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塑造人物地艺术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3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
《史记》那可是一部超级厉害的史学巨著啊!它在塑造人物方面简直绝了!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啊,司马迁会精心选取人物生平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和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这就好比画画时抓住人物的神韵一样重要!他还会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来让人物活灵活现,哇塞,这就像给人物注入了灵魂!而且啊,他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也是毫不含糊,让我们仿佛能亲眼看到这些人物站在面前。
这多牛啊!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那是相当严谨的,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确保人物形象真实可信,这可一点都不能马虎呀!
那安全性和稳定性呢?这就像盖房子一样,司马迁打下的基础那是稳稳当当的。
他的记载和塑造基于大量的史实和深入的研究,不是随便瞎编的,所以我们读起来才会觉得靠谱。
而且历经这么多年,《史记》依然被视为经典,这就说明它的人物塑造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呀!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在好多方面都有大优势呢!比如在文学领域,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范例。
在历史研究中,这些生动的人物让我们对过去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多了不起啊!它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还是在学者的研究中,甚至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阅读中,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就拿项羽来说吧,《史记》把他的勇猛、霸气还有那一丝的优柔寡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读了之后,对项羽这个人物那真是印象深刻啊!感觉他就像活在我们身边一样。
这就是《史记》塑造人物的厉害之处呀!
总之,《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那是杠杠的!它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
这难道不是史学和文学的一大奇迹吗?。
摘要:中国典范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的写人艺术: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是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史记;人物描写《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
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传记文学的写人,只有打上时代的烙印,才显得深刻丰满。
《史记》中的伍子胥,作者就是把他放在吴越之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来展示他的激昂形象。
他不怕背不忠不孝的罪名,借吴兵报父兄之仇,鞭楚平王之尸。
当伍子胥在吴国受谗言陷害,被赐死的时候,他再一次发出了复仇的抗争。
他仰天叹呼,数落吴王夫差的背德,“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这和写项羽抗争“天亡我”是一个笔法。
不同的是伍子胥不是把头颅砍下来送给敌将,而是告诉家人,“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扶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中的对比衬托塑造人物例子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史记中对比衬托塑造人物的几个例子,分别从才智、品德、命运、性格、社会背景、人生观和人物关系等角度进行说明。
1.才智对比在史记中,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才智水平,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智慧和谋略。
例如,在《项羽本纪》中,通过项羽和刘邦的才智对比,展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勇猛果敢的一面,同时也突出了刘邦的智慧和谋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
2.品德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品德进行对比,突出了某些人物的崇高品德和道德风范。
例如,《孔子世家》中,通过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品德对比,展现了孔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3.命运对比史记中经常运用命运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坚韧和毅力。
例如,《淮阴侯列传》中,通过韩信和项羽的命运对比,展现了韩信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4.性格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性格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例如,《高祖本纪》中,通过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对比,展现了刘邦机智、狡猾的性格特点。
5.社会背景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例如,《管晏列传》中,通过管仲和晏婴所处社会背景的对比,展现了两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6.人生观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人生观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例如,《屈原贾生列传》中,通过屈原和贾生的人生观的对比,展现了屈原追求真理、献身国家的人生观,同时也呈现了贾生重视个人利益的人生观。
7.人物关系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之间关系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性格和品德。
例如,《萧相国世家》中,通过萧何和曹参在刘邦建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关系进行描述和比较,展现了萧何的忠诚、智慧和曹参的豪爽、直率的性格特点。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资料讲解《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之一,是司马迁所著,主要记录了中国历史从夏到汉朝的篇章,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载的著作,更是一部有着丰富的写人艺术特点的文学作品。
下面将会就《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进行详细的资料讲解。
一、塑造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史记》以史为骨,以人为肉,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言辞风采等,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画。
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羽,不仅仅是一位英雄豪杰,还刻画了他的演说风采、狂妄自大的性格,使读者对项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以事论人,以人论事《史记》注重通过人物的言行来推动历史的发展,以另类的方式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和决策,反映了历史背景下人的意识、动机、选择和行动,揭示了历史的深层内涵。
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刘邦的形象来论述他当初的策略和决断,以及他的领导风范,间接凸显了刘邦成功的原因和伟大的领袖才能。
三、善于对比和矛盾《史记》将不同人物或不同时期的对比和矛盾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更加突出,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通过对比和矛盾的安排,使读者在阅读中更易于理解,也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史记》中将刘邦与项羽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的个性和命运之间的差别。
