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原理图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3
图所示,是电饭煲电路简图。
其中,K1为磁钢式限温开关,K2为双金属片保温开关,R为电热盘中管状电热元件,T为热熔式超温保护器,R1、R2为限流电阻,L1为煮饭指示红色氖灯,L2为保温指示黄色氖灯。
试述电饭煲的工作过程。
原理如下:电饭煲的奇异功能,就在于K1、K2两个开关的妙用。
插头插入电路,闭合K1之前,你会看到红、黄两指示灯交替发光。
内锅温度开始较低,双金属片开关K2自动接通,L2支路被短路,黄灯L2不亮,红灯亮,且 R发热。
当内锅温度达到70摄氏度—80摄氏度时,K2自动断开,由于R<<R1,L1支路被R短路,红灯L1熄灭,L2支路与R串联,黄灯发亮。
由于R2阻值很大,所以,流经L2、R2、R、T回路的电流很小,R消耗的电能很少,内锅温度降低。
当温度低于70摄氏度时,K2再自行接通。
如此循环,内锅温度保持在70摄氏度—80摄氏度之间,饭煮不熟。
用手按下磁钢式限温开关K1,此时L2支路被短路,黄灯L2不亮,L1支路与R并联,红灯L1亮且R持续发热。
当内锅温度达100摄氏度时,内锅中的水汽化完。
饭煮熟后,K1自动跳开,如同K2自动跳开一样的道理,进行上一段分析中的循环,米饭温度保持在70摄氏度—80摄氏度范围。
一旦磁钢式限温开关 K1失灵,内锅温度过高时,热熔式超温保护器T将发挥作用,使电路断开普通电饭煲的结构:普通电饭煲主要由发热盘、限温器、保温开关、杠杆开关、限流电阻、指示灯、插座等组成。
1、发热盘:这是电饭煲的主要发热元件。
这是一个内嵌电发热管的铝合金圆盘,内锅就放在它上面,取下内锅就可以看见。
2、限温器:又叫磁钢。
它的内部装有一个永久磁环和一个弹簧,可以按动,位置在发热盘的中央。
煮饭时,按下煮饭开关时,靠磁钢的吸力带动杠杆开关使电源触点保持接通,当煮米饭时,锅底的温度不断升高,永久磁环的吸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当内锅里的水被蒸发掉,锅底的温度达到103±2C时,磁环的吸力小于其上的弹簧的弹力,限温器被弹簧顶下,带动杠杆开关,切断电源。
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引言概述:电饭煲是现代家庭厨房中常见的厨具之一,它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原理来实现烹饪米饭的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并附上原理图以匡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加热原理1.1 电饭煲内部有一个加热元件,通常是电热丝或者电热管,通过电流加热来加热内胆。
1.2 当电饭煲内部的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时,加热元件会自动加热,直至温度达到设定值住手加热。
1.3 加热原理是电饭煲能够将水加热至沸腾状态,从而煮熟米饭。
二、蒸汽循环原理2.1 在加热的过程中,水会被加热至沸腾,产生大量蒸汽。
2.2 蒸汽会通过电饭煲内部的蒸汽孔进入蒸汽管道,然后通过蒸汽孔释放到外部。
2.3 蒸汽循环原理使得电饭煲内部的温度均匀,确保米饭能够被均匀煮熟。
三、恒温原理3.1 电饭煲内部配有恒温控制器,能够实时监测内部温度。
3.2 当内部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恒温控制器会住手加热元件的工作,保持恒温状态。
3.3 恒温原理使得电饭煲能够在煮熟米饭后自动转入保温状态,保持米饭的温度和口感。
四、保护原理4.1 电饭煲内部还配有多重保护装置,如过热保护、干烧保护等。
4.2 过热保护能够在温度过高时住手加热元件的工作,避免发生火灾事故。
4.3 干烧保护能够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住手加热元件的工作,避免损坏电饭煲。
五、原理图5.1 电饭煲的原理图通常包括加热元件、恒温控制器、蒸汽管道等部件。
5.2 原理图能够清晰地展示电饭煲内部各部件的连接和工作原理。
5.3 通过原理图,用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电饭煲的工作原理,方便维修和保养。
