拉克战争是迄今为止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战争消耗巨大,仅以后勤油料保障为例,美军在快速推进过程中,战机、地面部队及战舰每日消耗燃油就达5万多吨,约占作战物资的65%。
为确保战争的胜利,美军战区指挥部统一调度全球力量,在油料保障上做了大量准备。
早在战争打响前,五角大楼的国防后勤局就已将300多万吨柴油、汽油运至海湾,在中东建立了23个燃料集结地,准备了420辆油罐车。
开战前美军海运司令部紧急雇用了2艘3万吨级的油轮,将近50万桶的航空燃油从日本运往迪戈加西亚岛美军基地。
战争中,美海军在海湾先后部署了6个航母战斗群。
在作战状态下,每艘航母每日消耗400-500吨舰用燃油,平均3-4天就需要伴随保障船补给一次。
空中加油机在空袭作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军在海湾地区先后部署了2个空军燃料补给联队和5个燃料补给中队,在空袭行动中,作战飞机大部分由空中加油机伴随实施空中加油。
如此巨大的供给量,正是基于联合高效的后勤指挥,才保障了美军庞大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
透过伊拉克战争的迷雾,人们看到,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是联合一体化作战,现代后勤向一体化联合保障转变是必由之势。
综合运用各军兵种的后勤资源,协调动员军地后勤潜力,以实现战场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要求后勤指挥军官必须打牢夯实联合文化的基因,锻造联合指挥素养,熟悉三军保障业务,在资源综合运用和后勤力量整合中发挥主导作用,紧扣联合作战的节拍和旋律,实现保障由面的覆盖向点的投送与网的融通的实时转变。
后勤指挥服从服务于作战指挥。
战时有效的后勤保障,物质是基础,指挥是关键,实时是目标。
尤其是现代战争,参战力量、保障对象、时间空间和指挥协同等都与以往发生了重大变革,指挥的正确性、科学性,决定着保障的有效性、精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对后勤指挥员能力的认知,强化按照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标准,从难从严锻炼提高后勤指挥军官联勤保障的组织筹划能力,学会全域作战指挥艺术,综合协调、指挥、控制各种保障能量,在信息域、物理域、认识域里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信息化战争指挥突显知识与智慧的较量,要求未来的后勤指挥官——必须培养终身学习持续充电的能力信息化战争“快吃慢”的特征愈发凸显出指挥艺术的极端重要。
指挥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日积月累,指挥灵感的迸发更是知识质变成智慧的再现。
现代社会知识半衰期的加快,使得以往一次学习、终身受益的时代一去不返。
后勤指挥军官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场上,预措裕如,游刃有余,必须培养终身学习、持续充电的能力和素质。
据统计,人类的知识总量,19世纪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中叶每5至7年翻一番,现在每2至3年翻一番。
有人预测到2020年,人类知识的半衰期只有73天,这就是说如果不持续学习,只有两个半月我们的知识就只有一半管用了。
因此,加强后勤指挥人才建设,必须完善具有我军特色的持续教育体制。
在时间上,教育要贯穿服役的全过程,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后勤军人都提供教育机会;在空间上,正规的院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
要把持续教育纳入正常工作,使其规范化、法制化。
并积极鼓励后勤指挥军官通过在职自学、业务进修、岗位练兵、参加函授和各种短期培训提高素质。
逐步走开以军队院校培训为主、国内外教育资源为辅,多种渠道并举的路子,实现培训方法由封闭单一型向开放适应型和综合兼通型转变。
适应未来的后勤指挥官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笔者认为至少应打牢五类基础。
掌握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
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内容和组织方法。
准确把握世界军事变革方向,跟踪世界军事后勤发展趋势。
熟悉多样化军事行动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联合作战的基本形态、作战手段、指挥方法,精通军事后勤、专业勤务和后勤指挥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通晓三军联勤保障和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的组织指挥。
掌握后勤编制、装备知识,积累不同岗位的工作经历或作战模拟及演习经验。
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了解世界高新科技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
熟悉新时期后勤官兵教育管理的特点规律,精通后勤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手段。
“治军先治校”。
科学、完整的院校教育始终是后勤指挥军官培养的主渠道。
建设以军队教育训练科研机构为主,以地方教学科研机构为辅,以外国教育机构为补充,军民融合的新型后勤指挥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后勤学历教育院校,打好后勤指挥干部的科学文化基础;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初、中、高级后勤任职教育院校,创新后勤指挥干部培养目标、培训方案、学科专业、师资队伍、质量管理、教学保障体系等,提升院校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别要以国际知名、全军一流为目标,加快中级后勤任职教育院校建设的步伐,使之成为中、高级后勤指挥军官的培训中心,高素质新型后勤指挥人才的成才基地。
建设实力雄厚、占据前沿、特色鲜明的后勤科研实体,通过后勤指挥、训练、管理理论与技术、装备创新,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切实发挥好科研育人的作用。
建设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综合性战略、战役、战术后勤训练基地,大力发展模拟化、网络化等先进训练技术,使各级后勤指挥干部应训能训、训有所获。
择优选择办学水平高、专业对口、合作顺畅、相对稳定的后勤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走开依托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培养人才的路子。
信息化战争的闪电正在射进军事家的心田,现代后勤的鼙鼓业已响彻新世纪的天籁。
以信息素质为牵引,以指挥艺术为目标,以终身学习为依托,走出传统“粮草官”的思维定式,摆脱“火头军”的狭隘窠臼,以培养新型后勤指挥官为突破口,筑就打牢制胜明天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