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鉴赏之炼字__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体会选词炼句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实际语言运用中选词炼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学会在实际语言运用中选词炼句。
教学难点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一、情境说锤炼1.因为某种原因,老师请假了,学校安排一名新来的老师上课。
新老师一走上讲台,大家的目光就会齐刷刷地向了他。
请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如:投、转、望、瞄、射、刺等,并体会使用不同的动词能使句子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去掉“齐刷刷”一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体会修饰语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3.解释“炼字”中的“炼”的含义,体会“锤炼”一词的内涵。
“炼”,火字旁,它形象地告诉我们,炼字炼句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就像铁砂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纯钢一样,我们的语言只有经过反复的锤炼琢磨,才能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正如杜甫所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今天这节课,就是希望大家通过交流讨论,思考分析,深度认知选词和炼句。
二、古人好锤炼1.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古人非常重视对词句的锤炼,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坛才有了数不胜数的不朽佳作。
诗词中的“炼字”已成为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大家快速在脑海中搜索,试着举出一些例子。
2.实例分析。
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唐•王维《过香积寺》“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顾文炜《苦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
)大家说得都没错。
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确定字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亮观点并比较鉴赏三、炼字对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宋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
小结:关注动词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关注特殊词(颜色词)四、高考真题例析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古诗鉴赏·炼字》教学实录执教:刘俊波课前准备工作1、收集古人锤炼语言的故事,如韩愈与贾岛、郑谷与齐己、苏东坡与苏小妹等。
2、多媒体课件。
课堂教学实录师: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
(生笑)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powerpoint1)大家品味一下,说出二字的妙处生1: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生2:“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师:两位同学结合诗句,很好地品味出苏小妹所用二字的妙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
(powerpoint3)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
(生推胡思涵,胡思涵配乐朗诵)好,同学们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博苑06-22 0936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重点】1 理解炼字、炼句的目的、作用。
2 实现语言简明、连贯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语言的细致的品味【教学方法】例举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语出杜甫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对字句的准确、生动的要求,即本课所要了解的炼字、炼句。
二体会炼字的妙处1 学生给出古人炼字的佳话如:“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
2 依据课本,开展品读活动( 1 )请同学看一下课本中摘录的朱自清《绿》一文中的几个句子,试着更换其中的加点字,看看不同的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虽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朴素自然,所谓“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这几个句子中的加点词当然可以用其他很多动词来代替,但在表达效果上自然会有不同。
( 2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本中《生命·生命》选段,然后也写一段话,意思一样,看一看自己在选词用句上与林杏子有什么不同,谈谈感受。
这段文字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在不经意间就打动了我们。
没有使用生僻字词,也没有使用纷繁复杂的句式。
不能否认,浓妆艳抹是一种美,但这种素面朝天的清新美更值得追求。
注:在这一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笔下的亮点,而不能急于否定他们的尝试。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细加辨析,让他们感受到选词炼句的魅力。
要知道,脱离语境是很难判断高下的。
如“一字师”郑谷改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为“一枝”,原因是“未早也”;而同样是咏梅,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中的“数枝”就不能机械地改为“一枝”。
3 教师补充课堂练习( 1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地原稿与修改稿。
【原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炼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炼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刘建松上虞丰惠中学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三(2)班执教:刘建松记录:方玉君三月的某一天下午,小刘被告知明天要上一节观摩课。
听课人为各校语文组长。
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如此而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丢脸自己尚行,摸黑学校不可。
上课内容在晚上11点才手中有术,心中有数,才豁然,才开朗。
第二天上课时意气洋洋。
感觉飘飘然师:春天如女子的脸蛋,说变就变。
这不,昨天还艳阳高照,今天却是春意料峭,早上我上班骑车时手脚有些不自然,这次第,怎一个冷字了得。
不知我们的同学是否与师有戚戚焉。
生(集体):有(笑)师:我们会用哪些字来修饰形容当时的感觉“冷”?通校生先来回答,你们可能有切肤体验。
(笑)生(1):很冷,冷得透心凉,手脚都僵硬师:怪不得你现在脸色红彤彤,原来是冻的。
(笑)生(2):贼冷贼冷的师:典型的东北话。
生(3):暴冷,暴冷师:你的回答暴好,(笑),“暴”字在学生中很流行,比如考试后大叫“暴难”,成绩暴好。
你能说一说暴冷是什么意思。
生(3):就是冷得出乎意料,让人受不了。
师:有哪种心情,或情绪?生(3):有点畏惧,担忧害怕。
师:担忧上课迟到,让你站在外面晒太阳。
(笑)如果吹到宋代大才子苏东坡身上,大胡子会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看,他只是微冷,微冷写出了坡仙的乐观豁达,看来“暴冷”的同学就不乐观豁达了。
(笑)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个苏东破的趣事,是兄妹间PK问题。
东破有个妹妹生(部分):苏小妹,师:据说是两情若是久长时生(全体):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的秦观的夫人,有一次,小妹想考考大哥的智商,请听题--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生(部分):吹,照师:看东破的答案。
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一、教学目标1.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
