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83.20 KB
- 文档页数:2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基础易错知识点正误判断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血浆。
(x)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有关,与无机盐无关。
(x)4.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 和Cl—。
(x)5.健康人的内环境中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6.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7.血糖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所以适当摄入果糖对血糖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8.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
(x)9.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
(√)10..K+主要维持细胞外渗透压的稳定。
(x)二、内环境的稳态1.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容易引起空调病,是由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
(√)2.美国生物学家坎农提出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3.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而糖原不会出现在其中。
(√)4.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x)5.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x)6.肺泡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呼吸系统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没有关系。
(x)7.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1.颅腔内的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x)2..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胃肠的蠕动会加强。
(x)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脑部结构是下丘脑。
(x)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1.1细胞生活的环境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包括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
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中,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内涵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
淋巴管有盲端。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血浆中水占90%,蛋白质7%~9%,无机盐约1%.血浆中含量较多的是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单位体积溶液微粒数目越多,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
血浆的pH 为7.35~7.45。
细胞内液K +多,细胞外液Na +多,所以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与K +有关。
酸碱度(pH )是指溶液中自由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氧气从肺泡到被利用穿过11层生物膜:氧气→过肺泡壁(2)→过毛细血管壁(2)→进红细胞(1)→出红细胞(1)→过毛细血管壁(2)→进组织细胞(1)→进线粒体(2)共11层生物膜=11层磷脂双分子层=22层磷脂分子层。
葡萄糖从小肠到被利用穿过7层生物膜:葡萄糖→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过毛细血管壁(2)→再过毛细血管壁(2)→进组织细胞(1)共7层生物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层。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一看是否是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二看是否是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三看是否是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四看是否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1.2内环境的稳态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 3-/H 2CO 3,其次还有HPO42-/H 2PO4-等。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前者占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
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汗液、泪液、唾液、尿液、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是体液。
2.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多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
少数细胞能够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还有其它如脑脊液。
4.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不是血液。
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5.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免疫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激素、抗体、细胞因子在内环境中存在。
血红蛋白、载体、呼吸酶不在内环境中。
6.血浆与组织液是双向物质交换,组织液单向形成淋巴,淋巴单向汇入血浆。
血浆与组织液成分最相似,三者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7.细胞外液类似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钠离子在细胞外液浓度高,钾离子在细胞内液浓度高。
8.内环境三项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百分之90以上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PH在7.35-7.45之间,主要的缓冲物质碳酸和碳酸氢钠,多余的碳酸氢钠由肾脏排出。
温度37摄氏度左右,一个人一昼夜体温波动不超过1℃。
9.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密切相关。
消化系统的主要场所小肠,呼吸系统主要器官肺,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另外也可以通过皮肤排汗的方式。
10.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至少跨过9层膜。
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跨过11层膜。
二氧化碳从产生场所排出体外至少跨过9层膜。
红细胞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跨过6层膜,12层磷脂分子,6个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城市”,在人体内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而这些“城市”要想正常运作,就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到底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细胞生活在一个被称为“内环境”的液体环境中。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浆,就像是人体内的“物流通道”,它在血管中不断流动,运输着各种营养物质,比如葡萄糖、氨基酸、氧气等,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组织液呢,则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它充满了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为细胞提供营养,并接收细胞排出的代谢产物。
可以说,组织液是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
淋巴液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它来源于组织液,经过淋巴管的收集和运输,最终又汇入血浆。
淋巴系统在免疫防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帮助身体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
渗透压就好比是一个“压力差”,它决定了水分是进入细胞还是从细胞中流出。
如果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过高,细胞就会失水;反之,如果渗透压过低,细胞就会吸水膨胀。
酸碱度,也就是 pH 值,正常人的血浆 pH 值通常在 735 745 之间。
这一稳定的酸碱度是由体内的缓冲物质来维持的。
比如碳酸氢钠和碳酸、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钠等缓冲对,它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中和酸或碱,保持内环境 pH 值的相对稳定。
温度对于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同样至关重要。
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这是细胞中各种酶发挥最佳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细胞要想在内环境中正常生活,还需要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稳态,简单来说,就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内环境的某种成分或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会协同工作,通过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使内环境重新恢复平衡。
1.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面的液体)2.体液: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3.体液组成:细胞内液(占2/3)和细胞外液(占1/3)4.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含淋巴细胞,但淋巴细胞不是只存在淋巴液中),含量最多的是水5.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血浆和组织液是双向,组织液只能到淋巴液,淋巴液只能到血浆)(含的物质相近)(图形))(最大区别是蛋白质的含量,细胞内液最多,其次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较少)6.淋巴液汇聚后从锁骨下大静脉进入血浆7.组织液主要被毛细血管吸收,部分被淋巴管吸收,大分子的蛋白一般不会进行交流。
8.关于组织水肿(营养不良,肾炎,肺炎,淋巴管堵塞,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代谢产物增多等)9.关于上下部分的含量(氧气,二氧化碳,血糖)10.关于跨膜的计算:红细胞中的氧气被最近的组织细胞利用,最少跨6层膜,最少跨12层磷脂分子层。
血浆中的葡萄糖被最近的组织细胞利用最少跨3层膜,6层磷脂分子层。