四、审时度势的叙述手法《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时,善于把握时代的脉络和人物的特点,以及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巧妙的叙述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作用。
例如,《史记》在叙述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时,都注重表达出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
综上所述,《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主要包括:塑造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以事论人,以人论事,善于对比和矛盾,以及审时度势的叙述手法。
这些特点使得《史记》成为一部独具风格和魅力的文学作品。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也是十分出色的。
首先,《史记》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比喻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孔子时,作者将他比作“温润如玉”,表达出他温柔和蔼的性格。
又如,描写刘邦时,作者将他比作“虎狼之师”,表达出他勇猛和坚强的性格。
其次,《史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对比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晋文公时,作者将他与其他人相比,表达出他的谦虚、温和、慷慨的性格。
又如,描写楚王时,作者将他与其他人相比,表达出他的高傲、蛮横、残暴的性格。
再次,《史记》采用了“抒情”的手法,以抒情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屈原时,作者用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他的忠贞、悲壮、英勇的性格。
又如,描写项羽时,作者用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他的骄傲、豪爽、英勇的性格。
总之,《史记》采用了“比喻”、“对比”、“抒情”等多种艺术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史记》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所塑造的正面人物形象既丰富又深刻,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艺术方法。
首先,史记注重人物形象的构建。
它通过详实而生动的文字描写,刻画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使读者对人物有清晰、真实的印象。
例如,对于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史记中塑造了他的霸气和权威,如笔锋直指天、纵横万里等描写,使他的形象深入人心。
其次,史记善于运用历史事件来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和作为,进一步突出其形象的特点。
例如,《史记》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大量涉及其与刘邦的争霸战争,以及其对大汉江山的热爱,从而塑造了项羽豪迈、忠诚、死而无憾的形象。
最后,史记注重人物的情感描写。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感受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例如,在《史记》中对于汉武帝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其政治成就的赞誉,更强调了他对太后的孝心,对妃嫔的真情等方面的描述,使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形象、突出历史事件、情感描写等艺术方法,《史记》得以塑造出许多正面人物形象,这为我们赏读史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 1 -。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摘要:一、史记的地位和影响二、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3.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4.细节描写刻划人物性格5.互见法描写人物形象6.外貌、神情描写揭示人物性格7.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人物正文:《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史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记》的写人艺术堪称一绝,它通过丰富多样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史记在写人时,精巧地进行了剪裁和安排。
作者司马迁在撰写人物传记时,会选择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来突出表现,而其他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种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这样的安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其次,史记善于运用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性格。
在《史记》中,有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人物在这些冲突中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例如,史记中描述刘邦与项羽的斗争,通过二者的对比,刻画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此外,史记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进行。
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同时,史记还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人物风神和个性。
史记还采用了互见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全面展示性格特征。
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人物形象的画廊——例谈《史记》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不仅记载了王侯将相,也将许多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揽入其中,诸如刺客、游侠、商人等;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姿态万千,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即使同一类人物,形态也绝不雷同;善于抓住人物基本特征、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方面,进行恰如其分地雕刻。
一言以蔽之,《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各异、个性鲜明三大特点。
笔者结合其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简要地谈谈《史记》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一、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之中,最能展现其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从而塑造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例如《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是漫长“楚汉相争”的序幕,自始自终都充满着矛盾。
宴会开始黑云压城、危机四伏,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矛盾斗争的酝酿开端与上升阶段。
项王听到曹无伤的告密,顿时火冒三丈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后又听项伯进言沛公乃有功之人,击之不义,于是放弃了攻打刘邦的良机。
由此,不难看出项羽刚愎自用,轻信且又不善用人。
而刘邦能屈能伸,极善用人;宴中项庄意在沛公的剑舞,樊哙的突然闯入,双方一度剑拔弩张,让人倒吸了口凉气,把紧张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默不应”,足见项羽自矜功伐,优柔寡断而坐失良机;宴后尴尬的收场,可以看出项王缺乏清醒的头脑,没有长远的眼光,听不进诤言。
而刘邦能够从谏如流,机智果敢,相机而动。
司马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将人物放置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栩栩如生展现了项羽和刘邦的不同个性。
二、在充分的对比映衬中凸显人物对比映衬法是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对照、比较,来衬托其中一个人物的表现方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人物时,经常借其中一个人物来强调他所要凸显的中心人物。