2.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3. 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教学设想1. 既注重课本材料的理解落实(不能丢弃了课本),又作必要的课外延伸。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
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泛开展讨论,自然得出结论。
2. 以“选词”为重点;“炼句”因为高考复习阶段有专题学习复习,故只讲清原则。
3. 适当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教学氛围,充实教学内容。
三、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选词炼句的故事。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流程(一)引入1. 幻灯投影以下文字,以营造教学氛围。
“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2.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一字之师”的故事,你了解“一字师”的出典吗?你还了解哪些“炼字”的佳话?(点到即可,意在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赏析留待相应课堂环节进行)参考资料: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早梅》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二)活动1.“修饰不只是‘装饰’”(1)划出选文中的修饰语,然后齐声有感情地朗读选文;(2)分析讨论:何为“修饰语”?根据示例分析,概括修饰语在文章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课堂活动,掌握课文重点内容)(3)扩展演练(选择用):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教案:选词•炼词昨天在学校里开了一节公开课,美其名曰“骨干教师示范课”,上的是《语言文字运用》一书中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的内容。
现将教案呈现如下:选词·炼词教学目标一、理解选词的基本内涵,体会选词的重要作用;二、掌握选词的标准、对象和角度。
三、结合高考考点,了解有关的高考题型,培养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成“诗圣”,就源于他对语言艺术的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
古人作文讲究斟酌字句,能订正一字之误读,能改好一个字,即可为师,即“一字师”。
课文97页为我们讲述了郭沫若“一字之师”的故事,其实早在唐朝也有“一字之师”的故事: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
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
——[宋]陶岳《五代史补》其他一些古人炼字佳话:贾岛“推敲”李三瘦(李清照“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 《凤凰台上忆吹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红杏尚书(宋祁“红尚枝头意闹”)王安石“风又绿江南岸”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二、研习新课(一)解读“选词”《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意思是说选择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
我们只要准确地选择好词语,句子也就没有瑕疵了,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说“选词”。
课文97页中说:说话和写文章都要遣词造句,而各种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几乎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
可见,选词也就是对词进行锤炼,即“炼词”。
1.炼词的标准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时说:“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与炼句》教案第一课时选词[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选词的重要性。
2、 学会恰当选用词语。
[教学重点]正确选择词语[重难点突破]通过例句的揣摩,体会用词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起学生兴趣) 汉语的词汇浩如烟海,我们如何才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细察之,巧思之,则神韵成于心中而淌于笔尖。
福楼拜:“要描写一个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表现一个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一 种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词语不可,不能用 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唐•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
他性好佳句。
并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
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诗人 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课堂活动1. 填入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 树柳弯腰。
解说:剩一树柳弯腰。
“剩”字有残存、 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
给人今非昔比、 凄凉之感。
2. 填入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 前 僧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取笔改“一”为“半”字。
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 因叹曰:“台州有人。
”一一李东阳《麓堂诗话》“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 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残余的意思。
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 感时伤怀的无限月照 _________ 江水, 翠微开竹房。
“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既去,有观者, 则见所改字,5.请选择你喜欢的画面进行描述!(要求学生尽量用有个性的词语)3. 填入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古诗词鉴赏课堂实录古诗词鉴赏课堂实录篇一: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鉴赏之炼字课堂实录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鉴赏之“炼字”【课堂实录简案】开场白:【1分钟内完成】诗圣杜甫有句名言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知道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吗?——炼字。
对。
出色的诗人,都讲究炼字。
唐人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既然,锤词炼字这么艰辛,那么诗人为何还要苦苦推敲呢?对了,有时关键处一个字的好坏,决定着诗歌成就的高低。
寻常一字,尽显风流啊。
一、规范答题步骤【连开场白,控制在8分钟以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还原古人的风流,体会古人的得意。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前预习”中的四句名句,在句中找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字词。
……(此处请3位同学来说,每位两句,第三位补充)同学们,观察下这些字词在词性上都有怎样的特点呀?对了,它们都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量词。
古人,常在这些字词上下足功夫,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都是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用得好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特征;副词呢,是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却能突出所表现对象的在程度、范围上的特点。
大家一下子就找到用得最好的字,说明同学们都很有审美的眼光。
