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41.04 KB
- 文档页数:5
散文化小说知识点总结(笔记+精选好题)散文化小说特点【答题思路】①虚化人物。
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
与传统小说相比,本文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
本文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
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形象塑造上(小说的要素之一就是塑造典型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上(小说往往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主题表现上(小说注重反映社会现象、凸显人性、表现社会的美丑等)环境氛围营造上(小说以情节取胜,而散文……)语言特色上(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典雅、符合人物特征、口语化等)【详解知识点】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
到了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与《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等文章中正式将其命名为“散文化小说”。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始终有“散”的一脉存在,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主要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他们的探索实验虽然未构成现代小说的“主流”,但仍然是推进中国小说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然后是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的作品。
散文化小说再次走向前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
当时,思想解放的风潮和开放变革的时代语境推动着文学观念的刷新和写作规范的改变,以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不少带有散文化特征的中短篇小说,为小说界带来新鲜的气息。
⾼⼀语⽂散⽂阅读练习 语⽂的练习,能够让你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语⽂散⽂阅读练习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家学习。
⾼⼀语⽂散⽂阅读练习(⼀) ⼭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神幻的虹所迷惑。
我时常戴⼀顶⼤⽃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野上空被村⼈喊做天⼸的虹。
故乡的虹,⼤都悬⽣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细细,⾬光氤氲,若有似⽆,我⼀低头,汪汪积⽔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
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地⾥拱起⽽飘然升空的。
⼤⼈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
我甚⾄想,那虹,是地⾥蜈蚣升天的么? 及⾄青年,丰满的物事⽆⽌⽆息,⼈,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
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的况味。
⽼年时⾄,⼣阳在天。
⼈⽣⾈楫,早早告别了⼟腴⽊秀的春夏,急急就滑⼊了⽔瘦⼭寒的秋冬,⼈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彩,使⼈漫⽣想像啊。
诗⼈北岛就有⼀⾸诗叫《姑娘》,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
姑娘与虹,⼤抵是皆有照⼈光彩,诗⼈才能当上⽉下⽼⼈,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滴曲折⽽奇幻的“合作”。
与⾬滴“合作”的、射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的、集团⽆边的箭簇。
每⼀根阳光之箭,进⼊⾬滴的位置和⾓度都不同,因⽽,每⼀根阳光之箭的折射以及反射⾓度相应也不同。
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滴反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否如前所述,正好射⼊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
”⽑润芝诗⽈:“青⼭着意化为桥”。
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后作。
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此⼀弧段之上⾬滴反射过来的各⾊⾊光,能量才最集中,光⾊才最强,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光,才能被⼈看到。
作为⽣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
长江三峡刘白羽阅读答案【篇一:语文:1.1.2《长江三峡》同步练习(1)(苏教版必修3)】、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a.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俊修婀娜。
b.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c.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漂缈传说的美女峰了。
d.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寺,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3.选出杜甫的《咏怀古迹》的句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项()①生长明妃尚有村②分明怨恨曲中论③独留青冢向黄昏④群山万壑赴荆门⑤千载琵琶作胡语⑥画图省识春风面⑦环佩空归月夜魂⑧一去紫台连朔漠a.④①⑧③⑥⑦⑤②b.⑧③⑥①④⑦⑤②c.⑧⑤②⑥③①④⑦d.⑥⑦⑤②⑧③④①4.下列的文学文化常识,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这里所说的明妃指王昭君,为避讳,而称明妃。
b.《长江三峡》选自我国当代散文作家刘白羽的游记散文《长江三日》。
c.“颂”,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一般指歌功颂德的诗,后泛指一切赞美歌颂祖国的诗文。
d.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诗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和《风赋》。
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
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给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①,而诗意②又是变化无穷的。
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核心知识一、基础知识1、红色的字注音。
淅沥()揠苗助长()猗郁()蕈菌()涸辙()急不暇择()嵌()葱茏()答案:xīlìyàyīxùn héxiáqiàn cōng lóng2、形近字┏徙(xǐ) 迁徙┏猗(yī)猗郁┏暇(xiá)闲暇┏揠(yà)揠苗助长┣徒(tú) 徒弟┣倚(yǐ)倚靠┣遐(xiá)遐想┗偃(yǎn)偃旗息鼓┗陡(dǒu)陡峭┗绮(qǐ)绮丽┗瑕(xiá)瑕疵3、多音字┏(xiān)纤细┏(dù)度假┏(dī)提防┏(lèi) 劳累纤┫度┫提┫累┫(léi)硕果累累┗(qiàn)纤夫┗(duó)度德量力┗(tí)提醒┗(lěi)罪恶累累4、词语解释【涸辙】课文中指的是干涸了的车辙。
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做仔细的选择。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偃,拔。
【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也指战争(借代修辞)。
5、词语辨析“固执”和“顽固”【辨析】两个词都可以做形容词,都有坚持、不肯改变的意思。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08天散文阅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
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
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
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
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
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
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
2024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狼烟王朔狼烟是古代战争时传递军情的信号。
烟起狼烟,军情紧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处于狼烟四起的时代,那是多么可怕的事。
那么,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有没有狼烟呢?答案是肯定的。
狼烟是信号,是警报。
狼烟一旦升起,战争就要爆发。
狼烟升起,意味着战争即将来临,是战争的前兆。
战争,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是一场灾难。
因此,狼烟是令人恐怖的。
狼烟一般由人放。
放狼烟的人,必须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他熟知放狼烟的规则和程序,而且有着丰富的放烟经验。
一旦敌人入侵,他立刻放烟报警。
狼烟升起,敌人已近在咫尺。
狼烟分两种:一种是狼烟,另一种是狼火。
狼烟一般用来报警,狼火则是用来攻击。
狼火放得远,烟不易散,所以攻击力强。
狼烟放得近,烟易于散,所以报警作用明显。
狼烟一般由人放,也有由人指挥放。
放狼烟的人,是信号兵。
信号兵一般由军人担任,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放烟准确,而且动作熟练。
狼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狼烟文化,体现了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爱国主义。
狼烟是战争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我国古代军队的英勇和顽强。
狼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狼烟,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狼烟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古代战争文化的高度发展。
狼烟,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瑰宝。
(选自《王朔散文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以“狼烟是古代战争时传递军情的信号”为引子,引出对狼烟的思考。
B. 文章通过对狼烟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战争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C. 文章中提到“狼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说明狼烟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D. 文章结尾提到“狼烟,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瑰宝”,表明作者对狼烟文化的肯定和赞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对狼烟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战争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必考点05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熊召政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