总结: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包括加热原理、蒸汽循环原理、恒温原理和保护原理,通过这些原理保证电饭煲能够快速、均匀地煮熟米饭。
同时,原理图能够匡助用户更好地理解电饭煲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为正确使用和维护电饭煲提供参考依据。
美的MB—YCB30B/40B/50B系列电饭煲工作原理[日期:2006-06-22]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整机电路由电源板和M C U板构成,二块电路板通过电缆连接,分别固定在饭煲底部和侧面上。
控制电路由电源电路、测温电路、加热执行电路、M C U(微处理器)组成。
见图l,市电经T1降压,D1~D4整流,再经U1(7805)稳压,输出+5V工作电源。
其中Ft是热熔断器、ZNR是压敏电阻,起保护作用。
测温电路测量锅内温度变化,并转换成电压的变化,送至MCU。
Rt1和Rt2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用做温度传感器。
R t l固定在锅底部,Rt2固定锅盖上。
Rt的一端接入+5V电压,当锅内温度升高时,Rt阻值将变小,送入MCU的④脚P60和⑤脚P61的电压就增高。
反之,Rt值变大,电压降低。
加热执行电路接受MCU指令后,接通或切断电热盘电源,控制加热时间。
当需要加热时,MCU26脚输出高电平,Q1导通,继电器K吸合,接通电热盘电源,电热盘加热。
反之,M C U输出低电平,Q1截止,K释放,电热盘停止加热。
MCU电路见图3,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输出控制信号、显示工作状态。
U2(T M P87P809N)是MCU 8位单片机,内含256B y t e(字节)R O M,8K Byte ROM,4路8位A/D转换器,22个I/O接口,2个16位多功能定时器。
U3是(KIA7309)是电压柃洲及低电平复位芯片,外形像一只塑封三极管。
U3接在u2的27脚复位端,接通电源时,U3输出端输出约O.4V低电平,使U2复位。
U2①②脚外接4M陶瓷谐振器,与U2内电路共同构成时钟振荡器。
接通电源时u2复位,23脚输出低电平,L E D l亮(精煮指示),19脚交替输出高低电平,L E D8闪亮(开始指示),进入待机状态。
此时M C U可接受功能选择键(S W l)或定时选择键(S W4或S W5)的输入信号,并输出对应的显示信号。
电饭锅的构造与工作原理电饭锅可分为自动保温式电饭锅、定时保温式电饭锅、压力电饭锅等三种。
各类电饭锅的常见规格和工作能力见表1。
(一)自动保温式电饭锅图1是一种双层自动保温式电饭锅的结构图,主要由锅盖、外壳、内胆、开关、发热板和温度控制装置组成。
下面介绍它的主要部件:1.内胆内胆系采用纯铝板拉伸成型,底部加工呈球面状,使与发热板很好吻合,以提高热效率。
胆的内壁上有刻度,可指示出放米量和放水量。
内胆的边向外翻口,既可增加强度,又可使溢出的饭水流到壳外,以防损坏内部电器零件。
2.外壳外壳是用冷轧薄钢板拉伸成型,外面喷涂装饰性漆层。
外壳与内胆之间有一层空气间隔,起保温作用,同时可以安装开关、发热板和温度控制装置。
3.锅盖有的锅盖中央部位嵌有一块玻璃,能观察烹饪情况;有的装有压紧锅盖用的手柄,兼具便携作用。
4.发热板发热板是将环形金属管状电热元件铸造在铝合金体中,再经加工而成,它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性能和较大的机械强度,板面形状要求与锅底相吻合,在其中心处装有磁性温度控制元件,如图2所示。
5.温度控制装置电饭锅所以能够自动断电和保温,是因为它内部装有磁钢限温器和热双金属片恒温器两个自动装置。
磁钢限温器的动作原理,见图3。
它是利用感温磁钢(软磁体)的磁性随温度的高低而变化的特性来设计的。
当低温时,感温磁钢是顺磁性物质,具有磁性;当温度升到某一界限时,感温磁钢变成逆磁性物质,因而失去磁性。
这个温度界限,叫做居里点。
通常,居里点的温度略高于103℃。
在饭煮熟前,锅内有水,所以电饭锅的内胆温度不会超过100℃,感温磁钢仍然具有磁性。
当饭熟后,内胆没有水,温度便会上升超过100℃。
此时,紧贴于内胆底面的感温磁钢温度,也随之上升到居里点而失去磁性。
这样,永磁体在重力或弹簧弹力的作用下,使感温磁钢不能继续吸住它而跌落。
下跌时,永磁体通过连杆作用把触点分离,于是电饭锅断电,表明米饭已经煮熟。
热双金属片恒温器的动作原理,见图4。
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电饭煲是一种常见的厨房电器,它能够方便快捷地煮熟米饭。
