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牛前后盘吸虫病(同盘吸虫病)
- 格式:doc
- 大小:272.50 KB
- 文档页数:3
20218237临症资料收稿日期 2021–04–15作者简介 吴璆(1995–),男,本科,助理兽医师,主要研究方向:水产畜牧兽医技术研究。
牛前后盘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探讨吴 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广西柳州 545500)摘要:牛前后盘吸虫病为一种十分常见的体内寄生虫病,主要由牛瘤胃中的前后盘吸虫寄生导致。
牛前后盘吸虫病造成的危害巨大,如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引发大量病牛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鉴于此,系统阐述了牛前后盘吸虫病的病原体、生活史,并阐述牛前后盘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为牛前后盘吸虫病的诊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牛前后盘吸虫病;诊断;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55.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1)08-0050-02牛前后盘吸虫病是我国分布相对较为广泛的寄生虫病,感染动物表现症状与感染肝片吸虫病、血吸虫病较为相似,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误诊的情况,极易导致延误最佳诊疗时机,最终导致养殖场发生大规模死亡。
牛前后盘吸虫病主要集中发生于沼泽、河流、小溪等周边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区域,发病率高,且病牛死亡率也极高,部分病牛感染牛前后盘吸虫的数量可达3~8万条左右[1]。
为进一步减少牛前后盘吸虫病造成的损失,必须针对牛前后盘吸虫病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断,同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提升牛前后盘吸虫病的防治成果。
1 病原体与生活史牛羊前后盘吸虫病主要是多种寄生虫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前后盘吸虫的类型非常多,且各个虫体在形态、构造、大小、色泽方面都存在差异性,鹿前后盘吸虫(Paramphistomum cervi)是最为常见的类型[2]。
成虫主要寄生在反刍兽前胃,即瘤胃与网胃的交接位置,部分情况下也存在于胆管位置。
成虫主要表现为圆锥状,背面呈现为稍微弓起的状态,腹部存在一定的凹陷,颜色为粉红色,雌雄同体,长0.5~1.2 cm,宽0.2~0.4 cm,口吸盘主要在虫体前端位置,腹吸盘主要在虫体后端位置,且腹吸盘要大于口吸盘[3]。
肉牛前后盘吸虫病的综合诊治
王素珍;岳守彬
【期刊名称】《养殖与饲料》
【年(卷),期】2022(21)12
【摘要】肉牛前后盘吸虫病属于体内寄生病的一种,发病后会导致肉牛出现腹泻、贫血、肿胀、前胃弛缓、疝痛等临床表现,会导致肉牛机体快速消瘦,甚至导致肉牛死亡,同时会降低母牛的繁殖能力,导致其泌乳量下降,进而对肉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肉牛前后盘吸虫病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可基于中医及西医2种治疗方式针对性治疗该病,能有效降低肉牛前后盘吸虫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减少养殖户损失,从而保障肉牛养殖业健康、长效与稳定发展。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王素珍;岳守彬
【作者单位】山东省五莲县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山东省五莲县政务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
【相关文献】
