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
- 格式:pdf
- 大小:340.65 KB
- 文档页数:1
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内容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语文课的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几种,以见一斑。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语文课的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几种,以见一斑。
一、悬念导入,扣人心弦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总的来说,悬念的设计要“新、精、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浓缩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胜。
如某老师在教学《祝福》时,用“祥林嫂是自杀的还是他杀的”设置悬念导入。
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了。
二、故事导入,妙趣横生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咬文嚼字》一课时,就可运用如下故事导入:相传,一次苏东坡与苏小妹及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诗。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个字,成为诗眼。
巧妙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领略xx老师精彩的导入艺术于永正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一种艺术化的境界,努力培养学生言语水平。
于老师以其人格的魅力、机智的语言,在课堂上,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如坐春风。
潜心探讨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认真观摩、研读于老师大量的教学案例,发现他即便在细节的处理,如导语的设计上也无不令人叫绝。
纵观于老师的课堂导语力求简洁、新颖、灵活、自然,往往寥寥数语,便能引人入胜,甚至使一节课都充满生机,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请欣赏——一、善意谎言亦真亦幻妙趣生凡是听过于老师上课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活泼、生动,充满魅力。
这是因为于老师能创造性地将教学理论、方法、原则灵活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妙趣横生。
‚同学们,课间,我听四年级一班的两位同学在争论鲸是不是鱼。
一位说是,一位说不是,二人争得面红耳赤。
‛说着,于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鲸”字,然后接着说,‚请大家打开书,认真把《鲸》这一课读一读。
读过之后,评一评谁说得对,理由是什么。
‛这是于老师教五年级《鲸》一课时设计的导语。
其实,据于老师讲,课间根本没有发生学生争执鲸是不是鱼这件事。
纯属于老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虚构的。
但是由于于老师说得煞有介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大增。
学生听了老师的一番开场白,都想利用最短的时间从书中找到答案,于是迅速将书翻开,很快就读懂了,找出了说明鲸不是鱼的两条原因。
课上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就这样学生在老师善意的“谎言”引导下,读和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说的训练变成了现实的言语交际。
二、巧借题目导读导学不逾矩综观于老师的“导语”不单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常常提出读书的要求,将读书的目的、课文的重点以及学习方法加以提示,所以,他的导语还有导读、导学的作用。
于老师教《老水牛爷爷》便是由题目导入的。
师生之间互致问候之后,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爷爷‛二字。
巧妙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领略于永正老师精彩的导入艺术于永正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一种艺术化的境界,努力培养学生言语水平。
于老师以其人格的魅力、机智的语言,在课堂上,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如坐春风。
潜心探讨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认真观摩、研读于老师大量的教学案例,发现他即便在细节的处理,如导语的设计上也无不令人叫绝。
纵观于老师的课堂导语力求简洁、新颖、灵活、自然,往往寥寥数语,便能引人入胜,甚至使一节课都充满生机,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请欣赏——一、善意谎言亦真亦幻妙趣生凡是听过于老师上课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活泼、生动,充满魅力。
这是因为于老师能创造性地将教学理论、方法、原则灵活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妙趣横生。
‚同学们,课间,我听四年级一班的两位同学在争论鲸是不是鱼。
一位说是,一位说不是,二人争得面红耳赤。
‛说着,于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鲸”字,然后接着说,‚请大家打开书,认真把《鲸》这一课读一读。
读过之后,评一评谁说得对,理由是什么。
‛这是于老师教五年级《鲸》一课时设计的导语。
其实,据于老师讲,课间根本没有发生学生争执鲸是不是鱼这件事。
纯属于老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虚构的。
但是由于于老师说得煞有介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大增。
学生听了老师的一番开场白,都想利用最短的时间从书中找到答案,于是迅速将书翻开,很快就读懂了,找出了说明鲸不是鱼的两条原因。
课上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就这样学生在老师善意的“谎言”引导下,读和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说的训练变成了现实的言语交际。
二、巧借题目导读导学不逾矩综观于老师的“导语”不单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常常提出读书的要求,将读书的目的、课文的重点以及学习方法加以提示,所以,他的导语还有导读、导学的作用。
于老师教《老水牛爷爷》便是由题目导入的。
师生之间互致问候之后,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爷爷‛二字。
一、引入不可或缺语文课堂教学是完整的。
完整就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缺一不可、环环相扣。
作为“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引入也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
正如第一印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样。
第一印象良好,交往会深入下去;第一印象较差,交往就难以维持。
与之类似,引入环节做好了,就给以下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像苦涩的咖啡中的糖,不需要太多,就能冲淡涩味,增加一丝甜蜜,别具一番独特的味道。
语文课堂教学是艺术的。
语文是什么?民间俚语、口头俗语、书面雅语都是“语”,神奇文字、魅力文章、悠久文化皆成“文”。
生活中时时都有语文,生活中处处亦有语文。
四季皆入眼底,万物全注笔端。
滋养生命的语文,带着入骨的风情。
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是带着浓郁的艺术气息的,是充满灵气的,富有才情的,饱含诗意的。
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的引入,我们还应该把它提升到艺术的更高层次和唯美的更高境界。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好的引入,像万绿丛中的那一点嫣红,只要那一点,就将课堂的百草园装点得分外妖娆。