大气中的氧气进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结合至少跨多少层膜:大气中氧气—进肺泡,出肺泡(两层)--进出血管壁细胞(两层)--进红细胞(1层),共5层。
食物进入组织细胞:小肠绒毛(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组织细胞(1层),共7层11.各个细胞所生活的环境是?(组织细胞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是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的是组织液和淋巴液。
血细胞的是血浆)12.内环境的成分:主要是水,其余还有蛋白质,无机盐,葡萄糖,激素,血浆蛋白和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13.内环境不存在的成分: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细胞内的酶,消化酶,细胞上的蛋白质如载体,受体和体外环境(唾液,胃液,肠液,尿液,眼泪等)14.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区别,血液,血浆,体液区别1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定义):770kpa(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占90%),其次是蛋白质)。
酸碱度:7.35-7.45,以H2CO3-/HCO3(主要)和H2PO4-HPO42-为缓冲对和温度370C左右16.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17.内环境的稳态:一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如氧气,葡萄糖含量。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归纳及教学设计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0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中和碱性物质中和酸性物质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KH2PO4K2HPO4⑵、作用原理: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C3H6O3+NaHCO3→H2CO3+NaC3H5O3└→CO2+H2O└→血液CO2→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呼出CO2)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CO3+H2CO3→NaHCO3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01 体液体液: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2/3)体液 组织液细胞外液(1/3) 血浆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淋巴,等课程标准目标解读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以血糖、体温、PH 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构建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内液之间的联系。
3.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4.运用图示或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知识点02 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知识点03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Cl-。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是7.35 ~ 7.45血浆pH处于正常范围的原因是与它含有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血液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
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在37.5℃左右。
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和生物的生命活动。
知识点04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考点01 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1.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来源、组成及关系比较项目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成分来源消化道吸收;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形成;在毛细血管动脉端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由消化道吸收而来(如:短链脂肪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血液,而中长链脂肪酸则被吸收入淋巴,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入血)化学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各成分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体液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等液体由于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不是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2)组成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血液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还能运输一部分的二氧化碳)血细胞白细胞(数量较少,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数量最少,体积小,形状不规则,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血液≠血浆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细胞外液(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人体内的液体并不都属于内环境,例如:1)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3)体腔液、关节液虽在体内,但它们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故不属于内环境※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见下表)细胞名称组织细胞毛细胞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所处内环境组织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组织液血浆淋巴、血浆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化学成分:1)主要成分是水。
2)气体:氧和二氧化碳等。
3)无机盐离子:钠离子( + - +2+ )、碳酸氢根( - Na )、氯离子(Cl )、钾离子(K )、钙离子(Ca HCO )3 3-和磷酸根(PO4)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体液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等液体由于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不是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2)组成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
※血液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还能运输一部分的二氧化碳)血细胞白细胞(数量较少,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数量最少,体积小,形状不规则,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血浆
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细胞外液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
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
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
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人体内的液体并不都属于内环境,例如:
1)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体腔液、关节液虽在体内,但它们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故不属于内环境※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见下表)
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
毛细胞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淋巴、血浆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化学成分:
1)主要成分是水。
2)气体:氧和二氧化碳等。
3)无机盐离子:钠离子(Na+)、氯离子(Cl-)、钾离子(K+)、钙离子(Ca2+)、碳酸氢根(HCO3-)和磷酸根(PO43-)等。
4)有机化合物: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脂质和多种维生素等。
5)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等。
6)废物:二氧化碳和含氮的氨、尿素、尿酸等。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成分的比较:
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及其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
(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越多,渗透压越大)(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4)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有:
①严重营养不良或肝脏功能减低,引起合成血浆蛋白减少,从而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力量减弱,组织液增加。
②花粉等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时,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浆蛋白进入组织间隙,血浆中蛋白质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加。
③在某些病理条件下,淋巴管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组织液增加。
④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如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引起水滞留。
2.酸碱度:(1)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2)保持稳定的原因:存在酸碱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
取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
的废物,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内
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