了解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和维护它。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并附上相应的原理图。
1. 工作原理电饭煲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1 加热元件电饭煲的加热元件通常采用一对加热管,它们位于内胆底部。
加热管通过电流加热,将热量传递给内胆,使米饭煮熟。
1.2 温度传感器电饭煲内部配备了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内胆内部的温度。
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电饭煲会自动切换至保温模式,保持米饭的温度。
1.3 控制电路电饭煲的控制电路包括主控芯片、按键、显示屏等组成。
主控芯片负责接收来自按键的指令,并控制加热元件的工作状态。
显示屏用于显示当前的工作状态和设置的参数。
1.4 保温装置电饭煲的保温装置主要由保温盖和保温层组成。
保温盖能够有效地阻挡热量散失,保持米饭的温度。
保温层则能够减少热量的散失,提高保温效果。
2. 原理图以下是电饭煲的简化原理图,用于说明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
[原理图]3. 工作流程了解电饭煲的工作流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
下面是电饭煲的工作流程:3.1 设置模式通过按键设置电饭煲的工作模式,如煮饭、蒸煮、煲粥等。
3.2 加水根据米饭的种类和用量,向内胆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3.3 加米将洗净的米饭放入内胆中,注意不要超过内胆的最大容量。
3.4 加热关闭内胆盖,插入电源,按下启动键,电饭煲开始加热。
加热管通过加热将水加热至沸腾,使米饭煮熟。
3.5 保温当米饭煮熟后,温度传感器会检测到内胆内部的温度达到设定值,电饭煲会自动切换至保温模式,保持米饭的温度。
4.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电饭煲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4.1 操作正确按照说明书正确操作电饭煲,避免误操作导致故障或者安全问题。
4.2 清洁卫生使用后及时清洁电饭煲,保持内胆的清洁卫生,避免细菌滋生。
4.3 防止漏电使用时要确保电饭煲的电源线没有损坏,插头接触良好,避免漏电。
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电饭煲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电器设备,它能够自动煮熟米饭,并保持其温热状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以匡助您更好地了解其工作原理。
一、工作原理:电饭煲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水位控制、加热控制和保温控制三个方面。
1. 水位控制:电饭煲内置有一个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内胆中的水位。
当水位低于设定的水位线时,电饭煲会自动启动加热功能。
当水位达到设定水位线时,加热功能会自动关闭。
2. 加热控制:电饭煲内部有一个加热板,通过加热板将内胆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状态。
加热板上通常有一个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内胆的温度。
当温度达到设定的煮饭温度时,加热功能会自动关闭。
3. 保温控制:当米饭煮熟后,电饭煲会自动切换到保温模式。
保温模式通过保温装置将内胆中的米饭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以保持米饭的口感和食用温度。
二、原理图:下面是一个简化的电饭煲原理图,用于说明电饭煲内部各部件的连接和工作原理。
1. 电源部份:电饭煲通过电源插头接入电源,电源部份包括电源开关、保险丝等。
电源开关用于控制电饭煲的通电和断电。
2. 控制电路部份:电饭煲内部有一个控制电路板,用于控制整个电饭煲的工作流程。