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之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它由西汉末年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共分为上下两编,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精准的描写和独特的叙述手法,展现了他卓越的人物刻画艺术。
首先,史记的人物刻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根据历史事实和文献记载,他凭借深厚的历史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对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进行了准确的描绘。
例如,在史记中,大将军韩信被描写为机智过人、多谋善断的人物,而刘邦则被描述为胸怀大志、富有智慧的领袖。
这些人物形象的真实与立体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历史地位。
其次,史记的人物刻画注重情感表达。
司马迁善于运用文学手法,通过人物的言语和行动,深入描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他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勇猛和智慧,更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例如,在史记中,刻画了项羽因刘邦背叛而感到愤怒和绝望,而曹操则因被刘备所救而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感激之情。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史记使读者更加容易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史记的人物刻画还注重于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和风貌。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外貌、身材、仪态等特征的描写,使读者对他们有更加直观的印象。
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历史人物的外貌和特征与他们的个性特点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对他们的认识。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刘邦的形象描绘了他的高大威猛,而对于曹操的描写则强调了他的面容狰狞,给人以威严的感觉。
这些形象的刻画,使得历史人物更加鲜活,读者更加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史记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司马迁在其中展现了出色的人物刻画艺术。
他通过准确的描写、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和外貌形象。
这种独特的人物刻画方式,使得史记成为了揭示历史真相、展示人物风貌的重要艺术之作。
结合作品,简述《史记》的叙事艺术特色。
《史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著作,其叙事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编排结构:《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进行叙述,将历史人物的传记与历史事件的记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这种编排结构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他们对历史
进程的影响。
2. 人物形象:《史记》着重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他们的个性特点、思想观念以及言行举止。
例如,司马迁对于秦始皇、刘邦等历史人物的描写都极为细致入微,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才能。
3. 冲突与转折:《史记》精彩之处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充满了冲突和转折的元素。
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之间的斗争、权谋和智慧的描写,展现了历史进程中的曲折和变幻,使得整个叙述充满了紧张感和悬疑感。
4. 铺陈细致:《史记》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非常详细,作者以极其细致入微的方式描写了历史人物的言行、政治斗争和战争场景,同时也对于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5. 风格独特:《史记》的叙事风格独特,其语言简练、凝练,同时又充满了诗意和修辞效果。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得叙事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史记》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特色,使得读者能够通过读作品了解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魅力和历史进程的复杂性。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摘要】《史记》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它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它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展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它使用互见法,既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又不损害其性格的完整性,也保持了历史的真实,不溢美,不隐恶;它运用比较法,在交错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更显人物风姿;它“成一家之言”,对人物的看法不盲从不偏激,合理评价,客观中肯,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材料,选材为人物描写服务。
司马迁以锐利的眼光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笔法在书中描摹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史记》人物描写互见法一家之言《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以完整的体例成为正史之祖,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并且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的表示了他写作《史记》的目的和要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成一家之言”,自然不是否定前人的成就,而是继承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既有继承性,又有独创性。
司马迁创造了史书纪传体的新体例,在书中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这是陆机在《文赋》里总结的写作经验。
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
有时候,将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对话,放在最紧要的地方,画龙点睛,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划出来了。
司马迁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也是颇具匠心的。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
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骄横无礼,“不肯与会”、“称病不朝”、“引车避匿”,但作者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也是读者的疑问),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司马迁用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划人物,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
例如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
”在刘邦道歉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足见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刘邦观秦始皇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话说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写出他虽气象不凡,但宽宏而有大度的性格。
范增在鸿门宴上召项庄舞剑刺沛公时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后来当刘邦脱逃时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表现了他老谋深算的性格。
