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格式:pptx
- 大小:48.07 MB
- 文档页数:139
2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5章明大德守公德严
私德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明大德
1、明大德是指为了服从政府法规而遵守的权力行使者的要求,考虑周到、言行体现仁爱的道德行为。
2、明大德是一种社会共识,能够活跃到社会政治的文明秩序和社会生
活的和谐共存中去;同时,明大德还体现在各种道德表现形式,包括
家庭、社会、国家和整个社会等。
3、明大德也是一种行为准则,主张以归属地权益为重,以社会公德要
求为核心,服从政府法令,思想开明、无私奉献,有助于社会主义社
会的发展。
二、守公德
1、守公德意味着为民众谋取公共利益,坚守公共纪律,以及不谋取私
利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道德观念。
2、要坚持守公德,公民应当充分了解政府法令,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尊重公共财物,拒绝贪污、浪费、盗窃;实事求是,言行一致。
3、更重要的是,要对个人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帮助贫困和弱者,关心不幸的人,抗拒腐败,维护公平正义。
三、严私德
1、严私德指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要求自己表现出仁爱、节制、
谦逊、诚实、守信等私德。
2、严私德要求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对他人尊重、有礼貌、体谅他人,不滥施言语伤害他人;要真诚热情,尊重他人的感受,遵守习俗文化。
3、严私德除了要求人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去做事,还要求他们做到忠厚、信守,勤奋刻苦,节约财富,坚守自律,不贪污、不偷税,勤改进、追求完善,珍惜生命,终身学习。
【课程学习】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要点及习题(六)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学习要点1.道德的起源和本质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3.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4.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6.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7.网络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8.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9.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10.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11.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正确的恋爱观12.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13.个人品德及作用14.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15.高尚道德品格的锤炼16.道德修养与引领的路径感谢陪伴二、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自古以来,人们在探讨道德起源这一重大问题时提出了多种见解和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是()。
A.天意神启论B.先天人神论C.情感欲望论D.生产方式论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实践B.自我意识C.社会关系D.劳动3.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关系B.自我意识C.生产方式D.生产力4.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A.人的自我意识C.思维能力D.判断能力5.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的特殊调节方式。
A.社会经济关系B.社会利益关系C.社会政治形态D.社会意识形态6.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反映()的特殊意识形态。
A.社会政治关系B.社会经济关系C.社会文化关系D.社会舆论关系7.人类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B.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C.人类道德的发展与法律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D.人类道德的发展是进步与落后、善良与邪恶斗争的历史8.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诸多论辩中,其核心和本质的论辩是()。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1)道德的起源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①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创造了道德,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②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正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③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2)道德的本质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a.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b.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
d.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单项选择题1、道德是以( B )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真假B.善恶C.是非D.美丑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B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B.人的自我意识C.社会分工的不同D.社会关系3、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 )。
A.社会关系B.人的自我意识C.生产实践D.人类的自我进化4、( A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A.劳动B. 自然C.宗教D.合作5、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 A )。
A.社会经济关系B.在法律上的反映C.全体人民的意愿D.统治阶级的意志6、( C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A.道德的认识功能B.道德的规范功能C.道德的调节功能D.道德的导向功能7、在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历史类型,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A )。
A.原始社会的道德B.奴隶社会的道德C.封建社会的道德D.资本主义的道德8、《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两者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 A )的基本精神。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9、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中( B )的基本精神。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10、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 C )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A.义和团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五四运动D.一二九运动11、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D )。
第5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每个人行为的准则和价值取向。
在当今社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应当追求和践行的重要理念。
明大德,就是要明白和坚守国家和民族的大义。
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尊严和荣誉,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大德,是一种宏观的、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它体现在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
回顾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英勇的战士们舍生忘死,抵御外敌入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这就是明大德的生动体现。
在当今时代,明大德意味着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研工作者刻苦钻研,攻克技术难题;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培育祖国的未来;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守护人民的健康。
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明大德的理念。
守公德,是指遵守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规范。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遵守公德,就是要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公共场所,我们要遵守秩序,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插队。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反映了一个人的公德心。