在白居易的经典名篇《琵琶行》中,一位技艺超群的琵琶女出场时的“轻拢慢捻抹复挑”的调弦这一动作,“未成曲调先有情”。
精彩高超的琵琶演奏艺术使得诗人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慨叹,继而泣下沾襟青衫湿。
这位琵琶女就是一位深谙“引入”之道的高人。
她巧妙地引领诗人进入她的琵琶乐曲的意境中去。
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入,就是教师引领学生步入语文的神奇殿堂。
教师注重引入环节,亦能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引入方式多样“条条大道通罗马。
”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入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异彩纷呈,芳香四溢。
它们都促使课堂朝着教学目标一步步迈进,使得语文课堂焕发出恒久的活力与青春!1.诗文燃情,开场不凡。
语文课文中一些经典的诗歌、散文,它们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如果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的话,未免显得有些突兀,不够自然流畅。
未成曲调先有情——充满艺术的导入,成就灵性的课堂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导入进行了论述:一、导入的艺术性;二、导入的有效性。
关键词:导语艺术有效课堂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它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如一场演出、一篇文章,都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才能吸引观众和读者一样,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也需要一个好的开场白,好的导入语。
好的导入就像一场好戏的序幕,令人心驰神往;它又像战前的号角,使人精神振奋。
富有艺术魅力的导入,能打动人心,引人入胜,它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几年、十几年不能忘记,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而且对学生人生观的树立、品德的培养,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而精心设计的导语能渲染、创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这种课前创设的氛围和课文内在情境一旦巧妙结合,学生往往会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达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导入的艺术性导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导入的设计必须因人因文不同,因时因地而异,而导入理论应用于实际,也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囿于一个程式。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我们的课堂导入,当如春风拂过学生澄碧的心田,激起那闪烁的智慧之光;又似春雨梳过学生含苞的心花,催生那红红绿绿的知性之园。
我们的课堂导入,一定要从学科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似顺手拈来,实则因势而生。
1、直接导入法这种导入方式是最简便、最明了的导入方式,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开门见山地点明课题,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上,直接明确课文的内容和要求。
但较之其它的导入方法,它缺少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没有多么明显的效果。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
”语文教学的导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把握和运用这些方式。
在整个的导入过程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找到适合每篇课文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感情,为课堂教学找到一个良好的开端。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语文教学中创设意境导入法举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讲述了一个技艺十分娴熟、高超的琵琶女,随手拨弦两三下,曲调未成,情韵已出,一下子抓住了听众,打动了听众的心灵,激起了听众情感的共鸣。
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技艺高超的“琵琶女”。
在一节课的开头就巧妙地创设意境,定好基调,拨动学生的“情”弦,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绘画引路,渐入佳境简笔画具有直观、方便、节省时间、幽默等特点。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简笔画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寥寥数笔便能勾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等形象,创设了情景,表达了丰富的语言信息。
因此,在课伊始,可以通过师生的绘画,让学生在欣赏、创作绘画的同时,不知不觉地燃起学习的火花,进入课文所描绘的佳境。
如在教学《小河与青草》时,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画画的特点,一上课就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
老师也很喜欢画画,(板画小河)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板书并读词:小河)什么样的小河?(弯弯的小河,读词)教师相机出示课文第一段: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指名读句子。
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这幅画上缺了什么?让我们来种小草吧,老师先来种,该种上什么颜色的小草呢?这样青青的小草就叫做——青草。
教师板书“青草”一词,并画上一棵小草,种一棵草就够了吗?你从哪个词看出?(出示词卡:长满)谁愿意来种小草?(指名学生来画小草),接着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图,读背这句话。
同学们读得真好,课文中也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河与青草》。
这样通过绘画引路,激发学生的内部情感和言语参与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画面,学生在观察、比较形象的画面、说话的过程中感悟语言,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一步步地带入课文所描绘的佳境。
三、音像画面,披文入境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考的。
巧妙导语三两句,未成曲调先有情——语文课的导入艺术初探内容摘要:课文导入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精美的导课艺术,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像磁石深深把学生吸引,像金钥匙悄然开启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须致力于“境”的追求,让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让学生入境的方法主要有情感渲染、音乐导入、谈话导入等。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关键词:导入艺术情感渲染先声夺人激发兴趣有人说,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就要扣人心弦,导课就是一堂课的开端。
好的导语就像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精美的导课艺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未成曲调先有情”,语文课须致力于“境”的追求,教师走入课堂的首要任务便是迅速构建与课文内蕴相适宜的特定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不觉转入此中来”。