1.肉牛前后盘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措施
2.肉牛肝片形吸虫和矛形双腔吸虫病混感的诊治
3.肉牛前后盘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措施
4.牛肝片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和胰阔盘吸虫病的诊治
5.肉牛前后盘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疫病防治I组稿 \E m a il: n m g x m+2008/s in a iC〇m■牛前后盘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完代草(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甘肃甘南747000)摘要:作为体内寄生虫病症之一,牛前后盘吸虫病亦称作同盘吸虫病,其主要是由于牛瘤胃中寄生前后盘吸虫所引发的一种病症。
牛前后盘吸虫病一般表现为慢性症状,急性暴发现象相对较少,如果处理不 当,会引发病牛大量死亡,导致养殖户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针对牛前后盘吸虫病的临床诊断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 ,供广大养殖 。
关键词:牛前后盘吸虫病;&中图分类号:S85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顺序编号:1005-5959(2019)04-027-02作为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寄生虫病,牛前后盘吸 虫病与血吸虫病、肝片吸虫病较为类似,在临床诊断 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现象,耽误了最佳救治时机,引发病牛大范围死亡。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因放牧地 多为地势低洼、存在沼泽或湖泊河流的地方,适合中 宿螺的孳生,容易感染牛引起病牛严重 出现死亡,大的 。
因,针对牛前后盘吸虫病进行有效的诊断与防治就成为急需 的重 。
1牛前后盘吸虫病的症状及危害牛前后盘吸虫 寄生在 的前胃中,中在与的,分存在。
牛前后盘吸虫的虫现为,起的 ,为 ,,在5.12 mm之间,宽度在2~4 mm。
猪口吸盘在虫体前,吸盘则处在后 ,大 吸盘。
牛前后盘吸虫的 ,占的1/6.1/4,的吸化,同时牛前后盘吸虫大吸病牛的血。
感染前后盘吸虫病的病牛 为 ,。
病 、,感染后大 虫 病牛 ,在 、、行寄生、发及移动,,得胃肠。
牛前后盘吸虫病主要发生于夏秋两季,临床症状以顽固性 为,粪便现为水样或糊,存在腥臭味,个别 出现温升高。
随着病的不断发展,病牛越来越消&无力、精神萎 靡、苍白、高贫血、颌下或全水肿。
£病后,病牛极 ,卧地不起,最终因衰竭死亡。
2牛前后盘吸虫病的诊断方法作者简介:完代草(1966-),女,大学本科,高级讲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工作。
牛前后盘吸虫的检查与防治概述:笔者在湖南省洞口镇大正市场检查畜禽产品,发现一个水牛瘤胃中排满了前后盘吸虫,排列整齐,计数约有8966个虫体。
为此,笔者安排屠宰商贩,对大正市场以及高沙镇农贸市场的相关产品进行牛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的观察,发现情况立即报告检疫员。
而后,共发现前后盘吸虫9例,一、牛前后盘吸虫虫体检查2013年5月,笔者在湖南省洞口镇大正市场检查畜禽产品,发现一个水牛瘤胃中排满了前后盘吸虫,排列整齐,计数约有8966个虫体。
为此,笔者安排屠宰商贩,对大正市场以及高沙镇农贸市场的相关产品进行牛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的观察,发现情况立即报告检疫员。
而后,共发现前后盘吸虫9例,在瘤胃中前后盘吸虫数处于785和5633之间。
加上之前发现的1例,共计10例,平均虫数3352个。
3个屠商两年半内共屠宰403头牛,有10头感染前后盘吸虫,发病率2.5%。
用20个成虫,叠加,测量得出长21.8厘米,宽5.8厘米。
因此,该批成虫个体平均长1.09厘米×宽0.29厘米,为粉红色圆锥状虫体。
二、虫卵检查1.水洗沉淀镜检法。