那么,下面,我们从刚才四句诗句中挑几个你最有感觉的字,来欣赏下,看看你是否是诗人的知音?……(此处请2位同学)不错,同学们,语感挺好。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答题的两位同学都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述了他对这个字的表现力的赏析。
请大家归纳一下。
得出:内容、情感、手法、特殊效果二、提示体会表现力的方法:还原、比较【20分钟】嗯,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努力,我们找到了分析炼字题的一般答题角度。
那么,下面我们活学活用,来鉴赏下面两首诗歌。
(一)《木兰花》首先,请大家缓慢自读《木兰花》三遍,进入诗歌的情境,还原当时真实的场景,看看在这首诗人在做什么,看到了什么,心中有哪些感触?城东春日,泛舟湖面,微波清漾,远望绿杨如烟,近观红杏似火。
人教版高中选修模块语言文字运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张艳一、学习目标:学习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借以规范答题步骤||,掌握答题技巧||。
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的理解||,激发热爱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学形式的思想感情||。
二、重难点:解读举例作品||,掌握答题规律||,有效组织答案||,做到准确答题||。
三、教学方法:试题演练、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四、课型模式:分析考试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巩固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回忆课文||,体味炼字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二、理解概念||,初识炼字品炼字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赏环节理解字词特定意义||,借以赏析诗歌语言描绘的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三、题型归纳||,点拨释疑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试题变形:1、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2、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3、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分析||。
4、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四、试题演练||,再识炼字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生动》课堂实录章正春《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是人教版“语言的艺术”中的第一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句子。
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
考虑到本节课文容量较大,而课堂时间有限,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只能泛泛而谈、蜻蜓点水,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又考虑到学生作文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枯燥干巴问题,因此,我选择“选词生动”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一、导入师:曾经读到过一句话,是有关于学生写作的:课件显示: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
师: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为找不到生动的语言去表情达意而感到苦恼,其实这除了平时的阅读,也就是积累不够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大家平时想象思考得不够,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生动的词去表情达意。
二、方法一:运用修辞或词类活用师:说到生动,我们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你觉得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语言叫做生动的语言?生1:生动的语言就是给人一种很形象、新鲜的感觉。
生2:要能打动我的内心,要能引起我感情上的共鸣。
生3:比较真实,会用一些修辞手法。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都谈了对生动的理解,比如要形象、新鲜、要用修辞等,说得都很有道理,刚才还有一位同学说到要真实,其实就是说语言要准确,准确是生动的前提,但生动不仅只局限于准确,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三句话,你觉得哪句话是准确的?哪句话不仅准确,而且生动?课件显示:在时光的流逝中,美好的年华过去了。
樱桃是红的,芭蕉是绿的。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学生小声说出答案,请学生回答)生4:我觉得1、2两句是准确的,第三句用词是生动的。
师:你觉得哪些词很生动?生4:抛、红、绿。
师:为什么?生4:抛,写出了时间的无情,拟人化,“红、绿”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一种动感。
师:说得很好!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什么叫“生动”。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说课稿(2篇)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说课稿一、说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是高中阶段的一门语文选修课,共6课。
涉及汉字的注音方法、同音字和同音词,多义词、同义词、熟语、修辞手法等23个知识点。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第6课――语言的艺术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就是通过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中正确使用。
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选词”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
二、学习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的课标要求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选词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初步掌握选词炼字的一些基本方法。
3.能运用选词炼字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语言作品。
学习内容:了解选词炼字的作用,学习选词炼字方法并以此分析鉴赏语言作品。
三、内容安排学生对于知识掌握不牢,其根本原因是眼高手低,感性认知过于强烈。
基于此,本节课内容设置为实例分析、总结概括、训练提升三部分有机结合。
四、说教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三五五”教学更要求突出思维训练、方法指导。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课本每节除了“引子”都安排了三个板块:“课堂活动”、“工具箱”和“小试身手”。
据此,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合作)、分析法(迁移拓展)。
五、说教学过程(一)前人选词之功。
(各抒己见,5分钟。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课文中也给我们介绍了“一字之师”的故事,你还了解哪些前人“炼字”的佳话?预设:“一字之师”的出典、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目的:既是引出“炼字”学习前人,更是使学生明白所炼之字既是与表现意境、主旨有关,又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动一个字,就动了意境,动了思想感情。
(二)学习选词之法。
文中主要涉及修饰语和动词的炼字1.“修饰不只是‘装饰’”(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展示,8分钟)。
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鉴赏之“炼字”
【课堂实录简案】
开场白:【1分钟内完成】诗圣杜甫有句名言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知道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吗?——炼字。
对。
出色的诗人,都讲究炼字。
唐人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既然,锤词炼字这么艰辛,那么诗人为何还要苦苦推敲呢?