在交通出行中,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逆行,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也是对他人安全的尊重。
在网络世界里,不传播谣言,不恶意攻击他人,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也是守公德的重要表现。
此外,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热心公益事业等,都是守公德的具体体现。
当我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帮助弱势群体,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时,我们就在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严私德,侧重于个人品德的修养和自律。
私德关乎个人的形象和声誉,更影响着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稳定。
严私德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尊老爱幼、勤俭节约。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题库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 单项选择题1. 道德发源的首要前提是()A. 上天神的旨意B.社会关系C.劳动D.动物的本能行为C2. 权衡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记是()A. 文化水平提升B.社会道德风俗C. 生产进步程度D.国际交往扩大B3. 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A. 生活道德 . 职业道德 . 家庭道德B. 生活道德 . 职业道德 . 社会公德C. 社会公德 . 生活道德 . 职业道德D. 社会公德 . 职业道德 . 家庭道德D4. 以下哪个行为不属于引领社会风俗的范围()A. 讲正气B.知荣辱C.树文明D.促和睦C5.社会主义道德的中心和原则 ( ) A. 为人民服务 , 保护社会主义制度B. 保护社会主义制度 , 集体主义C. 为人民服务 , 集体主义D. 保护社会主义制度 , 为人民服务C6.以下哪一项为哪一项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 A. 建立崇敬的职业理想B.掌握必备的职业技术C.听从社会发展的需要D.培育创业的勇气和能力B7.家家有老人 , 人人都会老 , 所以要求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反应了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之一 , 即( )A. 尊老爱幼B.男女同等C.夫妇友善D.邻居团结A8.陶行知先生说:“爱之酒,甜而苦。
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意喝,要中毒。
”这表现了爱情的()A.生物本能性B.专一排他性C.同等互爱性D.激烈长久性B9. 道德不拥有()A. 阶级性B.相对独立性C.全民性D.广泛性D10.马克思指出:“真实的爱情是表此刻恋人对他的偶像采纳委婉 . 谦和甚至羞怯的态度,而绝不是表此刻任意表露热忱和过早的亲昵。
”他的意思是说,在恋爱过程中两方应: ( )A.同等执行道德义务B.把个人纵欲作为爱情的目的C.有崇高的情味和健康的交往方式D.追求离开现实生活的“纯精神”关系C二. 多项选择题1.在网络生活中增强社会公德自律: ( )A.正确使用网络工具B.健康进行网络交往C.自觉防止沉浸网络D.养成网络自律精神ABCD2. 以下不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有()A.团结忠诚B.服务民众C.吃苦耐劳D.诚实守信AC3. 道德的定义()A.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B.对人类的一种内在拘束C.人类社会发展到必定阶段的必定产物D.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AC4. 以下哪些是掌握道德涵养的正确方法()A.积善成德B.忠诚待人C.省察克治D.学思并重E.遵纪守纪ACD5.道德的实质是 ( )A.反应社会经济关系的特别意识形态B. 作为社会心识的特别形式C.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别调理方式D.一种实践精神ACD6.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反应重视道德践履,重申涵养的重要性,倡议道德主体要在完美自己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的是()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察也”“吾日三省吾身”B.“道虽迩,不可以不至;事虽小,不为不可”C.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D.墨家倡议“察色修身”“以身戴行”ABCD7.中华民族优异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A.侧重整体利益 , 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 重申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B.尊崇“博爱”原则,侧重以和为贵C.倡议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D.追求精神境地,神往理想人品E.重视道德践履,重申道德涵养ABCDE8.道德认识功能的作用是()A.帮助人们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B.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C.认识自己对家庭 . 别人 . 社会的义务和责任,D.使道德实践成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并正确选择道品德为ABCD9.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此刻( ABCD )A.道德可以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 . 稳固和发展B.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C.道德对其余社会心识形态的存在有侧重要的影响D.道德经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护社会次序的稳固ABCD10.在网络生活中增强社会公德自律: ( )A.正确使用网络工具B.健康进行网络交往C.自觉防止沉浸网络D.养成网络自律精神ABCD三 . 名词解说道德 : 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必定阶段的必定产物。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大学时期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一生影响很大。
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需要认真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明德惟馨、崇德修身。
一、什么是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准确把握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的前提。
(一)道德的起源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讨道德起源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并提出了种种见解或理论。
“天意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上天的命令或者神的旨意,试图以人之外的某种所谓客观意志来说明道德的起源;“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精神;“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们的情感欲望,是人们为实现情感欲望而形成的行为要求;“动物本能论”则认为道德观念是动物本能的延续,进而把动物基于本能的活动与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画上等号。
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这些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要么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注解,要么是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分析,均无法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
题型:单选题章节:第五章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大学时期是人生(B)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A.道德品质B.道德意识 C.道德境界D.道德素质2、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C),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
A.社会主义道德精神 B.马克思主义道德精髓C.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D.世界文化中的道德传统3、道德属于(D)范畴。
A.伦理范畴 B.文化范畴 C.经济范畴 D.上层建筑的范畴4、道德是一种特殊的(A)。
A.社会意识形态B.文化形态 C.经济形态D.伦理形态5、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A)来维系。
A.传统习俗B.生活习惯 C.法律制度D.个人喜好6、道德是通过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和(C)来维系。
A.生活习惯B.法律制度 C.社会舆论D.个人喜好7、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D)来维系。