如《狼牙山五壮士》须喷发“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怀激烈;《乡下人家》须流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晏子使楚》须闪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处变不惊。
那么如何在课伊始就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和学习,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一、情感渲染,创设情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情境渲染很显然是人文性的体现,“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怀着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伴随着舒缓柔美的乐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整个教室弥漫着一种感伤凄楚的情境氛围。
我的声音哽咽了,我的嗓音也沙哑了,而此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凝思静想,有的同学眼眶湿润……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煽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自然地调动起来。
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
发表时间:2010-11-19T08:56:16.1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段元春
[导读]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段元春(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054500)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语文课的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几种,以见一斑。
一、悬念导入,扣人心弦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总的来说,悬念的设计要“新、精、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浓缩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胜。
如某老师在教学《祝福》时,用“祥林嫂是自杀的还是他杀的”设置悬念导入。
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了。
二、故事导入,妙趣横生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咬文嚼字》一课时,就可运用如下故事导入:相传,一次苏东坡与苏小妹及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诗。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个字,成为诗眼。
苏东坡当即加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思考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黄山谷吟咏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咬文嚼字》这篇课文注重说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接受,用一个故事导入就变得生动有趣,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诗歌导入,意蕴厚重
中国是诗的国度,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青少年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
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例如某老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是这样导入的: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今天,我们来品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
简短的导入,让学生既领略了古人无与伦比的诗情,又深深地进入了离别的情境。
学生全情的投入,使得整个课堂情感氤氲,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歌曲导入,先声夺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上老师的导入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中学生大多爱听歌曲,许多学生都随身携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听歌,有时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听。
鉴于此,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可以从歌曲《丁香花》入手,使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丁香情结”。
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传达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司马迁之《鸿门宴》。
”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
五、情感导入,动人心扉
俗语说:“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以情动人,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极好方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
”教师一上课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比如讲《春》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春天,你展现出明媚的阳光、缠绵的丝柳,黄鹂啼婉,繁花争艳……”抒情语调的吟诵配着明快的音乐使学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六、意境导入,诗情画意
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可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优美的意境之中。
比如我在教学《说“木叶”》时,时令正值春天,我灵机一动,作了如下的导入:现在窗外正是莺飞草长、春意盎然,然而我们这节课却要把大家带入另一个季节——秋天。
叶落知秋,诗人伤怀。
看到北雁南飞,落叶飘零,《西厢记》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湘夫人》中惆怅的湘君:“袅袅兮球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哀怨的思妇:“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渡河北》也有“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的名句。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叶”成为古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一个形象。
“木叶”是什么?为什么诗人们如此青睐它?让我们走进作家林庚的《说“木叶”》中去解开谜团。
学生被优美的意境深深吸引,很快就进入了学习情境。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老师要舍得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
优秀的导语设计,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好的导入环节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它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