(1)每头牛取20克粪便样品,用200毫升水充分稀释。
(2)用40~60目粗筛,对牛粪样品进行过滤,除去粪渣。
(3)取剩下的粪水进行第二次细筛过滤,细筛为10目,或粗纱布过滤。
(4)将细筛中剩渣样品进行染色(用碘酊),低倍显微镜进行虫卵检查,5×10倍即可。
2.虫卵计数。
在一个视野下进行虫卵计数,镜检10个视野。
在洞口县又兰镇四合、南江、黄桥镇邻江、月溪乡禾力4个养牛场取牛粪样品进行虫卵镜检。
一般(健康)牛粪样品88个,怀疑感染(体瘦皮焦)牛粪样品59个。
3.镜检结果。
一般样品有虫卵2份,感染率2.3%;怀疑样品有虫卵11份,感染率18.6%,较一般样品高16.3个百分点。
2份一般样品镜检虫卵计数均数为13个,11份怀疑样品虫卵计数均数41个,较一般样品高2倍。
三、牛前后盘吸虫病的症状和危害牛前后盘吸虫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前胃(主要是瘤胃与网胃交接处),偶尔也见于胆管。
肉牛肉牛寄生虫病的前后盘吸虫病临床诊疗技术
前后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科前后盘属的多种前后盘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发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和小肠里。
成虫致病力不强,但幼虫寄生在真胃、小肠、胆管及胆囊等部位时,致病性强,严重者会有大批宿主死亡。
(一)病原及生活史
前后盘吸虫的外形呈圆锥状、乳白色,腹吸盘发达,位于体后端,所以又称后吸盘。
最常见者是鹿前后盘吸虫,该虫呈梨状,长5~13mm,宽2~5mm,后吸盘特别发达。
前后盘吸虫的中间宿主是淡水螺。
牛吃草或饮水时吞入囊蚴,囊蚴经移行附着在瘤胃和网胃壁上发育为成虫,成虫所产之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并孵化出毛蚴,毛蚴钻入水中的淡水螺体内发育繁殖成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后形成囊蚴,囊蚴被牛吞入体内,即可完成其生活史。
(二)症状
前后盘吸虫成虫致病力弱,大量幼虫的移行和寄生常可导致病牛顽固性腹泻、粪便呈粥样或水样,常有腥味。
病牛迅速消瘦,颌下水肿,严重时水肿可发展到整个头部以至全身。
随病程的延长,病牛高度贫血,黏膜苍白、血样稀薄。
后期极度消瘦衰竭死亡。
(三)诊断
成虫寄生时难以诊断,幼虫寄生时可结合临床症状并分析流行特点初步诊断。
确诊尚需进行病牛粪便的虫卵检查或剖检见到虫体。
(四)治疗
(1)硫双二氯酚,按40~50mg/kg,1次口服。
(2)氯硝柳胺,按50~60mg/kg,1次口服。
(五)预防
参阅片形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夏秋季节牛常见寄生虫病的治疗处方作者:李迎红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7期一、肝片吸虫病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形吸虫寄生于牛肝脏胆管引起,主要表现食欲减退、反刍异常、腹胀、贫血、消瘦、被毛粗乱,颌下水肿、腹泻,并伴发有肝炎、胆管炎等。
(一)诊断要点1. 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的肝脏和胆管中引起。
其发生于中间宿主椎实螺密切相关,多发于低洼地、湖泊草滩、沼泽地带。
干旱年份流行轻,多雨年份流行重;夏季为主要感染季节。
2. 患片形吸虫病的牛,其临床表现与虫体数量、宿主体质、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有关。
当牛体抵抗力弱又遭大量虫体寄生时,症状较明显。
急性症状多发生于犊牛,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消失、体温升高、贫血、黄疸等,严重者常在3 ~ 5 d 内死亡。
慢性症状常发生在成年牛,主要表现为贫血、黏膜苍白、眼睑及体躯下垂部位发生水肿、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减退或消失、肠炎等,往往死于恶病质。
3. 病理剖检,急性病例肝肿大、质软,包膜有纤维素沉积,有长2 ~ 5 mm 的暗红色虫道,虫道有凝固的血液和很小的童虫;腹腔中有血色的液体,有腹膜炎病变。
慢性病例肝实质萎缩、退色、变硬,胆管肥厚、扩张呈绳索样突出于肝表面,胆管内壁粗糙,内含大量血性黏液和虫体及黑褐色或黄褐色磷酸盐结石。