A.生活习惯B.法律制度 C.个人喜好D.人们的内心信念8、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A),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A.社会现象B.文化现象 C.经济现象D.制度现象9、(C)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A.伦理关系 B.法律关系 C.社会关系D.道德关系10、道德是(C)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A.伦理关系B.法律关系 C.社会关系D.道德关系11、(A)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A.人类的自我意识B.人类的道德意识 C.人类的互助意识D.人类的共生意识12、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C)A.生活实践B.生产关系 C.生产实践D.社会实践13、(A)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A.劳动B.语言 C.社会风俗D.传统习惯14、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以(B)等形式表现出来A.社会舆论B.风俗习惯 C.生活习惯D.制度规范15、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C)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A.上层建筑B.经济基础 C.统治者 D.生产关系16、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B)A.功能B.性质 C.原则D.产生17、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D)A.基本功能B.基本性质 C.基本要素D.主要规范18、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B)和主要规范A.基本功能B.基本原则 C.基本性质D.基本要素19、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的阶级特性决定了道德的(A)A.阶级属性 B.经济属性 C.文化取向D.社会性质20、道德对社会经济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C)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时间活动。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徳争当新时代道德标杆。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中华名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起到重要作用。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至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党员干部更是道德过硬,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成为新时代道德标杆。
坚持明大德,把树信仰、讲忠诚作为第一准则。
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要始终坚定信仰信念,在“深学”中追溯信仰之源,在“细悟”中筑牢信仰之基,在“笃行”中坚守信仰之魂,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要始终坚持对党绝对忠诚,坚决维护习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五个纯粹”。
要始终加强党性修养,大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涵养大境界,坚持大原则,胸怀大格局。
坚持守公德,把强宗旨、勇担当作为根本追求。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坚定不移为人民谋福祉,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利益和幸福放在首位,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急、难、险、困,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カ以赴、尽力而为,把一件件群众关心的事情办好,把一个个群众担忧的问题解决好。
要坚定不移为人民用好权,认清权力的扩张性公共性、腐蚀性,做到依法用权不出格、秉公用权不偏颇、廉洁用权不任性。
要坚定不移为人民担好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工作观、事业观,自觉把个人追求和价值体现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之中,更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坚持严私德,把重自律、严纪律作为重要保障。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单项选择题1、道德是以( B )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真假B.善恶C.是非D.美丑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B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B.人的自我意识C.社会分工的不同D.社会关系3、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 )。
A.社会关系B.人的自我意识C.生产实践D.人类的自我进化4、( A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A.劳动B. 自然C.宗教D.合作5、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 A )。
A.社会经济关系B.在法律上的反映C.全体人民的意愿D.统治阶级的意志6、( C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A.道德的认识功能B.道德的规范功能C.道德的调节功能D.道德的导向功能7、在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历史类型,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A )。
A.原始社会的道德B.奴隶社会的道德C.封建社会的道德D.资本主义的道德8、《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两者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 A )的基本精神。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9、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中( B )的基本精神。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10、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 C )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A.义和团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五四运动D.一二九运动11、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D )。
题型:单选题章节:第五章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大学时期是人生()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A.道德品质B.道德意识C.道德境界D.道德素质2、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
A.社会主义道德精神B.马克思主义道德精髓C.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D.世界文化中的道德传统3、道德属于()范畴。
A.伦理范畴B.文化范畴C.经济范畴D.上层建筑的范畴4、道德是一种特殊的()。
A.社会意识形态B.文化形态C.经济形态D.伦理形态5、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来维系。
A.传统习俗B.生活习惯C.法律制度D.个人喜好6、道德是通过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和()来维系。
A.生活习惯B.法律制度C.社会舆论D.个人喜好7、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来维系。
A.生活习惯B.法律制度C.个人喜好D.人们的内心信念8、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A.社会现象B.文化现象C.经济现象D.制度现象9、()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A.伦理关系B.法律关系C.社会关系D.道德关系10、道德是()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A.伦理关系B.法律关系C.社会关系D.道德关系11、()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A.人类的自我意识B.人类的道德意识C.人类的互助意识D.人类的共生意识12、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A.生活实践B.生产关系C.生产实践D.社会实践13、()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A.劳动B.语言C.社会风俗D.传统习惯14、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以()等形式表现出来A.社会舆论B.风俗习惯C.生活习惯D.制度规范15、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A.上层建筑B.经济基础C.统治者D.生产关系16、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A.功能B.性质C.原则D.产生17、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A.基本功能B.基本性质C.基本要素D.主要规范18、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和主要规范A.基本功能B.基本原则C.基本性质D.基本要素19、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的阶级特性决定了道德的()A.阶级属性B.经济属性C.文化取向D.社会性质20、道德对社会经济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时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