对了,有时关键处一个字的好坏,决定着诗歌成就的高低。
寻常一字,尽显风流啊。
一、规范答题步骤【连开场白,控制在8分钟以内】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还原古人的风流,体会古人的得意。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前预习”中的四句名句,在句中找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字词。
……(此处请3位同学来说,每位两句,第三位补充)
同学们,观察下这些字词在词性上都有怎样的特点呀?
对了,它们都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量词。
古人,常在这些字词上下足功夫,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都是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用得好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特征;副词呢,是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却能突出所表现对象的在程度、范围上的特点。
大家一下子就找到用得最好的字,说明同学们都很有审美的眼光。
那么,下面,我们从刚才四句诗句中挑几个你最有感觉的字,来欣赏下,看看你是否是诗人的知音?
……(此处请2位同学)
不错,同学们,语感挺好。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答题的两位同学都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述了他对这个字的表现力的赏析。
请大家归纳一下。
得出:内容、情感、手法、特殊效果
二、提示体会表现力的方法:还原、比较【20分钟】
嗯,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努力,我们找到了分析炼字题的一般答题角度。
那么,下面我们
活学活用,来鉴赏下面两首诗歌。
(一)《木兰花》
首先,请大家缓慢自读《木兰花》三遍,进入诗歌的情境,还原当时真实的场景,看看在这首诗人在做什么,看到了什么,心中有哪些感触?城东春日,泛舟湖面,微波清漾,远望绿杨如烟,近观红杏似火。
知己对酒,美人轻笑,诗人纵情欢娱,从早春微寒的清晨到夕阳斜照的向晚。
爱春、惜春、游春之情渐次体现,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
…(请2位同学来说说“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感情?”第二位补充:爱春-惜春-纵情欢娱时光)
好,在我们还原当时场景,立足文本把握诗人情感之后,现在再来鉴赏下“红杏枝头春
意闹”中,“闹”字的表现力。
注意答题规范,角度全面。
(请2位同学上黑板,写答案。
肯定其闪光点。
拟人、化静为动、杏花怒放、生机盎
然、爱春。
)——抛出问题:同学们刚才的答案很规范,那么是否刚才的两位同学就已经把
闹字的丰富的表现力赏析尽了呢?
(1)“闹”除了刚才两位同学所说的,还有哪些表现力呢?
好,大家可能一时打不开思路?没关系,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两个打开思路的方法:
还原法、比较法。
首先,我们先还原诗人宋祁当时所见的真实场景,远处绿杨如烟,近旁“红杏艳丽”,
这是怎样的红杏呢?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吗?(不是),是“花团锦簇”。
接下来,我们引进相近字进行比较:“艳”?(能同样写出色泽,却写不出繁华簇拥之
感)“斗”?(能同样写出绽放之烈“如百花斗艳”,却少了一层声觉联想,少了喧闹的蜂蝶,
也就少了整个春天的盎然生气。
)——【此环节较难:可先分组讨论,A组比较“艳”;B
组比较“斗”——控制在3分钟】
总结:闹字:色泽之艳、花簇之多、绽放之烈、蜂蝶之闹、春意之勃。
效果:拟人、联想、通感……形象生动【到此,控制在10分钟之内】
(二)《春日即事》
好,刚才我们了解了诗歌鉴赏答案的组织角度,以及打开鉴赏思路的两种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着鉴赏下面这首诗中的“网”字,看看能不能在规范答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挖掘出“网”字丰富的表现力?
两位同学上黑板,板示。
【到此,3分钟内】
点拨:(1)还原:这是一个怎样的雨天,细雨如丝,斜风时来,落花满地的暮春雨天。
不同于“随风潜入夜之雨”不同于“帘外雨潺潺之雨”更不是暴风骤雨。
【请你换一个字来比较】
(2)比较:“留”(留字有挽留之意,但没有天幕垂下的丝雨在时来的斜风中好似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之感,网不住春光,却笼罩着落寞的诗人)【到此,10分钟内】三、填字,品字
同学们,通过刚才两首诗的研习,相信大家对什么叫炼字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那么,此时此刻,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走进古代,也来锤炼一下语言。
细细品读,秦少游的小诗《春日》,给这首精致的小诗,填上两个最传神的动词,当然,你也可以填多个,进行比较,选出最佳之字。
……估计会填:洒、倚;落、垂(上黑板三位同学)
让大家讨论——比较优劣。
【此环节6分钟】
结束语:
最后,很高兴和同学们在一个崭新的环境,一起探讨了打开鉴赏炼字题思路的新方法。
沈老师,把这个思路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还原当时场景
比较相近字词
咀嚼惊人之处
请同学们一起诵读一遍,并记录下来【2分钟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