控制电路板上包括微处理器、电容、电阻等元件,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控制。
3. 水位传感器: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内胆中的水位,普通采用浮球式水位传感器。
当水位低于设定水位线时,水位传感器会发送信号给控制电路板,触发加热功能。
4. 加热板:加热板位于内胆底部,通过加热线圈将内胆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状态。
加热板上通常有一个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内胆的温度。
5. 保温装置:保温装置通过加热丝网将内胆中的米饭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以保持米饭的口感和食用温度。
保温装置上通常也有一个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内胆的温度。
6. 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位于电饭煲外壳上,用于设置煮饭时间、选择煮饭模式等。
控制面板上通常有按钮、显示屏等。
以上是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的详细介绍。
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普通电饭煲的结构:普通电饭煲主要由发热盘、限温器、保温开关、杠杆开关、限流电阻、指示灯、插座等组成。
ﻫ1、发热盘:这是电饭煲的主要发热元件。
这是一个内嵌电发热管的铝合金圆盘,内锅就放在它上面,取下内锅就可以看见。
2、限温器:又叫磁钢。
它的内部装有一个永久磁环和一个弹簧,可以按动,位置在发热盘的中央。
煮饭时,按下煮饭开关时,靠磁钢的吸力带动杠杆开关使电源触点保持接通,当煮米饭时,锅底的温度不断升高,永久磁环的吸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当内锅里的水被蒸发掉,锅底的温度达到103±2C时,磁环的吸力小于其上的弹簧的弹力,限温器被弹簧顶下,带动杠杆开关,切断电源。
3、保温开关:又称恒温器。
它是由一个弹簧片、一对常闭触点、一对常开触点、一个双金属片组成。
煮饭时,锅内温度升高,由于构成双金属片的两片金属片的热伸缩率不同,结果使双金属片向上弯曲。
当温度达到80C以上时,在向上弯曲的双金属片推动下,弹簧片带动常开与常闭触点进行转换,从而切断发热管的电源,停止加热。
当锅内温度下降到80C 以下时,双金属片逐渐冷却复原,常开与常闭触点再次转换,接通发热管电源,进行加热。
如此反复,即达到保温效果。
ﻫ4、杠杆开关:该开关完全是机械结构,有一个常开触点。
煮饭时,按下此开关,给发热管接通电源,同时给加热指示灯供电使之点亮。
饭好时,限温器弹下,带动杠杆开关,使触点断开。
此后发热管仅受保温开关控制。
ﻫ5、限流电阻:外观金黄色或白色为多,大小象3W电阻,按在发热管与电源之间,起着保护发热管的作用。
常用的限流电阻为185C 5A或10A(根据电饭煲功率而定)。
限流电阻是保护发热管的关键元件,有能用导线代替。
图不好在网上画出自己想一下很简单的参考资料:网上ﻫ豪华自动电饭煲(锅)·煮饭-插上电源线,按下煮饭按钮,磁钢限温器吸合,带动磁钢杠杆,使微动开关从断开状态转到闭合状态,从而接通电热盘的电源,电热盘上电发热,由于热盘与内锅充分接触,热量很快传导到内锅,内锅也把相应的热量传导到米和水,使米和水受热升温至沸腾;由于水的沸腾温度是100℃,维持沸腾,这时磁钢限温器温度达到平衡,维持沸腾一段时间后,内锅里的水已基本被米吸干,而且锅底部的米粒有可能连同糊精粘到锅底形成一个热隔离层,因此,内锅底部会以较快的速度,由100℃上升到103℃±2℃,相应磁钢限温器温度从110℃上升到145℃左右,热敏磁块感应到相应温度,失去磁性不吸合,从而推动磁钢连杆机构带动杠杆支架,把微动开头从闭合转为断开状态,断开电热盘的电源,从而实现电饭煲(锅)的自动限温;进入保温状态,焖饭10分钟后,方可食用。
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电饭煲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厨房电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能将水加热并转化为蒸汽,通过蒸汽的高温和压力来煮熟米饭。