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
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
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
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
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
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
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
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
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
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嘚嘚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
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
贾平凹《一只贝》高一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贾平凹《一只贝》高一散文阅读题及答案贾平凹《一只贝》高一散文阅读题及答案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承功学校2014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一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
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
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
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
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
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
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
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高一语文阅读理解(一)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末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部分耗蚀的了。
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
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
“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我是踪蹑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携着我的思想一同散步。
它是羞怯得畏见阳光,老躲在我的影子里。
使得我和它谈话,不得不偏过头去,伛偻着身子,正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低头和身边的女子说话,是那么轻声地,絮絮地。
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们的脚前。
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
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
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我试想分辨它是什么树叶?梧桐的,枫树的,还是樗栎的?但我恍若看到这不是一张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
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形的字:“秋。
”“秋!”我微喟一声。
“秋,秋。
”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
我感到有点迟暮了。
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
“逝去的光阴。
”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
“光……阴。
”这两个平声的没有低昂的字眼,在我的耳边震响。
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
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青人的财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
我曾是光阴富有者。
同时我也想起了两个惜阴的人。
正是这样秋暖的日子,在很早很早以前。
家门前的禾场上排列着一行行的谷簟,在阳光下曝晒着田里新收割来的谷粒。
芙蓉花盛开着。
我坐在它的荫下,坐在一只竹箩里面——我的身子还装不满一竹箩——玩着谷堆里捉来的蚱蜢螳螂和甲虫,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
祖父匆匆出去,匆匆回来,复匆匆出去,不肯有一刻休息。
但是他珍惜也没有用,他仅有不多的光阴。
等到他在一个悄然的夜晚,撇下我们而去时,我还不懂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原来他把光阴用尽了。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一】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
我时常戴一
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
村人喊做天弓的虹。
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
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
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
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
飘然升空的。
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
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
读虹。
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
老年时至,夕阳在天。
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
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
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
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
姑娘与虹,大抵是皆
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
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
每一
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
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对应也不同。
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
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
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
”毛润
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
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
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
此一弧段之上雨滴反射过来的各色色光,能量才最集中,光色才,更
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色光,才能被人看到。
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
有了光,有了雨幕,
有了光在雨幕中的折射,方生虹。
虹的光明前途,只能是短暂的。
虹
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
这是因为夏季才多有雷雨或阵雨天气,这类雨范围不大,容易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的景象,利于虹生。
大雾中,水汽空蒙氤氲,阳光遥遥地、斜斜地射来,霎时彩虹如练,也自在情理之中。
空气干燥的冬季,雨少,阵雨
更少,是不太可能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
雪
花纷飞时节,谁能见到虹?
阳光,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么?雨滴不是从天上来么?看看
虹吧,你还能说“水火不相容”吗?虹,不但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
更是水火相容的预言。
“东虹日头,西虹雨。
”这句谚语,简直就是气象预言。
我们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地球的中纬度。
我们天天都可看
到电视天气预报。
那气象小姐所指点的江山,那中纬度地区所出现的
系统性的降水天气,多数都自西而东移动。
虹的方位又正好与太阳相对,所以,西虹在天,则表明茫茫雨区,正滂滂沱沱、飘飘荡荡朝我
们所在地移来,不久天将雨。
倘若虹影在东,则说明雨区早已告别了
我们东去,我们的天地,可谓风景晴好,艳阳高照,天明地静。
5.联系文章的第一、二段,请分别概括说明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
段对虹的态度。
(5分)
6.文中句子“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的含义
是什么?(5分)
7.虹“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
用是什么?(5分)
【二】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
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
屐齿。
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
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
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
就在这颤抖
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
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
爸爸的肩上。
不过,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
爸爸
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
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
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
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
路上,他喘着粗
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
看着爸
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
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
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
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
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
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持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
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
不过,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
了下来。
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
惜牲口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