4. 生前诊断常采用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
如果在粪便中能检出吸虫虫卵则可以确诊。
但由于牛片形吸虫排卵是间歇性的,因此,粪便虫卵检查比较困难。
血液学检查会出现低清蛋白血症,在移行阶段,谷氨酸脱氢酶会升高。
一旦胆管黏膜脱落,血浆中的γ- 谷氨酸转移酶会升高,这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指标。
二、治疗处方1 :硝氯酚(拜耳9015)1.2 ~ 2.8 g。
用法:一次内服,按3 ~ 7 mg/kg 体重用药。
处方2 :阿苯达唑(丙硫咪唑)5g。
用法:一次内服,按10 ~ 15 mg/kg 体重用药;注意禁用于产奶牛和怀孕前期45 d 的牛。
处方3 :硫双二氯酚(别丁)16 ~ 24 g。
图5前后盘吸虫牛前后盘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同盘吸虫病)是山前后盘科(paramphistomidae)各属前后盘吸虫(我国约40多种)寄生家畜引起的吸虫病。
成虫的寄生危害不大,但幼虫在真胃、小肠、胆管、胆囊移行时,可引起严重的疾病,其至可导致死亡。
一、病原体形态特征虫体肥厚,近似圆锥形,横切面接近圆形;腹吸盘特别发达,位于虫体的后端叫后吸盘。
大小多数在0.4X1.2厘米左右。
前后盘吸虫侧而卵黄腺二、生活史前后盘吸虫在外界的发育与片形吸虫相似,以锥实螺为中间宿主。
囊呦被乔食后,首先到达小肠,在小肠童虫从囊内游离出来,然后在小肠、胆管、胆囊、真胃等处的组织内移行数十天。
最后到达瘤胃,附着在瘤胃发育为成虫。
前后盘吸虫发冇史三.致病作用及临床症状童虫在移行过程中,可使小肠、真胃粘膜水肿,出血,引起出血性肠炎,或粘膜坏死和纤维素性炎,胆管胆囊发炎膨胀,病畜临床表现为顽固性拉稀,粪腥臭,消瘦,贫血,粘膜苍口,肩前、膝淋巴结肿大,病畜极为虚弱,最后卧地不起死亡。
四、病理变化病牛逐渐消瘦,精神委顿,体弱无力,高度贫血,黏膜苍白,血液稀薄,颌下或全身水肿。
剖检可见网胃黏膜上吸附有前后盘吸虫的成虫,局部黏膜受损:虫体成圆锥状,粉红色。
五、诊断1.成虫寄生的诊断:可用水洗沉淀法在粪便中检查虫卵。
虫卵的形态与肝片吸虫的很相似,但颜色不同。
2.童虫寄生的诊断:其生前诊断主要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推断或用驱虫药物试治,如果症状好转或在粪便中找到相当数量的童虫,即可作出判断。
3.死后诊断:可根据病变及大量童虫或成虫的存在。
六、防治可用氯硝柳胺(灭绦灵),对寄生虫有特致,用量牛羊40〜50mm/"mg吸收,预防措施与片形吸虫病相同。
牛前后盘吸虫病
前后盘吸虫病(同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科(paramphistomidae)各属前后盘吸虫(我国约40多种)寄生家畜引起的吸虫病。
成虫的寄生危害不大,但幼虫在真胃、小肠、胆管、胆囊移行时,可引起严重的疾病,甚至可导致死亡。
一、病原体形态特征
虫体肥厚,近似圆锥形,横切面接近圆形;腹吸盘特别发达,位于虫体的后端叫后吸盘。
大小多数在0.4☓1.2厘米左右。
二、生活史
前后盘吸虫在外界的发育与片形吸虫相似,以锥实螺为中间宿主。
囊蚴被吞食后,首先到达小肠,在小肠童虫从囊内游离出来,然后在小肠、胆管、胆囊、真胃等处的组织内移行数十天。
最后到达瘤胃,附着在瘤胃发育为成虫。
前后盘吸虫发育史
三、致病作用及临床症状
童虫在移行过程中,可使小肠、真胃粘膜水肿,出血,引起出血性肠炎,或粘膜坏死和纤维素性炎,胆管胆囊发炎膨胀,病畜临床表现为顽固性拉稀,粪腥臭,消瘦,贫血,粘膜苍白,肩前、膝淋巴结肿大,病畜极为虚弱,最后卧地不起死亡。
四、病理变化
病牛逐渐消瘦,精神委顿,体弱无力,高度贫血,黏膜苍白,血液稀薄,颌下或全身水肿。
剖检可见网胃黏膜上吸附有前后盘吸虫的成虫,局部黏膜受损;虫体成圆锥状,粉红色。
五、诊断
1.成虫寄生的诊断:可用水洗沉淀法在粪便中检查虫卵。
虫卵的形态与肝片吸虫的很相似,但颜色不同。
2.童虫寄生的诊断:其生前诊断主要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推断或用驱虫药物试治,如果症状好转或在粪便中找到相当数量的童虫,即可作出判断。
3.死后诊断:可根据病变及大量童虫或成虫的存在。
六、防治
可用氯硝柳胺(灭绦灵),对寄生虫有特致,用量牛羊40~50mm/mg吸收,预防措施与片形吸虫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