下面将详细介绍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1. 工作原理:电饭煲的主要组成部份包括内胆、外壳、加热器、控制面板、保温装置等。
其工作原理如下:1.1 加水:首先,用户需要在电饭煲的内胆中加入适量的水。
普通情况下,根据米饭的种类和数量,电饭煲内胆上会标注相应的水位线。
1.2 加热:当用户按下电饭煲的启动按钮后,电饭煲的加热器开始工作。
加热器通常采用电热管,通过电阻加热的方式将内胆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状态。
1.3 蒸汽产生:当水开始加热时,水温逐渐升高,达到沸腾温度后,水开始转化为蒸汽。
蒸汽的产生会导致内胆内部的压力增加。
1.4 压力控制:电饭煲内部配备有压力控制装置,当内胆内部的压力达到一定数值时,压力控制装置会自动启动,通过释放一部份蒸汽来控制内胆内部的压力,以确保内胆不会爆炸。
1.5 煮饭:当内胆内部的压力得到控制后,内胆中的水蒸气开始渗透到米饭中,使其吸收水分并煮熟。
同时,蒸汽的高温也能够有效杀菌,保证米饭的卫生安全。
1.6 保温:当米饭煮熟后,电饭煲会自动切换到保温模式。
保温装置会维持内胆内部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以保持米饭的热度和口感。
2. 原理图:电饭煲的原理图如下图所示:[原理图]在原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电饭煲的各个主要组成部份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2.1 加热器:加热器是电饭煲的核心部件之一,它通常由电热管组成。
电热管通过外接电源供电,产生高温来加热内胆中的水。
2.2 控制面板:控制面板是用户与电饭煲进行交互的界面,通常包括按键、显示屏等。
用户可以通过控制面板设置煮饭的时间、保温时间等参数。
2.3 保温装置:保温装置通常由保温盖和保温环组成。
保温盖可以防止热量散失,保温环则可以在煮饭完成后将内胆内部的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4 压力控制装置:压力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内胆内部的压力。
一、电路:半球I型与三角牌相似(图1和4),后者多一超温熔断器和保温指示灯ND2,这两种产品保温和煮饭用同一发热元件R1,“保温”在65℃以上即断电,NDl(ND)亮表示Rl正在加热,ND2亮表示R1处于断电状态。
半球I、II型相似,后者也多一超温熔断器和保温指示灯ND2。
该两种的特点是:“煮饭”发热元件是R1,保温发热是R1与R3(或R4)串联,R3(R4)起主要作用;没有“保温”开关,只要接上电源,不按按键,无论温度高低即是长期有约45W的保温耗电,所以这两种电饭煲使用完毕更要及时断电,否则将一直不停耗电(ND1、ND2分别为“煮饭”、“保温”指示)。
上面两大类的判断:插上电源不按键,第一类一般几分钟即可断电,(ND熄或ND1熄ND2亮),而后一类则一直不能断电,灯也不熄不转换。
二,电饭煲限温保温开关检查方法:
1、插上电源不按按键,不放内锅(放入也一样),指示灯即亮(双灯者则为“煮饭”Rice Cooking的红灯亮),此时即处于“保温”的加热状态,一直到65℃左右时灯熄断电(双灯为红灯熄,“保温”Keep Warm的黄灯亮),此时处于保温的断电状态。
2、紧接上步按下按键(须放入内锅),指示灯又亮(或红亮黄熄),此时即处于“煮饭”的加热状态。
当温度上升到103℃时,指示灯再熄灭(或红熄黄亮)。
上述第一步表示保温功能能正确动作,第二步则表示磁温控开关的正确动作。
至于煮饭的生熟程度则跟内锅与发热盘的接触程度有关。
半球牌I、II型因没有保温开关,第一步不能自行断电。
三、电饭煲故障一例:
现象为有时煮得好饭,有时煮不好饭即自动断电。
检查发现按下按键后,磁控开关的磁芯跟上端面有时接触好。
有时接触不好(一边接触而另一边则有约2~3毫米间隙),接触不好时即煮不熟饭。
稍加调整使其能每次都完全接触,故障即消除。
上述故障也可以不拆底盖而通过按下按键再力才能掰开,接触不好时所需用力要小得
多。
整个电路由热熔断器 FU、发热器、限温器、保温器、加热指示灯和保温指示灯等部分组成。
接通电源后,电热发热器为内锅加热煮饭,饭煮好后限温器自动切断发热器电源,电饭煲进入保温阶段,自动控制在约70℃的温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