史传文学中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先秦作品中已大量运用。
司马迁运用细节塑造人物的一个新成就,就是使细节更加符合人物性格,更能体现人物性格。
司马迁写《史记》爱在人物传记的一开头,就用一两个细节来刻画人物。
如《陈涉世家》开头写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些细节看来似乎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甚关系,但仔细一想,它们却富于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义。
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一篇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当中,正面描写是绝对的重头戏,人物的面貌,人物的特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大都是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来的。
但仅有正面描写还远远不够,侧面描写的烘托再加上特写的浓墨重彩的渲染,才能塑造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来。
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就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结合起来,突出人物形象的。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魁梧伟岸,勇猛无敌。
文中不仅正面描写了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还多次从侧面对项羽的孔武有力作了衬托。
一句“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便从侧面写出了少年项羽的勇武,吴中子弟皆尚武强力,能为诸多少年英雄所“惮”,可见项羽的非同一般。
在《项羽本纪》中,还有两处非常典型的侧面描写: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楼烦,汉之勇士也,骑射之术非比寻常,楚军三次派人挑战,都被楼烦射杀。
可就是这样的勇士,被项羽“嗔目叱之”,便“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哪里还有得胜者的半点威风。
赤泉侯亦是,在项羽的怒视之下,竟然“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吓得胆战心惊,充分表现出了项羽的凛凛雄姿。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画人物,更多的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比如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一节,这是发生在起义军内部的一场斗争,这场战争关系到反秦斗争的成败。
宋义作为起义军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却不去救赵,理由冠冕堂皇,实际上是苟且偷安,甚至另有图谋。
作为次将的项羽看穿了他的意图,当机立断,斩杀宋义,夺取军权,扭转了局势。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表现了他的卓识和果断,表现了他关怀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负国家安危重任的志气。
又有“项羽最得意之战”——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再看看诸侯军的反应,“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这一仗,写出了项羽不畏强敌的精神、无比旺盛的斗志,莫敢纵兵、人人惴恐的诸侯军,更是衬托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司马迁对项羽有过肖像描写,与肖像描写相近的是人物的特写镜头,前者偏重于静态描写,后者则是动态的,将镜头直接对准人物,着眼于他的每一个举动,描摹人物的风姿、揭示人物的心理、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霸王别姬”这段文字中,听闻四面楚歌,项羽“大惊”“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美人骏马,是往昔叱咤风云的见证,也是今朝英雄末路的见证,慷慨悲歌,道尽胸中无限失意,将项羽这个末路英雄无可奈何的心情引到极致。
还有“乌江自刎”之前的一个小故事,项羽兵败,至乌江岸边,亭长要其东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这是项羽讲出真心话的一个特写。
“笑”,虽无奈但英雄气概仍在,所说的一番话更是真情流露,司马迁在这里赋予了项羽这个英雄形象以心怀正气视死如归的性格色彩,以及怜惜坐骑尊重长者的善良品质。
就这样,司马迁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威武刚毅的项羽,一个果断无畏的项羽,一个孤单寂寞的项羽,一个无限失意的项羽,垂诸千载,传颂不衰。
三、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对比映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刻划人物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有时将正反面的人物映衬,使真善美在假丑恶的对比下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有时将不同气派作风的两类人物对比,如绿叶扶持红花,使中心人物更加鲜艳夺目。
《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就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郡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
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从这里,我们看到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
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乃是一丝不苟。
在程不识的映衬下,红花绿叶,李广带兵的特点就格外显眼、突出。
宽缓与严谨只是治军的作风不同,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
“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不觉油然而生。
读到这里,读者才恍然大悟。
在《李将军列传》中,为什么要写李广毫不相干的程不识?原来是为了衬托李广。
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李蔡是李广的从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论人属第八等,没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爵封乐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
而李广为抗击匈奴,驰骋疆场四十余年,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过许多汗马功劳,连匈奴人也敬畏而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可是这样一位名将却“不得爵邑,”甚至还受到诬陷,终于被迫自刎。
两相对比之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写出来了,当时用人制度,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来了。
读了这样的文字,读者禁不住要为李广唏嘘叹息,而对当时压抑人才的社会不觉扼腕而切齿了。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对比映衬,最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十分重视这种手法的作用,并且能够巧妙运用。
四、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俗话说:“患难之中见真情。
”因为人的本性只有在诸如患难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才能毫无保留,表现的透彻,表现的淋漓尽致。
司马迁生动具体的写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现出紧张多变的场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将各自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
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偏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紧张的场面与尖锐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在秦王的大殿上,面对秦王意欲毁约的状况,蔺相如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在面对面的斗争中计谋百出,将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渑池之会上,秦王借着国力强大,肆意侮辱赵王,蔺相如寸步不让,严辞厉色,为维护国家尊严,置生死于度外。
面对廉颇的步步紧逼,蔺相如隐忍退让,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