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以意境为主的诗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一种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讲解这类诗要关注意象的色 彩,注意画面的冷暖、疏密、动静,这些景物特征 与人物的心情有潜在的对应关系。
• 是疏阔、还是细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王昌龄生平大事记(知人篇)
(4)、开元二十八年庚辰(740)四十三岁 北至襄阳访孟浩然,浩然旋卒。
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开元二十八年, 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癒。食鲜疾动, 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二。”
王昌龄生平大事记(知人篇)
(5)、天宝七载戊子(748)五十一岁 《新唐书·王昌龄传》所云“不护细行,贬龙标尉” 当在此年。
有的诗,诗眼却嵌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需要引领 孩子好好品味,才能体会,如《秋夜出篱门迎凉 有感》的“泪”。
抓主线,是引导孩子走进古诗的故事层的最好办法。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我们就可以通过初读— —再读——研究读等方式,在找到诗眼“送”的基础上,帮 孩子梳理出与“送”相关的内容(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 是明朗、还是阴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是静、还是动: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是视觉、还是听觉、嗅觉、触觉:
……
二、古诗讲授
1、抓诗眼,抓主线。
有的诗歌,诗眼在他的题目上,初读时就能获得 必要的阅读信息,如《忆江南》的“忆”字;
……
第二节、古诗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